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抑郁症病机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明医浅析脑梗后抑郁症的中医辨症治疗很多人都知道脑梗死会造成患者躯体上的障碍,比如脑梗死之后,患者会出现面瘫、偏瘫等症状;但它还会挫伤患者心理,导致患者情感障碍,继发抑郁症。
最近医院收治了一位脑部大动脉血管严重堵塞导致脑梗后遗症的患者,患者症状一方面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利,另外还出现了抑郁症状。
来院时,患者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心理压力大、认知和记忆力下降等。
据家属说,这和患者之前的性情截然相反。
这种抑郁症在医学上的病名叫做“脑梗死后抑郁症”,顾名思义,就是以脑梗死病史为前提。
该病是脑梗死后最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很多学者认为发病率在30%~50%之间。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这种脑梗死后出现的抑郁状态呢?其实中医并没有脑梗死和抑郁症的病名。
脑梗死在中医属“中风”的范畴,抑郁症可对应于中医的“郁症”。
中医首先认为“脑梗死后抑郁症”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抑郁症并不完全相同。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郁症》中提出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
平时所说的抑郁症大多属于“因郁致病”;而“脑梗死后抑郁症”则属于“因病致郁”。
病因方面,中医认为脑梗死的病理状态是“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病基础。
风、火、痰、气、瘀、虚是中风的病理因素;脑梗死后,这些病理因素相互关联,致病情迁延不愈,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加上外部刺激,所欲不能,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神不宁,脑窍蒙蔽,终致“郁症”。
病机方面,中医认为“脑神失调和肝失疏泄”是“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基本病机。
脑梗死后脑脉瘀阻,瘀血停留,新血不生,气机不畅,致六腑清阳之气和五脏精华之血不能上充于脑,脑神得不到濡养、温煦,则脑髓失神、神明失用,另外痰浊上蒙清窍,也可导致神明不用(中医中的神明是指神智,也就是感知、分析、判断、思维等能力)。
再加上中风病程较长,各种后遗症不易康复,患者不仅往返奔波于各医院之间,身体劳累,而且各种费用的压力和社会地位及关系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形成心理压力,导致患者难以理解,不能接受,长期的压抑、郁闷等不良情绪;有时还得不到家属、亲人、周围人的理解。
虢周科教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经验魏佳;虢周科【摘要】从虢周科教授对中风后抑郁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用药,调理善后,病案举例等方面详述虢周科教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的临证经验,其运用“三期五脏十候辨证体系”,采用郁乐冲剂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Professor Guo Zhouke′s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treating post-stroke depression after apoplexy were stated from his understanding to the causes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medication, nursing and prognosis, the examples of medical cases and other aspects, he treated the disease by modified YuLe granules with"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of three stages, five viscera and the symptoms".【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54-55)【关键词】中风后抑郁症;虢周科;经验【作者】魏佳;虢周科【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 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发生中风后躯体障碍引发的一种精神抑郁的复杂病症,是中风病最常见的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3]。
据统计PSD的发生率为25%~76%[4]。
PSD临床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情感脆弱、思虑过度、焦虑紧张、兴趣减退、空虚淡漠、思维迟钝,甚至出现对生活绝望而产生的自杀行为等,而中风后康复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严重影响了中风后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5-7]。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关键词针灸中药中风后抑郁症中风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为20%~50%[1],主要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造成障碍,并严重影响中风的康复治疗及预后,使中风患者死亡危险性增大。
临床表现以兴趣减退和情绪低落、失眠健忘、厌世、多疑、喜怒无常为主,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造成障碍,并严重影响中风的治疗及预后,使中风患者康复延缓,死亡危险性增大。
中医认为中风后抑郁的发生和情志不畅、神明蒙蔽、气郁痰结有关。
该病西药治疗存在不良反应较强且易复发的缺陷,而中医治疗以其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优势,被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所接受。
针药结合是在中风后抑郁症的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将针灸和中药治疗结合运用,这一综合疗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疗效,文章就中风后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以及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初步阐述。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中风后抑郁症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郁证”范畴,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七情内伤。
既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原因,又由中风所致瘀血导致脉络阻滞所引发,且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发,进而使病情加重,中风后抑郁症产生的病位在脑,但却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患者本虚标实,多数情况下虚实夹杂[2],始病于肝而及心脾,主要为肝气郁结,化火生痰,而痰气相互交阻致使心神失养。
而中医理论中因郁而病者多实证,因病而郁者多虚证,中医学中风后抑郁症中,虚证多为阴血不足、气虚、脏腑亏虚,实证多为瘀血、痰蕴、气郁、气血上逆,虚实兼见且互为影响。
随着现代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症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症状的形成及抑郁症与中风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断加深,病因病机理论得以不断完善。
中风后抑郁症属中风与郁症的合病,郁症作为中风的变证[3],是由风、痰、瘀、火等诸邪在中风的基础上交搏郁结,进而导致气血郁滞,肝气不条达、神明不清展,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并最终导致抑郁产生。
因此,中风后抑郁症既存在中风特点,又有气机不畅、情志不舒等郁病特点,发病与痰瘀互结、气血失和、心神失常、清窍蒙蔽相关。
269-270.[6]Lee J,Zhou HJ,Wu XH,et al.Dihydroartemisinin down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inducesapoptosis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K562cells Cancer[J].Chemother Pharmacol,2006,57(2):213-220.[7]Zhou HJ,Wang WQ,Wu GD,et al.Artesunate inhibits angio-genesis and down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K562Cells[J].VasculPharmacol,2007,47(2-3):131-138.[8]周惠君,吴惠玲,王伟琴,等.青蒿琥脂和体内主要代谢物二氢青蒿素的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4,26(6A):18-27.[9]杨涵,田攀,余明莲,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9):3785-87.[10]SINGH NP,LAI H,.Selective toxicity of dihydroartemisininand holotransferrin[J].Life Sci,2001,70(1):49-56.[11]刘俊玲,郑智茵,虞荣喜,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机制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3):155-157.[12]S.J.Kim,MS,Kim,etal.Dihydroartemisinin enhances radio-sensitivity of human glioma cells in vitro[J].Cancer Res ClinOncol,2006,132:129-135.[13]陆金健.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6):818-820.[14]Du JH,Zhang HD,Ma ZJ,Ji KM.Artesunate induces oncosis-like cell death in vitro and has antitum or activity against pancre-atic cancer xenografts in vivo[J].Cancer Chen other Pharmacol,2010,65(5):895-902.[15]Chen H,Sun B,Pan S,etal.Dihydroartem is in inhibits growth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vivo[J].AnticancerDrugs,2009,20(2):131-140.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翟加岩*摘 要:抑郁症是卒中后的常见伴发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近十年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以中医为主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屡屡见诸文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10年来中医对psd的治疗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滕晶[1]认为情志内伤是中风后抑郁症之重要病因,脏腑虚衰是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基础,气郁、痰瘀、正虚是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变化。
是以气郁为先,由此导致了血瘀、痰蕴、气虚、血虚等病态链的病理变化,并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
高向丽等[2]认为中风后抑郁症的病理基础是肾虚痰瘀阻窍,在此基础上复加情志不遂而致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出现精神异常改变。
并认为肾虚痰阻与气机郁滞互为因果,病程中可兼夹痰浊、郁火,日久可出现气血不足之证。
田卫卫等[3]认为中风后抑郁症属中医学中风、郁病之合病,其发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因病致郁,因郁致病。
由于风、痰、瘀、火、虚相搏郁结致使气血瘀滞不畅,肝失条达疏泄,神明失其清展而情绪低落,出现抑郁症状,而且抑郁状态可影响患者躯体残疾的恢复。
总结中风后抑郁症是在肾虚精亏,脏腑功能虚衰的基础上,血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机瘀滞,致使气血痰郁胶结,痹阻脑络,神明失用所致。
严容[4]认为中风后抑郁是其形成以脏腑虚衰为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因情志不遂致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最终致精神情志发生异常改变。
其规律即以气郁为先,由此导致血瘀、痰蕴、气虚、血虚等虚实夹杂病态链的改变,在辨证治疗“郁”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虚”“痰”“瘀”的基本病理特点。
陈顺中[5]从少阳论治探析中风后抑郁症,认为血瘀痰结气郁是中风后抑郁的主要病机要素;认为少阳具有易气郁生痰成瘀的病理特点;认为中风后抑郁症与少阳相关,中风后抑郁症以气滞为主,肝气郁滞又是他脏气郁之始动因素,故开郁必以疏肝,并主张治疗从宣畅少阳为主。
2 中药治疗2.1 以肾虚为主从补肾角度拟方:谢静红[6]采用补肾解郁方(生地、熟地各20 g,山药20 g,山茱萸肉15 g,续断30 g,桑寄生30 g,醋柴胡15 g,白芍20 g,当归20 g,川芎30 g,蜈蚣3 条)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对照组服用帕罗西丁,结果表明补肾解郁方能有效改善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对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作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风后抑郁症状的特点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消沉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后抑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约有30%-50%的中风患者在疾病发作后会出现抑郁症状。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主要由半夏、白术、天麻、甘草、麦冬、大枣等药物组成。
半夏能化痰、止呕,白术能健脾胃、助消化,天麻具有镇静神经、调和气血的作用,甘草能和中调和各药,麦冬有滋阴养胃作用,大枣能益气养血、调和脾胃。
1.2 问题提出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目前,对于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方法,传统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有限且容易出现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
本研究旨在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对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观察,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2. 正文2.1 中风后抑郁症状的特点中风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症状表现复杂多样。
在中风后出现抑郁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无法感受快乐、睡眠障碍、食欲减退、自责、自卑等症状。
他们常常感到无助、焦虑、疲倦,甚至有自杀倾向。
中风后抑郁症状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感到困难重重,无法享受生活,甚至会影响家庭和社交关系。
中风后抑郁也会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中风后抑郁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作为中医药方在治疗这类症状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下文将对其具体作用机制和疗效进行分析。
2.2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的药物组成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的药物组成非常重要,因为药物的组成直接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治疗效果。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对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作用分析1. 引言1.1 中风及其抑郁症状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疾病,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细胞死亡的疾病。
中风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质量。
中风的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言语困难、面部表情呆滞、肢体活动不灵活等。
中风后除了生理上的障碍外,很多患者还会出现情绪上的抑郁。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情感消沉、兴趣丧失、自卑等情绪低落的症状。
中风后抑郁是指在中风发作后,患者出现持续的、明显的抑郁情绪。
这种抑郁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中风后抑郁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中风后抑郁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病情症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医生可以提早干预和治疗中风后抑郁,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字数:241】1.2 中风后抑郁的机制中风后抑郁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中风发生后,患者往往会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中风会造成大脑受损,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传导,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易感到沮丧和消极。
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功能障碍,比如运动能力减退、言语障碍等,这些问题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增加其抑郁情绪的发生。
中风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这个过程可能会让患者感到焦虑和无助,进而诱发抑郁情绪。
而且,中风后患者可能会面临社会支持不足、家庭关系问题等压力,进一步加重其抑郁情绪。
中风后抑郁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需要综合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1.3 中风后抑郁的治疗策略中风后抑郁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中药治疗。
抗抑郁药包括SSRI、SNRI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改善心情。
但是需要注意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如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收治的72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后者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各36例,就两组治疗情况展开观察。
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情绪改善情况更优,P<0.05。
结论: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可改善患者抑郁表现,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风;抑郁症数据显示,将近一般的中风患者会在卒中后产生抑郁体验,但由于抑郁反应较为隐蔽,难以被察觉。
且脑卒中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患者无法表达主观感受,故难以检出抑郁症。
而其一旦发生,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厌世及自杀等行为,这会严重降低预后效果[1]。
为改善这一情况,有必要关注患者情绪表现,采取积极治疗降低这一并发症影响。
常规西药虽可改善患者抑郁情况,但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会产生药物依赖。
相较之下,中药治疗安全性较高。
本次研究发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中风后抑郁症治疗中有着良好效果,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医院收治的72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后者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各36例,患者资料整理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7月。
对照组与研究组男分别为18例、19例,女18例、17例,前者年龄53—86(68.84±3.57)岁;后者年龄54—87(68.78±3.62)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1076)治疗,每天一次,每次口服50mg,依据患者病情发展阶段进行药物剂量调整。
研究组采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以6g大黄、人参(另炖),10g甘草、桂枝、半夏、黄岑,15g柴胡、茯苓,30g锻龙牡(各),3片生姜,5个大枣组方,依据患者症状进行药物辩证加减,气虚血瘀者加黄芪、桃仁、当归;阴虚火旺患者加生地黄、知母、牡丹皮及珍珠母。
中风后抑郁症病机浅析
中风后抑郁症是指中风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
本病是建立在中风的病机基础之上,既具备中风的临床特点,又有抑郁表现的特殊性。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位涉及多个脏腑,加之患者情志不遂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辨证亦相对复杂。
笔者对中风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1 情志内伤是主要病因
1.1 情志不遂《内经》认为七情五志的太过或不及可直接地影响脏腑功能的运转和气血津液的输化,甚则气机郁滞,产生病证。
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曰:”忧思伤心,忿怒伤肝”,反之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衰微亦可影响情志的表达。
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血气内却,令人善恐……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这充分说明情志不遂导致气郁在郁病中的发病地位。
中风病肢体功能恢复的漫长和不确定性,肢体疼痛及障碍所带来的躯体痛苦,均可使患者产生忧愁悲观、烦躁易怒、无所适从的情志改变,进而影响脏腑和气血的正常功能而产生抑郁。
此乃“因病而郁”。
而同时情志的改变引起气血的郁滞不行,“思则气结”、“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气滞血瘀,更加重了脉络的瘀滞不畅,而延缓了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疾病的向愈进程。
正如《证治汇补?郁病》[1]所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认为人身之气血,贵在
流通不息,一有怫郁,可生病矣。
因此,脑卒中后抑郁就是发生在中风后的情志异常的疾病,情志不遂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
1.2 肝气郁滞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是一身气机的枢纽,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调畅五脏气机,而五脏功能活动又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精神、情绪、心理行为等的改变。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和谐,则精神舒畅;若肝气虚或肝郁气滞,疏泄不及,则出现情志低落,郁郁寡欢。
中风后的气机失畅缘于情志内伤而致,正如王孟英[2]所言:“肝主一身之里,七情之病,多从肝生。
”《类证治裁》[3]认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郁》[4]中指出:郁证“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
故郁久既可加重中风病的病情,又可以加重中风后抑郁的程度。
2 脏腑虚衰为病理基础
2.1 肾虚精亏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灵枢 ?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
”肾之精髓要不断滋养脑,脑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指出,脑为髓海,乃聚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关注于脑。
故本身肾虚则会元神不足,髓海空虚,出现精神不振、忧愁不定等症状。
中风后抑郁的患者首先是患中风病在先,抑郁在后。
而中风病患
者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虚,元气耗伤,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挟痰浊瘀血上蒙清窍,故而易发中风。
此时正气不足,肾精亏虚,则对情志刺激的适应性减退,故易致情志失和,气机郁滞,发为中风后抑郁证。
2.2 心脾两虚张介宾[5]在《类经》中言:“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而心藏神主神志的功能与气血的充盛密切相关,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随神往来谓之魂”,肝郁血虚而神散。
若长期不良情志刺激,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肝血亏耗,魂失所养,则魂不得安;气机郁结,影响肝之疏泄功能,血液不能上荣于心,则神不安藏;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血不养心,心神失养,神、魂亦无所附;气郁则津液停聚成痰,气郁日久化火,痰火上扰心神,故可见情绪低落、失眠多梦、兴趣丧失、思维迟缓等症。
脾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心主神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在志为思”,《宣明五气篇》曰“脾藏意”,肝郁及脾,则郁思不解,劳心志损。
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机体各脏腑的综合作用。
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津液停聚成痰或气郁日久,郁而化火,炼津为痰。
痰火上扰心神,神魂不安。
故而肾肝为病,最易损及心脾。
若心脾受伤,气血亏虚,则出现神志方面的
病理改变。
3 气郁、痰瘀、正虚为病理变化
《类证治裁 ?郁证论治》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
”中风后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往往产生忧愁、思虑、恼怒情绪,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使肝失条达,气机郁结。
肝郁日久,津停成痰,血阻成瘀,久病正虚。
痰瘀、正虚又可加重气郁,脏腑虚衰功能失常而致精神异常改变。
[6]瘀血痰浊均为气机升降逆乱、气血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瘀本于血,痰本于津,津血在生理上同源,痰瘀在病理上相关,两者可相互转化,相兼为病。
瘀血痰浊这两种病理产物虽成因不同但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既可因瘀致痰,又可因痰致瘀。
中风病病程长久,经久不愈,络脉阻滞可逐渐加重。
痰浊瘀血互结,胶滞难化,渐成顽痰死血,混居络脉则难于化解。
另外,病程越长,其正气易虚。
正虚日久,更易形成“痰瘀”,且痰瘀阻滞,损伤正气,脾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正气日虚。
中风患者多以痰、瘀、虚为主要的贯穿始终的病理因素。
中风后郁证的形成,由于中风后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最终致精神情志发生异常改变。
以气机郁滞、痰瘀互结、正气亏虚为主要特点。
本病虚实夹杂,互为因果,病程缠绵。
因此临床上应在综合考虑其“郁、痰、瘀、虚”的病理特点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李用粹.证治汇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王士雄.王孟英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3]清?林佩琴.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7 .
[4]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华夏出版社,1995 . [5]张介宾.类经(上、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6]滕晶.中风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