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知识-6学时
- 格式:doc
- 大小:156.20 KB
- 文档页数:15
大学一年级无机化学基础教学教案引言:无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大学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之一。
本教学教案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建立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高级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化学元素和周期表1.1 元素与化合物1.1.1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1.1.2 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2.1 原子结构和元素符号表示法1.2.2 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1.2.3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组1.3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1.3.1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1.3.2 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1.3.3 电子亲和能的周期性变化1.3.4 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第二章:离子和离子化合物2.1 离子的定义和分类2.1.1 阳离子和阴离子2.1.2 单原子离子和多原子离子2.2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2.2.1 一价和二价阳离子的命名2.2.2 单原子阴离子的命名2.2.3 多原子离子和多元化合物的命名2.2.4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和推导2.3 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3.1 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点阵常数2.3.2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和溶液的电导性2.3.3 离子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第三章: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3.1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3.1.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原理3.2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3.2.1 化学计量的定义和相关术语3.2.2 摩尔质量和摩尔计算3.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3.3.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3.3.2 限量反应和剩余量的计算3.3.3 气体反应的计算结论:本教学教案系统介绍了大学一年级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离子和离子化合物、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为日后的无机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本教学教案的内容进行教学和学习,同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第1次课学时2第一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系(15分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性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结论:正是由于微观粒子与宏观粒子不同,不遵循经典力学规律,而要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
2.测不准原理图△ X- AP> h/4 Tt(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薛定渭方程: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波动方程。
薛定渭方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变化规律的基本方程。
它的解并不是具体的数资,而是一个含有三个变量x、y、z和三个参数n、l、m的函数式,叫做波函数表示为6(x,y,z)。
波函数是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性(20分钟)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及发射卫星使用的高能燃料。
4.计算机中信息存储设备。
化学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当今科技已发展到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科学,产生了分子生物学等新型学科。
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和化学分析技术。
二、讲授新课:生物体本身就是多种化合物组成的集合体, 如: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等等。
电子衍射示意图数式。
图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量子力学中的原子轨道不是某种确定的轨道,而是原子中一个电子可能的空间运动状态,包含电子所具有的能量,离核的平均距离、几率密度分布等。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微小体积内出现的几率,称为几率密度,用波函数绝对值的平方|。
|2表示。
常常形象地将电子的几率密度(|少|2)称作“电子云”。
1s电子云界面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四)、四个量子数及其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 .主量子数(n)(1)取值范围它只能取1, 2, 3……等正整数。
(2)物理意义:①主量子数n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
②主量子数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或电子层数。
在光谱学上常用一套拉丁字母表示电子层,常用K、L、M N O P、Q等符号分别表示n = 1,2, 3, 4, 5, 6, 7。
2 .角量子数(l)(10分钟)几率密度和电子云(30分钟)四个量子数(1)取值范围:为l = 0, 1 , 2,3,…,(n-1),在光谱学上分别用符号s, p, d, f等来表不(2) l的物理意义为:①表示电子的亚层或能级。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1.课程定位《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无机与分析化学知识是后续课程《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验工考级培训等的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好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这些后续课程。
根据高职高专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本课程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行政策背景,引入行业标准,以食品岗位需求为目标,涉及食品生产的生产、建设、服务、检验、质量管理等众多岗位工作群。
以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以任务驱动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化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并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具体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①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原子结构相关基础理论;掌握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了解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滴定操作方法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2)观察、识记实验现象的能力;(3)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1)严谨工作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
(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3)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环境保护意识(4)沟通协调能力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以食品检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知识需用为准、能力够用为度、技术实用为先”的原则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以任务为载体,将知识点分散于各个项目的任务中,每个项目设定一个或多个模块;采取以酸碱滴定技术为主,以点带面,强化学生的技能。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
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同素异形体的定义及分类。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1.3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定义、目的和任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分类和比较。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
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
2.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构成、周期律的规律。
主族元素、过渡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特点。
2.3 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同一周期、同一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
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的结构3.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键的极性和键能。
3.2 化合物的结构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金属化合物、氢化物的结构特点。
分子的立体构型、键角、键长。
3.3 晶体结构晶体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晶体的空间点阵、晶胞参数、晶体的物理性质。
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4.1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和影响因素。
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的特点和计算。
4.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定义、条件和原理。
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平衡的判断方法。
4.3 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性质与制备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5.2 离子平衡离子的定义、离子的溶解度。
离子平衡的原理、离子平衡的计算。
5.3 沉淀与溶解平衡沉淀与溶解的定义、沉淀的种类。
沉淀溶解平衡的判断、沉淀转化的条件。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术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电子转移。
6.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电子转移的类型、方向和数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溶液及其性质2.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3)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3. 第三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氢、氧、氮、卤族元素的基本性质(2)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常见非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用途4. 第四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基本性质(2)过渡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3)常见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用途5. 第五章:分析化学基本方法(1)滴定分析法(2)重量分析法(3)光谱分析法与色谱分析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2)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复杂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2)分析化学方法的原理与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运用案例分析、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3)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进行教学;(2)实验室实践教学;(3)发放相关教材、辅导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2)课后作业、小测验;(3)实验报告、课程论文。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2)综合素质评价。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篇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开课单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专业年级:2011级生科、生工任课教师:谭建红教材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二教学内容分析)地位教学授课内容绪论课时安排0.5学时教学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了解化学与职业岗位关系;了解化学发展史(无机、要求了解课程设置、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法等;本课程的作用与重点重点:培养学习兴趣;与职业岗位关系难点难点:学习方法及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化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内容教学方法:启发、讨论、互动、鼓励、讲授方法手段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教1、化学的研究对象、分类和重要作用学2、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内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容1、理论学习要求提学生应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纲2、实验学习要求课外学习预习第一章气体和溶液要求教学后记的结构、授课第一章气体和溶液内容课时安排1.5学时教学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熟悉溶胶目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了解大分要求子溶液及凝胶。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道尔顿分压定律。
重点难点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学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方法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手段3.“教、学、做”相结合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第一节气体一、理想气体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理想气体方程式教2.理想气体方程式应用学内三、道尔顿(dalton)分压定律第二节溶液的依数性容一、依数性概念提二、溶液的蒸气压下降篇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进行大多伴有能量的变化,包括热能、电能、光能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篇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教案开课单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专业年级:2011级生科、生工任课教师:谭建红教材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二教学内容授课内容绪论课时安排0.5学时教学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了解化学与职业岗位关系;了解化学发展史(无机、分析)要求了解课程设置、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法等;本课程的作用与地位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习兴趣;与职业岗位关系难点难点:学习方法及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化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内容教学方法:启发、讨论、互动、鼓励、讲授方法手段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教1、化学的研究对象、分类和重要作用学2、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内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容1、理论学习要求提学生应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纲2、实验学习要求课外学习预习第一章气体和溶液要求教学后记授课第一章气体和溶液内容课时安排1.5学时教学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熟悉溶胶的结构、目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了解大分要求子溶液及凝胶。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道尔顿分压定律。
重点难点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学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方法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手段3.“教、学、做”相结合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第一节气体一、理想气体(Ideal Gases)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理想气体方程式教2.理想气体方程式应用学内三、道尔顿(Dalton)分压定律第二节溶液的依数性容一、依数性概念提二、溶液的蒸气压下降纲三、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四、溶液的渗透压第三节溶胶(自学)吸附作用;溶胶的性质;胶团结构;溶胶稳定性和凝聚。
课外完成作业:P16 4、6、7、9、10、12、学习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要求预习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教学后记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篇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教参: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傅献彩主编,《大学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2、史秉祯主编,《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学时:52 学时授课教师:项昭保副教授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绪论(1)1学时一、教学目的:1、掌握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概念和发展简史2、熟悉化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3、熟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二、教学重点:1、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无机化学的概念、发展及其应用(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3、分析化学的概念、发展及其应用(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化学技术、方法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习方法四、教学方法:powerpoin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五、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六、教学过程(约40min,电脑、黑板、语言表述)第一节本课程的三个基本概念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化学的应用(特别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第1次课学时 2
及发射卫星使用的高能燃料。
4.计算机中信息存储设备。
化学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生物体本身就是多种化合物组成的集合体,如: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等等。
当今科技已发展到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科学,产生了分子生物学等新型学科。
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和化学分析技术。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系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性
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结论:正是由于微观粒子与宏观粒子不
同,不遵循经典力学规律,而要用量子
力学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
电子衍射示意图2.测不准原理图
△X·△P≥h/4π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薛定谔方程: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波动方程。
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
态、变化规律的基本方程。
它的解并不
是具体的数资,而是一个含有三个变量
x、y、z和三个参数n、l、m的函数式,
叫做波函数ψ,表示为ψ(x,y,z)。
波
函数是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15分钟)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性
(20分钟)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数式。
量子力学中的原子轨道不是某种确定的轨道,而是原子中一个电子可能的空间运动状态,包含电子所具有的能量,离核的平均距离、几率密度分布等。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微小体积内出现的几率,称为几率密度,用波函数绝对值的平方|ψ|2表示。
常常形象地将电子的几率密度(|ψ|2)称作“电子云”。
1s电子云界面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四)、四个量子数及其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主量子数(n)
(1)取值范围它只能取1,2,3……等正整数。
(2)物理意义:
①主量子数n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
②主量子数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或电子层数。
在光谱学上常用一套拉丁字母表示电子层,常用K、L、M、N、O、P、Q等符号分别表示n = 1,2,3,4,5,6,7。
2.角量子数(l) (10分钟)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30分钟)四个量子数
图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第2次课学时 2
一、课程回顾:
(和同学们互动,以提问的方式回忆上节课所讲内容并板书)一、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性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四)、四个量子数及其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提问并讲解:
二、讲授新课: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保里(Pauli)不相容原理
2.能量最低原理
3.洪特(Hund)规则
(二)、近似能级图
学时 2
图 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
AB 为纯水的蒸气压曲线,A′B′为稀溶液的蒸气压曲线,AC 为冰的蒸气压曲线
溶液的沸点上升:B b b b b b K T T T ⋅=-=∆ο
凝固点下降:B f f f f b K T T T ⋅=-=∆ο
3、溶液的渗透压
半透膜: 渗透压:
课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