第二十九讲王夫之
- 格式:ppt
- 大小:472.00 KB
- 文档页数:22
王夫之110100623王璐瑶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是出生在一个湖南衡阳的一个没落的地址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王朝聘、叔父王延聘以及伯兄王介之都是研究儒学的耿直之士,这使得他从小就受到儒家的传统教育。
王夫之的十一世祖其实是在朱元璋起兵是立下战功的,被奉为骁骑公;王仲一之子王全为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时也立下了战功,此后六代都是世袭武职,到了高祖王宇才开始弃武习文,曾祖王王雍担任学官。
祖父王惟敬,以隐居自得其乐,家境逐渐没落。
他的家庭有三位对他的影响很大长兄:王介之是一位乡居饱学秀才,一生严于律己,授徒为生。
王夫之四岁入塾发蒙,就是由他的长兄教读,王夫之说自己少年刚愎好动,“狂喜无度”赖长兄之严教。
父亲王朝聘:王夫之十岁时其父授以五经经义,他父亲是一位饱学秀才,虽然七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但在当地却颇有名气,第八次本已被赏识,但目睹官场黑暗,拂袖而去。
但是他特别注重当地的经世实学,主张“以真知实践为学”。
一生坚持个人节操和民族大义,这对王夫之的学养德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叔父王延聘:王夫之16岁开始学诗,老师就是叔父。
叔父是一位文史知识极为丰富的乡居秀才,王夫之小时候“早岁披猖”,不听父亲的话,叔父就常常将其“召致坐隅,酌酒劝诫,教以远利蹈义,抚慰叮咛,至于泣下。
”王夫之生于明末清初,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明清之际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潮、“缘数以寻理”的科学思潮、“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思潮、唯情主义的文艺思潮,以及“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个性解放思潮等等。
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清代明的民族危机和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导致的大规模战争。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镇压农民军,而汉族人民和南方各族人民为反抗清军贵族的屠杀和奴役政策,有进行了长达4四十余年的民族保卫战争。
王夫之的一生就是在这一时期度过的。
在以清代明的历史条件下,王夫之满怀深挚的爱国热情,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继承晚明以来的各种新思潮并加以发展,来构建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在哲学思想、文学思想诸方面都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
从气本到人本:王夫之生死观的致思理路、生死气本论:生死“阴阳自然之理”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关于生死问题的理论探索,肇始于孔子。
但是,孔子对此只是提而不论,只在《论语?先进》里说了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可以说,孔子特别强调“生”的问题,而把对“死”的问题的探索留给了后来者。
究其根源,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更关注生的问题,以求积极入世,进而达到修齐治平”的理想目标。
儒家这种“重生轻死”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北宋,才有实质性的改变。
因为自汉唐以降,传统儒家就不断受到佛道的冲击,进而“援揉佛道入儒”,开始摆脱道德本位的纠缠,进入更高层面的、更抽象的形上本体的探究一一这就是气学派、理学派的兴盛。
关于生死问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首先进行的就是气本论的探究。
毋庸置疑,气本论源自北宋的张载。
张载用气本论来解释生死问题,为该问题寻找最终的形上根据。
他说:“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①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也用气之聚散、屈伸、往来、幽明等等,来解释世间一切生死现象。
王夫之认为:“生之散而为死,死之可复聚为生”,“伸之感而屈,生而死也;屈之感而伸,非既屈者因感而可复伸乎!”②正因为气有聚散、屈伸、往?怼(15)拿鳎?才有人与万物的所谓生死现象。
在王夫之看来,这些都是“理势之自然”③。
也就是说,生死本于气,是“阴阳自然之理”,也是天地间一切人和事物生成、变化的永恒自然法则。
既然生死本于气,而气又分阴分阳,那么阴阳二气又是如何导致生死现象的呢?程朱理学认为,太极动静而生阴阳,而后才有生死。
对此,王夫之持否定的态度,反对从气以外寻找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在王夫之看来,“太虚无形,气之本体”④,“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⑤,“不动则不生, 由屈而伸,动之机为生之始”⑥,认为气化即气之化——气本身的运动,就是生死变化的根本原因。
王夫之又进一步指出:“万殊之生,因乎二气。
”⑦也就是说,世间一切人和物的生死现象, 都是阴阳交感、阳变阴合的运动过程,是“阴阳自然之理”,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结果。
王夫之:任尔世间乱纷纷,只做亘古一忠魂一、人物简介1.人物名片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2.著作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3.人生经历(1)早年生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初一(10月7日)子时,王夫之生于衡阳府城南回雁峰。
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
天启二年(1622年)王夫之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
天启五年(1625年)王夫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
天启六年(1626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
崇祯元年(1628年)王夫之跟随父亲王朝聘学习经义。
崇祯四年(1631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党羽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赇吏胯下以重辱先人”。
崇祯五年(1632年)王夫之中秀才,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
崇祯六年(1633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武昌参加乡试,均落第。
崇祯七年(1634年)王夫之跟随叔父王廷聘学习作诗。
王夫之被湖广前后两任提学佥事水佳胤、王澄川列为岁试一等的第一名。
崇祯八年(1635年)王夫之作诗《中秋里人张灯和牧石先生》与叔父王廷聘唱和。
崇祯九年(1636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王参之参加乡试,皆落榜。
在归途,王夫之作《荡妇高楼月》,无限惆怅。
崇祯十年(1637年)王夫之娶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陶氏时年16岁。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行社”。
(注:邝鹏升,字南乡)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乡试。
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
在武昌王夫之结识了黄冈人熊渭公和汉阳人李云田。
【关键字】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先生。
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
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
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保守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
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
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
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
“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
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
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说严起恒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闻母病,间道归。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於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
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
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
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
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炳然如揭日月。
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於正也。
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未几,卒,葬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
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
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后四十年,其子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入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
同治二年,曾国荃刻於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国势阽危阽:逼近。
B.推本阴阳法象之原推:推究。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王夫之的教育思想(820)2011年4月25日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为船山先生。
他自幼“颖悟过人”,4岁入私塾,7岁就读完了《十三经》,10岁从父亲王朝聘学习五经经义,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14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举人。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6年),他效法“东林”和“复社”,与郭季林等青年朋友组织了“匡社”。
明亡后,为阻止清兵南下,他曾与好友管嗣裘等“举义兵于衡山,战败兵溃”。
于是投奔桂王的南明政权。
由于目睹永历小朝廷的腐败和官僚们苟且偷安,他大失所望,决意“退伏幽棲,俟曙而鸣”。
于是隐姓埋名,遁迹荒山野岭,为避清军迫害他几度迁居。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移居石船山下,筑一茅舍,取名“湘西草堂”,潜心著述,教授生徒,度过了一生最后17个春秋。
王夫之一生著述极丰,有400多卷,生前均未刻印。
现存的有《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
他没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但在《读四书大全说》、《礼记章句》、《周易外传》、《尚书引义》、《俟解》、《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及《读通鉴论》等书中,有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历史观,从而使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了新高峰。
他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上,提出了自己卓越的见解。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王夫之在研究儒家经典,考察历代政治得失,尤其是在总结明朝覆亡的沉痛教训中,深入思考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认识器官的潜在机能,尤其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心之官”,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卷一◎秦始皇〖一〗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
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
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安于其位者习于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虽愚且暴,犹贤于草野之罔据者。
如是者数千年而安之矣。
疆弱相噬而尽失其故,至于战国,仅存者无几,岂能役九州而听命于此数诸侯王哉?于是分国而为郡县择人以尹之。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古者诸侯世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
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
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
势相激而理随以易,意者其天乎!阴阳不能偏用,而仁义相资以为亨利,虽圣人其能违哉!选举之不慎而守令残民,世德之不终而诸侯乱纪,两俱有害,而民于守令之贪残,有所藉于黜陟以苏其困。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而若东迁以后,交兵毒民,异政殊俗,横敛繁刑,艾削其民,迄之数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则后世生民之祸亦轻矣。
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世其位者习其道,法所便也;习其道者任其事,理所宜也。
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人得而习之。
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
圣人之心,于今为烈。
选举不慎,而贼民之吏代作,天地不能任咎,而况圣人!未可为郡县咎也。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二〗孔鲋藏书,陈余危之。
1、道气一元王安石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性的本体就是道,就是元气。
道之本体就是气之本体。
他说:“道有本有末。
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
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同时他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气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
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
故为天下母。
”也就是说,道是天,是自然,也是元气。
元气生成冲和之气、阴阳之气,然后又生化出五行,五行化生万物,即所谓的“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
所以说,元气就是万物之本源。
2、道有体有用王安石说:“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
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这说明,道之体是元气,道之用是冲气的运行。
冲气是元气的一种表现。
3、五行有耦,耦中有耦王安石认为,天道、五行、万物所以变化的原因在于两和耦,耦即两即对,即对立面的同时存在。
他说:“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其为十也,耦之而已。
”“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就是说事物都有两个对立面譬如阴阳刚柔晦明正邪美恶等,它们的结合【阳奇阴耦,奇耦相和而为三】即“道”,由于它们的变化而形成五行,五行又相生相继,相克相治,在对立中又有对立,由此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
4、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王安石说:“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
”新故相除即新陈代谢,新旧交替,变化日新而不守其故,这是宇宙人生应共同遵循的普遍法则。
王安石将新故相除作为他辩证法的内容这样就使他的辩证法具有了新的精神,给他的变法行动寻找理论依据。
5、荆公新学王安石在变法期间设置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颁之学官,号曰新义,对儒家传统经典都做了重新的清理和疏通,为变法制造理论根据,因其死后被封荆国公,史称荆公新学6、论述1王安石的道气一元的宇宙论王安石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性的本体就是道,就是元气。
道之本体就是气之本体。
他说:“道有本有末。
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
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同时他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气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