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吟诵《满江红》,激发学生朗诵、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课前温故

师: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其中很多诗人写的爱国诗篇更是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你可以选择一首爱国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听吗?(一稿:课件出示两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庐山瀑布》,两首现代诗《乡愁》《只要明天还在》,注明诗题、作者。齐读之后,又师生互动一起回忆《论语》中的有关名句。座谈时,我们主要提出异议:这样的导入,会不会喧宾夺主?回顾这么多内容,对本课知识点有无辅助?讨论后,决定精简,学生自由选诵爱国古诗。这样做有两个明确目标:1、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诗歌积累容量;2、通过背诵,可以为新诗词的学习铺垫一下爱国情调。)

一、介绍背景资料,初识岳飞。

过渡:孩子们的积累非常丰富,接下来老师要带大家继续穿越时空来到宋朝。(板:宋)

1、师介绍背景。

师:宋朝时期,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非常强大,而宋朝统治者无能,因此,宋朝一直受到外族的侵犯与掠夺,当时(图片)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在这民族存亡、国家危难之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抗金英雄,岳飞(板:岳飞)就是其中的一位,你能从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谈谈你对岳飞的了解吗?

2、生介绍资料。

师: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就在即将完成抗金大业时,奸臣秦桧勾结金兵,陷害岳飞,使得岳飞抗金被迫结束,

他壮志未酬,痛心疾首,仰天长啸,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壮词——(板并齐读:满江红)(一稿:课件出示“战乱”画面,师提问:假如你是那位骨瘦如柴的老人,你心里会怎么想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汉子,一位男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学生简单回答后,老师引语: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跟你们一样,也有满腔的热血想去保家卫国,他写下了《满江红》这首诗词。来,请大家自读手中的文本。质疑:学生的情感尚处于一汪清水时,怎么能说得出什么有深意的感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心里的那团“火”根本没有被点燃!在这种感受下,让他们去自由朗读,除了声音大,还会有什么。建议:培养学生自主获得信息资料的能力,让他们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内交流后互相激发爱国情怀,初步感知岳飞心中的那团“怒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出示初读要求。

师:你愿意去了解其中的内容吗?那就请打开诵读内容,先小声试读,来一起读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读准字音:口眼并用,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读出节奏:读出标点符号,不读破句,读好长句中的小的停顿。

请按要求小声读好吗?

2、自由初读。

3、指名朗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强调停顿、重音等问题)

4、教师范读。(一稿时,课件出示诗词原文,但没有标注停顿符号。我们建议高老师,添加停顿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节奏、语速、情感。)

师:听了你们的#39;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也许我会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能让我读一读吗?(音乐)

师:谢谢,掌声我先帮大家保留,但是我想通过我的朗读一定会对你们有些帮助是吗?那就请大家再试一试,你可以根据需要参考老师划分的节奏。

5、再自由读。

三、二读“爱国情感”“英雄气概”。

1、故事一“岳母刺字”。

师:大家的眉头舒展开了,接下来老师要跟大家一边听故事一边读岳飞的这首词,要求是每读一个故事,你对词的朗读都要有进步,有兴趣。第一个故事请你来读:

(出示“岳母刺字”——岳飞从小就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心头,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字。)

2、交流朗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对岳飞有什么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问:)你从哪个句子读出岳飞的爱国情感的?为什么?那你认为怎样读可以表达出这种对国家的爱?请试试!进行指导朗读

3、故事二:“岳家军”。

师:读进了作者的爱国情感,读起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我们接着看第二个故事,你来读吧:

(出示:“岳家军”——岳飞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4、交流理解朗诵。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又想说点什么?(……)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岳飞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又该怎么表达出来?指导朗读。

四、三读“悲壮情怀”。

1、观察地图,激发悲愤。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不过你看了下面这两幅图,你一定会对这首词有新的感受,我先问问大家,(出示地图)在大家的心中,咱们中国的地图像什么?(雄鸡)可是你们看看在南

宋时期,(出示地图)这只高昂的雄鸡,她的疆域仅仅只有一块鸡胸大小,而将军岳飞的家乡河南的汤阴此时也被金国侵占着,所以岳飞发出了这样的怒号,(出示并板书:还我河山),大家把它读出来——师:你从哪里读出岳飞“还我河山”的强烈愿望?

2、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3、故事三——“十二金牌”。

师:可是即使是所向披靡的岳家军,“还我河山”的愿望是不是就那么容易实现呢?请看:(出示:“十二金牌”——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宋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就与金人及奸臣秦桧狼狈为奸,破坏岳飞的抗战计划,他们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连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朝廷,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结束。)

师:岳飞收复河山的愿望就这样给葬送了,他只能仰天长叹啊!这是怎样的一叹啊孩子?把这种悲壮的一叹读进词中做得到吗?这一遍大家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伙伴一起读,甚至可以下位和他们一起读,选择你们感触最深的那一句或几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反复地读好吗?

4、合作朗读。

5、展示合作读。

师:哪一组先来?你们是怎么读?……

五、再读升华。

1、回归整体自由读。

师:孩子们,当我们认识到岳飞的爱国情感和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他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时,我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丰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岳飞这些丰富的情感再次尽情地读自由地读全词,请吧!

2、故事四——“莫须有”。

孩子们,故事并不因为把岳飞召回朝廷而结束,(出示并直接读:“莫须有”——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遭到刑审、拷打、逼供。于农历除夕夜被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

门。岳飞父子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就是说“也许有”的意思,韩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3、齐读。

师:岳飞将军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孩子们让我们站起来,对着他的陵墓,一起把他这悲愤的呼喊带进词中!请齐读《满江红》!

(一稿中,老师虽然也借助了故事、图片来激发情感提升朗读,但没有现在这样有条理性。另外,老师刚开始把重点停留在了想象画面上,我们认为这种抽象的古诗词,想象画面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系数还是挺高的,这不利于激发学生读诗的热情。经典诵读,重心应该落在“读”上!什么内容能够渲染气氛,我们就应该借助什么,如一个个的小故事就是一串串“点火石”。)

六、听唱《满江红》。

师:一个战乱的年代,一位真正的英雄写下了一段抗金的赞歌,树起了一尊不朽的丰碑!岳飞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爱国精神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让我们一起在《满江红》的歌声中,再次怀念永远的岳飞和永恒的岳飞精神!(播放歌曲)

七:推荐阅读:

《破阵子》——辛弃疾

师:最后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爱国词辛弃疾的《破阵子》!如果让你自学,你会怎么做?

今天的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板书:

满江红

宋岳飞

还我河山!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朽,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

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介绍有哪些古代诗词被吟唱成歌曲的?复习学过的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苏幕遮》、、李清照的词等,引出《满江红》)

二、走进作者

1、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2、教师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板书),这成

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绍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烩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诠释了他的爱国主义的真谛。

三.朗读-体悟

1、教师范读,并解决生字词。(配乐)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

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

4、通过提问,介绍词的大意,简单分析作品。

问题:①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②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①《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②“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板书)

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节奏稳健,抒发了岳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5、小声吟诵读――体味本词意思(小组自由读)

四.赏析文本

(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它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上阕写作者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开头这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停歇的时候,他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啸”是感情激动大时发出的声音。“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他真是义愤填膺,“怒发冲

冠”。“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三十功名尘与土”,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报国壮志未实现,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也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

下阕写了三层意思: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车叫“长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旅自治区的西北边。当时为西夏统治区,此处借指金人所在地。

五.情读-悟情

【说明】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他们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语言铿锵有力、旋律激昂雄健。“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这一声振聋发聩的长啸从岳飞郁结着满腔愤怒的心灵深处爆发出的一声怒吼,它是岳飞激烈、壮怀、雄武个性的有声化、音乐化。从外貌表情、动作声音到壮怀激烈的内心活动,多角度的凸现出个性形象,具有先声夺人的审美效果英雄的个性,更主要的表现在他独特的经历和超群的胆略气魄上。民族的耻辱尚未洗灭,执著的进取,才是英雄的本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既是岳飞的自我律令,也是

对世人的警戒与鞭策。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何时灭”,用反语句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纸背。“驾长车”

句表达自己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

二句是激情之语,见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一腔忠愤,碧血丹心,肺腑倾出。

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六.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爱国词。本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全词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奔放,气势恢宏。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的愤怒的吼声。

从艺术上看,本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课堂训练

《中学第二教材》P177-12

七、布置课后作业。

《优化设计》P103-6、7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4篇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所作所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

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ldquo;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

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x队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ldquo;直把杭州做汴州ldquo;,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满江红 优秀教案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复杂心情。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吟诵《满江红》,激发学生朗诵、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课前温故 师: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其中很多诗人写的爱国诗篇更是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你可以选择一首爱国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听吗?(一稿:课件出示两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庐山瀑布》,两首现代诗《乡愁》《只要明天还在》,注明诗题、作者。齐读之后,又师生互动一起回忆《论语》中的有关名句。座谈时,我们主要提出异议:这样的导入,会不会喧宾夺主?回顾这么多内容,对本课知识点有无辅助?讨论后,决定精简,学生自由选诵爱国古诗。这样做有两个明确目标:1、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诗歌积累容量;2、通过背诵,可以为新诗词的学习铺垫一下爱国情调。) 一、介绍背景资料,初识岳飞。 过渡:孩子们的积累非常丰富,接下来老师要带大家继续穿越时空来到宋朝。(板:宋) 1、师介绍背景。 师:宋朝时期,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非常强大,而宋朝统治者无能,因此,宋朝一直受到外族的侵犯与掠夺,当时(图片)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在这民族存亡、国家危难之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抗金英雄,岳飞(板:岳飞)就是其中的一位,你能从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谈谈你对岳飞的了解吗? 2、生介绍资料。 师: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就在即将完成抗金大业时,奸臣秦桧勾结金兵,陷害岳飞,使得岳飞抗金被迫结束,

他壮志未酬,痛心疾首,仰天长啸,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壮词——(板并齐读:满江红)(一稿:课件出示“战乱”画面,师提问:假如你是那位骨瘦如柴的老人,你心里会怎么想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汉子,一位男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学生简单回答后,老师引语: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跟你们一样,也有满腔的热血想去保家卫国,他写下了《满江红》这首诗词。来,请大家自读手中的文本。质疑:学生的情感尚处于一汪清水时,怎么能说得出什么有深意的感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心里的那团“火”根本没有被点燃!在这种感受下,让他们去自由朗读,除了声音大,还会有什么。建议:培养学生自主获得信息资料的能力,让他们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内交流后互相激发爱国情怀,初步感知岳飞心中的那团“怒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出示初读要求。 师:你愿意去了解其中的内容吗?那就请打开诵读内容,先小声试读,来一起读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读准字音:口眼并用,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读出节奏:读出标点符号,不读破句,读好长句中的小的停顿。 请按要求小声读好吗? 2、自由初读。 3、指名朗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强调停顿、重音等问题) 4、教师范读。(一稿时,课件出示诗词原文,但没有标注停顿符号。我们建议高老师,添加停顿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节奏、语速、情感。) 师:听了你们的#39;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也许我会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能让我读一读吗?(音乐) 师:谢谢,掌声我先帮大家保留,但是我想通过我的朗读一定会对你们有些帮助是吗?那就请大家再试一试,你可以根据需要参考老师划分的节奏。 5、再自由读。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品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 教材分析: 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首词是秋瑾和丈夫因革命而决裂只身东渡日本前所作,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衫。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本节课继续通过《满江红(小住京华)》来理解内容、来品味语言、来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品读词人内心的苦闷。 3.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词人内心的苦闷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口:用秋瑾的五句诗词“休言女子非英物”、“难将巾帼易兜鍪”、只身东海挟春雷、“漫云女子不英雄”来贯穿导——读——感——写四个板块的课堂教学。试图用这五句诗句渲染课堂气氛,以让学生更深感悟《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秋瑾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明标 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导1.导入。同学们历史上有一位女侠,她得到周总理大加赞赏,我们一起齐读周总理的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鉴湖女侠是谁? 学生:秋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秋瑾的《满江红》,走近一个千古奇女子!(板书:满江红)同学们,老师搜集了秋瑾的一些资料,哪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生读)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2.明标。(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这首词;2).体会词人的感情;3).写词人内心独白。 互动达标 二、难将巾帼易兜鍪——读 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接下来让我们放声朗读,进入本节课的朗读环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

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满江红·小住京华》九年级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九年级教案《满江红·小住京华》九年级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九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一、激情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斗牛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瑾《满江红》。 二、朗读品析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瑾及其家庭背景 [作者] 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 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中节,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说课稿

《满江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满江红》是2018年部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古诗文6篇之一,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中的最后一篇。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学习《满江红》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九年级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充分朗读词作,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优美语境。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难点: 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并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词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文本解读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秋瑾和《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背景。 理解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节选文本。 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和修辞。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感悟。 教材准备: 《满江红(小住京华)》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秋瑾的图片和《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封面,引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了解秋瑾和背景(15分钟) 介绍秋瑾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简要介绍《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和出处。 第三步:阅读和分析文本(20分钟) 阅读《满江红(小住京华)》的文本,了解其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与学生一起讨论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四步:文本朗诵与讨论(15分钟) 选取一些学生朗诵文本片段,然后展开讨论: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文本中的重要情节或描写。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

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秋瑾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主题和风格,或者进行创作活动,写一篇类似的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节选文本以及其中的主要情节和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 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教学设计〕《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重点) 2.学习词人借典故抒情的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女子,她被称为“历史上最豪气的女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巾帼不让须眉,抛夫弃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寻找民族振兴的方法,她就是秋瑾,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词来领略她的豪气。 二、认识作者 秋瑾(1875-1907)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在1907年7月15日凌晨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年仅32岁。 三、朗读诗词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感情。 四、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我暂时居住在北京,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汉军最终打败了楚军,结婚八年以来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老天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 我虽不是男儿身,不能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

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真诚的心,常因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五、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经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决心。 六、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一)品析上阙 自读感知: 1.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用了哪些典故?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上片:中秋美景,内心苦闷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早又是",作者似乎对中秋节的到来并没有特别的欣喜,传神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画面: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拭":写出了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用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词人“国难心愁"的矛盾心理,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渲染悲伤气氛,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3))“四面歌残终破楚” 谁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十九世纪以来,列强环伺之下的中国)背景:这是作者第三次入京,四年前来到北京,遇到庚子事变:

最新整理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创新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创新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xx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满江红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满江红 秋瑾 归阳镇中学九年级周子清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 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小住京华优质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优质教案 一、引言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一份优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特别是红色文化。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了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掌握满江红的歌词和旋律; - 了解并能够演唱满江红。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 1. 满江红的历史背景

- 介绍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 分析满江红歌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满江红的歌词和旋律 - 学习满江红的歌词,理解其中的意义; - 听取满江红的旋律,感受其中的情感。 3. 演唱满江红 - 分组练习满江红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进行集体演唱,展示学生的成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 -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学习 - 通过多媒体展示满江红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随歌词朗读和听取旋律; - 分析歌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合作学习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分析和解读; -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帮助和补充,形成自己的理解。 4. 演唱练习 -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满江红的演唱练习;

-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技巧。 5. 集体演唱 - 将各小组的演唱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的演唱效果; - 进行集体演唱,展示学生的成果。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价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结合学生的作品和反馈,评价教案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 六、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满江红的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 参观红色文化相关的地方或博物馆,加深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满江红的歌词和旋律音频; 3. 图片、视频和故事等相关素材; 4. 小组讨论和演唱的分组材料。 八、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分组合作和集体演唱,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满江红的歌词和旋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满江红(小住京华) 教材分析: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首词是秋瑾和丈夫因革命而决裂只身东渡日本前所作,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衫。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本节课继续通过《满江红(小住京华)》来理解内容、来品味语言、来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品读词人内心的苦闷。 3.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词人内心的苦闷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口:用秋瑾的五句诗词“休言女子非英物”、“难将巾帼易兜鍪”、只身东海挟春雷、“漫云女子不英雄”来贯穿导——读——感——写四个板块的课堂教学。试图用这五句诗句渲染课堂气氛,以让学生更深感悟《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秋瑾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明标 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导 1.导入。同学们历史上有一位女侠,她得到周总理大加赞赏,我们一起齐读周总理的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鉴湖女侠是谁? 学生:秋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秋瑾的《满江红》,走近一个千古奇女子!(板书:满江红) 同学们,老师搜集了秋瑾的一些资料,哪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生读)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

2022—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2022—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情感等,本节课继续通过《满江红(小住京华)》来理解内容、来品味语言、来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品读词人内心的苦闷。 3.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词人内心的苦闷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口:用秋瑾的五句诗词“休言女子非英物”、“难将巾帼易兜鍪”、只身东海挟春雷、“漫云女子不英雄”来贯穿导——读——感——写四个板块的课堂教学。试图用这五句诗句渲染课堂气氛,以让学生更深感悟《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秋瑾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自主明标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导 1.导入。 2.明标。(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这首词;2).体会词人的感情;3).写词人内心独白。 互动达标二、难将巾帼易兜鍪——读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接下来让我们放声朗读,进入本节课的朗读环节。 2.朗读。多种方式朗读这首词①齐读②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右的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有障碍的词句圈出来;(注意字音,节奏)③初读,纠正字音和节

奏;④再读,语气,语调,重音;⑤范读,读出韵律,节奏,情感; 4.感悟。师:说说通过读这首词,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秋瑾?请用:我读出了一个的秋瑾的句式说话。(说出理由)生:读出了豪迈、苦闷、志向小结:总结秋瑾形象(学生上黑板写)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这首词,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体会秋瑾的形象。 三、只身东海挟春雷。——感5.词眼。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 习过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的诗眼是“愁”,写出 了诗人的乡愁和对未来的忧愁。 那么《满江红》的词眼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能表现词人 此时此刻的心情?(“苦”)6.品析。秋容如拭、破楚思浙、心比男烈、 何处知音,让我们一起跟随文字,试着在词句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 感情。在诗词中,往往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词、一个短语,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我从“”中感受到秋瑾“苦”在 ①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 人思量着在湖南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让我们感 受到封建家庭束缚之苦。 ③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 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 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教学纵横】 《满江红》是2014年中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4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电子白板 2、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1、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作者】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

九年级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秀教案

(封面) 九年级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九年级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词作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分析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词作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分析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挥师北伐,接连收复被金人侵占的大片失地,所向披靡。已经打到离开封仅剩四、五十里的朱仙镇了,胜利在望。但因朝廷奸臣当道,昏庸皇帝赵构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以孤 军不可久留为由,强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长叹一声“十年之功,废于 一旦”,岳飞怒不可遏(è),满腔悲愤,喷薄而出,化作一曲《满江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岳飞的《满江红》,去感受他精忠报国、一腔 热血的英雄气概。 二、出示目标(投影)

三、品读鉴赏 1.这首词题目叫《写怀》,请同学解释一下,什么叫写怀?那么岳飞在词中书写了哪些情怀?(板书:写怀)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听名家 朗读本词的录音,找出词中表现作者情怀的字眼,并圈出来。(播放配 乐朗读录音)2.学生集体朗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调,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准重读字音,读出情感。(投影全词朗读节奏划分的PPT)3.下面我们来赏析词作,首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 提示: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①抓住词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②从抒情方式或修辞手法的角度; ③从词句表达的情感角度。 四、赏析上片 ①下面首先我们依次来赏析上片中表现岳飞情怀的词句。请同学先 朗读该句,然后进行赏析。 (1)怒——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朗读指导:重读“怒”,“潇潇雨歇”舒缓一点。 鉴赏:“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引用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典故,形象地表 达了词人愤怒的程度。提问:词人为什么愤怒? 明确: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二帝被掳,生灵涂炭;主和派苟且偷安,宋高宗赵构昏庸无能,不思收复国土;在岳飞北伐,胜利在望之时,皇帝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贻误战机,使十年之功,毁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情况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着作者秋瑾“鉴湖女侠”这一别号进行教学设计,由“侠”字分析词作表达的不甘于女儿身,想要冲破封建婚姻家庭束缚,寻求匡国济世的道路的家国情怀。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课程教育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结合情境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等方法,品读“鉴湖女侠”在献身革命事业前夕的挣扎与思考,使学生走进作者,走进词作,体会作者的爱国心和爱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增加的古诗文之一,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中的最后一篇。该单元是以“家国之思”为主题,每篇文章都是在不同角度阐述深刻而有意义的思想内涵,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课文分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代女词人、革命烈士秋瑾在1903年中秋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寻求民族和妇女解放的道路,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本色,体现出了她崇高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词人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课标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的课程基本理念,应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这篇《满江红(小住京华)》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把握古诗文的意蕴,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三、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状况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而且在学习《满江红(小住京华)》这一篇词作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词四首》中的前三首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于清代的词作比较陌生,对作者和词作的创作背景了解不深,还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另一方面,九年级学生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古诗词鉴赏是中考中必考题型,还需要在学习新知识中加以复习旧知识,构建新旧知识体系。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的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 心理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教师谈话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培养正确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鉴湖女侠”不甘女儿身的侠女之气。 2.通过对具有侠女之气的词句的思考讨论,掌握筛选信息和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以“侠”字为切入点,感受秋瑾的爱国胸襟和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体味秋瑾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以“侠”字为切入点,把握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析“鉴湖女侠”不甘女儿身的侠女之气,感受秋瑾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感受秋瑾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体味秋瑾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介绍有哪些古代诗词被吟唱成歌曲的?复习学过的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苏幕遮》、、李清照的词等,引出《满江红》) 二、走进作者 1、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2、教师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板书),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绍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烩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诠释了他的爱国主义的真谛。

三.朗读-体悟 1、教师范读,并解决生字词。(配乐)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 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 4、通过提问,介绍词的大意,简单分析作品。 问题:①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②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①《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②“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板书) 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节奏稳健,抒发了岳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5、小声吟诵读――体味本词意思(小组自由读) 四.赏析文本 (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它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上阕写作者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开头这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停歇的时候,他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啸”是感情激动大时发出的声音。“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他真是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三十功名尘与土”,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报国壮志未实现,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也与主张议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