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29
IC设计完整流程及工具IC的设计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前端设计(也称逻辑设计)和后端设计(也称物理设计),这两个部分并没有统一严格的界限,凡涉及到与工艺有关的设计可称为后端设计。
前端设计的主要流程:1、规格制定芯片规格,也就像功能列表一样,是客户向芯片设计公司(称为Fabless,无晶圆设计公司)提出的设计要求,包括芯片需要达到的具体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
2、详细设计Fabless根据客户提出的规格要求,拿出设计解决方案和具体实现架构,划分模块功能。
3、HDL编码使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Verilog HDL,业界公司一般都是使用后者)将模块功能以代码来描述实现,也就是将实际的硬件电路功能通过HDL语言描述出来,形成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
4、仿真验证仿真验证就是检验编码设计的正确性,检验的标准就是第一步制定的规格。
看设计是否精确地满足了规格中的所有要求。
规格是设计正确与否的黄金标准,一切违反,不符合规格要求的,就需要重新修改设计和编码。
设计和仿真验证是反复迭代的过程,直到验证结果显示完全符合规格标准。
仿真验证工具Mentor 公司的Modelsim,Synopsys的VCS,还有Cadence的NC-Verilog均可以对RTL 级的代码进行设计验证,该部分个人一般使用第一个-Modelsim。
该部分称为前仿真,接下来逻辑部分综合之后再一次进行的仿真可称为后仿真。
5、逻辑综合――Design Compiler仿真验证通过,进行逻辑综合。
逻辑综合的结果就是把设计实现的HDL代码翻译成门级网表netlist。
综合需要设定约束条件,就是你希望综合出来的电路在面积,时序等目标参数上达到的标准。
逻辑综合需要基于特定的综合库,不同的库中,门电路基本标准单元(standard cell)的面积,时序参数是不一样的。
所以,选用的综合库不一样,综合出来的电路在时序,面积上是有差异的。
一般来说,综合完成后需要再次做仿真验证(这个也称为后仿真,之前的称为前仿真)逻辑综合工具Synopsys的Design Compiler,仿真工具选择上面的三种仿真工具均可。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是指将电路设计图转化为实际可制造的电路芯片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
首先是需求分析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工程师要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技术要求。
通过与客户的沟通,设计工程师可以明确电路的功能、性能指标以及其他特定需求。
第二个阶段是系统规划和架构设计。
在这个阶段,设计工程师要善于分解客户需求,并确定电路的整体结构和架构。
这个阶段需要设计工程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电路的性能并满足客户需求。
第三个阶段是电路设计。
在这个阶段,设计工程师要根据电路的结构和架构进行电路的具体设计。
设计工程师要根据客户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并进行电路的连线和布局。
在这个阶段,设计工程师需要使用各种设计软件进行电路的仿真和优化,以确保电路的性能可靠和稳定。
第四个阶段是电路布局和布线。
在这个阶段,设计工程师将电路进行三维布局,并进行硅片的划分和特定区域的布局。
设计工程师还要进行电路的布线,将电路中的各个元器件进行连接,并考虑信号传输的延迟和干扰等问题。
第五个阶段是电路验证和测试。
在这个阶段,设计工程师要对设计的电路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通过使用专业的测试仪器对电路进行测试,设计工程师可以发现电路中的问题,并进行问题的修复和优化。
最后是电路制造和量产。
在这个阶段,设计工程师要将设计好的电路提交给芯片制造厂商进行制造。
制造厂商将通过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将电路制造成芯片,并进行最终的测试和验证。
一旦芯片通过测试,并满足制造和质量要求,就可以进行量产。
综上所述,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规划和架构设计、电路设计、电路布局和布线、电路验证和测试以及电路制造和量产等阶段。
在每个阶段,设计工程师需要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并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高性能、可靠的集成电路芯片。
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流程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是一项极为复杂和精密的工程,涉及到多个工序和专业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般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流程,以及每个流程所涉及到的关键步骤。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1. 系统层面设计: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确定电路所需的功能和性能。
根据需求,进行系统级设计,包括电路结构的选择、功能模块的划分和性能评估等工作。
2. 电路设计:在系统层面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电路级的设计。
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如晶体管、电容器和电阻器等,根据电路的功能和性能需求,设计电路的拓扑结构和组成。
这一阶段还需要进行电路仿真与优化,确保电路在各种条件下的正常工作。
3. 物理设计:对电路进行物理布局和布线设计。
根据电路的拓扑结构和组成,将不同的器件进行布局,以优化电路的性能和减少信号干扰。
随后进行布线设计,将各个器件之间的电路连接起来,并进行必要的引脚分配。
4. 电气规则检查:进行电气规则检查,确保电路满足设定的电气和物理规则,如电源电压、电流、信号强度和噪声等容忍度。
5. 逻辑综合:将电路的逻辑描述转换为门级或寄存器传输级的综合描述。
通过逻辑综合,能够将电路转换为可以在硬件上实现的门级网络,并且满足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6. 静态时序分析:对电路进行静态时序分析,以确保电路在不同的时钟周期下,能够满足设定的时序限制。
这是保证电路正确工作的关键步骤。
7. 物理验证:对设计好的电路进行物理验证,主要包括电路布局和布线的验证,以及电路中的功耗分析和噪声分析等。
这些验证可以帮助设计师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1. 掩膜设计:根据电路设计需求,设计和制作掩膜。
掩膜是用来定义电路的结构和元器件位置的模板。
2. 掩膜制作:使用光刻技术将掩膜图案投射到硅片上,形成电路的结构和元器件。
此过程包括对硅片进行清洗、涂覆光刻胶、曝光、显影和去胶等步骤。
3. 硅片加工:将硅片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形成电路中的PN 结、栅极和源极等结构。
半导体设计开发流程引言: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半导体器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半导体设计开发流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验证、制造和测试过程,将电子器件的理论设计转化为实际可制造的半导体芯片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半导体设计开发流程的主要步骤和关键技术。
一、需求分析与规划半导体设计开发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与规划。
在这一阶段,设计团队需要与客户或市场部门进行沟通,确定半导体器件的功能需求、性能指标、制造成本和交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设计目标和规划。
二、电路设计与验证在需求分析与规划阶段确定好设计目标后,设计团队将开始进行电路设计与验证工作。
电路设计是整个半导体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
设计团队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电路拓扑结构和器件参数,并利用电磁仿真软件进行电路性能分析和优化。
一般而言,设计团队会采用分层次的设计方法,从系统级到电路级逐步细化,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验证工作主要包括电路级仿真、功能验证和电气特性验证,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三、物理设计与布局物理设计与布局是将电路设计转化为实际物理结构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设计团队需要根据电路设计的要求,进行芯片的布局、布线以及功耗和时序优化等工作。
物理设计要考虑到芯片面积、功耗、散热、电磁兼容等因素,并通过优化算法和规则约束来实现最佳的物理布局。
此外,物理设计还要考虑到制造工艺的限制,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
四、芯片制造与封装物理设计完成后,设计团队将与制造工程师合作,将设计转化为实际的芯片。
这一阶段包括晶圆加工、掩膜制作、曝光、刻蚀、沉积、离子注入等工艺步骤。
制造工程师负责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并确保每个工艺步骤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封装工程师负责将制造好的芯片封装为可焊接或可插拔的封装形式,以便于后续的测试和应用。
五、芯片测试与验证芯片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工作。
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半导体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设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流程。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简介,每个阶段都需要经过仔细的规划和执行,以确保电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1.需求分析:在该阶段,设计团队将与客户合作,确定集成电路的需求和规格。
这包括电路功能、性能、功耗、面积限制等。
这些信息对后续的设计和验证工作至关重要。
2.架构设计:在这一阶段,设计团队将基于需求分析结果,制定整体电路的架构和功能模块划分。
设计团队需要确定选择何种电路结构和设计方法,以满足性能和功能要求。
3.电路设计:在该阶段,设计团队将根据架构设计,开始逐步设计每个功能模块的电路。
这包括选择和设计适当的电子元器件,如晶体管、电容和电阻等。
设计过程通常使用电路模拟软件完成,以验证和优化电路设计。
4.物理设计:在这一阶段,设计团队将电路设计转化为物理布局。
他们需要决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位置和布线,以最小化信号延迟和功耗,并满足电路布局面积的限制。
物理设计还包括芯片封装和引脚分配等任务。
5.设计规则检查(DRC)和布局对齐(LVS):在这个阶段,设计团队需要执行设计规则检查和布局对齐等验证过程,以确保布局的准确性和可制造性。
设计规则检查涉及对设计是否符合制造工艺规则的检查,而布局对齐则是验证原理图和布局之间的一致性。
6.电路模拟和验证:在这个阶段,设计团队将通过使用电路模拟工具,对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证。
他们需要模拟各种工作条件和电气参数,以确保电路在各种情况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物理验证和验证测试:在这个阶段,设计团队将通过制造一批样品芯片,进行物理验证和功能测试,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他们需要确保芯片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和功能都能达到预期。
8.产量制造:一旦设计团队完成了设计和验证,他们将与制造工厂合作,开始大规模生产集成电路。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最终产品的性能和一致性。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属于半导体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分为设计阶段、材料配料及制程阶段和测试与验收阶段。
设计阶段:确定材料,量化成尺寸元素,电路原理图绘制,技术参数评估,研发新材料和尺寸元素;
材料配料及制程阶段:硅片表面处理,芯片聚合物涂层,硅片晶圆切割,晶圆黑片及漏洞层制作,热压结,测试矫正,芯片封装,芯片标示等;
测试与验收阶段:电路测试,静态验收,动态验收,封装成品验收,量产批定测试,质量评估等。
通过上述不同步骤连续完成后,组装的密封式集成电路可以投入使用,实现有效的系统功能。
1.1从RTL到GDSⅡ的设计流程:
这个可以理解成半定制的设计流程,一般用来设计数字电路。
整个流程如下(左侧为流程,右侧为用到的相应EDA工具):
一个完整的半定制设计流程应该是:RTL代码输入、功能仿真、逻辑综合、门级验证、时序/功耗/噪声分析,布局布线(物理综合)、版图验证。
整个完整的流程可以分为前端和后端两部分,
前端的流程图如下:
前端的主要任务是将HDL语言描述的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综合和时序分析,最后转换成基于工艺库的门级网表。
后端的流程图如下,也就是从netlist到GDSⅡ的设计流程:
后端的主要任务是:
(1)将netlist实现成版图(自动布局布线APR)
(2)证明所实现的版图满足时序要求、符合设计规则(DRC)、layout与netlist一致(LVS)。
(3)提取版图的延时信息(RC Extract),供前端做post-layout仿真。
1.2从Schematic到GDSⅡ的设计流程:
这个可以理解成全定制的设计流程,一般用于设计模拟电路和数模混合电路。
整个流程如下(左侧为流程,右侧为用到的相应EDA工具):
一个完整的全定制设计流程应该是:电路图输入、电路仿真、版图设计、版图验证(DRC和LVS)、寄生参数提取、后仿真、流片。
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设计和验证。
本文将介绍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并对每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集成电路设计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与客户充分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要求。
这包括电路的功能、性能、功耗、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与客户的深入交流,设计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接下来是电路设计的概念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电路的初步设计。
这包括电路的功能分析、结构设计、电路拓扑结构等方面的工作。
设计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提出创新的设计方案,为后续的详细设计奠定基础。
然后是电路设计的详细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对电路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分析。
这包括电路的电气特性分析、电路的模拟仿真、电路的数字仿真等方面的工作。
设计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设计工具和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验证,确保电路设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接着是电路设计的验证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对设计的电路进行验证和测试。
这包括电路的原型制作、电路的功能测试、电路的性能测试等方面的工作。
设计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测试设备和工具,对电路进行全面的验证和测试,确保电路设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后是电路设计的量产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将验证通过的电路进行量产。
这包括电路的工艺设计、电路的制造、电路的封装等方面的工作。
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电路制造的工艺流程和要求,确保电路的量产质量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设计和验证。
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行电路的概念设计、详细设计、验证和量产,确保电路设计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优秀集成电路产品。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引言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一种将多个电子元器件集成在一片半导体晶片上的技术。
它具有小体积、低功耗、高可靠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子设备、通信、计算机等。
本文将介绍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并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设计准备在开始集成电路设计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明确设计目标: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如功耗、性能、成本等。
2.获取技术文档:收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文档,包括数据手册、参考设计、规范等。
3.确定设计规模:根据设计目标,确定所需的电子元器件数量和尺寸。
电路设计流程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功能规划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明确设计的功能和所需的电子元器件。
根据设计目标和技术要求,确定集成电路的基本功能模块,如控制器、存储器、模拟电路等。
2. 电路原理图设计电路原理图是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
在这一步骤中,根据功能规划,使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
电路原理图包括电子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和信号流动方向。
3. 电路仿真电路仿真可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性能。
在这一步骤中,使用电路仿真软件对电路原理图进行仿真分析,以确保电路能够正常工作。
仿真结果可以用于优化设计。
4. 物理布局设计物理布局设计是将电路原理图映射到实际的半导体晶片上。
在这一步骤中,使用专业的物理设计软件对电路进行布局设计,并生成布局图。
物理布局需要考虑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尺寸和布线规则。
5. 物理布线设计物理布线设计是设计电路中关键的一步。
在这一步骤中,根据物理布局图,使用物理设计软件进行布线设计。
布线设计需要解决电路中的时序和信号完整性等问题。
优化布线可以提高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6. 电路验证电路验证是确保设计的正确性和性能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使用验证工具对设计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性能验证。
验证结果可以用于优化设计和解决潜在问题。
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在集成电路设计的初期阶段,需要与客户进行需求分析和交流,明确芯片的功能要求、性能指标、成本限制等。
根据需求,设计团队进行技术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为后续的设计提供指导。
2.架构设计在架构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团队开始制定芯片的整体架构。
这个阶段关注的是芯片的模块划分、系统功能划分,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架构体系以达到设计目标。
3.电路设计电路设计是将芯片的各个模块拆解为具体的电路,进行性能优化和电路设计。
包括输入输出电路、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路等的设计,需要考虑电源噪声、功耗、时序等因素。
4.物理设计在物理设计阶段,设计团队将电路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物理版图。
这个过程包括库定义、版图规划、布线、时钟树设计等。
物理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布局尽可能小、电气特性良好、满足性能要求的版图。
5.可靠性分析在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可靠性分析,包括温度分析、电压分析、时钟周期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保证芯片能够在不同工作条件下正常工作,并且能够应对外部干扰和电磁干扰。
6.仿真验证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各个模块和整个芯片的仿真验证。
通过使用设计工具进行时序仿真、功能验证、稳定性分析等,保证芯片的设计是符合设计需求的。
7.样片制造当设计和仿真验证完成后,需要进行样片的制造。
设计团队将设计好的版图提交给工厂进行芯片制造,经过一系列的工艺步骤,制备出初版样片。
8.功能验证与调试获得样片后,需要进行功能验证与调试。
通过将样片安装在测试环境中,根据设计需求测试芯片的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故障排查和修正。
9.优化与再设计在功能验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性能不达标或需求变更的情况。
这时需要对芯片进行优化和再设计,以满足新的要求。
10.批量生产当样片通过验证,并且达到了设计要求后,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设计团队将芯片制造的工艺过程传递给工厂,进行大规模的芯片生产。
11.售后支持和后期维护芯片投入市场后,需要提供售后支持和后期维护工作。
半导体芯片设计流程
半导体芯片设计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规格制定: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出具体的规格要求。
2. 详细设计:根据规格要求,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划分模块、功能和实现架构等。
3. HDL编码:使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或VHDL)将模块功能以代码形式描述出来,形成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
4. 仿真验证:通过仿真工具(如Synopsys的VCS或Cadence的NC-Verilog)对编码设计的正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设计精确地满足规格中的所有要求。
设计和仿真验证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直到验证结果显示完全符合规格标准。
5. 逻辑综合:将RTL代码放入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 tool),将HDL 代码转换成逻辑电路,产生电路图。
这个步骤将检查此逻辑闸设计图是否符合规格并修改,直到功能正确为止。
6. 电路布局与绕线:将合成完的代码再放入另一套EDA tool,进行电路布局与布线(Place And Route)。
经过不断的检测后,便会形成相关的电路图。
7. 层层光罩,叠起一颗芯片:最后,通过光罩技术将设计好的电路图转移到硅片上,形成实际的芯片。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流程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准确信息。
详细概括集成电路加工流程
集成电路加工流程是指将电子器件的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步骤,制作成集成电路芯片的过程。
以下是集成电路加工流程的详细概括:
1. 掩膜设计: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出芯片的层次结构和线路图,并进行电子掩膜设计。
2. 晶圆制备:选择适当材料如硅晶圆,并在其表面涂上光刻胶,然后使用光刻机将设计的图案投射到光刻胶上。
3. 光刻:将光刻胶曝光到紫外线下,通过掩膜上的图案,将光刻胶部分暴露出来,而其他部分被覆盖。
4. 蚀刻和外延:将经过光刻的晶圆浸入化学溶液中,使被暴露的部分被腐蚀掉,从而形成芯片的结构。
然后通过外延过程,在晶圆上沉积相应的材料层。
5. 清洗和光刻液去除:将晶圆进行清洗,以去除蚀刻产生的残留物和光刻胶。
6. 氧化:在芯片表面生长一层氧化层,保护芯片,并作为后续步骤的基础。
7. 金属沉积:使用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在晶圆表面沉积金属层,形成电极、导线等连接部件。
8. 清洗和去除残留物:对芯片进行清洗,去除沉积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物。
9. 步进涂敷和回流焊接:对芯片进行涂敷和回流焊接处理,形成焊接连接。
10. 切割:将晶圆切割成小块,每块成为一个独立的芯片。
11. 包装和测试:将切割好的芯片封装成塑料或陶瓷外壳,并进行测试确认芯片功能是否正常。
12. 上层组装:将芯片安装在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并与其他组件连接起来。
这些步骤构成了集成电路加工的基本流程,通过精细的加工和组装,最终形成各种类型的集成电路芯片,用于电子产品中的各种功能和应用。
第1篇一、基础知识部分1. 请简述半导体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解释什么是本征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3. 什么是掺杂?为什么掺杂对于半导体的应用至关重要?4. 什么是载流子?请分别说明电子和空穴载流子的性质。
5. 什么是能带?简述价带、导带和禁带的概念。
6. 什么是能级?请解释能级与能带之间的关系。
7. 什么是施主和受主?它们在半导体中的作用是什么?8. 请解释半导体中的电导率是如何受到温度影响的。
9. 什么是霍尔效应?它在半导体中的应用有哪些?10. 什么是PN结?简述PN结的形成过程、特性和应用。
二、器件原理部分1. 请简述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包括NPN和PNP晶体管。
2. 什么是场效应晶体管(FET)?请解释其工作原理和特性。
3. 什么是MOSFET?请说明其结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4. 什么是二极管?请解释二极管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5. 什么是三极管?请说明三极管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6. 什么是整流器?请列举几种常见的整流器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7. 什么是稳压器?请说明稳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8. 什么是放大器?请解释放大器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9. 什么是滤波器?请列举几种常见的滤波器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10. 什么是振荡器?请解释振荡器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三、电路设计部分1. 请简述半导体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
2. 什么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请分别说明它们的特点。
3. 什么是电路仿真?请列举几种常见的电路仿真软件。
4. 什么是版图设计?请说明版图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5. 什么是集成电路封装?请列举几种常见的集成电路封装类型。
6. 什么是测试与验证?请说明测试与验证在半导体电路设计中的重要性。
7. 什么是电路优化?请列举几种常见的电路优化方法。
8. 什么是电源设计?请说明电源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9. 什么是信号完整性?请解释信号完整性对电路设计的影响。
10. 什么是电磁兼容性?请说明电磁兼容性在电路设计中的重要性。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晶体的生长晶体切片成wafer晶圆制作功能设计à模块设计à电路设计à版图设计à制作光罩工艺流程1) 表面清洗晶圆表面附着一层大约 2um 的 Al2O3 和甘油混合液保护之 , 在制作前必须进行化学刻蚀和表面清洗。
2) 初次氧化有热氧化法生成 SiO2 缓冲层,用来减小后续中 Si3N4 对晶圆的应力氧化技术干法氧化Si( 固 ) + O2 = SiO2( 固 )湿法氧化Si( 固 ) +2H2O =SiO2( 固 ) + 2H2干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栅极二氧化硅膜,要求薄,界面能级和固定电荷密度低的薄膜。
干法氧化成膜速度慢于湿法。
湿法氧化通常用来形成作为器件隔离用的比较厚的二氧化硅膜。
当 SiO2 膜较薄时,膜厚与时间成正比。
SiO2 膜变厚时,膜厚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因而,要形成较厚的 SiO2 膜,需要较长的氧化时间。
SiO2 膜形成的速度取决于经扩散穿过 SiO2 膜到达硅表面的 O2 及 OH 基等氧化剂的数量的多少。
湿法氧化时,因在于 OH 基在 SiO2 膜中的扩散系数比 O2 的大。
氧化反应, Si 表面向深层移动,距离为 SiO2 膜厚的 0.44 倍。
因此,不同厚度的 SiO2 膜,去除后的 Si 表面的深度也不同。
SiO2 膜为透明,通过光干涉来估计膜的厚度。
这种干涉色的周期约为 200nm ,如果预告知道是几次干涉,就能正确估计。
对其他的透明薄膜,如知道其折射率,也可用公式计算出(d SiO2) / (d ox) = (n ox) / (n SiO2) 。
SiO2 膜很薄时,看不到干涉色,但可利用 Si 的疏水性和 SiO2 的亲水性来判断 SiO2 膜是否存在。
也可用干涉膜计或椭圆仪等测出。
SiO2 和 Si 界面能级密度和固定电荷密度可由 MOS 二极管的电容特性求得。
(100) 面的 Si 的界面能级密度最低,约为 10E+10 -- 10E+11/cm – 2 .e V -1 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