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疑难词考释6页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6
《杂譬喻经》疑难字词杂考
龙庆兰;郑贤章
【摘要】《杂譬喻经》中存在许多疑难字词,我们这里所说的疑难字词是指文中意义不明、不合前后文意的字词.这些疑难字词大多由版本异文造成,还有的由佛典汉译讹传导致.考释疑难字词有利于疏通文意,整理出较为真实可靠的文本.本文选取后汉支娄迦译的《杂譬喻经》(1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杂譬喻经》(1卷),后汉失译的《杂譬喻经》(2卷)及吴康僧会译的《旧杂譬喻经》中六处疑难字词进行考释.【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5)001
【总页数】5页(P53-57)
【关键词】《旧杂譬喻经》;《杂譬喻经》;疑难字词;考释
【作者】龙庆兰;郑贤章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62。
喻世名言叙史统散而小说兴。
始乎周季,盛于唐,而浸淫于宋。
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
《吴越春秋》等书,虽出炎汉,然秦火之后,著述犹希。
迨开元以降,而文人之笔横矣。
若通俗演义,不知何昉?按南宋供奉局,有说话人,如今说书之流。
其文必通俗,其作者莫可考。
泥马倦勤,以太上享天下之养,仁寿清暇,喜阅话本,命内珰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
于是内珰辈广求先代奇迹及闾里新闻,倩人敷演进御,以怡天颜。
然一览辄置,卒多浮沉内庭,其传布民间者,什不一二耳。
然如《玩江楼》、《双鱼坠记》等类,又皆鄙俚浅薄,齿牙弗馨焉。
暨施、罗两公,鼓吹胡元,而《三国志》、《水浒》、《平妖》诸传,遂成巨观。
要以韫玉违时,销镕岁月,非龙见之日所暇也。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斑,往往有远过宋人者。
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
食桃者不费杏,絺縠毳锦,惟时所适,以唐说律宋,将有以汉说律唐,以春秋战国说律汉,不至于尽扫羲圣之一画不止!可若何?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
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噫!不通俗而能之乎?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
余顾而乐之,因索笔而弁其首。
──绿天馆主人题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仕至千锺非贵,年过七十常稀,浮名身后有谁知?万事空花游戏。
休逞少年狂荡,莫贪花酒便宜。
脱离烦恼是和非,随分安闲得意。
”这首词名为《西江月》,是劝人安分守己,随缘作乐,莫为酒、色、财、气四字,损却精神,亏了行止。
求快活时非快活,得便宜处失便宜。
说起那四字中,总到不得那“色”字利害。
眼是情媒,心为欲种。
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后去,丧魄销魂。
假如墙花路柳,偶然适兴,无损于事;若是生心设计,败俗伤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假如你有娇妻爱妾,别人调戏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
古籍疑难字考辨十二则
柳建钰;丁明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
【摘要】论文对《全唐文补编》《全元诗》《徐渭集》等古籍中的■等12个疑难字从文献使用、字形演变及异文佐证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辨,沟通了字际关系,扫除了这些疑难字在准确理解诗句意义方面造成的障碍。
【总页数】7页(P174-180)
【作者】柳建钰;丁明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
【相关文献】
1.疑难字考辨整理及研究——考《新撰字镜》未编码字十例
2.《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二则
3.《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二则
4.《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例
5.中医古籍疑难字考辨例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喻世明言》第三十九卷二《喻世明言》第三十九卷二来自水青读名著00:0020:55第三十九卷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当日二程走得困乏,到晚寻店歇宿,沽酒对酌,各出怨望之语。
程虎道:“汪世雄不是个三岁孩儿,难道百十贯钱钞,做不得主?直恁装穷推故,将人小觑!”程彪道:“那孩子虽然轻薄,也还有些面情。
可恨汪革特地相留,不将人为意,数月之间,书信也不寄一个。
只说待他回家奉送,难道十年不回,也等他十年?”程虎道:“那些倚着财势,横行乡曲,原不是甚么轻财好客的孟尝君。
只看他老子出外,儿子就支不动钱钞,便是小家样子。
”程彪道:“那洪教头也不识人,难道别没个相识,偏荐到这三家村去处?”二个一递一句,说了半夜,吃得有八九分酒了。
程虎道:“汪革寄与洪教头书,书中不知写甚言语,何不拆来一看?”程彪真个解开包裹,将书取出,湿开封处看时,上写道:•侍生汪革再拜,覆书子敬教师门下:久别怀念,得手书如对面,喜可知也。
承荐二程,即留与小儿相处。
奈彼欲行甚促,仆又有临安之游,不得厚赠。
有负来意,惭愧,惭愧!•书尾又写细字一行,云:•别谕俟从临安回即得践约,计期当在秋凉矣。
革再拜。
•程虎看罢,大怒道:“你是个富家,特地投奔你一场,便多将金帛结识我们,久后也有相逢处。
又不是雇工代役,算甚日子久近!却说道欲行甚促,不得厚赠,主意原自轻了。
”程虎便要将书扯碎烧毁,却是程彪不肯,依旧收藏了。
说道:“洪教头荐我兄弟一番,也把个回信与他,使他晓得没甚汤水。
”程虎道:“也说得是。
”当夜安歇无话。
•次早起身,又行了一日,第三日赶到太湖县,见了洪教头。
洪恭在茶坊内坐下,各叙寒温。
原来洪恭向来娶下个小老婆,唤做细姨,最是帮家做活,看蚕织绢,不辞辛苦,洪恭十分宠爱。
只是一件,那妇人是勤苦作家的人,水也不舍得一杯与人吃的。
前次程彪、程虎兄弟来时,洪恭虽然送在庵院安歇,却费了他朝暮两餐,被那妇人絮叨了好几日。
今番二程又来,洪恭不敢延款了,又乏钱相赠;家中存得几匹好绢,洪恭要赠与二程。
《喻世明言》第七卷上《喻世明言》第七卷上来自水青读名著00:0013:37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背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看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两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
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
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
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
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
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
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未尝出仕。
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遍求贤土,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
迤俪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
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天雨景:•习习悲风割面,闬闬hàn细雨侵衣。
催冰酿雪逞寒威,不比他时和气。
•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
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
看看天色昏黄,走向村间,欲觅一宵宿处。
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
径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
中有一人,启户而出。
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
欲往楚国,不期中途遇雨,无觅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慌忙答礼,邀入屋内。
伯桃视之,只有一榻,榻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
伯桃已知亦是儒人,便欲下拜。
那人云:“且未可讲礼,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会话。
”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
昭通方言疏证与词语考释《昭通方言疏证》原名《昭通方言考》,创始於1920年,中间屡经增删改订,历六十年而成书。
据作者自序,这部书还带有草创未就的某些痕迹。
尽管如此,它却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力作。
本书以作者的母语昭通方言为主,而采摭所及,却不限昭通一地,“兼有取於山左、关东、蜀、黔、三楚、赣、粤,下及吴越”,所以它又是继承和发扬了杨雄《方言》传统的方言比较词汇学的著作。
尤其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本书在进行纵向联系时,涉及大量的近代语词。
这在此前的同类著作中是比较罕见的。
据粗略统计,全书二千余条,引用近代白话文献为证的占60%左右。
不论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近代词语考释可资借鉴之处不少。
下面仅就鄙见所及,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疏证》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和结论,可帮助我们获得某些近代语词的确解。
近代汉语和现代诸方言关系十分密切,是不言而喻的。
不少近代语词在现代普通话里消失了,却保存在某些方言中,方言可以证古,这已成为汉语史研究者的共识。
有的论著甚至把“印证方言”提到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强调。
《疏证》以昭通方言为核心,提供了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对一些字面平常而含义难懂的词语作出了解释。
这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一份珍贵遗产,是我们解开某些难题的一把钥匙。
下面试举数例:例一,唐寒山诗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无阑隔。
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
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
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借。
”诗中“东壁打西壁”之句,成为后来禅宗的口头语,见于多种语录。
但句中的“打”字十分费解,日本老一辈汉学家入矢义高译注之《寒山》云:“未详。
《寒山诗索赜》中注为‘十方无碍’,但不知‘打’字如何作解。
”[日]《俗语言研究》第一、三期曾开展讨论。
胡从曾以为应读为“盯”或“瞪”,也就是“瞠”字;徐时仪以为“已失去实义”;滕志贤“疑或为‘相对’之义”;关长龙据东北辽东方言释“打”为“贴近”之“贴”,笔者也曾引《型世言》之例赞成关说。
按,以上种种说法都不免有猜测的成分。
喻世明言卷三十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长空万里彤云作,迤逦祥光遍斋阁。
未教柳絮舞千球,先使梅花开数萼。
入帘有韵自飕飕,点水无声空漠漠。
夜来阁向古松梢,向晓朔风吹不落。
这八句诗题雪,那雪下相似三件物事:似盐,似柳絮,似梨花。
雪怎地似盐?谢灵运曾有一句诗咏雪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苏东坡先生有一词,名《江神子》:黄昏犹自雨纤纤,晓开帘,玉平檐。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
独坐闲吟谁伴我?呵冻手,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恹恹,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雪似古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这雪又怎似柳絮?谢道韫曾有一句咏雪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黄鲁直有一词,名《踏莎行》: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来已没行人路。
长空犹未绽彤云,飘飖尚逐回风舞。
对景衔杯,迎风索句,回头却笑无言语。
为何终日未成吟?前山尚有青青处。
又怎见得雪似梨花?李易安夫人曾道:“行人舞袖拂梨花。
”晁叔用有一词,名《临江仙》:万里彤云密布,长空琼色交加。
飞如柳絮落泥沙。
前村归去路,舞袖拂梨花。
此际堪描何处景?江湖小艇渔家。
旋斟香酝过年华。
披簑乘远兴,顶笠过溪沙。
雪似三件物事,又有三个神人掌管。
那三个神人?姑射真人、周琼姬、董双成。
周琼姬掌管芙蓉城;董双成掌管贮雪琉璃净瓶,瓶内盛着数片雪;每遇彤云密布,姑射真人用黄金箸敲出一片雪来,下一尺瑞雪。
当日紫府真人安排筵会,请姑射真人、董双成,饮得都醉。
把金箸敲着琉璃净瓶,待要唱只曲儿。
错敲破了琉璃净瓶,倾出雪来,当年便好大雪。
曾有只曲儿,名做《忆瑶姬》:姑射真人宴紫府,双成击破琼苞。
零珠碎玉,被蕊宫仙子,撒向空抛。
乾坤皓彩中宵,海月流光色共交。
向晓来、银压琅,数枝斜坠玉鞭梢。
荆山隈,碧水曲,际晚飞禽,冒寒归去无巢。
檐前为爱成簪箸,不许儿童使杖敲。
待效他、当日袁安谢女,才词咏嘲。
姑射真人是掌雪之神。
又有雪之精,是一匹白骡子,身上抖下一根毛,下一丈雪,却有个神仙是洪崖先生管着,用葫芦儿盛着白骡子。
赴罢紫府真人会,饮得酒醉,把葫芦塞得不牢,走了白骡子,却在番人界里退毛。
《诸子喻山水》语言现象归纳:一.通假字: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二.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1.君子之志于道也志—(n,志向)(v,有志)2.仁者寿延年益寿3.动善时把握时机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6.居善地安于卑下(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上不天则下不遍覆整个世界(四) 意动用法:1.君子耻之以……为耻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觉得……变小(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2.故声闻过情名声3.动善时行动4.兵因敌而制胜取胜的策略(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注满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利导(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故能成其富富有和浩瀚的胸怀2.仁者静宁静的处世态度3.日月有明光辉的形象4.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5.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6.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弱点7. 故能成其圣圣—(adj,神圣,圣明)(n,圣人的境界)五.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二) 被动句:1.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省略句:1.不舍昼夜。
(省略主语)(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知者动,仁者静。
(省略谓语)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水因地而制流。
(省略介宾)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4.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喻世明⾔》10句传世⾦⾔,句句妙不可⾔,太精辟了!《喻世明⾔》10句传世⾦⾔,句句妙不可⾔,太精辟了。
1. ⼝含黄柏味,有苦⾃家知。
———《喻世明⾔·第四章》黄柏:黄柏树⽪,味苦,中医⼊药。
⽐喻⾃⼰的苦处只有⾃⼰知道。
2. 军有头,将有主。
——《喻世明⾔·第⼆⼀章》军中都有个头领,将领也有个主管。
⽐喻军中总有主帅。
3. 开了⼝合不得,伸了⾆缩不进。
形容惊骇得说不出话来的样⼦。
——《喻世明⾔·第四章》4. 恩义⼴施,⼈⽣何处不相逢;冤仇莫结,路逢狭处难回避。
——《喻世明⾔·第⼆六章》⼈要多施恩义,⽇后不管何地总再相逢时,也会得到报答;⼈莫结冤仇,恐⼀旦狭路相逢来不及回避。
劝⼈为将来考虑,多做善事,少结冤仇。
5. 酒⾁弟兄千个有,落难之中⽆⼀⼈。
——《喻世明⾔·第章⼋》指平时⼀起吃喝玩乐的朋友很多,陷⼊困境时却⽆⼀⼈相助。
指酒⾁朋友只是⼝腹之交,成不了患难之交。
6. 家多孝⼦亲安乐,国有忠⾂世泰平。
——《喻世明⾔·第四章》亲:⽗母双亲。
家⾥孝⼦多,双亲就安适快乐,国家有忠⾂,天下就太平。
7. 娇妻唤作枕边灵,⼗事商量九事成。
——《喻世明⾔·第三⼋章》形容丈夫爱听妻妾的话,她们说的事⼤多总能办成。
8. 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喻世明⾔·第⼆六章》多做善事就会有好的报答,多做坏事就会有坏的报应。
9. 酒到散筵欢趣少,⼈逢失意叹声多。
——《喻世明⾔·第四章》宴会结束,饮酒也就没了兴味,⼈遇到不得志时叹声连连。
⽐喻⼈逢离别时或失意时会情绪低落。
10. 婚姻论财,夷虏之道。
——《喻世明⾔·第⼆章》夷虏:古代鄙称四边少数民族。
结婚讲论钱财,是蛮夷之邦的风俗,⾮我中华之民情。
意谓中华风情,婚姻不论贫富,不论财礼。
喻世名言叙史统散而小说兴。
始乎周季,盛于唐,而浸淫于宋。
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
《吴越春秋》等书,虽出炎汉,然秦火之后,著述犹希。
迨开元以降,而文人之笔横矣。
若通俗演义,不知何昉?按南宋供奉局,有说话人,如今说书之流。
其文必通俗,其作者莫可考。
泥马倦勤,以太上享天下之养,仁寿清暇,喜阅话本,命内珰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
于是内珰辈广求先代奇迹及闾里新闻,倩人敷演进御,以怡天颜。
然一览辄置,卒多浮沉内庭,其传布民间者,什不一二耳。
然如《玩江楼》、《双鱼坠记》等类,又皆鄙俚浅薄,齿牙弗馨焉。
暨施、罗两公,鼓吹胡元,而《三国志》、《水浒》、《平妖》诸传,遂成巨观。
要以韫玉违时,销镕岁月,非龙见之日所暇也。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斑,往往有远过宋人者。
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
食桃者不费杏,絺縠毳锦,惟时所适,以唐说律宋,将有以汉说律唐,以春秋战国说律汉,不至于尽扫羲圣之一画不止!可若何?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
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噫!不通俗而能之乎?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
余顾而乐之,因索笔而弁其首。
──绿天馆主人题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仕至千锺非贵,年过七十常稀,浮名身后有谁知?万事空花游戏。
休逞少年狂荡,莫贪花酒便宜。
脱离烦恼是和非,随分安闲得意。
”这首词名为《西江月》,是劝人安分守己,随缘作乐,莫为酒、色、财、气四字,损却精神,亏了行止。
求快活时非快活,得便宜处失便宜。
说起那四字中,总到不得那“色”字利害。
眼是情媒,心为欲种。
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后去,丧魄销魂。
假如墙花路柳,偶然适兴,无损于事;若是生心设计,败俗伤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假如你有娇妻爱妾,别人调戏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9年3月第37卷第1期Mar.2019Vol.37No.1杜光庭(850—933)为唐五代著名道家学者,其著述记述了唐五代的一些社会世情风貌。
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他的著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五代语言的实际面貌,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语料,但尚未引起汉语史界的关注。
本文以罗争鸣《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1]所收录的杜光庭作品为底本,对其整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部分疑难字词加以校释,提出一己之见,求教于方家。
本文引用原文均据《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标注页码、卷数与篇名。
所引用《道藏》原文均为三家联合影印本,若引文在《道藏》第10册第842页第1栏,本文用“10/842a”表示,“a、b、c”分别表示“1、2、3”栏。
所引佛经以相同格式标出,亦说明所依据之底本。
为方便起见,《汉语大词典》在文中简称《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简称《大字典》。
必要时保留原文繁体字形。
一、字形讹误造成的疑难词语古籍在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文字错讹,这些错讹常常会形成一些疑难词语,影响到文意的传达,以下所论就力求拨开文字讹误的面纱,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
(一)戈猎铢号泣求救,愿焚戈猎之具,以谢前愆,洗心改悔,不敢又犯。
(162页,卷一,《城南文铢台验》)按:“戈猎”不辞,“戈”字当依《道藏》原文10/803c 及《云笈》各本改作“弋”,“戈”为“弋”之形误。
弋,猎取;获得。
《古今韵会举要·职韵》:“弋,取也。
”《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
”孔传:“弋,取也。
”孔颖达疏:“弋,射也,射而后取之,故弋为取也。
”《史记·楚世家》:“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战国。
”“弋猎”为射猎、狩猎之义。
本经中亦有其他用例,如:“洎晚有十余人将鹰犬弋猎之具,从空中而下,径入堂内。
”(323页,卷十六,《樊令言修北帝道场诛狐魅验》)古书中亦常见,如《国语·越语下》:“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
《喻世明言》疑难词考释《喻世明言》是明代刊行的短篇白话小说集,由明冯梦龙纂辑。
它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三言”中的第一种。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全称《全像古今小说》。
共有作品40篇,为宋元明话本小说。
包括三部分:一是宋元说话人的话本,二是明人的话本和拟话本,三是冯梦龙自己的作品。
前两种作品也都经过冯梦龙的加工、修改。
《喻世明言》的语言以白话为主,通俗易懂,辞句多俚俗。
但笔者在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喻世明言》时,发现有些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汉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未收录此词,或者未收录该义项,所收之义不符合句意。
于是笔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考释。
一、《喻世明言》中《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的词[丑咤]1.男大须婚,女大须嫁;不婚不嫁,弄出丑咤。
(卷四)按:丑咤,同“丑姹”。
本指丑恶,这里指丑事。
“丑”是“?”的今字,《说文解字》(下称《说文》)一八九上“鬼”部:“?,可恶也。
”指丑恶的意思。
“咤”,《康熙字典》:“陟嫁切,音?。
”“咤”,知母鱼部;“?”,知母铎韵。
“咤”和“?”是一声之转。
“姹”是“?”的异体字。
《汉语大词典》:“丑姹,丑陋怪异。
明无名氏第三折:‘真乃是蠢鲁之物,丑姹之形。
’周贻白注:‘丑姹,丑怪。
’”“丑咤”与“丑姹”同音替代。
《大词典》中并未收录此词。
[偏祜]1.吾儿速与昭雪,不可偏祜,使他怨望。
(卷十八)按:偏祜,偏私袒佑。
“祜”应为“佑”。
“南阳宛人朱佑。
”李贤曰:“东观记‘佑’作‘福’,避安帝讳。
”《后汉书集解》曰:“刘?曰:‘案注引东观记安帝讳,则此人当名祜,前后皆误矣。
’王先谦曰:考异云范书、袁纪祜皆作佑,东观记皆作福,避安帝讳。
《说文》祜字无解,云上讳。
然则祜名当作示旁古,古今之古,不当作左右之右也。
案考异说至晰,今刊范书仍作佑,以存其真。
”《通鉴》径改佑作祜。
(《后汉光武皇帝纪卷第一》)“祜”“佑”由于形体相近,被误用。
《说文》:“佑,助也。
《喻世明言》第九卷下《喻世明言》第九卷下来自水青读名著00:0017:01第九卷裴晋公义还原配•一日,吏部挂榜,唐璧授湖州录事参军。
这湖州,又在南方,是熟游之地,唐璧也倒欢喜。
等有了告敕,收拾行李,雇唤船只出京。
行到潼津地方,遇了一伙强人。
自古道“慢藏诲盗”,只为这三十万钱,带来带去,露了小人眼目,惹起贪心,就结伙做出这事来。
这伙强人从京城外直跟至潼津,背地通同了船家,等待夜静,一齐下手。
也是唐璧命不该绝,正在船头上登东,看见声势不好,急忙跳水,上岸逃命。
只听得这伙强人乱了一回,连船都撑去。
苍头的性命也不知死活。
舟中一应行李,尽被劫去,光光剩个身子。
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那三十万钱和行囊,还是小事。
却有历任文簿,和那告敕,是赴任的执照,也失去了,连官也做不成。
唐璧那一时真个是控天无路,诉地无门。
思量:“我直恁时乖运蹇,一事无成!欲待回乡,有何面目?欲待再往京师,向吏部衙门投诉,奈身畔并无分文盘费,怎生是好?这里又无相识借贷,难道求乞不成?”欲待投河而死,又想:“堂堂一躯,终不然如此结果?”坐在路旁,想了又哭,哭了又想,左算右算,无计可施,从半夜直哭到天明。
•喜得绝处逢生,遇着一个老者携杖而来,问道:“官人为何哀泣?”唐璧将赴任被劫之事,告诉了一遍。
老者道:“原来是一位大人,失敬了。
舍下不远,请那步则个。
”老者引唐璧约行一用,到于家中,重复叙礼。
老者道:“老汉姓苏,儿子唤做苏凤华,见做湖州武源县尉,正是大人属下。
大人往京,老汉愿少助资斧。
”即忙备酒饭管待。
取出新衣一套,与唐璧换了;捧出白金二十两,权充路费。
•唐璧再三称谢,别了苏老,独自一个上路,再往京师旧店中安下。
店主人听说路上吃亏,好生凄惨。
唐璧到吏部门下,将情由哀禀。
那吏部官道是告敕、文簿尽空,毫无巴鼻,难辨真伪。
一连求了五日,并不作准。
身边银两,都在衙门使费去了。
回到店中,只叫得苦,两眼泪汪汪的坐着纳闷。
•只见外面一人,约莫半老年纪,头带软翅纱帽,身穿紫裤衫,挺带皂靴,好似押牙官模样,踱进店来。
《喻世明言》疑难词考释
《喻世明言》是明代刊行的短篇白话小说集,由明冯梦龙纂辑。
它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三言”中的第一种。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全称《全像古今小说》。
共有作品40篇,为宋元明话本小说。
包括三部分:一是宋元说话人的话本,二是明人的话本和拟话本,三是冯梦龙自己的作品。
前两种作品也都经过冯梦龙的加工、修改。
《喻世明言》的语言以白话为主,通俗易懂,辞句多俚俗。
但笔者在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喻世明言》时,发现有些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汉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未收录此词,或者未收录该义项,所收之义不符合句意。
于是笔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考释。
一、《喻世明言》中《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的词
[丑咤]
1.男大须婚,女大须嫁;不婚不嫁,弄出丑咤。
(卷四)
按:丑咤,同“丑姹”。
本指丑恶,这里指丑事。
“丑”是“?”的今字,《说文解字》(下称《说文》)一八九上“鬼”部:“?,可恶也。
”指丑恶的意思。
“咤”,《康熙字典》:“陟嫁切,音?。
”“咤”,知母鱼部;“?”,知母铎韵。
“咤”和“?”是一声之转。
“姹”是“?”的异体字。
《汉语大词典》:“丑姹,丑陋怪异。
明无名氏第三折:‘真乃是蠢鲁之物,丑姹之形。
’周贻白注:‘丑姹,丑怪。
’”“丑咤”与“丑姹”同音替代。
《大词典》中并未收录此词。
[偏祜]
1.吾儿速与昭雪,不可偏祜,使他怨望。
(卷十八)
按:偏祜,偏私袒佑。
“祜”应为“佑”。
“南阳宛人朱佑。
”李贤曰:“东观记‘佑’作‘福’,避安帝讳。
”《后汉书集解》曰:“刘?曰:‘案注引东观记安帝讳,则此人当名祜,前后皆误矣。
’王先谦曰:考异云范书、袁纪祜皆作佑,东观记皆作福,避安帝讳。
《说文》祜字无解,云上讳。
然则祜名当作示旁古,古今之古,不当作左右之右也。
案考异说至晰,今刊范书仍作佑,以存其真。
”《通鉴》径改佑作祜。
(《后汉光武皇帝纪卷第一》)“祜”“佑”由于形体相近,被误用。
《说文》:“佑,助也。
”偏佑,即偏袒一方,保护、保佑这一方。
明《前七国孙庞演义?第二十回》:“哪知正道天偏佑,堪笑猖狂废没棺。
”《大词典》未收录“偏祜”“偏佑(佑)”。
[僭扳]
1.小人是一介村农,怎敢僭扳贵宦?(卷四十)
按:僭扳,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
《说文解字》一六六上“人”部:“僭,假也。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古者谓下行上制曰僭。
”《大词典》:“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
”僭,有下级超越本分,假冒上级之意。
扳,同“攀”(见“牵扳”),《大词典》:“攀,依附,拉拢。
”地位低的人依附拉拢地位高的人。
《大词典》并未收录此词。
[呼么喝六]
1.见老子病势沉重,料是不起,便呼么喝六,打童骂仆。
(卷十)
2.料得家乡已远,就做出嘴脸来,呼么喝六。
(卷四十)
按:呼么喝六,同“呼幺喝六”,高声喧嚷。
《韵会》:“么,俗幺字。
”
“么”是“幺”的俗体字。
”《大词典》未收录此词。
二、《喻世明言》中《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的义项
[牵扳]
1.《喻世明言》第二卷:“莫说是假的,就是真的,也使不得,枉做了一世牵扳的话柄。
”
按:牵扳,同“牵攀”,牵缠。
《大词典》:“牵扳,攀登。
”此义项并不符合句意。
扳,帮母寒部;攀,滂母寒部。
两字都是唇音,同属于寒部。
《庄子集释卷?四中》:【疏】人无害物之心,物无畏人之虑。
故山禽野兽,可羁系而遨游;鸟鹊巢窠,可攀援而窥望也。
【释文】“攀”本又作扳,普班反。
《康熙字典》:扳,又《唐韵》普班切,《集韵》披班切,与攀同。
“牵扳”即可作为“牵攀”解。
《大词典》:“牵攀,犹牵缠。
”《古今奇观》中,也收录了“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古今奇观》第三卷:“莫说是假的,就是真的也使不得,枉做了一世牵攀的话柄。
”“牵扳”与“牵攀”同音替代。
在《汉籍》中,“牵扳”还出现在其它明代文献里:
①“我若听你扯破子个面皮。
你就要从头至尾捉我来牵扳。
”(《情经》)
②“我苦听你扯破子个面皮,你就要从头至尾捉我来牵扳。
”(《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
“牵扳”同“牵攀”,是一个俗语词,作“牵缠”解。
《大词典》并未收录此义项。
[师弟]
1.我有个师弟,是平江府人,姓赵,名正。
(卷三十六)
2.宋四公抬头看时,不是别人,便是他师弟赵正。
宋四公人面前,不敢师父师弟厮叫,只道:“官人少坐。
”(同上)
3.我与你一封书,去见个人,也是我师弟。
(同上)
4.师父信上贤师弟二郎、二娘子:别后安乐否?(同上)
5.小人访得他是郑州宋四公的师弟,若拿得宋四,便有了赵正。
(同上)
按:师弟,徒弟。
在《喻世明言?卷三十六》中,宋四公是赵正的“师父”,却称赵正“师弟”,宋四公和赵正到底是什么关系?通过《汉籍》检索,《喻世明言》中,“师弟”出现10次,其中4例指与“师兄”相对,称同从一师而拜师时间晚于自己的人。
而此义项与上诉6例句意不符。
“宋四公也怪前番王七殿直领人来拿他,又怪马观察当官禀出赵正是他徒弟。
”可知,赵正是宋四公的徒弟。
“师弟”,与“师父”相对,指徒弟。
《大词典》中并未收录此义项。
[大惊小怪]
1.史弘肇大惊小怪,走出灶前,掇那锅子在地上。
(卷十五)
2.行至市中,只见食店前一个官人,坐在店前大惊小怪,呼左右教打碎这食店。
(同上)
3.只等开门,一拥而入,在厅上大惊小怪,高声发话。
(卷四十)
按:大喊大叫,意同“大呼小叫”。
《大词典》:“大惊小怪,形容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慌张或诧异。
”此义项与句意并不贴切。
在卷十五中,“这史弘肇却走去营门前卖?糜王公处,说道:‘大伯,我欠了店上酒钱,没得还。
你今夜留门,我来偷你锅子。
’王公只当做耍话,归去和那大姆
子说:‘世界上不曾见这般好笑,史憨儿今夜要来偷我锅子,先来说,教我留门。
’大姆子见说,也笑。
当夜二更三点前后,史弘肇真个来推大门。
力气大,推折了门闩。
走入来,两口老的听得。
大姆子道:‘且看他怎地?’史弘肇大惊小怪,走出灶前,掇那锅子在地上,道:‘若还破后,难折还他酒钱。
’”由此可知,史弘肇并不是到王公家偷东西时慌张或诧异,而是到了那里后大喊大叫。
卷四十这一例也可以说明,用在此处的“大惊小怪”并非是对不足为奇的事物过分慌张或诧异,而是到了厅上大喊大叫。
“大呼小叫”在元朝就已出现,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甚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但在冯梦龙的“三言”里,只在《醒世恒言》里出现了1例表示大喊大叫,其余用“大惊小怪”来表达。
《大词典》缺此义项。
《喻世明言》与《醒世恒言》《警世通言》所搜集的一百二十部话本小说,赫然矗立起一座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代表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境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其文学价值外和语言价值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
笔者对《喻世明言》中的8个疑难词进行了一系列考释,由于时间、材料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对其中有些词的考释仍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将在以后的日子里得到改进和完善。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