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教法
- 格式:docx
- 大小:16.25 KB
- 文档页数:4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2010年12月31日凌晨,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因病去世。
有人这样评价他:生(齐读课件)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提到地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教师板书)。
看作者是怎样探求人生,叩问灵魂的。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件)二、分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课文自然分两部分,通过预习,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板书)我、地坛、母亲2.诵读探究,我与地坛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大地的场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天法祖”的思想。
在史铁生眼中,地坛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何说它荒芜?请同学们读一读前3节,找一找关键词句。
废弃、荒芜冷落、一片野地、历尽沧桑、剥蚀、淡褪、坍圮、野草荒藤、远离闹市、宁静的去处并不衰败又体现在哪里?请同学读一下第5节。
诵读赏析描写小昆虫的文段,朗读要声情并茂。
(小组合作、诵读探究)请同学们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假设你就是那只小动物,想象一下它在向史铁生诉说着什么?(投影图片)每组代表(学习组长)想象诉说。
蜂儿:我的生命虽然如此弱小,但是我多么美丽。
我就是天使,我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精灵。
蚂蚁:我在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我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
悠闲之余,我还要为了生活的美好继续“疾行”,继续奋斗。
奋斗为老婆,为孩子,为了一切爱我的人。
瓢虫:我是一只小瓢虫,我爬得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
活着就是快乐。
蝉蜕:史铁生先生,你别觉得我是一个虚无的壳,但是我刚刚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
《花未眠》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根底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才能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化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的: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才能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的:〔1〕情感目的,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才能目的,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
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的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
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展。
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
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讨论问题。
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讨论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浅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法【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法和比较阅读法的浅析和运用。
在教学中要做到既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又培养他们客观而全面的鉴赏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散文教学法对话教学比较阅读【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56-01一、对话教学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
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
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对话的品质。
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
”因此,对话教学法指的就是不同的个体在互相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使得双方静心聆听、欣然接纳对方敞开的心灵,可以说是对话双方思想的一种交融,最终使对话者在相互理解领悟,彼此交流启发下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与意识。
比如我们教师在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就可以这样:第一节课: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秋的感受,进而发表对《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看法,当然学生的意见肯定各不相同,会有喜欢的,也会有不喜欢的。
可能某一片段不入他们的眼,可能整篇都不对他的胃口等等,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进行纠正,适当的进行点拨即可。
可先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同学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甚至可以让他们展开辩论。
这一阶段教师要舍得放手让学生与学生及文本进行对话,其实他们的思想在进行交锋的同时已经在对文本进行鉴赏了。
第二节课:教师针对上节课同学们大多数的看法进行分析解剖,尽量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不否定每位同学的想法。
同时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散文的结构是很严谨的,即开篇两段是总写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及其不同之处,中间部分是具体详细地分析北国之秋的特点,最后两段又总结对比了南国与北国之秋;还有文章语言的清新淡雅、明白晓畅;以及调动听觉、视觉、触觉来描写故都之秋的手法等;并让他们细细地品味作者描述北国之秋的五幅秋景图:小院清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以及果树奇景图。
记念刘和珍君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篇散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现当代散文,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只有两个单元,除了本单元之外,另外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散文。
这两个单元又不完全相同,本单元重在写人,必修二的则重在写景状物。
文章很少,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材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文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学习本文,会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学习本文通过记事和深刻的议论来写人的方法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梳理文中生字词。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捉着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精神。
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比较“记念”与“纪念”的不同,进而导入对本课题目的解说上。
引出主要人物:刘和珍。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一名年仅22岁的姑娘呢?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对刘和珍及其本文背景的介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出生字让学生注音)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析思路。
1、思考:课文七部分中哪些部分写了刘和珍?3、4、5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3、六、七部分又起到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4、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的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在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教案主题: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欣赏现代散文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水平。
教学准备:1.散文选读资料:《人间草木》、《我的母亲》等。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通过播放一段现代散文朗读音频,呈现散文的韵味和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鼓励学生做个人反思,分享与散文内容相关的感受或经历。
二、教学重点(讲解现代散文的特点):现代散文的特点:1.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情感。
2.写实性与想象力的结合,展现真实生活的同时又有艺术的构思。
3.篇章结构灵活多样,常采用抒发内心情感或思考问题的手法。
通过举例分析和讲解来自现代散文的片段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篇现代散文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不同角度解读散文。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所选的现代散文作品,并展示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拓展(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1.教师推荐一些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家,如余华、韩寒、马家辉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解读作品,并在班里进行分享和交流。
2.组织学生参加现代散文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尝试撰写自己的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总结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话,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再次强调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欣赏现代散文,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这样的教案结构可以通过对现代散文的解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共同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
教案中避免了冗长的说明,力求简练明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高二语文散文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掌握散文诗创作的基本方法;3.通过学习散文诗,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散文诗的定义及特点;2.散文诗的基本结构和形式;3.散文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散文诗散文诗是散文和诗歌的结合体,具有散文的故事性和诗歌的美感。
它不拘泥于格律与韵律,以散文的自由和诗歌的精炼相结合,可以表达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2.散文诗的特点散文诗通常较长,篇幅不固定,可以根据主题和情感需要进行自由发挥。
语言通常朴素自然,真实流畅,富有情感色彩。
同时,散文诗也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抒情和思辨性质。
3.散文诗的创作技巧创作散文诗时,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借助平凡的事物传递深刻的情感。
注意情感的真实性和个性化,避免刻意追求华丽而失去自然真诚。
同时,要注重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散文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散文诗的基本概念。
2.教师示范一些经典的散文诗作品,并分析其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对散文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散文诗的创作实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散文诗的交流与分享,相互欣赏和评价,促进思想交流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创作,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语言表达的质量、情感表达的深度和结构安排的合理性等方面。
同时,可以通过个人评价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我评价和改进,提高文学写作的水平和品味。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散文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既融合了散文的自由和诗歌的优美,又展现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多地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感悟,实现教育教学的双赢效果。
我与地坛说课稿《我与地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史铁生。
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苦难的抗争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感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苦难的抗争精神,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如痛苦、迷茫、希望等。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生命感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五、说教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高中散文语言艺术教案
散文语言艺术的教学,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通常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它的句式多变,既可以简洁明快,也可以绵长悠扬。
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节奏与韵律。
同时,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境。
教案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散文的学习中,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设置写作任务,如仿写经典散文段落、撰写日记或随笔等,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点评者,而学生则是创作者和探索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正,逐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
教案还应包括对散文中深层意义的探讨。
散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哲学思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
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主题研讨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散文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
每个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案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
评价与反馈机制也是教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作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荷塘月色》教案【教材定位】《荷塘月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二课,本文写于1927年7月,是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文中的景物描写堪称绘物细致、形象传神。
朱自清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发了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仿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通过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学会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素养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行文线索,体会情感变化,学习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
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
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古代记叙散文说课稿第一方面说教材《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3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刘邦、项羽等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并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第三方面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个枭雄末路,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鸿门宴》,去寻找答案。
环节2整体感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六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短语的主语一定要是文中出现的人物。
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最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环节3译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疏通文句,翻译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教改教研新教师教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赏析古典诗歌时有一句话——“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说的是诗学,这一字在诗歌中称为“诗眼”,而这样的“眼”在各类不同的文体中也时常存在,称为“文眼”。
它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涵盖点,有时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有时是文章结构的线索点,有时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点,因此,如何抓住这个眼,无论对于诗歌赏析还是古代散文的解读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散文体裁的课文占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有些篇目教师处理起来往往有无从入手的感觉。
有些是因为篇幅较长,有些是因为文章的“形”比较散。
因此,若能聚焦一点利用“教学文眼”实施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内容的核心点、情感和主题的凝聚点,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
“同时,借助“文眼”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揣摩文章的写法,对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
”①一、着一字而课堂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篇幅较长的课文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一类文章,特别是长篇散文。
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受课时的限制,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
要处理好这类课文,就是要抓住重点、大胆取舍。
这不仅能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印象深刻。
例如《琵琶行》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全诗共有709字,抒情性较强,此诗通俗易懂,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三个课时理梳理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赏析文中音乐的精妙、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惆怅心境。
其实细细读来,会发现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构思十分幽隐精微,除了三次缠绵的琵琶声,诗中还前后五次出现了江中的那一轮明月,可谓“江中皓月情凄凄,水上仙乐恨绵绵”,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只需抓住“月”和“乐”这两个线索,贯穿全文,化繁为简。
示例:《琵琶行》教学设计1.导入江西九江的白居易祠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
如何解这幅对联?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
琦君散文教学方法范文3篇琦君散文教学方法范文一《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散文。
关于散文,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散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这里我要特意强调其中“作者的情感”。
如果这种认识没有错的话,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例如*的“歌会”,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歌会”呢,还是看体察“歌会”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我曾经就这一话题与上课教师做过交流,教师们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也觉得自己在课堂里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上,聚焦在“歌会”上,好像不大对。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教师在教学《云南的歌会》的时候,都一股脑儿聚焦在作者描写的对象上而不顾作者的情感呢?这反映出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和散文教学的理解把握不足。
我们认为,从文本体式与学情出发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而它们之间的交集则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
根据文本体式分析,有些最核心的内容要素必须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严重困难,这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调整,就不妨牺牲一点文本体式而迁就一点学生实际。
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全体的关注点均偏离文本,教师固然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予以满足,大可不必因此就随意消解文本自身的圆满。
教师这时可以暂时搁置学生的需求而作一强力纠偏,使学生回到正确的解读文本的路径上来。
当明确了学情需求与文本特征的交集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最佳区域时,我们还需要讨论:究竟应该确定哪些最需要教的符合散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作一些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知道,一切阅读行为都是具体的。
离开具体文本抽象地讨论阅读毫无意义,因为所有的阅读都是针对特定文本的阅读。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背离这一方式,将对读者的正确解读造成极大的障碍。
对《土地的誓言》这一文本的处理亦是如此。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故都的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散文》的教案教材简介《散文》是一本专门介绍散文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散文的分类、特点与技巧,优秀散文的选读及赏析等。
本书适合高中语文教师、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喜欢文学的读者阅读。
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了解散文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写好散文的技巧与方法•能够选读优秀散文,展开深入的赏析和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散文的定义和分类1.理解“散文”的概念–让学生阅读散文的相关定义–引导学生讨论散文的特点和写作目的2.掌握散文的分类方法–对比不同分类方法的区别和联系–针对每个分类方法讲解典型作品并让学生尝试归类第二课时:散文的特点和技巧1.了解散文存在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情感表达、自由性、艺术性、读者体验等方面的特点2.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包括写作的基本原则、文体应用、修辞手法、语言表现等–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尝试模仿和应用这些技巧第三课时:优秀散文选读与赏析1.从多个角度选择优秀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情感、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要素2.分析和展开深入的赏析和讨论–主要涉及作品的构思、文体运用、情感表达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观摩示范法:教师选取优秀的散文作品,进行模仿和示范,指导学生进一步独立思考和实践2.互动式授课法: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3.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或自主选择散文,进行功夫深挖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教学评估学生评估将从以下方面进行:1.书面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散文,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要点2.课堂互动表现:参与课堂的讨论和活动,丰富课程的教学效果3.学习笔记:要求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回答问题和讲解思路,以便回顾和反思结束语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案,我们希望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还能够从中得到感悟和启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高中语文散文教法
在新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散文鉴赏课堂上教师开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满堂灌,这样既
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调动了学生鉴赏散文的积极性。
还有许多
教师也开始写下水作文,特别是在学习完散文之后,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得许多学生也开始仿写改写学过的优
秀散文,从而不仅领悟了散文鉴赏的内涵,而且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这是新课改中值得欣慰的事情。
但是在新课改下语
文散文鉴赏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急需改变的现状:
(一)忽视新的散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推行后,一部分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在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散文教学的方式依然是老套的,并且有些表面
上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实质上还是用老思想进行讲解教学,典
型的换汤不换药。
我们知道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是语感、感悟。
因
为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散文尤其体现这一文化精髓,如
果教师仅仅自己体验感悟,让学生跳过这一过程,直接把教师自己
所得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在注重探究性学习的新
课改下他们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讨厌散文课,甚至让那些本来喜欢散
文的学生也因此而对散文敬而远之。
(二)经常误读现代散文文本
散文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散文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现实高中语文教
学中,教师通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字词、语言文字、文言文和作文
教学上,对散文则是一讲带过,甚至是视而不见。
这些文质彬彬的
散文就这样被忽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精神损失和资源
浪费
此外,因为学生自身条件(对散文感兴趣程度、阅读及理解能力、知识面的宽窄等)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喜欢程度也不同,
但老师不能没有原则地让学生胡乱地解读散文,不能让这种主观化、任意化地解读恣意发展下去,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散文教学中过分重视人文化
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
性质做了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分彼此。
以前,我们过分关
注语文的工具性,而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又
过分的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新课改的这项规定是站在人的本性的立
场上,从维护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来说的,它不仅仅是正确的,
更是刻不容缓,迫切需要实现的。
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又从过度重视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了泛人文化的极端。
在高中散文教学课堂上很多老师因
新课改关注人文性,而过度的重视教材中人文性,如在讲解必修二
的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时,都过分
地渲染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把鉴赏课讲成历史爱国课。
这三篇文章
的确都有爱国的主题,但这只是它众多主题中的一个。
还有一些教
师过分地追求热闹的上课氛围,认为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和尊重学生
个性的好方法,实则过度的话反而不能达到重视语文人文性的目的。
泛人文化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错误解读。
(四)散文新教学模式的滥用
正如郭之瑗所说:“散文有飞扬的神思美,浓厚的诗意美,高妙
的技巧美。
”一直以来现当代散文都是语文教学中灵活度最大的一
块内容,它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自然的内容,深邃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蕴涵等,这使得它适合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讲授,也实最
方便于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种文体,因此,新课改后,散文教学
方式的盲目性自然也就多了一些。
部分教师每天都在尝试不同的教
学方法,的确,这些新方法新理念需要我们接受和运用,但我们不
能盲目的不加选择地全都拿来,这样势必会走上华而不实的道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也没有结合教学方法本
身的特点和规律,更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而是盲目的套用这
些东西,致使散文鉴赏教学流于表面化。
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从中得
到任何有益的收获。
(五)散文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泛滥
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
所以网络资源走进语文课堂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走
进形神兼备的现当代散文教学的课堂上。
我们知道它在“渲染课堂
气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扩大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效
果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却发现:很多散文课都离不了多媒体课件,并且多媒体内容的
覆盖量多而杂,课件形式也很美丽,但教师只是照着上面的内容念。
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
去理解散文。
在多媒体课上,经常看到学生只顾抄课件,没有此时
多媒体已经由辅助工具变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了,已成为教学的主要
手段了。
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因为多媒
体已经展示出答案了,而且也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时间去想象,去用
心体会。
1、转变观念
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模式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意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不是说要考倒考生,也不是要放任自流。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搬
用原来的一套来训练学生专攻一种文体。
也不要只重分析,轻写作。
对学生限制过多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感到作文枯燥无味。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每样能力都不可或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一定不能人为地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不能偏重哪一项而不顾其他。
所谓“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是为学生提供更
多的选择与表现的机会,不是说考生可以随便写,胡乱写,也不是
说可以准备几篇范文就可以随便套用,不确定的因素实际上要求学
生的基本功更扎实才行,是指学生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文体,可以
确定几种立意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种自己最好把握,最能展示自己
才华的一种方案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
作文教学。
要让学生在写作文这一块上做到各种文体都能写,又有
写某种文体的特长,做到“一专多能”。
2、科学指导
3、细心批阅
学生作文完成后,就象一个工人生产出一种产品后希望得知自己产品的质量如何一样,很希望知道老师对自己的作文是个什么评价。
教师的批阅能够对他们的成功之处加以赞赏,对不足之处委婉地提
出建议,那么学生从教师评语里能够得到写作的信心和需要努力和
提高的方向。
如果教师只布置作文任务,而不仔细批阅,那么学生
就感到老师对作文不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尊重。
更重要的是
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在哪方面努力,作文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自然
对往后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感兴趣。
当然,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
方法批阅,可以把全批全改,部分批改,学生相互批改等批阅方法
综合运用。
总之,要对学生作文认真批阅。
4、适当点评
作文批阅完成之后还要注意利用课堂时间适当对学生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
可以就全班此次作文普遍在哪些方面很成功,哪些方
面普遍存在问题进行点评。
并可选取写的比较好的作文作为范文,
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很成功,同学们要多加学习。
选取中等水平的作
文让同学们去分析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师生共同
的点评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
这样一来全班的作文水平都能够得
到提高。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对作文教学重视,要抱科学的态度对待不断变化的高考作文发展趋势。
在平时的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做到学
生写作前的科学指导,写作后的细心批阅和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写
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真正让高中生经过三年的科学作文训练,能够
在高考考场上在作文这一块上能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