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来源: SCH通讯

背景:

2003年9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已经推出试行,2007年正式出版,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出更新之前,第一版指南已经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多年。在这10多年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包括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慢性、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的使用等,也包括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如阿塞那平、布南色林等。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满足了目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现状。除此之外,目前贴近于临床实践的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多,特别是样本量多、大型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既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是一种慢性疾病,甚至有人称之为精神科的“慢性癌症”。当然这是因为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预后及现状并不乐观,或者悲观。随着近年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基于国内外一些治疗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更新,也就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与第一版相比,《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等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首发/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理念更新等)、增加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和内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更新的指南内容)。《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首先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其次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因为根据既往研究可知,大

约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较差,能够出院后巩固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不足30%,临床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系统治疗至关重要。

精神分裂症治疗目标的演变,从50年代的氯丙嗪诞生开始,以控制行为症状为主(减少攻击性、自伤等),60年代-70年代处于去机构化状态(出现大型精神分裂症机构,在美国甚至存在10万张床位的医院)。80年代更加关注阳性症状,1982年Crow提出了精神分裂症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基于影像学的假说。90年代更加关注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而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提倡全病程、系统、功能恢复及临床治愈的状态。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证据分级标准主要分为四级,对于治疗的推荐也是基于证据分级。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口服抗精神病药与第一版相比,增加内容较多,比如六种临床上常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包括布南色林、鲁拉西酮、阿塞纳平、洛沙平、帕利哌酮、氨磺必利,还有三种未在中国上市的药物(左替平、伊潘立酮、哌罗匹隆)。相比第一版,更切合临床实际治疗情况,同时也具有一定前沿性。除此之外,还增加了长效针剂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使用,包括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奥氮平长效针剂和阿立哌唑长效针剂(奥氮平和阿立哌唑长效针剂未在中国上市,但是也进行了前沿性的介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还是利培酮和帕利哌酮长效针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关于精神分裂症神经递质的假说,实际上大家比较熟悉。谷氨酸NMDA受体,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在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致病机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对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靶点实际上都是基于NMDA受体、GABA能神经等,虽然目前研究无直观突破,但是谷氨酸能假说对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都有非常好的模拟作用。其次是5-羟色胺假说和γ⁃氨基丁酸假说,与精神分裂症神经递质有关的脑区改变,包括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胼胝体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评估与分类

与既往诊断体系相比,DSM⁃5和ICD-11中对于病因假说更倾向于精神分裂症的致病机制。在临床中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评估比较关注病史收集,患者是否有心理社会因素,还包括前驱期症状、非特异性症状、既往治疗的情况、是否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共病以及家

族史等都是精神分裂症诊断评估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就是精神检查,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自知力较差,特别是在急性期,患者症状比较严重,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等症状影响医患沟通,因此首先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包括针对疾病临床症状循序渐进的处理等。《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还提到了精神检查的提纲,目标主要是避免精神检查中遗漏事项并将检查进行排序,这有利于患者清晰、连续的描述症状表现,并对不配合的患者进行一般外表、言语、情感表达、动作与行为的评估。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对于临床

实践的注重!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也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最核心的更新内容。首先相比于第一版指南,更加注重社会功能恢复以及如何建立患者和家庭的联盟。

对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在服药的过程中的不便利性(口服抗精神病每日多次服药)是造成患者依从性差的一大因素。所以针对这一类患者,可以进行长效针剂的使用。其次就是(1)预防患者病情的不稳定(2)积极按照治疗分期进行全病程、长期治疗(3)基于病情、医疗条件和经济情况等现状选择治疗场所或治疗药物(4)基于评估的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家属进行共同决策。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在数据上相比第一版更加清晰,对于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维持急性期所用的有效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其次减少应激,注重功能恢复,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尤其强调了糖脂代谢异常,这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是表现较为显著的)。针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提到了对于剂量的把握、不良反应的评估,关注有预测因素特点的患者(5年内≥2次发作),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宣教。

对于慢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需要特别关注残留症状并根据患者临床特征来选择适合药物。

除药物治疗外,《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治疗方法还更新了心理治疗、MECT(改良电抽搐疗法)、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于急性期伴有消极、自杀、自伤和精神抑制障碍等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采用MECT;对于阴性症状表现突出可使用rTMS。且在《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还特别指出了药物治疗期间需要持续监测内容,一部分是临床症状,另一部分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关注糖脂代谢、体重、血压、体重指数(BMI)等。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认知行为治疗的流程图中特别提出预防复发的治疗作用。

急性期治疗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复发与恶化的治疗以及急性期不同症状群为主的患者治疗。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中,首先需要个体化选药,其次就是对于首次发作患者需要低剂量起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不良反应(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代谢相关疾病:心血管疾病、体重和血脂等),最后不要忽视重视治疗联盟,调动患者/家属参与治疗计划的积极性。在首发精神分裂症常用治疗药物剂量推荐中,我们可以看到起始药物剂量均偏小,给药频率根据个体情况,比较快的可以增加至一天2-4次,对于不良反应相对较多的药物,如氯氮平,增加剂量需要相对小。

对于复发及多次发作患者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1)选药原则参照既往的临床症状变化等(2)尽快加量(3)特别关注不良反应(4)依从性问题。对于依从性来说,长效针剂的使用,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一项在美国进行的、为期1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显示:复发越多,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越大。相较于其他相关因素,此前复发史的OR(优势比)=4.23, 95%CI(2.41,7.44),P<0.001。我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年指出急性期后维持治疗时间至少3-6个月,国外更新指南推荐维持治疗时间一般为1-2年。

长效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

根据上述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现状及疾病特点,在巩固期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有很大获益。长效针剂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优势主要表现在:提高依从性、避免反复提醒患者服药、最低有效原则更为安全、避免胃肠吸收相关问题、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以及避免意外或故意过量服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抗精神病药推荐药物中,帕利哌酮长效针剂的循证级别为A,推荐等级为1级,证据很充分。

总结: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相比第一版,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更切合临床实际治疗情况,同时也具有一定前沿性。关注患者功能恢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机制也进行了更新,对于治疗策略、治疗时间、剂量等均标明了比较具体的时间以及建议剂量,强

调关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关于糖脂代谢、体重等方面的不良反应。还增加了除药物治疗外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MECT和rTMS。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依从性不佳导致复发,提出了较为实用的解决办法。其中还指出了长效针剂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优势以及帕利哌酮长效针剂使用的循证证据以及推荐等级等。

【参考文献】

赵靖平,施慎逊主编.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精神分裂症诊治指引

精神分裂症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8.4%。,美国的研究,终身患病率高达13%。;我国1994年调查数据,城市地区患病率7.11%°,农村4.26%。。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尚末完全阐明。多起病于青壮年,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可有注意、工作记忆、抽象思维和信息整合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发生精神活动衰退和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神经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中枢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进,传统抗精神病药均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中枢5-羟色胺水平异常,新型抗精神病药除了对多巴胺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羟色胺受体有拮抗作用。中枢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②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存在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

增宽。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的不良应激和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 遗传学因素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发病是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社会心理学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经济状况、病前性格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可能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末完全阐明,目前可以确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易感素质和外部不良因素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分类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3),根据占主导地位的临床表现分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根据所处疾病的病期和预后分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精神 分裂症残留期,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抗精神病药的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 1 2 抗精神病药的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3 (征求意见稿) 4 一、概述 5 抗精神病药是指能够缓解精神病性症状并预防精神病性症6 状复发的一类药物。依照DSM-5诊断系统,精神分裂症谱系7 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各种疾病,均可能使用到抗精神病药8 进行治疗。本指导原则中,抗精神病药是指用于治疗精神分裂9 症(schizophrenia)的药物。 10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在我国研发的抗精神病创新药,着11 重对确证性临床试验设计的考虑要点提出建议,供药物研发的12 申办者和研究者参考。与其他各类创新药研发有共性原则的内13 容,例如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的要14 1

求等,未涵盖于本指导原则的范畴。应用本指导原则时,还请15 同时参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16 Practice,GCP)、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The 1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18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19 和其他国内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20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不具21 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本指导原则中22 的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与更新。 23 二、基本原则 24 与其他创新药一样,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研发也应本着“以25 说明书为目标导向”的临床研究模式。整个临床研究计划要设26 定明确的终极目标与清晰的研究路径,每个具体的临床试验应27 有明确的研究目的。 28 在每个临床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阶段性获益与风险评29 1

精神分裂症

第三章精神分裂症的防治进展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我国12个地区调查35岁以上年龄组),男︰女为1︰1.60,但男性比女性平均起病年龄约早5年。 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易反复。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院患者的60%左右。 本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多样。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精神病学家曾将本病的不同症状分别看成独立疾病。如法国Morel(1857)建议将该病称之为“早发性痴呆”。德国Kahlbaum (1874)将其称之为“紧张症”。Hecker(1871)将其称之为“青年痴呆”。 1896年,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者德国人克雷丕林(E.kraepelin)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年,最后发展成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1911年,瑞士医生布鲁勒(E.Blealer)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提出本病是由于病态思维过程所导致的人格分裂,首次将“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引入精神病学。 二、流行病学 在流行病学方面,该病有四高两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复发率高,识别率低,治疗率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大概为3.8‰~8.4‰。美国的研究,终生患病率高达13‰。每年新发病例,即年发病率0.22‰左右。北京郊区对1975年建立的精神病防治网历年新患者登记、复查和核实资料至1982年,平均年发病率为0.11‰。WHO组织的精神分裂症预后调查,并在10个国家12个地区进行了新发患者的研究(Jablensky,1992),按广义精神分裂症定义的诊断标准,发病率为1.5‰(丹麦Aarhus)~4.2‰(印度Chaudegach,农村)。按狭义精神分裂症定义的诊断标准,则各中心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0.07‰~0.14‰),大致为0.1‰。与我国北京郊区的资料大致接近。 据有关研究表明,精神病患病率已由50年代的2.7‰上升到70年代的5.4‰,80年代的11.1‰。1993年全国流调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55‰,据此推算,我国目前有近780多万人患该病,居各类精神病之首位。而且精神病的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该病程迁延,呈慢性进展,使患者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致残率颇高,占精神残疾的82.5%。有50%的患者曾试图自杀,10%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复发率高达80%,

加拿大《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谱系和其他精神障碍治疗指南》介绍

加拿大《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谱系和其他精神障碍治疗指南》介绍 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育最严重和最持久的精神障碍之一。18岁以前出现精神病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称为早发精神分裂症(early-onset schizophrenia,EOS)。目前,与EOS 相关的系统研究和指南并不多。2017年加拿大精神医学协会(Canadi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CPA)发表了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以及心理治疗指南。该指南代表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的新观点与新进展,我们在此将指南中主要的推荐和建议介绍给国内同行。 精神分裂症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育最严重和最持久的精神障碍之一。早发精神分裂症(early-onset schizophrenia,EOS)是指18岁以前出现精神病症状的精神分裂症,而13岁以前发展起来的精神分裂症称为儿童期精神分裂症(childhood-onset schizophrenia,COS),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12岁前起病发病率为0.016%~0.019%[1],但在14岁之后,这一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男性。EOS的治疗以抗精 神病药为主。由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缺乏对照临床研究,EOS的药物治疗主要依靠成人文献的推荐以及临床经验。因此,在这类人群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有待明确[2]。迄今为止,与EOS相关的系统研究和指南并不多,我国也尚未发布EOS的独立指南。我国2017年修订的《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3]中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的建议主要针对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在第八章特殊人群精神分裂症(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中专家们主要针对药物治疗给出了建议,并未对此类患者心理治疗给出具体推荐。2017年加拿大精神医学协会(Canadi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CPA)发表了《儿童和青少年精神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来源: SCH通讯 背景: 2003年9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已经推出试行,2007年正式出版,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出更新之前,第一版指南已经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多年。在这10多年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包括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慢性、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的使用等,也包括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如阿塞那平、布南色林等。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满足了目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现状。除此之外,目前贴近于临床实践的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多,特别是样本量多、大型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既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是一种慢性疾病,甚至有人称之为精神科的“慢性癌症”。当然这是因为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预后及现状并不乐观,或者悲观。随着近年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基于国内外一些治疗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更新,也就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与第一版相比,《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等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首发/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理念更新等)、增加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和内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更新的指南内容)。《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首先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其次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因为根据既往研究可知,大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听、妄想、思 维紊乱和社交障碍等症状。在治疗和预防精神分裂症方面,制定一份 明确的防治指南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精神分裂症的防治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科学而有效的指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 会功能。 1. 诊断与评估 精神分裂症的准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医生应该综合患 者的症状、病史和体检结果进行评估。同时,可以通过采用病程观察、心理评估和神经影像学等方法来辅助诊断。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注意 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和身体疾病。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抗精神病药物,如第一代 经典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新型抗精神病药,被广泛用于防治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遵循个体化治疗 原则。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定期复查患者 的生理指标。 3. 心理社会干预 心理社会干预在精神分裂症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的 患者常常面临社交功能障碍、就业困难和家庭关系问题等。心理社会

干预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和康复疗法等多种方式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4. 康复与自助支持 康复与自助支持是精神分裂症防治中的重要环节。患者和家属应定期参加康复训练和支持小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康复活动可以包括社交游戏、职业训练、艺术治疗和运动疗法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和社区成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5. 预防与早期干预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与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应该加强对于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识别,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早期干预中,可以采取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支持等综合措施,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提供给公众的相关教育宣传也非常重要,以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促进整个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的关注。 结语 精神分裂症的防治指南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通过明确的诊断标准、适当的药物治疗、全面的心理社会干预、恰当的康复与自助支持以及有效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精神分裂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在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为精神分裂症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帮助更多的患者重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和价值的实现。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 前言 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随着人lZl 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张明园舒良2006年9月 1双相障碍的概念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l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一3为主。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因此,ICD一10及DSM-IV 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此外,CCMD一3与ICD一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IV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5双相障碍的治疗 5.1.1综合治疗原则 尽管各类用于治疗双相障碍的精神药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双相障碍各种发作的急性期治疗及预防复发的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应采取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1.2长期治疗原则 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间歇或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尤以快速循环病程者为甚。因此,双相障碍是慢性病程障碍,其治疗目标除缓解急性期症状外,还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以阻断反复发作。医生应在治疗开始前即向患者和家属明确交代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及实施办法,争取良好的依从性。长期治疗可分为3个治疗期: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内容预览 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 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 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指南》的读者主要是在第一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 一、概述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组进展性,慢性迁延的重型精神障碍,主要以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最终会导致职业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可以很大,地域、 种族、文化、经济等因素是导致差异的不可变因素。总体上,男女 患病率大致相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发年龄和病程特点上。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 二、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多隐匿起病,急性起病者较少。 (一)前驱期症状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表现之前,可能表现为前驱症状。最常见的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②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和想法,学习、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等。③感知改变: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④行为改变:如社交退缩或丧失兴趣,敏感多疑,职业功能水平

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爱好",如痴迷某些抽象的概念、哲学和宗教迷信问题等。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虚弱感、头痛、背痛、消化道症状等。⑥部分青少年患者会突然出现强迫症状为首发症状。由于上述这些变化缓慢,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对这些症状有较为合理化的解释,往往被忽略,经常在回顾病史时才能发现。 (二)显症期症状 1.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瓦解症状)。 (1)幻觉:幻觉属于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但以幻听最常见,幻听通常被体验为不同于患者自己想法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是否熟悉。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某人或某些人的交谈秽语或议论,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也有可能是评论性的,声音对患者评头论足,患者可能因为评论内容的好坏表现为沾沾自喜和大发雷霆。也可能是命令性幻听,声音让患者跳下去,患者可能会从几层楼的高度跳下来。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样可出现幻视和其他类型的幻觉,如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定义、识别及治疗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定义、识别及治疗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指患病时间较长,治疗干预不显著的疾病。但是由 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治疗难度大、顽固性高的精神疾病,常规治疗并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导致预后性较差。因此临床对其诊断标准也多种多样,并没有明确定义。《美国精神障 碍治疗指南》中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定义为出现持续性阴性和阳性的精神症状,日常生活、 工作及学习障碍者。《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定义为:在五年治 疗时间内,持续服用3种及以上的抗精神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2017年6月23日,专家通过分析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典型表现、治疗方法等,对难治 性精神分裂症进行定义、识别和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定义。使用两种不同的抗精神药物,连续治疗6周及以上,无明显改善,确诊为难治 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且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不存在抵抗治疗行为。为更好评估难治性精神 分裂症治疗效果,在服用药物前后通过测量工具,检测患者治疗依从性,如药片计数、长效 针剂、血尿药水平等。 (2)识别。早期识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治疗具有积极意义。虽然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 时间较长,让很多人误以为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时间过长,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针对难治 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应鼓励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强调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升治 疗效果。由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潜在异质性因素较高,且影响治疗因素较多,如治 疗方法、患者体质等。因此,应对医生开展专业培训,以提升专业素养,从而提升对难治性 精神病的早期识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很多医院针对首发性精神病开展治疗, 能有效改善临床典型症状,预后效果显著。 (3)治疗。针对首发性精神分裂患者采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测量血液中药物浓度,再根据治疗效果,重新评估病情。更换 治疗效果更好的药物。①氯氮平。氯氮平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中应用 广泛,且取得较好应用效果。氯氮平一般用药剂量为200~600mg/d。若病情控制不显著,影 响日常生活,可适当增加药物使用加量。连续治疗3个月及以上。使用最大剂量氯氮平取得 的治疗效果不显著,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更换其他药物。氯 氮平药物治疗过程中,还应密切监测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监测到白细胞计数低于3000/平方 毫米,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00/立方毫米,应立即停止使用氯氮平。另外,在药物治疗 期间,家属、医患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关爱和照顾,改善临床症状。②辅助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出现抑郁情绪,给予抗抑郁剂治疗。使用抗抑郁剂虽然能缓解抑郁情绪,但是还应注 意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锂盐具有改善精神病的作用。出现暴躁、冲动性等行为,使用卡 马西平,控制情绪。但是使用药物还应注意药物逐渐的拮抗作用。③进行电抽搐治疗(ECT)。在药物作用无效情况下,采用ECT治疗。 研究显示,很多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氯氮平之前,已使用超过3种以上的抗精神病 药物,且持续时间超过3年以上,之后再服用氯氮平进行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早期使用 氯氮平相较于后期使用,作用效果更显著。说明使用氯氮平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早期使用氯氮平的预后效果更显著。在治疗过程中,部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 氮平无任何作用,说明还未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应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发挥氯氮平药效最 大化。 综上所述,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作用不显著,影响预后效果。且难治 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难度较大,病情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应不断提升医 生专业水平,提升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

司天梅:精神分裂症的全程治疗探讨

司天梅:精神分裂症的全程治疗探讨 司天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精神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组长,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委,亚洲精神分裂症研究学会当选主席。一直从事精神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相关临床实践、以及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曾在丹麦 St. Hans 医院生物精神病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从事系统的药效动力学、放射配体结合试验、精神药物靶标、以及药代动力学系统的药理学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精神药物 I-IV 期新药临床研究、情感障碍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客观标记物研究。 讲座介绍 本视频选自《2019精神分裂症优化治疗高峰论坛》。 中国及国际的精神分裂症治疗在10年内有了很大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政策、新药物的涌现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治疗结局;全程治疗理念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的重大更新,全程治疗的目标是让患者回归社会。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选择应该考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便于长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虽然存在争议,但大部分现有的证据仍然支持在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基于循证的使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依从性是长期治疗很大的挑战,也是复发的显著风险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程治疗中考虑如何提高治疗依从性剂型的发展给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带来更多选择。长效针剂的研发是目前的大趋势。指南推荐应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和患者及家属讨论长效针剂的存在以及是否需要使用,包括发病2-5年内的关键期。 具体内容请看视频—— (完)

停药2年内的复发率大于90%,精神分裂症药何时可以停?

停药2年内的复发率大于90%,精神分裂症药何时可以停? 在说精神分裂症之前,小圈为大家推荐一部电影《美丽心灵》。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纳什在念研究生时就发表了大名鼎鼎的博弈理论。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以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的是精神分裂症,他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精神病。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超过640万。 精神分裂症有哪些表现症状? 通俗点说,精神分裂症患者看到的世界与正常人不同,他们所看到的是虚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做那样的举动很正常,可真实世界中却是一种病态。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临床上,精神分裂有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会表现出兴奋、狂躁、妄想、幻听,无缘无故觉得被害。比如,行为也出现混乱,不上班或离家出走,总感觉有人要谋害自己;阴性症状刚好相反,对外部世界反应淡漠,对他人不理不睬,既无高兴也无悲伤情绪。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而且持续半年以上,就要去看精神科医生。究竟是不是精神分裂症,由医生来做诊断。 正确面对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 很多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避而远之,认为他们带有攻击性并被法律保护。 其实精神分裂症并并不可怕。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后有显著的好转。很多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以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不少患者在发病初期被忽视、被歧视,有的家人还讳疾忌医,甚至把病人藏起来、锁起来,导致延误治疗,其实是非常错误的。 很多病人经过规范治疗后走上社会,特别是治疗手段和药物的进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分裂情感性障碍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分裂情感性障碍 一、概述 分裂情感性障碍是一种在同一次疾病发作期内同时满足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诊断要求的发作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症状和心境障碍症状可以同时出现或相隔几天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及被动体验等)与典型的抑郁发作(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躁狂发作(如情绪高涨、躯体和精神活动的增加)或混合发作相伴出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包括紧张症症状群也可出现。分裂情感性障碍常反复发作,症状必须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 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在年长者中较年轻者常见,而躁狂型则在年轻者中常见,女性发病年龄晚于男性。男性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更常出现反社会行为、情感平淡或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二、临床表现 作为一种发作性障碍,情感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都很明显,两种症状多为同时出现或至多只差几天。可分为以下三型: (一)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

心境异常的形式通常为情绪高涨,伴自我评价增高和夸大;有时以兴奋或易激惹更明显,且伴攻击性行为和被害观念。上述两种情况均存在精力旺盛、活动过多、注意力集中受损以及正常的社会约束力丧失。可存在关系、夸大或被害妄想。例如,患者可能坚持认为他们的思维正被广播或正被干扰、异已的力量正试图控制自己,或诉说听到各种不同的说话声,或表露出不仅仅为夸大或被害内容的古怪妄想性观念。此型患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鲜明,虽常有广泛的行为紊乱,但一般在数周内可完全缓解。 (二)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和抑郁症状均突出。抑郁心境表现为某些特征性抑郁症状或行为异常,如迟滞、失眠、无精力、食欲或体重下降、正常兴趣减少、注意力集中受损、内疚、无望感及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或在同一次发作中,存在其他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奇怪的妄想、第三人称幻听及各种被动体验等。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如躁狂型鲜明和生动,但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而且预后较差。 (三)分裂情感性障碍(混合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障碍同时存在。此病可以表现为心境障碍类似的发作性病程,也可以表现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样病程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精神科风险评估管理规范

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风险评估管理规范 为提高我院精神专科质量管理水平,体现精神专科特色,有效降低精神障碍患者住院风险,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依据《四川省精神专科评审细则》(2014年版)及《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有关精神科风险评估的表述及要求,结合我院精神科情况,要求各病区开展精神专科风险评估,特制定以下管理规范: 一、精神科风险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利于更好的了解风险、把握风险,对风险做出防范措施。 (一)对医护人员 1、提高精神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合理使用药物。 2、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功能状态,防范意外情况。 3、指导康复护理方案的确立,适时进行康复和护理的效果评价。 4、有助于适宜照料环境和服务设施的选择,有效实施精神科病房管理及防范。(二)对精神科患者 1、促进患者康复,及时回归社区与家庭,减少住院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2、预防冲动、伤人、自伤、自杀、外走等况的发生,避免精神科常见问题出现。 3、增强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管理意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评估的主要内容: 1、精神科冲动攻击风险评估 2、精神科自杀风险评估 3、精神科出走风险评估 4、健康风险评估 5、精神科性冲动风险评估 6、精神科噎呛风险评估 7、跌倒评估 8、压疮评估 三、精神科风险评估的对象 1、不涉及对象

四肢功能丧失、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不进行精神科冲动、出走、性冲动风险评估,但需进行压疮或者跌倒的风险评估,必要的使用老年综合评估。 2、涉及对象 除去不涉及对象外,所有入院的精神障碍病人均需进行精神科风险评估。 四、医护评估内容 1、护士需评估内容:精神科冲动攻击风险评估、精神科自杀风险评估、精神科出走风 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精神科性冲动风险评估、精神科噎呛风险评估、跌倒评估、压疮评估等共8项。前6项护士初评,医生复核,后两项由护士单独完成。 2、医生需评估内容:精神科冲动攻击风险评估、精神科自杀风险评估、精神科出走风 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精神科性冲动风险评估、精神科噎呛风险评估等共6项,6项均由护士初评,医生复核签名并及时进行医患沟通,记入当日病程之中,记录内容包括该患者的风险总体印象及防范应对措施。并填写医生用入/出院评估表。 五、精神科风险评估应用及相关要求 1、评定时间:入院24小时进行第一次评估,入院第8天进行第二次评估,入院第21 天进行第三次评估,住院患者病情稳定后每3个月评估一次。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应再次启动风险评估程序,做好动态评估工作。出院前评估一次。 2、评估方法:采用评定员与病人或家属会谈或观察的方式。1-6项风险评估项目需两 人复核后,由医护共同完成,护士初评,医生复核。其余由护士单独完成。 3、使用依据:此表严格参照《精神分裂症防治第二指南》进行拟定, 具有较高信度,因此在使用时应按照评估要求及评估项目解读要求进 行评定。 4、风险评估具体执行要求:风险评估表由护士进行初评、收治或主管医生进行复核并 签字,同时将结果记录入病程。以后相关动态评估也均由护士初评、医生复核并签名,病程中有记录。医护做好沟通,护士评估后应及时提醒医生复核,所有风险评估内容入院第一天全部要进行评定,其中前六项需由医生复核并签名。1-6项按照评估表解读进行评估,根据评分内容确定风险高低,在评估表中选定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如该风险评估表不涉及,则在总表汇总处写清楚”不涉及”其余评估表按医院原规定执行。所有评估结果应告知家属并签字。 5、数据统计要求:每位入院患者及出院患者当日的每项风险评估的复核分应进行填表

最新精神分裂症指南第二版考试

2017 年《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第二版)考试试卷 姓名: 、选择题: (共 32 题,每题 2 分,共 64 (第二版),精神分裂症稳定期(巩固期)应以原有效 )个 月。 C. 6 D.9 E.12 2、病理性激情在下列哪些精神障碍中最常见 A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B 、神经衰弱 C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D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3、 以下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的是( A. 思维鸣响 B.原发性妄想 C.被害妄想 4、 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原则是( ) A .合并用药,始终使用小剂量 B .单一用药,始终使用大剂量 C •单一用药,按症状需要时刻变动药物种类和剂量 D.开始用大剂量,症状好转后停药 E •单一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到治疗量,并维持足够时期 5、代谢综合症不包括( ) A. 腹型肥胖 B.血压升高 C.血糖升高 D.血脂升高 6、关于精神分裂症预后,错误的是( ) A.起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好 B.起病越急,预后越好 D. 维持治疗越好,复发几率越低 E.首次治疗越彻底,复发的几 率越低 7、 氯氮平治疗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 ) A.粒细胞缺乏 B.流涎 C.便秘 D.心动过速 E.体重增加 8、 FDA 将妊娠期用药分为 A 、 B 、 C 、 D 、 X 五大类,( )为:充足动物试验未能证明 该类药物会对胎儿造成风险,但没有充足人体对照研究 A.A 类 B.B 类 C.C 类 D.D 类 E.X 类 9、 FDA 妊娠安全分级将心境稳定剂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划归为( A.A 类 B.B 类 C.C 类 D.D 类 E.X 类 10、 精神科药物 FDA 妊娠安全分级中利培酮划归为( ) A.A 类 B.B 类 C.C 类 D.D 类 E.X 类 11、 精神科药物 FDA 妊娠安全分级中氯氮平划归为( ) A.A 类 B.B 类 C.C 类 D.D 类 E.X 类 12、 精神分裂症经过治疗后痊愈且低剂量巩固治疗已经超过 ( 妊 娠。 A. 半 B.1 C.2 D.3 E.5 13、 吸烟对许多抗精神病药物的血药浓度都有影响,包括吩噻嗪类、氟哌啶醇、氯氮平、奥 氮平等药物的血药浓度可能因吸烟而( ) A.降低 B.升高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E.都有可能 14、 基于《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第二版),针对急性期以不同临床症状群为主的患者,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幻觉妄想:治疗应从小剂量起始, 根据药物效价特点在 3天至2周内逐步滴定至目标治疗 剂量。 B. 兴奋激越:首选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或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齐拉西酮肌注。 成绩: 1、基于《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药物、原有效剂量继续治疗至少( A. 无明确要求 B.3 E 、精神分裂症 ) D.被控制感 E.被洞悉感 E.肝酶升高 C. 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 )年的妇女可以考虑停药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 一、治疗策略 (一)对首发患者、复发患者、急性发作患者的治疗策略 对于首发患者要①早发现、早治疗;②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③根据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症状作用谱较为广泛、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④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属重视、配合对患者的全程治疗;⑤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 1、急性期治疗 1.1、目标 ①缓解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激越兴奋、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减退,争取最佳预后。②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作准备。③预防自杀及防止危害社会的冲动行为的发生。④将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的程度。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意识障碍等。 1.2、策略 治疗开始前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神经系统及精神检查,同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EKG等,测量体重。作治疗前评估,与治疗中进行复查比较,以便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①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鲜明,以阳性症状、激越冲动、认知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宜采取积极的强化性药物治疗,争取缓解症状,预防病情的不稳定性;②争取扩大基本痊愈患者的比例; ③药物治疗建议可按治疗程序(见后)进行,疗程至少4~6周;④根据病情、家庭照料情况和医疗条件选择治疗场所,包括住院、门诊、社区和家庭病床治疗;当患者具有明显的危害社会安全和严重自杀、自伤行为时,通过监护人同意需紧急收住院积极治疗。⑤进行家庭教育和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急性期为家属或患者提供的帮助包括:向家属(或患者)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疾病性质、症状表现及危害性、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及疗程、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不良反应及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治疗不良反应等,与家属协商治疗方案,得到家属(或患者)对治疗的知情同意。同时减少急性期对患者的刺激和应激,为保证患者及照料者的安全提出建议。争取家属和患者的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增强药物疗效。在症状改善后,鼓励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以利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2、恢复期治疗(巩固期治疗) 2.1、目标 ①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反复;或进一步提高控制症状。②促进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③控制和预防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和强迫症状。 ④预防自杀。⑤控制和预防长期用药带来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迟发性运动障碍、闭经、溢乳、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心肝肾功能损害等。 2.2、策略 ①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原有效药物、原有效剂量坚持继续巩固治疗;疗程至少3~6个月. ②治疗场所可继续住院结合试出院以适应社区生活;或出院门诊定期随访治疗;或社区治疗。③同时配合家庭教育和对患者的心理治疗。 恢复期向家属或患者提供的帮助包括:告知患者及家属坚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何识别及处理精神症状的反复,长期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治疗不良反应,减少对患者的应激和刺激,以促进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的依从性,鼓励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尽可能的高的合理的水平,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3、维持期治疗 3.1、目标 ①预防再一次疾病的发作或预防原已比较稳定的病情恶化;进一步缓解症状。②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③恢复社会功能,回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