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Word
- 格式:docx
- 大小:24.40 KB
- 文档页数:4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
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
(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
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
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
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
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 模型(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最终版)国际经济学Word一、判断分析题 1. 战略性贸易政策 1)战略性贸易政策观点战略性贸易政策认为,工业品的国际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工业品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故一国政府可通过贸易保护和补贴、信贷优惠、国内税收优惠等国内政策保护和扶持那些承担巨大风险,需大规模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并能产生外部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对本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行业,以创造本国在这些产业上的比较优势,获取大量的外部经济利益,为本国未来发展增强后劲。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政策主张1、不完全竞争市场(主要是寡头市场)方面的战略性政策干预――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进口国政府通过关税来分享外国寡头或垄断企业的利润并提高本国福利水平,是有可能如愿以偿的。
2、外部经济效应方面的战略型政策干预――战略性出口补贴政策这方面的贸易政策往往要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包括信贷优惠、国内税收优惠或补贴、对国内企业进口中间产品的关税优惠、对外国竞争产品出口征收关税等措施。
(了解)若某一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高于其个体效益,即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则通过政府扶持能使该产业不断获取动态递增的规模效益,并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结果企业所得的利润会大大超过政府所支付的补贴。
而且,该产业的发展还能通过技术创新的溢出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了解)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意义 1、可以增强一国的谈判能力。
2、可以获得“以邻为壑”的效果。
4)例题: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政府的“积极干预”。
解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通过本国政府的干预加强或改变企业竞争战略,促进本国出口产业发展的政策。
(概念)2. 关税同盟建立后的负面影响(1)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严重阻碍技术进步(如例题)(2)可能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例题: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解析:√。
当关税同盟对外排他性很大时,那么这种保护会形成新垄断。
3.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以是一定单位的外币所兑换的本币数量来表示汇率。
国际经济学名词:1、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范围中的延伸和应用,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研究等.2、绝对利益: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3、比较利益: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双方都可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
世界也因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5、贸易乘数:在开放的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对外贸易乘数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公式为:dY=[l/(dM/dY)] dX。
(2003)6、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7、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关税同盟成员国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系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dustry):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当某一国对于某一种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
关税(tariff):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
配额(quota):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
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y):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最佳关税(the optimum tariff):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国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原来成员国之间的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外汇(foreign exchange):(静态狭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exchange rate):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也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关系,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国际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了解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二、国际经济学与国内经济学的关系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在特殊条件下的引申。
三、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
第二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一般经济学那里承袭下来的,不同的是,这些研究方法在国际经济学具体应用时体现了国际经济学的特色: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换的世界。
2.各贸易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且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3.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第三节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1.是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需要;2.有助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国际经济理论;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法有关的工作。
主要参考书目1.[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2.[美]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版。
3.[美] Paul R. Krugman ,Maurice Obstfeld: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Fifth Edition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5版),著,清华经济学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版。
国际经济学测试题1答案一、单项选择(1’×10=10’)1.D2.C3.B4.A5.C6.C7.B8.D9.D 10.A二、多项选择(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1’×10=10’)1. ABCD2. ABCDE3.ABD4.ABCDE5.ABDE6.ABD7.BCE8.ABE9.ABCD 10.ABD三、判断分析(分析不正确本题不得分。
2’×10=20’)1. 正确2. 错误。
跟大国比较接近。
3. 错误。
小国可以完全分工。
4. 正确5. 错误。
前者增加,后者下降。
6. 错误。
介于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7. 错误。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8. 正确9. 错误。
动态效应更大更重要10. 正确四、名词解释(3’×4=12’)1.特定要素:只能被用来生产某些特定产品、不能在部门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
2.最优货币区:是指成员国相互之间的货币实行自由兑换,汇率保持长期固定不变,而对非成员国货币的汇率则实行联合浮动,通过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要素的流动使多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地区。
3.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也是实现出口替代工业化的过程。
它是指一国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出口工业上,通过扩大出口本国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4.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改变国内总需求来校正国际收支失衡,它是以吸收理论为基础提出的,所以又称支出变化政策,主要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五、比较分析题(要求借助图形,每题9’,共18’)1. 比较小国利用关税和利用进口替代补贴进行贸易保护的不同效果。
征收关税之后,该国的总福利水平下降了:消费者剩余损失了(a+b+c+d),其中a被生产者所得,c为政府财政收入所得,但尚有b和d的损失,国内没有任何人能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是由于关税使本国的生产资源从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到了效率较低的部门,即一国的生产资源向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竞争部门集中,因此造成了国民福利净损失。
CHAPTER 7ECONOMIC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OUTLINE7.1 Introduction7.2 Growth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7。
2a Labor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Over Time7.2b The Rybczynski Theorem7。
3 Technical Progress7.3a Neutral, Labor—Saving, and Capital—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7.3b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Nation's Production FrontierCase Study 7-1: Changes in Relative Resource Endow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Case Study 7—2: Change in Capital—Labor Rations in Selected Countries7.4 Growth and Trade: The Small Country Case7.4a The Effects of Growth on Trade7。
4b Illustration of Factor Growth, Trade, and Welfare7。
4c Technical Progress, Trade, and WelfareCase Study 7—3:Growth of Output per Worker from Capital Deepening,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mprovements in Efficiency7。
5 Growth and Trade: The Large—Country Case7.5a Growth and the Nation's Terms of Trade and Welfare7。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纯文字答案题目)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3、提供曲线: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二:简答简述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答:(1)意义: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有益。
(2)缺陷:不具有普遍性。
(比如: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或者劣势)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答:①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②贫民劳动论。
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③剥削。
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6、专业化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答:不会。
原因:①多种要素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③运输费用的存在(会导致非贸易品).7、试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答: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分工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仅认为技术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不同)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答: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市场行情也会自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
因此,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就是由两国相互的需求来决定的,并且将确定在双方各自对对方产品需求相等的水平上,这就是相互需求原理。
1、出口倾销是大型出口垄断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在垄断国内市场并取得垄断高价的前提下,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方式大量出口,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
2、财政关税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其税率往往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对贸易量的影响制定的。
一般保持较低水平。
3、期汇交易指买卖双方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按照所签订的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的约定时间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4、国际储备指一国官方现有的可以无条件地用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或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5、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居民为了在国外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对外投资,它可以是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当地的公司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与当地的企业联合投资建立合资企事业或合作企业。
6.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7.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8.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9.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一、判断分析题1. 战略性贸易政策1)战略性贸易政策观点战略性贸易政策认为,工业品的国际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工业品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故一国政府可通过贸易保护和补贴、信贷优惠、国内税收优惠等国内政策保护和扶持那些承担巨大风险,需大规模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并能产生外部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对本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行业,以创造本国在这些产业上的比较优势,获取大量的外部经济利益,为本国未来发展增强后劲。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意义1、可以增强一国的谈判能力。
2、可以获得“以邻为壑”的效果。
4)例题: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政府的“积极干预”。
解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通过本国政府的干预加强或改变企业竞争战略,促进本国出口产业发展的政策。
(概念)2. 关税同盟建立后的负面影响(1)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严重阻碍技术进步(如例题)(2)可能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例题: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解析:√。
当关税同盟对外排他性很大时,那么这种保护会形成新垄断3.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以是一定单位的外币所兑换的本币数量来表示汇率。
例如,¥ / $100美元= 786.55元人民币。
在直接标价法下,固定外币的单位数量,汇率上升,代表本币贬值;汇率下降,代表本币升值。
例题:当用直接标价法表示外汇汇价时,数值越大,意味着本币价值越高。
解析:×。
所谓直接标价法是指一单位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数值越大,表示单位外币折合本币的数量越多,因此,本币相对价值越低。
二、简答题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例题: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基本内容资本丰富的国家A在资本密集型产品X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B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Y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二)评价1)贡献①从一国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②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③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2)局限性①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②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考虑,影响了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③过分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及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
三、论述题1、国际组织一体化经济的形式和特点?(1)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包括以下五种形式①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主要特征: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 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②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③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为实现上述要素的自由流动,各成员国之间要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间接税制度,并且协调各成员国之间同一产品的课税率,协调金融市场管理的法规、以及成员国学历的相互承认等等。
共同市场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制定权、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国内间接税率的调整权、干预资本流动权等等。
④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基本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各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成员国让渡了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
⑤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指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主要特点:就其过程而言是逐步实现经济以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从结果上看,它是类似于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
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目的很不相同。
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其目的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主张的保护贸易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
表现方式主要有:出口补贴,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
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
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
重点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国家独立自主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工业。
3.关税和配额的区别?(图析贸易效果的关税经济效应)左图为小国情形的关税效应分析局部均衡进口关税指一国进口商品时,由海关对本国进口商所进口的商品征收的税。
生产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为a消费效应:消费者损失的福利为a+b+c+d。
税收效应:征收关税所获得收入等于矩形AEFB的面积c。
净福利效应:a—(a+b+c+d) + c= —(b+d)<0 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净损失为b+d。
其中b 为生产扭曲 d为消费扭曲。
右图为小国情形的配额效应分析 局部均衡配额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 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现在假定限额为Q3 Q4 且Q3 Q4 < Q1 Q2。
同理可知:生产效应=a, 消费效应= -(a+b+c+d) . 而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即关税效应=0。
故净福利效应= a - (a+b+c+d) = - (b+c+d) 。
异:①对于给定的进口配额,当需求增加时,会比等额进口关税导致更高的国内价格和更多的国内生产量;而对于给定的进口关税,当需求增加时,会比等额进口配额导致更高的消费量和进口量,但对国内价格和国内生产量的影响较小。
②进口配额的结果是价格的调整,而关税的结果是进口量的调整。
③实行关税的结果是政府会得到相当于关税数量的财政收入,而实行进口配额的许可证收入可能属于政府或进出口商。
④进口配额使得能够进口的数量是明确的,但实行进口关税的结果无法掌握。
⑤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
3、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内容: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通过贸易两国都能获得利益;其核心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2)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模型中采用劳动价值论(3)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国不同的行业中移动。
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自由移动(4) 生产成本不变(5)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给定的(6)两国自由贸易,运输成本为零(7)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8)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4、世界WTO的原则及中国入世的意义?(1)WTO的基本原则:A、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是GATT/WTO最根本的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即一成员给予其他成员的贸易优惠、特权或豁免必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任何其他成员。
也就是说,各成员之间只要进出口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是相同的,应该享受相同的待遇。
国民待遇原则指在贸易方面成员之间相互保证对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样的待遇。
B、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GATT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不仅是各成员之间进行贸易谈判并维持正常贸易关系、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基础,而且是GATT得以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
C、关税保护与关税减让原则GATT/WTO鼓励成员使用关税作为主要的保护手段;关税水平只能降,不能升D、取消数量限制原则任何缔约方除征收税捐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方领土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方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
E、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指各缔约国政府应迅速公布其与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有关的法律、规章,以便其他缔约国和贸易商能够熟悉。
F、公平贸易原则它主要要求各成员的出口贸易经营者不得采取不公平的贸易手段从事国际贸易竞争,以便为国际贸易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该原则主要规定不能采取倾销和补贴的方式向其他成员出口商品。
如果倾销和补贴给其他成员造成损害,则允许后者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G、市场准入原则指一国允许外国的货物、劳务与资本参与国内市场的程度。
该准则允许缔约国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的期限内逐步开放市场。
H、对发展中国家特别优惠的原则(1)非互惠原则(2)发达国家应尽可能地多承担义务(3)缔约国全体在适当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包括通过国际安排,同联合国及它的附属机构……谋求适当合作,并建立某些必要的机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
I、例外原则指考虑到成员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为建设经济发展汇中出现的不稳定以及突发因素的破坏,允许成员国采取例外和保障措施。
即不承担或不履行已经承诺的义务,对进口采取紧急保障。
有: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例外;幼稚工业保护例外;国际收支平衡例外;安全例外中国入世积极影响:入世促进中国对外贸易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入世促进了中国的外经贸法规建设入世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入世带来了部分制造业的大幅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