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4.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6.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9.活血化瘀药:凡具有疏通血脉,祛除血瘀,使血流通畅的药物。

10.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1.开窍药:以苏醒神识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2.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13.麻黄成分与其作用关系: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机理:(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NA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麻黄的化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形成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4)直接兴奋a受体,收缩末捎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5)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使细胞内cAMP的含量增加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抑制抗体的产生。

14.银花为什么称为阳疮之要药?

(1)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2)缓解炎症。(3)WBC吞噬功能增强。(4)减毒作用。

15.黄连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黄连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作用。性频率作用。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作用。

16.大黄泻下作用:致泻的主要成份——蒽甙。泻下机理是: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甙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B-葡萄糖甙酶)水解,还原成泻下作用较强的大黄酸蒽酮,进一步氧化成番泻甙元。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硷样作用,可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 受体,加快肠蠕动,并可抑制肠细胞膜上的Na+-K+-A TP酶,阻碍Na+的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肠内容物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而排便。部分蒽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转化为甙元,刺激盆腔神经丛,增加肠蠕动致泻。结合型蒽甙中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破坏,因而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应指出:大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

17.葛根抗冠心病机理: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下降,心肌耗氧量下降,并可扩冠,使心肌氧供需平衡,有抗心绞痛作用。降压机理:扩张外周血管,减慢心率。葛根对B—肾上腺素受体有阻滞作用,可阻断控制肾素的B2受体,使肾素释放减少,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的张力下降,血压下降,葛根产生的B—受体阻滞作用是其降压的机理之一。

18.你对清热药相当抗生素之说有何看法: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疗效确切,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单位药还是其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强度,一般

不及抗生素,说明清热药感染作用是通过多种作用环节产生的,除抗病原体作用外,抗细菌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能等也参与了抗感染作用。

19.泽泻防止动脉硬化:泽泻醇A及泽泻醇A、B、C的醋酸酯均有降胆固醇作用,特别以泽泻醇A-24-醋酸酯作用最强。泽泻降胆固醇作用与干扰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酯化和影响内源性胆固醇的代谢有关。实验证明:泽泻醇A能够升高HDL,可与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合为HDL-Ch,经肝代谢,由胆汁排出。

20.泽泻降胆固醇机理:降低小肠胆固醇的吸收率及抑制小肠胆固醇的酯化。抗冠心病机理:(1)扩冠—冠流量增加(2)抗血液凝固—防止心肌梗塞发生(3)缓解冠状动脉硬化。温里药定义: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21.黄芩、茵陈保肝机理:黄芩保肝(1)使肝糖元含量增加(2)抑制肝过氧化脂质形成(3)保肝成份黄芩甙,在体内可分解出葡萄糖醛酸,可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促进排泄而解毒。茵陈保肝(1)提高肝糖元,增加能量,促进修复,有明显保肝作用。(2)可抑制B-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使葡萄糖醛酸不被破坏分解,增强肝脏解毒能力。茵陈尚有诱导肝药酶作用。

22.附子抗炎机理及实验依据:有效成份为AC。可降低毛细胞通透性,消除肿胀。抗炎机理为:附子作用于垂体,使之释放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氢化可的松。附子抗炎实验依据:(1)使用附子4~5小时后,将肾上腺取下,匀浆测V-C含量,其V-C含量下降。这是因为V-C是合成可的松的原料(2)使用附子4~5小时后,测尿中氢化可的松的代谢产物—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其含量升高(3)肝糖元升高,因可的松可提高肝糖元的含量。(4)血中嗜酸性细胞减少,因可的松可以使该细胞减少。

23.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这是矛盾着的两方面,你如何认识它:当血流不止时,止血发挥着主要作用,三七可使毛细血管收缩止血,并增加凝血酶作用。当瘀滞或血栓形成时,则活血化瘀作用占主导作用,可以促进瘀血之吸收,可对抗ADP所至的血小板聚集,使血粘度下降。

24.护肝中药各作用在何环节上?举例说明:(1)增加肝糖元(柴胡、茵陈、黄芩)(2)增加肝蛋白质合成(三七)(3)降低肝脂肪(泽泻)(4)稳定肝细胞膜(柴胡)(5)增加肝解毒能力,使葡萄糖醛酸解毒物质增加(黄芩、茵陈)。

25.川芎、丹参作用比较:1、对冠脉:川芎——(1)扩冠(2)随剂量加大效果

增强(3)静注3~5分可改善症状(4)舌下4~5分可改善症状。(用于急救);丹参——(1)扩冠(2)约30天有所改善(3)一般PO3~6个月可明显改善症状。(用于予防)2、对心肌:川芎——(1)使心肌缺血减轻(2)心肌耗氧量减少;丹参——(1)改善心肌拱血(2)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3、对CNS:川芎——(1)易透过血脑屏障(2)镇静作用(3)扩张脑血管;丹参——(1)不易透过血脑屏障(2)镇静作用弱。4、抗血栓形成:川芎——(1)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2)使TXA2不能合成(3)可将已形成之血栓溶解;丹参——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5、抗菌:川芎——G—、真菌;丹参——G—、G+。

26.白芨止血机理:(1)增强血小板Ⅲ的活性(2)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有效成分为白芨胶。

27.川芎治疗冠心病的药理学基础:能明显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川芎嗪活性很高,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可明显降低冠脉阻力,并对心肌梗塞有治疗作用可缩小梗塞范围,减轻病变程度。阿魏酸对心血管也有类似作用。28.益母草抗血栓形成机理:益母草可使血栓形成的时间延长,血栓长度变短,血栓的湿重、干重减轻。并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血小板内CAMP含量增加,抑制TXA2合成,降低其活性。亦可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促进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29.半夏抗早孕作用:半夏蛋白可影响卵巢黄体的功能,使孕酮水平降低,导致蜕膜变性,胚胎失去蜕膜的支持而流产。半夏蛋白可与子宫或胚胎细胞膜上的某些糖结构结合,改变细

胞功能。

30.天麻、钩藤作用异同点比较:

————————————————————————

药物* 镇静* 抗惊厥* 抗癫痫* 心* 血管* BP ————————————————————————

天麻+++ +++ +++ 心率 舒下

钩藤++ —+ 抑制# 张降————————————————————————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阻滞交感神经结。

31.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散、至宝丹中均含麝香,试分析麝香发挥哪些重要药理作用:(1)对CNS产生镇静作用,对热闭躁动不安者有针锋相对的治疗作用,使新陈代谢率下降,耗氧量减低,使患者度过难关。(2)增强人体的耐缺氧的能力。(3)缓解颅内压升高,防止脑疝发生,改善脑代谢,防止乳酸形成,改善脑血流,防止血凝。(4)具有抗炎作用,在炎症早期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渗出和水肿,在炎症的后期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生,防止粘连、疤痕形成。(5)可使吞噬细胞活动增强。(6)可提高免疫力,提高IgM 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7)对心肌有保护作用,使心肌耗氧量减低。(8)有抗G+、G-作用。

32.六神丸、七厘散中为何均含麝香:六神丸可用于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七厘散可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等具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之功。这二方剂均含麝香,主要用于抗炎。(1)抑制组织炎症和肉芽肿形成(2)降低血管通透性(3)抑制白细胞游走。六神丸尚有抑菌和强心作用(麝香能增强交感神经作用,使心肌肾上腺素B 受体反应性增强,在低浓度时即能增强儿茶酚胺的作用。

33.试述中药四性的现代科学含义:寒、凉、热、温、四种不同的药性,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四性的现代研究所示:对植物神经系统,中药四性可影响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以及环核苷酸水平。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一M受体一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服用温热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而热证、阴虚证病人则交感神经一β受体一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服用寒凉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失常的cAMP/cGMP含量比值恢复正常。对中枢神经系统,寒性药可使动物脑内NA合成减少,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热性药使动物脑内兴奋性递质NA含量增加,而表现出中枢兴奋状态。对内分泌系统,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此外,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一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或寒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34.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小剂量兴奋,大剂量镇静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2)对血管系统的影响:抗心绞痛,强心、降压,抗血小板聚集;(3)抗炎;(4)抗肿瘤;(5)兴奋子宫;(6)增强免疫。

35.人参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Rb----镇定、Rg----兴奋、Rb1----升压、Rg1----降压、Rf、Rd、Rb2----减慢心率、Re、Rc----扩血管、Rb2、Rg2、Rh1----升血糖、Rh2----抗癌作用、人参多肽----降糖、挥发油----抗癌作用、人参多糖----提高免疫力

36你对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肺,安神益智作用如何理解:(1)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加强心收缩力,RBC、Hgb升高,增加蛋白质合成,调整血压;(2)补益脾肺:使胃酸分泌增加,提高味觉及胃肠运化功能;(3)安神益智:双向调节CNS,提高记忆力。

37.人参的适应性作用:人参可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减轻应激反应引起的机体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变化,可使紊乱的机体恢复正常,此作用称为适应性原样作用,人参还具有适应原样物

质,能根据机体不同状态呈现双向作用。(1)双向调节作用:CNS、Rb—镇定;Rg—兴奋;BP、Rb1—升压;Rg1—降压;BG(血糖);人参多肽—降血糖;Rb2、Rg2、Rh1----升血糖(2)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人参【作用】脑垂体【ACTH】肾上腺皮质【可的松分泌】发挥作用【】抗高温、疲劳、辐射。实验表明:动物服用人参后,肾上腺重量增加VC、胆固醇增高,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减少,肾上腺内CAMP浓度升高,此作用在垂体以上,如果切除垂体,皮质激素样作用消失。人参具有适应原样物质,可直接发挥双向调节作用,适应原样物质是人参发挥双向调节的物质基础。

38.中老年人服用人参的益处:(1)可增强肌力、体力、智力,并能增加体重。(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2)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类似强心甙)(3)使RBC、Hgb增多。(刺激骨髓造血功能)(4)抗疲劳作用。

39.黄芪作用:1.增强免疫功能2.促进代谢作用---对核酸和蛋白质代谢作用明显,通过调整细胞内CAMP和CGMP的比值,影响细胞的生理代谢。3.对CVS作用1)强心---使心缩力增强,机理为抑制心肌细胞内钙调蛋白的活性,使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从而使CAMP含量升高。(2)降压--- -氨基丁酸可直接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3)扩血管---可扩张外周血管、冠脉、肾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4.对血液系统作用---黄芪对中性粒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红细胞变形具有保护作用,5.利尿作用---可抑制Na+的重吸收,利尿作用同DHCT。6.对消化系统作用---可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肠蠕动。7.抑菌作用---抑制G+、G-菌。8.保肝作用---提高肝糖元。9.抗肾炎作用---可降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防止蛋白质渗漏。10.抗衰老黄芪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11.抗病毒性心肌炎

40甘草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甜素能增强和延长可的松的作用,因甘草甜素能抑制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破坏,或减少与蛋白质的结合,升高血液中游离的皮质激素,从而增强其作用。甘草激素样作用机理为:(1)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的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2)二者结构相似而有直接作用。(3)降低肾上腺中VC的含量,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

41.甘草解毒机理为:甘草甜素水解后释放出葡萄糖醛酸能与含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而解毒;甘草甜素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某些毒物而产生解毒作用;对肝药酶有诱导作用,可加快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甘草的抗菌、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也参与甘草的解毒作用的机制。42.当归治疗妇科病症的原则::妇科病与经产乳有关,当归对之有作用。(1)双向调节子宫,依子宫机能状态而定。胎动不安时,可缓解子宫收缩,防止发生六产。(2)影响子宫发育,使子宫DNA含量增加,子宫组织增生代谢旺盛。(3)增加卵巢机能,促进器官发育,维持月经。(4)增强孕酮作用,利于胚胎发育,并促进乳腺发育有利于泌乳。

43.五味子保肝:有效成份甲素、乙素、丙素等。机理(1)稳定肝细胞膜,降低其通透性。(2)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提高SOD的活性,使肝细胞中MDA生成减少,保护和防止肝细胞因毒物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3)促进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和糖原生成,从而促进肝细胞修复与再生。(4)诱导肝药酶,增强肝脏解毒能力。(5)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使肝细胞炎症反应减轻。

44.党参作用: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成份党参多糖。可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2、对CVS作用(1)强心2)抗心肌缺血(3)调整血压3、对消化系统作用(1)抗胃潰疡和胃粘膜损伤(2)调整胃肠运动,改善消化功能可调整胃肠功能紊乱,有利于消化吸收功能改善。4、抗应激作用5、对血液和造血功能的影响6、益智作用。

45.当归作用:1、对血液、造血系统的影响(1)促进造血2)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3)降血脂、抗A粥样硬化2、对CVS影响(1)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2)扩张外周血管,使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这与兴奋胆碱受体和组织胺受体有关。(3)抗心律失常3、

对子宫平滑肌作用4、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5、抗炎镇痛作用。

46.冰片作用:1、抗炎镇痛作用 2. 对妊娠的作用对中晚期妊娠具有明显引产作用。3.对心脏作用使实验性心肌梗死动物的心率减慢,冠脉流量改善,心肌耗氧量降低. 4.对中枢作用冰片可通过血脑屏障并蓄积在中枢神经系统。5.局部作用冰片应用于局部对感觉神经的刺激很轻,而具有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可用于神经痛。

47.柴胡作用:1、解热有效成份:柴胡皂甙、柴胡挥发油、2、抗炎有效成份:柴胡皂甙3、保肝利胆有效成份:柴胡皂甙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有效成份:柴胡多糖5、镇静止痛作用6、镇咳作用7、抗菌、抗病毒。

48.秦艽作用:1、抗炎2、对CNS作用实验表明,秦艽碱甲具有镇痛、镇静及解热作用。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秦艽碱甲具有减慢心率和降压的作用,4、抗过敏5、升高血糖、抗菌和利尿作用。

49.茯苓作用:1、利尿作用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茯苓多糖体(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镇静作用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降低胃液酸度。(2)舒张肠管平滑肌5、抗癌作用

50.附子:作用1、强心作用2、对血管、血压的影响3、抗炎作用4、镇痛作用5、增强免疫作用6、增强 -受体、CAMP系统的反应性。

51.青皮:作用1、胃肠解痉,健胃。2、利胆作用青皮能舒张胆囊平滑肌,促进胆汁排泄。3、升压、抗休克。4、祛痰平喘

52.人参扶正的药理学作用:一、补虚药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防治免疫功能下降、肿瘤以及感人性疾病等有意义,表现为扶正祛邪。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1)能够刺激动物免疫器官胸腺脾(2)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以补气药的作用明显(3)升高外周血白细胞。2、增强细胞免疫功能(1)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2)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3)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3、增强体液免疫功能(1)促进抗体生成(2)增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量。二、补虚药可以促进核酸代谢和蛋白质生成。

53.延胡索(元胡):1、对CNS作用(1)镇痛作用-甲素、乙素、丑素镇痛作用明显,其中以乙素最强,丑素次之,甲素最弱。(2)镇静催眠作用。延胡索乙素有中枢安定作用,可用于镇静催眠。2、对CVS的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扩张外周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故可使心输出量增加,心功能增强。3、对消化系统作用:延胡索乙素、去氢延胡索甲素具有抗实验性胃潰疡作用。

54.开窍药对CNS的作用与现代药理学中枢兴奋药(苏醒药)作用有何不同:两者不同点:开窍药:1)部分药能兴奋CNS:如樟脑→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加强;多数则表现为镇静、抗惊厥作用:如安宫牛黄丸等。2)有些药物(麝香)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既抑制正常实验动物自发活动;又可缩短戊巴比妥钠所致的睡眠时间。中枢兴奋药:兴奋大脑皮质(咖啡因)、呼吸中枢(尼可刹米)、脊髓;过量使用→CNS各部位广泛兴奋→惊厥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扶正:即补益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即袪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损其偏盛:即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疗阴或阳一方偏盛的病症。 补其偏衰,即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组成阳的一方虚弱不足的现象。 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降: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药味。 归经: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指出药物作用部分的选择性。 双面调节作用:同一中药,即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的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或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速度论运用数学方程定量地描绘这些过程的科学。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运用化学药药动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单方,复方制剂应用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化学测定法: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化学成分的血药浓度,得到一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然后用室分析或非室分析方法通过生理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 生物测定法:主要是微生物法,广泛用于抗菌药物的效价测定,其原理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利用该原理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药的浓度,按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指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中药药理学

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2.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四、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3.降低能量代谢。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六、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 2.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a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b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c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d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e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七、归经的现代认识 1.中药药效与归经 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 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3.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13种补肾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配合物,通过锌锰“归经”而补肾。 归肝经的中药富含Zn、Fe、Cu、Mn,与肝脏是微量元素Zn、Fe、Cu、Mn 富集之地相符。 八、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1.毒副作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一总论 (一)目的和任务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种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重点研究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通过研究和实验了解中药药理研究的概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医务工作者在用药时进一步认识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中药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研究,弄清中药的作用性质和活性强度,有助于阐明祖国医药学理论。 (2)将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中药学的发展。 (3)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中药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配伍应用、改良剂型、提高疗效、减少毒性,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4)通过实验药理学方法,发展新的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老药新用。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 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泻下等,都是有价值的科学记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间药物的应用日趋广泛。汉、晋时期,华佗、李当之、吴普等人对药物均有较大贡献。公元六世纪初,梁。陶弘景汇集当时流行的《名医别录》和本草经,整理编写了《本草经集注》,收药73O种,不仅增加了药物品种,而且按玉石、草、木、虫兽、果

菜、米谷等自然来源分类,开创了本草学药品的自然分类法,一直为后世本草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所效法。它还设有“诸病通用药”一栏,对于辨证用药,甚为方便。书中并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说明,这在药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公元七世纪,本草学著作已近三十种,编写体例和内容取材出现了某些重复,证治和解说也互有短长,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苏敬、李勩等二十余人编纂了《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并收集了全国各地药材标本绘图,于公元654年颁布,又称《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比《纽伦药典》早877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对于国内外的影响甚大。 北宋时期,更为重视整理重校古代医籍,先后编纂了《开宝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嘉祐年间,掌各种禹锡主编《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绘《本草图经》,唐慎微据此两书并参考其他医方类书,汇编成大型综合的药物学书《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受到此后历代医家的重视。宋朝先后几次由国家派人修订,续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后世将上述二书统称为《证类本草》,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学大成的药书,保存了许多古代名著的精华,保留了早期文献的原貌,是《本草纲目》问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书中所引的古代医书有的现己失传,而从本书尚能窥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意义。 明,刘文泰等奉命编纂《本草品汇精要》,取材简明精当,是继《新修本草》后由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二部本草书。稍后,李时珍鉴于《证类本草》之后五百年间出版多种本草学著作,涌现大量实用药物,对药的功能主治又有新的发展,加以他本人积累丰富的采药、辨药、制药和用药的实践经验、乃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经史百家图书近八百种;实地调查研究,鉴别真伪,编成《本草纲目》52卷,分16部,62类,收药1892种,药图1120幅。于1590年初刻于金陵。此书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出版后三百多年来历经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的概述 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在清朝时期, 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 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

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甾类化合物则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调节免疫系统、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挥发油也是一类在中药中广泛存在的药物活性成分,其主要含有萜类、酮类、醇类、醛类等成分,具有杀菌、解热、止痛等作用,如薄荷中的薄荷脑、白芷中的芷醇、麝香中的麝香醛等。多糖则是一类含有多个糖类分子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新陈代谢、降压、降血糖等,如党参中的党参多糖等。糖皮质激素则主要存在于甜菜、防风等中药中,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以减轻炎症、阻止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药理机制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到达生物体内之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4.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6.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9.活血化瘀药:凡具有疏通血脉,祛除血瘀,使血流通畅的药物。 10.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1.开窍药:以苏醒神识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2.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13.麻黄成分与其作用关系: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机理:(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NA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麻黄的化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形成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4)直接兴奋a受体,收缩末捎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5)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使细胞内cAMP的含量增加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抑制抗体的产生。 14.银花为什么称为阳疮之要药? (1)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2)缓解炎症。(3)WBC吞噬功能增强。(4)减毒作用。 15.黄连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黄连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作用。性频率作用。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作用。 16.大黄泻下作用:致泻的主要成份——蒽甙。泻下机理是: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甙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B-葡萄糖甙酶)水解,还原成泻下作用较强的大黄酸蒽酮,进一步氧化成番泻甙元。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硷样作用,可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 受体,加快肠蠕动,并可抑制肠细胞膜上的Na+-K+-A TP酶,阻碍Na+的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肠内容物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而排便。部分蒽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转化为甙元,刺激盆腔神经丛,增加肠蠕动致泻。结合型蒽甙中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破坏,因而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应指出:大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 17.葛根抗冠心病机理: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下降,心肌耗氧量下降,并可扩冠,使心肌氧供需平衡,有抗心绞痛作用。降压机理:扩张外周血管,减慢心率。葛根对B—肾上腺素受体有阻滞作用,可阻断控制肾素的B2受体,使肾素释放减少,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的张力下降,血压下降,葛根产生的B—受体阻滞作用是其降压的机理之一。 18.你对清热药相当抗生素之说有何看法: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疗效确切,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单位药还是其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强度,一般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动物体、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药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功能、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中药的体内过程 1.跨膜转运 2.吸收 3.分布 4.代谢 5.排泄 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 1.中药时量关系 2.中药时效关系3.中药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的联合研究 第四章中药毒理学 中药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的毒性反应、敏反应、遗效应、异质反应、殊毒性反应、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1.A型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增强型、副作用型、毒性型、继发型、首剂综合征、撤药综合征。 2.B型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性不良反应、特异质性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 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剂量和分组的设定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实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尽量反映量效和时效关系。够测出LD50受试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一般为1/10~1/5 LD50,;很多中药制剂毒性甚小,无法测出LD50者,一般常用人用剂量来折算动物用量。其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4(狗、猴)、5~6(猫、兔)、6~8(大鼠、豚鼠)、10~12(小鼠)第六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发汗:解表药发汗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为:直接促进汗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外周α-受体。 2.解热:发汗或促进发汗;扩张皮肤黏膜血管;通过影响中枢活性物如:环磷酸腺苷(cAMP)、前列腺素(PGE)等调节体温;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 3.镇痛镇静:抑制致痛物质的合成、释放;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阻断痛觉向中枢的传递。 4.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 6.免疫调节 麻黄的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3利尿;4解热;5镇痛;6抗病原微生物;7正咳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2、强心、升高血压;3、对平滑肌的影响。 1、麻黄平喘作用的成分、机制、特点是什么? 成分:麻黄碱;机制:1.化学结构似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细胞内Ca2+浓度降低,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2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α 受体,使血管收缩,减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3、促进肾上腺髓质嗜咯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特点:起效慢、作用温和、持续时间长、口服有效。 2、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作用的成分和机制是什么 成分:麻黄碱机制:麻黄碱脂溶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在治疗剂量即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产生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柴胡:保肝、利胆、降血脂;抗抑郁。 ●葛根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哪些?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 作用:1、抗心肌缺血2、抗心律失常3、扩张血管、降压4、改善脑循环5、改善血液流动性和抗血栓形成。 有效成分:葛根素。 第七章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燥湿级清虚热等功效,治疗里热证是药物,称清热药。 1.抗病原微生物 2.抗炎3.抗细菌内素 4.解热:起解热机制与抑制病毒、抗毒素、激活巨噬细胞系统、抑制内源性致热源级直接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等有关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抗肿瘤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中药成分、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研究中药的成分及其作用。中药成分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药理学需要通过分离提取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其次,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药理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药效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实际效果,药性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归经指的是中药对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作用。这些特性是中药应用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最后,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中药药理学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究其应用剂量、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揭示中药的药物作用和内在机理,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通过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将中药融于临床应用中,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消化吸收、药代动力学、药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的应用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 的科学。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 用机制,以及推动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总 结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药理学的概览。 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一般是指中药中存在的能够对人体产生药理学 效应的化学物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 和指导药物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可以分为多种 类型,如活性成分、挥发油、生物碱等。其中,对于中药的活性成分 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点之一。 2.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生物活性评价、质 谱技术等。化学分析可以通过确定中药中的主要成分,揭示中药的化 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生物活性评价可以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中药对 特定生物指标的影响;质谱技术则是一种有效的分析中药中活性成分 的方法,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 3.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对机体 的作用是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等)进行特异性的结合,从 而发挥药理学效应。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多个层次的研究来揭示,

如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传导路径的调控、组织和器官水平的影响等。 4.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可以从寻找中药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的配伍效应、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指导中药方剂的合理应用。 5.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药的剂型优化、剂量选择、药物配伍、临床疗效评价等。这些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临床疗效的评估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以及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并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优化中药的临床应用,并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机制、药物代谢、药物安全性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任务是揭示中药药效物质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及其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示中药药效物质的化学成分 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起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其化学成分的解析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现代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成分研究向多成分复方 研究转变。通过对中药复方中各个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以揭示中药复方中各个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二、探究中药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 中药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是中药药理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不同于西药单一靶点作用的特点,中药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往往是多靶点、多途径的。通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可以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三、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命运和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可以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四、评价中药药效物质的安全性 中药药效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中药药效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药物副作用等方面。通过评价中药药效物质的安全性,可以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五、研究中药药效物质与人体相互作用 中药药效物质与人体相互作用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中药药效物质与人体相互作用包括药效物质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效物质与人体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的相互作用。通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与人体相互作用,可以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揭示中药药效物质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过程、安全性评价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融合的重要领域。

中药药理学概要总结

中药药理学概要总结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科学。它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特性,揭示中药的药效机制,并探讨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于深化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至关重要。 中药药理特性 中药药理特性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性:中药药物通常是以复方形式应用,其中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综合发挥药效。 2. 多靶点作用:中药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多个靶点,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 3. 多组分作用: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种类多样,每种成分对药效有一定贡献。 4. 广谱性:中药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较广泛的适应症范围。

中药药效机制 中药药效机制是指中药通过调节生物体内的生理与病理过程,发挥治疗效果的方式。中药药效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2.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具有抗氧化作用。 3. 抗炎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炎性因子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4. 调节代谢功能: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平衡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水平。 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治疗中:

1. 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可以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2. 消化系统疾病:中药可以治疗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3. 循环系统疾病:中药可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等循环系统疾病。 4. 水肿与排尿系统疾病:中药可以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排尿系统疾病。 5. 风湿与骨科疾病:中药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风湿与骨科疾病。 总结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理特性、药效机制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为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中药药理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创新。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的组成成分 中药的有效成分往往由多种化学物质组合而成。药理研究常关注中药 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等。药物 成分的复杂性使得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二、药效和作用机制 中药的药理作用分为散寒、散风、解毒、行气、活血、祛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中药成分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机体的特定靶点,改变机体的生 理功能以治疗疾病。例如,通过阻断病毒复制来抗病毒,通过增加胆汁分 泌来解毒,通过抑制组织炎症反应来消炎等。 三、中药与受体结合 中药的药理作用常通过与机体的受体结合来发挥。受体是位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中的蛋白质分子,它们能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触发细胞 内的一系列生物学信号传导。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激 活或抑制其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 四、中药与酶的相互作用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还可以通过与特定酶的结合,干扰酶的催化过程, 从而影响代谢途径。例如,一些中药成分可以抑制组织中的酶活性,从而 减少炎症反应;另一些中药成分则可以激活一些酶的活性,促进代谢过程。 五、中药对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调节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机体的生 理功能。例如,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第二信使水平,改变信号传导通路

的活性。中药常通过影响蛋白激酶、核受体、离子通道等来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六、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中药作为药物,它的应用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和毒性。这些副作用和毒性的产生往往与中药中的一些成分有关。例如,一些中药成分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或者对一些特定器官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在中药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药物的药理特性和副作用风险评估,进行合理用药。 总结: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特性以及其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的学科。中药的组成成分、药效和作用机制、中药与受体结合、中药与酶的相互作用、中药对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调节以及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都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中药的药理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可编辑

名词解释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和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

中药的药理学(归纳精华)

中药药理学 第一章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 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根底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 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 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如此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四、对根底代谢的影响 1、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热证或寒证。 2、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或寒证异常有关,肾阳虚病人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经用温热病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均有明显提高。 3、寒凉药生地、知母等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作用。知母菝葜苷元是知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个抑制剂。生地地黄梓醇是生地抑制钠泵活性的有效成分。 五、寒凉药抗感染与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含挥发油。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成效。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种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四气(寒、热、温、凉)的现代内涵:1)多数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而部分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2)多数寒凉药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内cGMP水平,相反多数温热药能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内cAMP水平;3)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多数温热药可能量代谢,多数寒凉药抑制能量代谢;5)寒凉药物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中药作用的1)两重性;2)差异性;3)量效关系;4)时效关系;5)双向性 影响中药药理的作用的主要因素:药物因素(药材,制剂,剂量,给药途径,配伍与禁忌),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血药浓度法,药理效应法,毒理效应法 中药的不良反应种类:副作用,中药的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反应,特殊毒性反应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 1、发汗 2、解热 3、镇痛、镇静 4、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 6、调节免疫 麻黄:发汗,平喘,利尿,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镇咳祛痰,兴奋中枢神系统,强心、升高血压,对平滑肌的影响 麻黄平喘作用的主要有成分是{麻黄碱};作用机制为:1)化学结构似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B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升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细胞内Ca2+浓度降低,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2)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的a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3)促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4)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柴胡:保肝、利胆、降血脂,抗抑郁 葛根: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血液流性和抗血栓形成)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燥湿及清虚热等功效,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1、抗病原微生物 2、抗炎 3、抗细菌内毒素 4、解热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抗肿瘤 黄芩:保肝、利胆、降脂,抗氧自由基损伤,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黄连: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檗碱}(抗心律失常,降压) 泻下药:凡以通利大便、排除积滞、攻逐水饮为主要功效,主治里实证的药物。 1、泻下 2、利尿 3、抗病原微生物 4、抗炎 5、抗肿瘤

中药的药理学及其临床研究

中药的药理学及其临床研究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自然药材,中药因其药性温和、不易产生副作用、疗效显著而被广泛使用。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中药的药理学 中药的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起效机理、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 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中药的药理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常规 药理学;②分子药理学;③脑药理学。其中常规药理学主要研究 中药的药效学、药性、毒性等基本药理学问题。分子药理学是以 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相关细胞、分子和受体等机制的药理学。脑 药理学则主要研究中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具有一些特点:①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难 以分离出用于研究的单一成分;②中药的药效学、药性、毒性等 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③中药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偏方性质。 二、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基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中药 有一些独特的临床特点:①中药的疗效缓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来 治疗疾病;②中药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节身体的作用;③中药的副作用较小,不会引起严重的不适反应。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疗感冒 中药在治疗感冒中有很好的效果。例如,石菖蒲、桂皮、荆芥、薄荷、板蓝根等中药都能够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中药对 于预防感冒也有很好的效果。 2、治疗肝病 中药在治疗肝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等中药都能够有效地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肝损 伤和控制肝炎发展。 3、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也颇有成效。例如,枸橘、黄连、红颜梅、厚朴等中药都能够有效地调节胃肠道,促进消化。 4、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当归、 山楂、麻黄、桑枝等中药都能够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血压和 改善心血管功能。 5、治疗代谢性疾病 中药在治疗代谢性疾病中也有一定的效果。例如,苦瓜、茶叶、桑叶、薏苡仁等中药都能够有效地调节血糖和血脂水平,减缓糖 尿病等疾病的发展。 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保健和调 节身体的作用。中药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特的健康文化,越来越多 的人已经开始注重中药的研究和应用。

中药药理总结

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中药药理学概念: 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分为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的现代学研究【理解即可】 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 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镇痛、 2 -肾上腺系统功能,使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的热证病人趋于正常 -肾上腺系统功能,使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的寒证病人趋于正常3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课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症(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一句话总结:寒凉药抑制,温热药兴奋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配伍 协同作用:相须、相使 减低或消除毒性:相畏、相杀 拮抗作用:相恶 不良反应或增强毒性:相反 各论 第五章解表药 解表药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镇痛、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 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冲吸收,致使水分潴留与汗腺官腔,引起汗液分泌增加; 兴奋汗腺α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 通过兴奋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 桂枝的发汗机制: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利于发汗。 柴胡特殊药理作用:保肝利胆,降血脂 葛根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有效成分:葛根黄铜 药理作用:降血糖,降血脂,保肝利胆

第六章清热药 突出的药理作用?作用环节、特点? 抗病原微生物 特点:抗菌谱光,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都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其中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作用较强 作用环节: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现皱缩并进入胞浆内; 抑制菌体核酸及蛋白质合成; 干扰菌体糖代谢。 黄芩特别功效: 1、保肝利胆:黄芩及黄芩提取物对半乳糖胺、四氯化碳诱导的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2 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黄连素) 特点: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作用环节:1、破坏细菌结构 2、抑制细菌糖代谢 3、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黄连突出的药理作用:降血糖 第七章泻下药 根据泻下药作用特点的分类?代表药物?分别的作用机理? 分类为:刺激性泻药、容积性泻药、润滑性泻药 举例及作用机理: 刺激性泻药:大黄、番泻叶、芦荟等药物的致泻成分均为结合型蒽醌,口服抵达大肠后在细菌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苷元,刺激大肠粘膜下神经丛,使肠管蠕动增加 而排便。牵牛子中所含牵牛子苷,巴豆所含巴豆油以及芫花中芫花酯均能 强烈刺激肠粘膜,产生剧烈的泻下作用。 容积性泻药:芒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口服后在肠腔内不能被吸收,发挥高渗作用,使肠腔保留大量水分,肠容积增大,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润滑性泻药:火麻仁、郁李仁等含有大量脂肪油,使肠道润滑,粪便软化,同时脂肪油在碱性肠液中能分解产生脂肪酸,可对肠壁产生温和的刺激作用,而具有 润肠通便的作用。 大黄致泻成分:结合型蒽苷作用部位:大肠 大黄需掌握的药理作用:1、抗急性胰腺炎 2、对血液系统作用:止血,有效成分:d-儿茶素、没食子酸 3、抗病原体抑菌的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第八章祛风湿药 1、抗炎 2、镇痛 3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对生物体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药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了解中药药效、拓宽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从中药的发生、发展和应用历史来看,中药药理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今世界中,中药药理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药理学的重点。 首先是中药的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中药的药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分,因此,在研究中药药理学时,必须首先了解中药成分及其药理活性。中药的成分一般可以分为生物碱、黄酮类、苷类、鞣质、挥发油、多糖、生物蛋白和微量元素等。其中生物碱、黄酮类和苷类是中药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宽广的药理活性,例如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降低血糖、保护肝脏等。中药成分的药理活性不仅与其化学结构有关,还与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代谢过程有关。 其次是中草药药效与剂型的关系。中药药效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剂型的不同造成的。中药的剂型主要有中药汤剂、中药片剂、中药颗粒剂、中药胶囊剂和中药注射剂等。在药效方面,中药汤剂的作用最为广泛。中药汤剂具有温热通阳、滋阴润燥、清热泻火、化痰止痛等功效。中药片剂、中药颗粒剂和中药胶囊剂作用范围较小,适用于以排毒、通经、活血、消肿、止痛等方面为主的病证。中药注射剂适用于病情严重、病情急性或慢性加重等情况下。

最后是中药药理学与新药研发的关系。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还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中药成分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结构鉴定,从而研发出更具活性的新药。近年来,中药正逐渐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认可,许多新型中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特性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董氏毒蛋白、青蒿素、三七总皂甙、当归醇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领域。只有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才能更好地发掘中药药性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开发并利用中医药资源,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