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禅宗思想对米芾书画艺术独特成就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89.56 KB
- 文档页数:2
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体现与应用作者:陈才坤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6期摘要: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书法亦是展现生命的艺术,任人写心写性,因此,书法与禅宗思想本质相通。
纵观我国书法艺术漫长发展史,其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至深至远。
文章结合笔法、字法、墨法与书法风格四个方面探讨了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具体体现,并从哲学指引、审美意境、变法出新等方面阐释了禅宗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借此探析禅宗思想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之关系。
关键词:禅宗思想;书法;艺术审美禅既是自然万象,又是精神思想,在外可通达天地,在内又可超越物我,乃“游戏三昧”“大彻大悟”之理想境界。
禅宗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意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异常深刻,特别是在书法艺术中的渗透尤为显著,其赋予书法艺术笔飞墨舞之外的云霞满纸——变幻无穷的神彩,使书法作品传达出一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一、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体现(一)笔法之“净融”禅宗强调“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此“净”并非单纯地指向外在之“净”,更关注内心之“净”,乃由内而外之“净”。
从书法层面来看,“净”之思想强调笔法之干净利落与线条之流畅自然。
以董其昌《试墨帖》为例,时年书者48岁,正是风格渐成之际,纵观该作品,整体疏朗淡远,细观却不乏率性自然,章法犹如朗月明空,笔法线条迅疾而流畅,有如怀素《自叙帖》般的轻盈感,草而雅,狂而净,静与动、密与疏、虚与实,整体协调自然。
除了董其昌,赵孟頫对于禅宗之“净”亦有了悟,其作品给人以潇洒清真之感,又笔笔精到,无懈可击,使人望之惊叹。
除此以外,禅宗也强调“圆融灵动”,借以展现书者内心的圆通无滞。
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圆融”之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更多集中在字形的圆润融滑,笔法中折笔运用少之又少,以妍美流畅为美。
如董其昌《临王羲之十七帖》(图1)中,笔法连绵而灵动,无论是正偏、起倒,抑或收束、左右等无不“随意收放”,圆融超脱之态与其士大夫身份不相吻合,更接近于佛道融合、佛学本土化之禅宗[1]。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开题报告XXX专业:学号:指导老师:XXX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无数的艺术精品,美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中华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画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还具有一种追求身心自由的洒脱禅宗思想气息,由于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当中禅宗文化也在不断的普及与发展,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山水画作品都是在参悟禅宗思想产生的,中国画的发展与禅宗思想息息相关,从绘画作品中也能够深刻地对禅宗文化意境加以体会。
中国大部分绘画大家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在对绘画者的思想与性格加以塑造的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创作者灵感的目的,以绘画作品来展现自己心目中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可以将禅宗思想由原来的抽象思想转化为形象的图案,使作品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一)研究目的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中国古代艺术加以研究与学习时不仅要注重对作品的绘画方式与技巧加以研究,还应该对艺术作品当中的思想文化加以研究,以增进对作品中关于作者内心感悟的理解与体会。
由于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华绘画作品的研究中要注重从禅宗思想的内涵以及禅宗思想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来加以研究,以达到从艺术作品中正确对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的状况加以认识与理解的目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刻感知来体会作品的内涵,并在今后的中国画发展进程当中将这种文化意境加以传承,促进中国画的不断向前发展。
另外,在对单个古代艺术家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对其的全部作品进行整体性的比较研究,从整体上找出这些作品当中表现的主要意境与理念,能够达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目的。
对不同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可以找出文化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比较性研究法能让作品当中的思想表现手法的区别更加鲜明,以达到了解不同的艺术家的性格迥异的作用。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摘要】禅宗是中国的产物,是印度佛教的神秘主义与中国老庄的自然主义以及儒家的实用主义的结合。
禅宗的建立和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禅宗的精神和修行方式等对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形式、方法、意境和审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浸淫,使中国绘画达到了至高的水平。
【关键词】禅宗山水画审美意境中国禅宗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融会佛教其他方面种种理论,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老庄理论及魏晋玄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既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有相应的认识、修养方法的宗教流派。
禅宗的本质是讲究心法,见性成佛,也就是通过心灵的“省悟”,达到成佛的目的。
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是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禅释放出那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机会的。
禅宗的建立和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禅宗的精神和修行方式等对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形式、方法、意境和审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浸淫,使中国绘画达到了至高的水平。
一、禅宗思想对中国画题材的转变魏晋以前绘画的题材以人物为主,主要服务于宫廷寺观。
禅宗及老庄思想兴起以后,其在艺术上空、淡、远的境界追求,很难落实在人物画上。
何况艺术要求变化,要求能扩展作者的胸怀,这在人物画上是不容易发挥的,绘画所能涵容的作者精神意境受到了限制。
禅宗主张过而不往,去来任之,是“自心”、“自性”的彻悟,即在瞬间顿悟的心境中发现“自心”、“自性”。
禅宗的这种取决于自我内心瞬间顿悟的解脱是一种人人可行,而且又是易行的解脱方法,因此人们逐渐把目光从向外寻求解脱转向了向内心寻求解脱。
绘画者不再是画工,画也不再是政治、宗教的附属物,而是主体心灵的创造,是“心画”,是人生体悟的“形迹”。
[摘要]禅宗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的“自性论”、“于相而离相”等主张对中国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令“以意为主”的艺术理论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而且致使“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产生,从而赋予中国传统艺术以独特的特征和意韵。
[关键词]禅宗;中国传统艺术;诗歌;绘画一、禅宗的定义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图一),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二、禅宗与“以意为主”的艺术思想图一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像,日本白隐慧鹤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就不断地吸收儒、道思想而进行着汉化的过程,到了唐朝中期产生了禅宗。
虽然人在尘世中,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但只要去除杂念就可以让心灵处于空灵清澈的状态,达到“自心”“自性”的彻悟,一旦达到本心的自悟,则“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自性论”的提出使“心”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瞬间顿悟中去发现“自心”,进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这种思想对同时期乃至以后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唐宋时期如王维、宋之问、苏轼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学、绘画的集大成者,使其对内心情感的表现成为主要的创作准则。
三、禅宗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早在初唐,宋之问被贬衡阳就曾到韶州参拜禅宗六祖慧能,有《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一诗。
盛唐王维号称“诗佛”晚年好佛,有《能禅师碑》一文,成为研究慧能重要史料。
裴休一生奉佛,闲暇之余与僧人讲论佛理,有《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文。
论禅宗精神对文人山水画艺术的影响作者:颜碧夏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1期TEXT / 颜碧夏禅宗始于印度,受到中国儒家和老庄思想的影响而逐渐本土化,形成了一种在烦恼的尘世得以解脱,寻得自我的思维方式。
它认为人生的自由要超越现实物质的追求和精神束缚,追求生活以外的自由。
而禅宗思想对绘画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融合,禅宗这种思想追求受到了文人知识分子的追捧,使唐宋以后的许多官场失意的文人们在烦乱的生活中忘却自我。
而这种艺术追求在人物画上难以表现,自然的山水成为他们的首选,形成了宁静、阔然的画境追求。
明薛冈曰:“画中唯山水义理深远,而意趣无穷。
故文人之笔,山水常多。
若人物禽虫虽至精妙,一览而尽”。
这说明了社会急剧的变化所带来审美趣味的变化。
文中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禅宗影响下的文人山水画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一、尚淡顺乎自然,不加矫饰谓淡。
文人撇弃色彩,喜用笔墨来表达自己淡泊的人生追求,希望与自然融于一体,逃离现实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文人将这种禅学融入画中,从而引起了一场从有色到无色,从追求精工到逸笔草草风格的水墨革命。
在唐以前的绘画多为人物画且注重色彩,六法中有“随类赋彩”之义。
它们主要以故事、人物为主体,目的是记述史事或以此作为皇室歌功颂德的手段,绘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迎合宫廷的需要,而缺乏主观的意气。
由于社会的变异,在唐以后,绘画开始努力摆脱色彩,走上了与之相反的水墨道路。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他首创了水墨山水。
唐人张彦远曰:“余曾见(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
”虽然王维的画迹在唐代已不多见。
但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录“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
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
风不待五色而綷。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像乖矣”。
这正说明了唐代绘画从色彩向笔墨过渡的历史变革。
到了元代,这种强调笔墨的绘画方式与书法相结合,成为了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强调笔墨,重视书法用笔的浓淡变化。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作者:靳莹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16期[摘要]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禅宗虽属佛教的一支,但它却是典型的中国式佛教。
禅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了诸多领域, 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自然也受到它的影响。
本文论述了禅宗之顿悟思想对中国魏晋以来书法意识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禅宗思想;中国书法;顿悟思想[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86-03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同中国本土文化相交融而产生的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
禅宗同中国书法的关系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进程同步的。
只不过早期由于受到禅宗教义“不立文字”宗旨的影响,僧人学习书法并不是十分普遍。
到了唐朝,禅宗开始在同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地完善。
伴随着书法的盛行,禅僧开始学习书法,受禅学思想影响的书法创作也受到世人的关注。
禅学思想蕴涵着的空灵、超脱、淡远、恬静、冲逸,也给学习书法之人以莫大的启迪。
中国书法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书法的性质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变化。
但在影响书法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很大。
从禅宗兴盛的唐代开始,有关书法与禅的观点,对后代书法理论的发展以及书法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书法理论中,如果没有“投禅入书”的活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和理论将会是另一种景象。
当禅的理念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时候,正值书法艺术发展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
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高峰的晋唐书法艺术已完全成熟,以“艺术法度”的完备为标志,预示着书法开始由巅峰走向衰落。
因为艺术法度的完备,堵死了书法进一步开拓自身的可能。
为了发展,书法艺术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开拓自身。
禅宗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影响,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体验人生的新角度,使人耳目一新,便很快被接受下来,成为自身发展的理论武器。
禅宗那种参禅、悟禅以及顿悟所产生的愉悦,那种超越一切时空、因果而透见到无我的哲学思想,便变为一种审美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也影响着中国的书法艺术。
禅宗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江娜[摘要]中国绘画并非一个自足的系统,它是在不断吸取各种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
禅宗中的“自性论”、“于相而离相”等主张对古代绘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令“以意为主”的艺术理论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而且致使“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产生,从而赋予中国绘画以独特的征貌和意韵。
[关键词]禅宗;自性论;以意为主;简淡一、禅宗与“以意为主”的艺术思想佛教自从传入中原就不断地吸收儒、道思想而进行着汉化的过程,到了唐朝中期产生了禅宗,将佛教思想的精华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带有明显的追求精神自由的特点,成为汉化佛教的代名词。
与其他佛教流派有所不同,禅宗的修行观是建立在明心见性、识心自度、不假修习、顿悟成佛的基础之上的,否定一切外在的偶像,认为佛性就在人的心中,即所谓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虽然人在尘世中,不可能“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但只要祛除杂念俗务的遮蔽就可以让心灵处于空灵清澈的状态,达到“自心”“自性”的彻悟,慧能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行直心”:“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并且进一步提出:“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
”一旦达到本心的自悟,则“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自性论”的提出使“心”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瞬间顿悟中去发现“自心”,进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是对绘画创作者思想的影响,禅宗“众生平等”、“无凡圣”等否定权威的平民化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
而另一方面,禅宗却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非群体化、非政治化的倾向,是悲观哲学,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当发达、对现存社会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心理感受。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禅宗属于宗教,中国书法是文化,也是一门艺术。
历观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化艺术的关系颇为微妙。
一方面,宗教活动往往离不开文化艺术。
基督教堂里的壁画、敦煌壁画、摩崖刻经等等,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留存下来艺术瑰宝。
然考究其原初诞生的原因,只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旨在弘扬宗教,“以翰墨为佛事”,艺术不过是宗教的婢女。
虽然也在进行着文化或艺术活动,但与那种以艺术家为主体,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创造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就像在今天,碑学一系中的多数作品,都与佛事相关联,很多都是民间的写手与刻手完成的,并没有多少创作意识,它们的艺术性,也是后人重新审视予以追认的结果。
另一方面,宗教一旦和政治权力紧密结合,会对人性产生不可遏制的禁锢作用,与艺术创作所要求人的主体解放,心性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西欧的中世纪,在教会的管制下,文学艺术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随后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使人们从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使得文学和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
因此,可以这样说,在社会活动层面,宗教往往与文化艺术亲密携手,但在思想层面上,却往往貌合神离。
而禅宗却是个例外。
不但与文学艺术亲密携手,而且还向文艺的各个层面进行渗透,构成文艺思想的丰盈源头。
对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禅宗的特殊性决定的。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禅,即“禅那”的略语,中文翻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义。
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这世界的三大宗教,都有一个所信仰的外在神灵及一套很严格繁复的宗教仪式,旨在以宗教仪式为桥梁,抵达对神灵的虔诚皈依之境,从而实现灵魂的救赎。
禅宗虽然属于佛教的一个宗派,却自有它的特殊性。
首先,它实现了“向内转”。
把外在的神灵崇拜,转向了自身。
我们从历代禅师的语录中可以归纳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提倡本性清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禅宗美学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作者:彭瑶玲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禅宗美学对中国的美学与艺术影响深远。
其中以慧能禅学思想中的“本心”、“无念为宗”最具代表性,其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是“境”即画意、二是“悟”即禅心与参禅、三是“空”即不执着于物之表象即“本心”。
关键词:禅宗美学;中国书画;艺术表现中图分类号:J2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90-01中国美学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
其中由佛教发展过来的禅宗,在梁武帝时,由达摩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六祖慧能为禅宗最后一位衣钵的继承者,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坛经》这部著作中,以“立心”,“本心”、“本性”为核心,提出“顿悟渐悟”、“即心即佛”、“无念为宗”等主要思想。
这种新的思想的形成,使中国美学由求实转向了空灵。
与儒家强调的道德美;道家美学的以“道”为美的美学思想区别开来。
祁志祥对《坛经》的禅美学体系作了清晰的梳理,它大体由美本体论(…自心本清净‟)、审美方法论(…无念‟、…无相‟、…无住‟、…无言‟、…顿悟‟)和审美心态论(…无住‟、…去来自由‟)构成。
下面主要就六祖慧能禅学思想中的“本心”、“无念为宗”之顿悟两个方面来讲解禅宗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与的影响。
“本心”是一种相对主义思想,答案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可这样可那样,总是处在似模糊的状态。
这种模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你会发现在书画的表达上,艺术文人们追求的似与不似之“境”,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中国书画是一种颇为抽象的写意,或者说重意象或心象,不是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与再现。
它的每一笔一画都在传达一种“意境”。
是绘画者情绪与内心的表达,它所要呈现给观者的那种“意境”与“神韵”,是通过营造一种人与作品的融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可以与观赏者产生共鸣的“韵味”。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作者:李艺伍华易红杏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禅宗是印度佛学思想在公元五世纪末菩提达摩传入中国东土后,经过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流传和隋唐时期的兴盛繁荣,在中唐时期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互交集和相互融合,渐渐形成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佛教思想,并形成各种不同的佛教宗教流派。
在中国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禅宗的流传时间最为长久,直到至今仍然延绵不绝,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思想家均从禅宗中汲取营养,它是中国哲学思想家建立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渊源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艺术的最大支柱是中国哲学,故中国绘画艺术不可置疑地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而深远影响,可以说,禅宗思想在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领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绘画艺术;禅宗;中国绘画禅宗是印度佛学思想在公元五世纪末菩提达摩传入中国东土后,经过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流传和隋唐时期的兴盛繁荣,在中唐时期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互交集和相互融合,渐渐形成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佛教思想,并形成各种不同的佛教宗教流派。
在中国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禅宗的流传时间最为长久,直到至今仍然延绵不绝,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思想家均从禅宗中汲取营养,它是中国哲学思想家建立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渊源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艺术的最大支柱是中国哲学,故中国绘画艺术不可置疑地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而深远影响,可以说,禅宗思想在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领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大作用。
禅宗的本意要求人们的信仰与其实际生活统一起来,禅宗的佛律中所说的对佛的醒悟,也即对自身的醒悟,禅宗主张“顿悟”说,即不必出家,也可成佛。
对自身的醒悟,重要的不是“由人到佛”,而是“由佛到人”。
禅宗不讲究诸多繁琐的宗教教义和仪式,它比其他任何宗教流派更加相信,言辞语言是无法表达事物的真理的,“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对自身的顿悟离不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即所谓“担水砍柴,莫非妙道”。
禅宗思想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作者:钟慧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8期摘要: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后,汲取了我国的儒、道思想,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禅宗。
禅宗追求的是一份超出人世的有无、是非、得失,渴望抵达心灵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使得它在艺术上开拓了一种萧疏恬淡、空灵虚幻、凄凉优美的意境,这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观念,从而使绘画作品中透露出“禅意”。
关键词:禅宗;意境;中国画;留白在我国古代,禅宗是有广泛的影响和中国特色的一个佛教宗派,虽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可禅宗不研究经籍、不打坐、不拜佛,乃至呵佛骂祖、烧佛像和经籍。
它重视现实生活,有着世俗主义的态度,旨在寻求简单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不在乎表面的形式,寻求灵魂解脱和人格独立等。
禅宗是中国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唐宋诗词、元曲、中国画等,都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本文主要关注禅宗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
中国画的意境是作者在生活中、在自然中观察、感受,并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
没有意境的画作没有艺术感染力,不感人,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意境是画作的灵魂,一个深远的意境可以引发观众无穷的想象和共识,这是人尽皆知的。
我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先生把意境称作“观察事物的精粹与主观情操的陶冶”。
禅宗兴盛后,对中国画的意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绘画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我国绘画意境追求的三大理念中就包括禅宗的审美意境。
在禅宗兴盛以前,我国绘画主要受儒、道审美意境的影响,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绘画带有政治性、伦理性、社会性的特征,道家传统影响的绘画则寻求纯粹天然的审美意境。
禅宗在普遍发展之后,禅宗思想变成了文人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之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审美观念,也使禅宗美学渗透到他们的文艺作品中。
禅宗寻求的是一种跨越人生的得失、是非、有无,达到一种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孤独、空幻、凄凉是禅宗追求的境界,它在艺术上开拓了一种萧疏恬淡、空灵虚幻、凄凉优美的意境,这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观念,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就是反对那种“为物所困”而单单对对象的外表进行精密的描画的绘画方式,而追求对意境的体现,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蓄无限,思致微妙”等审美意象进行经营与创作。
禅宗情感理论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用变化无穷的线条形态给人以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表现人类精神世界、寄托思想感情、体现审美情趣的功能。
一、禅宗情感对书法中自由之美的影响我国早期书法,主要表现为实用功能。
到了汉代,产生了隶书、楷书、行书、章草等书体,为书法走向审美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魏晋时期,书家主张把情感作为书法的内容因素,为书法走向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唐代时我国书法艺术走向全面成熟时期,已成为自由表达书家内心情感、宣泄主体情感的载体。
书法表现情感,比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塑更为困难,因为它没有具体的艺术形象,只能依靠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表现。
如何将激越的情感,通过文字符号表现出来?怀素认为,气势是表达书家思想感情至关重要的环节。
要表现出气势,就必须运用快速流走的笔法。
草书是一种抽象的线条艺术,而越是抽象的艺术,就越具有情感意味。
唐代书家们,为了表现禅宗所追求的空灵超越的情感,于是对书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字字不相连的草书行式,用“游丝连绵”法,把字的笔画,及字与字之间连接起来,使草体更具有动态美。
二、禅宗情感对书法中空寂之美的影响草书的运笔既要迅速洒脱,但又不能违背草书书写的基本要求,字要有一定的法度,让观者辨清笔画、字意。
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矛盾。
一般人难以做到两全其美。
怀素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让世人赞叹:“怀素所以妙者,虽率真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后人作草,皆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
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
”(跋怀素《论书帖》)怀素的草书每个字都气脉相承,气贯全篇。
这种奔放豪迈、奇姿绝俗的气势,无不来自于怀素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禅家空心澄灵,本心清净的“静美”,以“大动”表现“大静”,最后达到“物我两忘”。
三、禅宗情感对书法中对比之美的影响从对立中求得和谐统一,是禅宗重要的思想方法。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摘要】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的启发使得中国绘画艺术更加注重表现内心境界和意境的抽象表达,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禅宗的影响使得中国绘画风格更加简洁、含蓄,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
在题材选择上,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倡导“写意”、“以意传神”,使得绘画作品更加具有超脱尘俗的意境。
禅宗的审美理念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观赏方式和标准,注重心灵的宁静和超然。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创新,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禅宗,中国绘画艺术,影响,启发,风格,题材选择,审美理念,传播,发展,深远影响。
1. 引言1.1 介绍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思想贯穿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禅宗强调内心的净化和超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觉醒,这种精神境界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禅宗启发了中国画家们对自然、人生、心灵的深刻思考,引导他们超越形式表面,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思想的启示,还体现在对绘画风格、题材选择、审美理念等方面的影响。
禅宗的禅绘风格简洁纯粹,强调大墨大写、笔墨意蕴,塑造了自成一体的绘画风格。
在题材选择上,禅宗强调对自然的敬畏与超然,使中国绘画在创作主题上更加注重意境与心灵的表达。
审美理念方面,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绘画更注重内心体验与观照,追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审美境界。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在于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对绘画艺术的多方面影响。
禅宗的理念不仅滋养了中国绘画的创作,也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方向。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2. 正文2.1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启发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启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美术研究】一、禅宗相关概念(一)禅宗的发展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延伸出一种本土化的中国禅宗思想。
其核心思想是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禅宗思想的妙处在于使人向内反省,平衡内心私欲,从而把人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中国的诗词歌赋绘画都受其影响。
禅宗分为南宗和北宗,后来南宗兴盛,后人多推崇南宗。
南宗的代表人物惠能①主要继承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②学说,以“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为思想理论基础,主张“顿悟”,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惠能悟出了“定慧”③的禅法之本,南宗的思想也由此延伸发展起来。
(二)禅宗思想与中国画禅宗有南北之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宗兴盛,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悟”是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指顿然领悟。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记载:“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扬休家。
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
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这就是通过心里深处的顿悟,获得真知。
在美术史中,禅宗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也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绘画上有南北宗论。
明代董其昌关于南北宗论的主要思想收录在《画旨》一书中,他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能提出如此独具一格的南北宗论,源自他青年参禅,受儒家、道家、禅宗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禅宗思想。
他认为,南宗绘画主要是文人画,注重趣味,继承了惠能的“顿悟”禅法,而北宗绘画主要是院体画,注重细笔描摹,类似于神秀的“渐悟”。
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门类影响甚巨,出现“以画入禅”“以禅入画”的观点,产生了唐代王维、宋代苏轼、明代董其昌等各朝各代以禅入画的艺术大家。
二、宋代画家各自风格特色(一)苏轼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南宗注重趣味,多为文人画,强调用笔墨来表现事物的神韵,始于唐代王维,与北宗李思训的工笔细描画法形成强烈的对比。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摘要】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传入、影响、思想体现、风格影响以及水墨画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禅宗的理念贯穿于中国绘画创作中,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风格。
禅宗强调“意境”、“境界”等概念,促使中国绘画更加注重表达内在情感和意境,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上的新篇章。
通过对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展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涵和精神层面,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更加深远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禅宗,中国绘画艺术,传入,影响,禅宗思想,体现,风格,水墨画,发展,深远影响,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论文内容本文将探讨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通过对禅宗传入中国后对绘画艺术的推动和塑造进行分析和论证。
将介绍禅宗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路径,揭示禅宗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渊源和联系。
将深入探讨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包括禅宗思想对绘画观念和技法的影响,以及禅宗对绘画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启发。
接着,将进一步分析禅宗思想在中国绘画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探讨禅宗哲学对艺术创作的启发和引导。
将探讨禅宗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探讨禅宗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塑造和发展。
将探讨禅宗对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分析禅宗思想如何促进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详细阐述和论证,本文旨在全面展现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远影响,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2 阐述研究意义禅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禅宗与中国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禅宗所倡导的“心即境”,“境在心中”等观念,对中国绘画带来了独特的思想启迪和审美理念,促进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的深化。
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在儒、道、释文化中,佛教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晚。
准确地说,是禅宗思想引发了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书画家中,大都有参禅问道的喜好,如宋元明清诸大家都喜欢与高人逸士为伍,过“卧青山、望白云”的野逸生活。
其中,也不乏本来就是僧侣的书画大家,如草圣怀素、巨然、贯休、八大山人、石涛、虚谷等,可以说佛教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
禅宗虽然实际产生在唐代,可是它的渊源却很早,它是佛教逐步中国化的产物。
它主张“领悟”,通过不断修炼达到超凡脱谷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排除一切杂念,虚静忘我,进入“真如”的纯真境地,达到心领神会、妙合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禅宗的这种文化精神启示人们,艺术创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演变过程,其中意境的获得是最高境界。
王国维认为,意境的获得,第一要性情真,写出真性情便有真境界,即“显本性,吐真情,不矫饰,不作态,不违心,不隐私”。
第二,要态度真,只有忠实地、真诚地对待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
第三,观察感受真,独特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境界的必要条件。
在禅宗文化思想影响下许多中国画家追求自觉体验,超越自我,向往游离于世俗之上的理想的精神王国。
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总结画竹体会时认为:“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何故?因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这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通过营造个性的思想,使画家不拘于形体、线条、色彩、笔墨等,而以性灵去体验游离于万物之外的艺术规律,所以就形成了中国画特别注重画外画、景外景、意外意的审美意向。
诗文书画大家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是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在这里,他更准确地指出了创造性想象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元代倪云林作画意境高逸、孤寂,他说:“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
这些具有禅宗文化思想的绘画作品,具体表现为纯以水墨为主,很少着色,山水景物极其简约,有不可多一笔不能减一笔之妙,景色静谧、恬淡、闲适,画面往往大量留白,体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特点都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