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77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节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上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穿孔为特点。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假单胞杆菌等。
感染途径 1. .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局部免疫力下降,致病菌侵入中耳。
(2)急性传染病期间: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肺炎、伤寒等,致病微生物可以经咽鼓管侵入中耳;亦可经咽鼓管发生其他致病菌的继发感染。
(3)在不洁的水中跳水、游泳,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及鼻咽部填塞等,致病菌可循咽鼓管侵犯中耳。
(4)婴儿咽鼓管管腔短,内径宽、鼓室口位置低,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经短而宽的咽鼓管流入中耳2. 外耳道-鼓膜途径因鼓膜外伤、鼓膜穿刺或置管时不符合无菌操作,致病菌可从外耳道侵入中耳。
3. .血行感染极少见。
病理感染早期鼓室黏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红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从毛细血管渗出,聚集于鼓室,逐渐变成脓性。
脓液增多后鼓膜因受压而缺血,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终致局部破溃、穿孔、脓液外泄。
炎症得到控制后,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复或遗留永久性穿孔。
临床表现 1.耳痛为本病的早期症状。
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寐,烦躁。
婴幼儿则哭闹不休。
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宣泄,疼痛顿减。
2.耳鸣及听力减退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
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患者察觉。
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
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
3.流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粘液脓性乃至脓性。
中耳炎的日常护理知识,建议收藏!中耳炎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很难治愈的耳部疾病,中耳炎是因为中耳部位发生炎性病变,根据其具体情况,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中耳炎主要是因为上呼吸道炎症所导致引起的,也可能同时出现麻疹等传染病,患者会伴有耳痛、听力衰退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流脓和鼓膜穿孔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能会逐渐发展成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耳炎对耳膜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如果护理不当,甚至会导致耳鸣或者耳聋,那么中耳炎的日常护理知识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中耳炎比较常见的病因有哪些?1.咽鼓管感染急性中耳炎属于急性化脓性炎症的一种,多为咽鼓管感染,发生感冒之后,鼻部和咽部的炎症会逐渐朝着咽鼓管部位蔓延,管腔粘膜与咽鼓管部位发生肿胀、充血,纤毛运动出现障碍,此时便使得病菌有了可乘之机,从而导致出现中耳炎。
最为常见的病菌有肺炎球菌、以及嗜血杆菌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感冒,这样便能够有效避免患上中耳炎疾病。
1.喂奶姿势错误妈妈在喂奶的时候,如果婴儿是仰着吃奶,因为幼儿的咽鼓管平直,管腔也非常短,内径也比较宽,奶汁如果进入到咽鼓管当中,便会导致引起中耳炎。
所以,在给孩子喂奶时应当取坐位,将婴儿抱起,头部竖直吮吸奶汁。
1.耳朵进水在游泳时耳朵进水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了,因此,游泳时要避免水进入口鼻当中,从而引发中耳炎,如果因外伤所导致的鼓膜穿孔,要禁止滴液体,避免对创口愈合产生影响,可适当进行消毒。
1.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在擤鼻涕时会捏住两侧鼻翼,并用力的擤鼻涕,这样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并且还很危险,鼻涕当中有着许多的细菌与病毒,如果用力捏住两侧鼻孔,这样会压迫鼻涕从鼻孔后挤出,如果进入咽鼓管,便会很容易导致发生中耳炎。
因此,要采用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如果鼻腔感冒堵住,不容易擤出来是,可滴两滴滴鼻液,等鼻腔通了之后再擤鼻涕。
急性中耳炎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究急性中耳炎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根据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和急性中耳炎的侵入途径,进行及时的治疗。
结果:治疗不及时会发生鼓膜穿孔,多数患者在穿孔前疼痛较剧烈,穿孔后会有脓液流出,疼痛可缓解,急性中耳炎有的伴有耳鸣、耳闷及听力轻度下降。
会发展为慢性中耳炎,同时会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在引发其他疾病症状产生的过程中,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计的。
结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人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使较多的人身体免疫力越来越低,导致患急性中耳炎的人也较多发生,所以,要在中耳炎发现初期到医院就诊,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从而减少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急性中耳炎;临床护理;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212-02急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有突然发生的耳部疼痛,常伴有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耳感染主要有三种类型:急性、慢性分泌性和慢性化脓性。
急性中耳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成人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耳痛,常伴有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如果是婴儿便会哭闹不止,并揉擦患耳,会发热,体温可高达39摄氏度,并常伴有听力下降,有的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成人也会伴有发热,但体温一般在38摄氏度左右。
常见的并发症有:(1)听觉失灵,因急性中耳炎有突然发作的耳痛,感冒、咳嗽、咽喉肿痛,表现为听力下降,自听加强。
(2)耳痛,急性中耳炎的耳痛为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疼痛,亦为抽痛。
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不明显,常伴有闭塞或闷胀感。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比如:嗡嗡声及流水声,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呈现气过水声。
(4)外耳道流脓,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
并可导致鼓膜穿孔,从而流出外耳道,非风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
风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有异臭味。
急性中耳炎侵入的途径有三条:1.咽鼓管途径(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急性中耳炎注意事项
急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受到感染引起的炎症。
它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而且是儿童最容易患上的疾病之一。
下面是一些急性中耳炎的注意事项:
1. 观察症状:急性中耳炎常伴随着耳朵疼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
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听取医生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2. 避免抚摸耳朵:当患有急性中耳炎时,避免频繁抚摸或揉搓耳朵,以免进一步刺激疼痛和感染。
3. 保持耳朵干燥:急性中耳炎患者要尽量保持耳朵干燥,避免水进入耳道。
洗澡时可以用耳塞或涂抹橄榄油在外耳道口,防止水进入耳朵。
4. 及时清洁耳垢:定期使用温水和清洁婴儿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和耳垢,但要避免插入耳道深处。
5. 增加体液摄入量:饮水量的增加有助于稀释和排出体内的细菌,同时尽量避免咖啡因和含糖饮料的摄入。
6. 注意饮食健康:合理搭配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保持充足营养。
7. 避免烟草烟雾:烟草烟雾是导致耳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患有急性中耳炎的人应远离烟雾环境或烟酒刺激。
8. 避免近距离接触有感染的人:急性中耳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应避免与带有中耳炎的人密切接触,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9. 防止感染扩散:在发病期间,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枕巾、玩具等,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10. 定期复查:及时复查和咨询医生,掌握病情的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急性中耳炎患者来说,及早就医治疗,注意卫生习惯,保持耳朵干燥,避免感染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帮助患者消除疾病、促进康复的关键。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要点
*导读:1、初期高热时,多饮开水。
考开水古称百沸汤或太和汤,《本草述》认为能“主治助阳气,行经络”。
……
2、保持外耳道干净,但不能重拭重擦。
3、睡眠时患耳应在下侧,同时注意不能受到压迫。
4、如为小儿,在哺乳时,要采取适当的体位,即应竖抱而不能横抱。
5、按时服药及换外用药。
换药器具注意严密消毒。
6、换药时应嘱患者侧卧或将头倾向一侧肩部,并牵引耳廓,成人的耳廓可向后上方牵引,儿童则向后下,然后滴入或纳入药物。
7、忌进辛辣发物及酒类。
病儿的乳母,也应忌以上诸物。
8、冬天滴用的水剂,应加温一些,温度需与体温相接近。
简便法:在滴药前10分钟,将药藏在贴身的衣服口袋里。
(责任编辑:黄彬)
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