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法学学者的使命、责任与良知
- 格式:doc
- 大小:7.76 MB
- 文档页数:12
法学职业价值观
法学职业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正义与公正:法学职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追求正义与公正。
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应当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确保法律的平等适用,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2. 法治: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法学职业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应当尊重法律,遵循法律程序,推动法治的实施和发展。
3. 专业精神:法学职业要求具备高度的专业精神。
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应当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4. 社会责任:法学职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应当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5. 诚信与道德:诚信和道德是法学职业的基本要求。
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应当保持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为个人私利而偏离职业操守。
6. 保密与隐私:法学职业涉及到许多敏感信息,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应当严格遵守保密义务,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商业秘密。
总之,法学职业的价值观强调正义、公正、法治、专业精神、社会责任、诚信和道德等方面,这些价值观指导着法学家和法律从业者的行为,推动着社会的法治建设和进步。
新时代新征程中青年律师的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中,青年律师的使命是维护法律公正、捍卫正义,
为社会稳定和谐贡献力量。
青年律师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
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
作为法律专业的代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青年律师要以国家法
律体系为依托,将法律精神融入实践中。
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法律的高尚性和公正性,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青年律师的使命在于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推动司法公正。
我们要
敢于挑战不公、不义,为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我们要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专业精神,严守法律道德底线,以案件成败为导向,以正
确行为方式为准绳,为每一个当事人提供公正、权威的法律服务。
青年律师的使命在于推动法治与时俱进。
我们要积极学习与新时
代相适应的法律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规范,积极参与法律改
革与解决社会问题,为法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青年律师的使命在于助力全面依法治国。
我们要积极参与法治宣
传教育工作,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升社会法治意识。
我们要推动
建设法治文化,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倡导法律意识的普及和尊重法
律的信仰,为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注入活力。
新的征程需要青年律师肩负起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
我们要坚定
信念,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只有在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社会公正中,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法治中国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著名法学家大全——《当代中国法学名家》法学理论张文显朱苏力贺卫方葛洪义舒国滢沈宗灵孙笑侠卓泽渊李步云刘作翔付子堂孙国华信春鹰郭道晖郝铁川吕世伦石泰峰王晨光朱景文李林李龙刘瀚谢晖法律史曾宪义张晋藩武树臣何勤华陈盛清范忠信邱远猷吴建璠杨一凡杨永华俞荣根韩延龙怀效锋霍存福刘海年倪正茂高恒蒲坚朱勇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周叶中许崇德韩大元胡建淼胡锦光江必新姜明安罗豪才马怀德陈云生方世荣张庆福张树义莫纪宏浦增元童之伟王名扬王叔文吴家麟肖蔚云杨海坤袁曙宏张光博朱维究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张明楷陈明华陈兴良曹子丹储槐植顾肖荣何秉松梁华仁罗大华欧阳涛曲新久阮齐林苏惠渔康树华张智辉周道鸾卢建平王作富何鹏姜伟孙谦民商法学江平梁慧星吴汉东王利明孙宪忠王卫国赵旭东郑成思魏振瀛崔建远刘春田刘凯湘石少侠司玉琢覃有土顾功耘郭明瑞龙翼飞吴焕宁夏吟兰徐学鹿杨大文杨立新杨振山马俊驹沈四宝巫昌祯关怀范健尹田诉讼法学江伟陈光中徐静村樊崇义龙宗智陈瑞华陈卫东卞建林陈桂明顾培东景汉朝刘家兴沈达明宋英辉谭世贵汤维建田平安汪建成王国枢王亚新杨荣馨张卫平周国均左卫民谭兵李浩常怡严端崔敏经济法学杨紫烜李昌麒刘隆亨刘文华漆多俊邵建东史际春徐杰张守文种明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吕忠梅国际法学韩德培曾令良梁西余劲松陈安董立坤龚韧刃黄进李双元刘楠来饶戈平芮沐张乃根周忠海军事法学丛文胜顾德欣李昂图们张建田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一)红派所谓红派法学家,就是学术上走红,学术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政治上得到宽容,三十来岁就能当上博导的一批法学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赵秉志、陈兴良,北京大学的武树臣,武汉大学的黄进,等等。
(二)黄派所谓黄派法学家,就是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的法学家。
他们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
他们不仅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担负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贡献力量。
以下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的详细描述。
1. 学术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完成自己的学业。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把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培养批评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我们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科技成果和思想观点,推动社会进步。
2. 社会责任: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预社会公益活动。
我们要关心弱势群体,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为改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我们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他人,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创新创业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勇于创新和创业。
我们要敢于追求梦想,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我们应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创新创业,我们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创新和创业也是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 文化传承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学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
我们要继承先贤的智慧和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文化传承,我们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5. 国际视野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们要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关注全球性问题。
我们要积极参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与国际同龄人的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为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包括学术使命、社会责任、创新创业使命、文化传承使命和国际视野使命。
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预社会公益活动;勇于创新和创业,为社会创造价值;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法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
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就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展开论述。
一、培养法治思维1.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法学教育是培养法治思维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大学法学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法律理论、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法治的概念和原则,培养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同时,法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理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法律的方式解决问题。
2. 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高校应该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法律知识的宣讲活动,邀请法学专家讲座,开展法律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法律、遵守法律。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法治宣传栏,张贴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3.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法治思维强调辩证思维,学生应当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是一种全面、客观、包容、概括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研讨班、辩论赛等活动,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1. 多元化的法律课程设置大学应该设计多元化的法律课程,涵盖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法律知识。
除了基础的法律课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选修课程,如劳动法、人权法、环境法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法律课程,全面提升法律素养。
2.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法律素养的提升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律实务实习、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运作方式和重要性,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关键在于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鉴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关注。
略谈对法律人的社会责任的认识【摘要】法律人作为社会的重要一员,应该承担着专业、公益、道德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
他们在维护法律秩序、公平正义、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法律人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法律人需要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责任。
只有在法律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公民对法治的信任,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法律人、社会责任、专业责任、公益责任、道德责任、社会影响、责任实践、责任意识、重要性1. 引言1.1 社会责任的定义社会责任是指个体或组织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的义务和责任。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等各个领域。
社会责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要求个体或组织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也要考虑到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环境的保护。
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更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开始重视社会责任,认识到只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和长远的成功。
法律人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法律领域,社会责任包括法律人的专业责任、公益责任、道德责任等多个方面。
法律人应该在自身专业领域内不断提升自己,保持专业素养和独立性,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社会正义。
社会责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法律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履行好自己的社会使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是指法律人员在履行自身专业职责的对社会、对公共利益、对人民具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感。
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和法治建设的参与者,法律人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正义、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大学生的使命践行法治精神维护社会秩序法治精神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和社会栋梁,肩负着使命和责任,应当积极践行法治精神,为维护社会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守法意识的培养法律是社会文明的保障,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应当率先培养守法的意识。
这不仅意味着要遵守法律法规,更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社会法制的变化和趋势。
只有具备守法的意识和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做到言行一致,不违法乱纪。
二、自我约束的要求自律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使命践行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必须自觉接受规范和约束,不仅要严格遵循校规校纪,还要牢记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到以诚信为本,以责任为重。
只有自我约束,才能成为守法公民的榜样,进而影响和引领他人。
三、法制教育的加强大学作为智力的摇篮,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将法律知识融入课程体系,增加法学课程设置,开设普及法律知识的公共课程。
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激发他们对法治精神的兴趣和热爱。
四、志愿服务的参与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组织,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活动,将所学所知传递给更多的群体。
同时,可以利用暑期和寒假等长假期间,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法律实施的现场,增加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五、自身素质的提升提升自身素质是大学生使命践行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全面发展,大学生不仅要在学业上努力,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
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变化,为法治建设贡献才智。
六、社会诚信的维护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应当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通过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远离恶意欺诈、不守诺言等不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使命担当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培养主体在高校,在于高校教师。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高校教师,我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四史”学习中汲取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民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社会道义的承担者和社会思想的风向标,保持高尚道德人格,自觉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正确定位师者角色早在1000多年前,韩愈先生就已为“师”这一崇高职业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正是为“师”的三重根本角色。
可以说,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韩愈先生的定义无疑是对教师职责和角色的最佳概括。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
高校教师要顺利实现自身理应担当的职责与使命,就必须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言传身教的育人者、授人以识的传导者、纳人以虚的亲和者、率人以先的创新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文化自觉”的传播者,作社会良知的维护者,为“撬动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尽一份责任,出一份力量。
二、为青年学生成长点一盏明灯新时代高校教师担负着“育新人”的使命,即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代青年有朝气、有梦想,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往往因为缺乏在艰苦环境中的锻炼,容易沉湎于“小我”感受、满足于当下快乐,甚至向往“佛系”生活。
因此,更需要擦亮人才培养的政治底色,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至诚报国的理想目标,在他们成长的心灵中埋下一粒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一盏明灯,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发愤图强,切实担负起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
赵秉志:法律学人要关注现实■人物名片赵秉志教授系我国著名中年刑法学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常务副主席等社会职务。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首届第一位刑法学博士,在老一辈刑法学家的培养和关怀下,近年来迅速成长为我国新一代刑法学界的领军人物。
赵秉志教授1987年至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期间曾长期担任法律系副主任和法学院副院长,并先后协助和主持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国家重点学科刑法学科点的工作,尤其是于1999年创建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并自1999年至2005年连续两届担任该基地主任。
2005年8月,为谋求学术事业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以及促进中国刑事法学走向世界,赵秉志教授与数位同事一起到百年名校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我国首家独立的、实体性、综合性的刑事法学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2006年4月,担任法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刑法学学者,赵秉志教授长期耕耘在刑法学教学研究第一线,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中国区际刑法学、国际刑法学,并兼及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等领域。
从事刑法学教学研究二十多年来,他曾出版个人专著和文集17部,主编刑法学教材十余部,主编、合著专业书籍三百余本,合译专业书籍8本,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文章五百余篇,可谓成果丰硕,而且其中不少论著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是否关注重大现实法治问题,乃是衡量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良知的重要标志;关于重大现实法治问题的研究,尤其应当注意提倡集体攻关,营造社会氛围■民意要适当考虑,但绝不能盲从,更不能以民意公投来决定是否废止死刑。
以死刑“平民愤”不啻是对民众原始报复本能的放纵■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即使被告人被鉴定有精神病,如果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样应当负刑事责任,只不过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从“随州案”谈司法精神鉴定记者:熊振林,湖北随州的一个普通农民。
当代中国法学学者的使命、责任与良知姚建宗教授在第二届中国青年法学家论坛上的演讲稿当代中国法学学者的使命、责任与良知——在中国法学会“青年法学家论坛”上的演讲各位前辈、同仁,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出现在今天这样的一个会场中、站在今天这样的一个讲台上,我真的是既非常地感激又极其地不安!首先,我真的是感到非常非常地荣幸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与各位法学界的前辈和同仁见面!但我也的的确确非常非常地惶恐顶着这样的一种于我确实名实不符的名号在这里向各位汇报自己的点滴心得!“法学家”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称号,我的确是真实地感觉到自己还配不上这样的一种神圣称号!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我从四川东北部极其贫困的一个小山村来到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眼里满是惊奇: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电灯,第一次看到了电视,也第一次在电视和广播中听到了港台歌星以及内地歌星们演唱的一首首流行歌曲。
这一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都特别的新鲜!但真正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那时候,一个个演唱流行歌曲的年轻男女,只要其所演唱的一首歌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被广泛传唱,也就是“流行”了,那么,大众传媒、追星族们都把首先演唱这首歌曲的歌星一概称之为“歌唱家”或者“青年歌唱家”,而我们的歌曲演唱者们也都不仅一概欣然接受而且还以此光环和名号堂而皇之走南闯北地走穴!然而,也就两三年光景,这样的“歌唱家”无论老幼,大多都消失或者沉寂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又一拨流行的“家”与“星”们。
也许正是感受到了追星族们的这种喜好与口味的快速变化的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也许大众传媒和追星族们也更加理性和成熟,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即使依然是那些唱出了几首在中国大地上广受追捧的流行歌曲的歌星,包括这些歌星在内的人们也都不再以“歌唱家”或者“青年歌唱家”来分封或者自封名号第一、法哲学所涉及的是基于人的生活并以人的理想法律生活为旨趣的理想法律图景的法律思想造型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可以作为所有法律的原点与原型的法律思想与法律观念的思想操作与思想实践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法哲学必须从真实的人的真实的生活出发并最终体现为对于真实的人的理想生活(当然包括法律生活)的思想关注,换一句话说就是,法哲学必须真正地面向真实的人的生活并最终回归人的生活。
第二、在一般意义上,所有的法哲学理论与流派所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乃是法哲学的存在基础、法哲学的问题及其展开与解决、法哲学的思维方式、法哲学与法律实践的关系和法哲学的发展等。
这些问题表明,我所关注的乃是法哲学的“元”问题或者说“元”法哲学问题。
尽管我并没有出版自己的著作,但个别成果的发表还是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一些著名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赞许。
(四)对于法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自从199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以来,我一直坚持在法律专业本科教学的第一线,主要给法律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主讲“法理学”课程。
我坚持把自己的科研心得不断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并对“法理学”课程从内容、体系到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极具个性化的改革尝试。
、我坚持认为,作为法律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的“法理学”,其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本功能,主要的并不在于为他们“提供有关法律的知识”,而在于为他们“灌输基本的法治理念”、“传播现律的精神”、“培育职业法律思维”、“塑造理想的法律职业人格”、从而使他们“具备优良的法律头脑”。
,我一直致力于尝试着把我国传统的“法律知识型”的“法理学”改变为“法律思维型”的“法理学”。
第二、我一直力图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弱化“法理学”的“教条化”与“说教”味,使之回归“理性”而“说理”。
第三、我坚持改变我国传统“法理学”的“僵硬”面孔,使之“生动”、“和蔼”而“有趣”,主要的目的就是力图使“法理学”回到真实的现实的人的具体的生活中来,使“法理学”“生活化”。
我希望尽可能地使学习“法理学”的同学逐步明白:“法理学”的根基就在我们所过的平实、真切而生动的日常生活之中,“法理学”的各种理论问题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法理学”的“学习”是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我们的真实的生活中去逐步体验、回味和领悟的。
而这样的一个体验、回味和领悟“生活之理”与“法律之理”的过程就是要使修习法律者逐步做到既可以明辨“生活之理”,又懂得法律运用的“法律之术”(Art of Law),还深谙“法理之学”(Jurisprudence)。
也就是使修习法律者逐步具有“法律的头脑”和“法律思维”的能力。
教科书《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初步体现了我的上述认识和心得。
总之,正是在从事法学学术理论研究的这17年中,我在无意之中初步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基调,那就是建设性的思想批判与创造性的理论反思。
也正是在从事法学学术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我也慢慢地体悟和品味出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面对现实的世界与现实的中国,作为当代中国的法学学者,所具有或者应当具有的使命、所担当或者应该担当的责任、所具有或者应当具有的社会良知以及基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所具有或者应当具有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中国法学学者的使命学者是以选择学术理论研究的方式来展现其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特殊的一群人,思想与观念的创造乃是其具体活动的基本内容,以崭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成员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存在状态从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直接的目的。
作为学者中的一类,当代中国法学学者必须担当自己的使命。
这种使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学术理论使命当代中国法学学者的最大学术使命也就是承续人类法律文明共识,创造中国特色的法律思想智慧。
具体说来,一方面,中国法学学者必须高度尊重并认真而严肃地对待人类政治法律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接续和传承这种文明;另一方面,中国法学学者必须把中国自己的法律经验与法律智慧用学术理论的方式贡献于世界,从而丰富人类政治法律文明。
(二)社会实践使命法律是直接的社会实践方案,法学是最需要贴近社会实践的学问。
因此,一方面,中国法学学者尤其是从事理论法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准确地把握社会实践,但只能是以思想的方式和理论的方式来把握社会实践,而不能以实践的方式平面化地直接把握和参与实践,否则,就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思想和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法学学者必须从中国具体的法治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炼真正的学术理论问题,但同时必须在理论上自觉地与真实的实践保持相当的距离,否则,思想和理论与具体对策和操作方案混同,学术理论研究永远都走不出提供实践对策的无思想状态,学术理论和思想永远也不可能完成以思想和理论批判的方式审视社会现实从而引领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
正是这两种使命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中国法学学者具有或者应当具有的责任。
三、中国法学学者的责任学者的社会角色与学者的历史使命,必然包含并伴随着学者之为学者所绝对不可推脱的份内责任。
这种责任包括:(一)学术责任学者是以思想的事务为生活轴心的一群人,为思想而生并为思想负责,是学者社会角色自我型塑的关键。
作为当代中国的法学学者,我们的全部学术责任就是为中国社会提供饱含时代精神并延续着人类法律文明的理想法律图景的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提供可供操作的思想方案。
为当代中国,也就是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中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提供真正的崭新的法律思想和观念乃是中国法学学者最重要的学术责任。
(二)社会责任学术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也是为社会服务的。
作为学术成果表现形式的思想和观念,其社会意义就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的整体生活状况尤其是对社会的人的精神存在状况的深刻影响上。
学术的这种社会意义和功能在学者方面就体现为学者的社会责任。
当代中国法学学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依据现实社会的理想法律图景而型构在思想和观念上进行思想实践的各种可选择的路径。
因此,从思想的可欲性和实践的可行性结合的角度来探讨法律思想实践或者法律思想操作的各种约束条件,从而为法律的社会实践确定理论或者思想的参照,是中国法学学者的基本社会责任。
(三)个人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是最需要体现学者的个性化色彩的,但这种个性化的共性却又是真实地存在着的。
而学者作为学者的首要的共同性就是学者都具有或者应该具有独立自主的有尊严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只有学者有尊严有人格,思想本身也才有尊严。
维护学者作为学者的尊严和人格也就是维护思想的尊严与高贵。
这既是作为学者个人也是作为学者群体的个人责任的体现。
如此看来,当代中国法学学者的个人责任就是,必须在自己的学术理论研究中时时刻刻地展现并践行着作为学者的人格与思想的尊严与高贵。
但中国法学学者担当其使命、践履其责任所必备的主体心灵条件,又必须是养成并恪守相应的道德良知。
四、中国法学学者的良知人们常说,学者是时代的代言人,学者是社会的良心与脊梁。
说到底,它们所表达的不过是学者必须忠诚与思想,必须忠诚于学术,必须忠诚于自己的社会角色。
一句话,学者必须具有学者的良知。
这种良知包括:(一)坚守理性的科学精神信服客观事实而遵从事物的内在逻辑,既不主观臆断也不人云亦云,更不贪天之功为己功,实事求是。
当代中国的法学学者必须自觉地维护学者的尊严,必须严厉谴责并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倡导优良的学风。
(二)追求法律生活真理说真话辨是非求真理是学者的本分。
中国法学学者追求的法律生活真理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因此,我们理应从学者的角度反对任何学术霸权与强权,倡导并践行法律真理的平等原则。
(三)表征时代精神与社会良知作为当代中国的法学学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能仅仅只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方案设计者、更应该做现实社会实践的思想批评者与观念革新者。
(四)饱含平民情感,体现常人关怀当代中国的法学学者不应该以社会的精英自居,不能以时代和社会的“先知”自我标榜而傲然于整个社会,似乎从云端俯视着地上的芸芸众生,并时刻不忘以为小民百姓立规建制为乐为傲。
当代中国的法学学者必须把身架放低,真正以一种平等的现代人的健康心态而饱含平民情感体现常人关怀。
这些良知因素的实践体现与一贯坚持,必然要求中国法学学者确立一种崭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中国法学学者的生活态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这句话所表达的另一种信息也许可以说是学者的生活态度决定并反映着其学术态度;学者的生活理念决定并反映着其学术理念;学者的生活境界决定并反映着其学术境界。
当代中国法学学者担当其使命、履行其责任、践行其良知,有赖于其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这种生活态度主要内容是:(一)激情与理性共存学术理论研究需要的是理性,法律本身也就是远离激情的理性。
但法学学者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却实实在在地需要对于所从事的学术工作的激情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