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551.08 KB
- 文档页数:28
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判断题四、名词解释五、简答题六、计算题七、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第四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Ⅰ)第五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第七章国际收支分析第八章汇率决定理论第九章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第十章要素的国际流动第十一章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第十三章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第十四章经济全球化分析•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A.绝对优势理论强调黄金和白银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支撑,对充满活力的商业是非常重要的B.正和博弈指博弈中一个国家盈利而另一个国家受损C.比较优势理论传达的基本信息是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比限制的贸易创造更多的世界生产量D.要素禀赋仅包括各国拥有劳动力和资金资源的程度,而不包括拥有土地的程度【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A项,重商主义强调金银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奖出限入的措施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B项,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
D项,要素禀赋包括各国拥有劳动和土地资源的程度。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两国的()。
[北京邮电大学2015研]A.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B.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C.绝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D.相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还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比较成本的差异来源于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所阐述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的“三个优势”不包括下列哪一项?()[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A.市场竞争优势B.所有权优势C.内部化优势D.区位优势【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8章汇率决定理论8.1 复习笔记一、外汇与汇率1.外汇定义及其作用(1)外汇定义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以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①外汇是静态意义的外汇,并未涉及债权、债务的转让与支付,而只是支付的手段。
②外汇必须具有国际性。
③外汇必须具有可偿性。
④外汇必须具有可兑换性。
⑤该种货币的发行国要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与实力,使其他国家的人们愿意接受该种货币,同时该种货币要能够自由地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而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也只有在发行国之外才能算作外汇。
(2)外汇的作用①外汇作为价值尺度,用来衡量不同国家的商品、劳务、金融产品的价值(价格)。
②外汇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进行国际间的货物、服务及金融资产等产出的买卖。
③外汇可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为国际商品、国际金融、国际劳务、国际资金等方面债权、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债务的清偿。
④外汇作为国际储备手段,支付一国必须偿付的债务,维持本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同时可以作为国际财富的象征。
(3)国际储备与最佳外汇储备规模①储备资产的定义储备资产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币资产。
它的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以及达到其他各种目的。
②最佳外汇储备规模适度的储备资产规模是受到若干因素控制的,一般要求保持三个月的进口支付水平的外汇;10%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0%的沉淀作为应付外部失衡时调整之用;另外外汇储备应该为外债余额的30%,即可以应付支付外债的需要。
储备资产少了经济安全受到影响,多了影响资金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国际融资的难易度的变化,国际储备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③储备资产的来源a.国际收支的顺差是外汇储备的主要和直接来源。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2章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12.1 复习笔记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模型的提出蒙代尔在一篇开拓性的文章(1963)“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中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阐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传递。
蒙代尔将外贸和资本流动引进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分析得出稳定政策的效果是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紧密相联的。
而且,论证了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即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财政政策软弱无力,而在固定汇率下,结果与此相反。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单独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效的。
固定汇率对政府政策制定者提出挑战,这些政策制定者既要实现本国经济的外部均衡(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又要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实际产出等于经济的供给潜力或高就业率——不存在使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压力)。
在短期和中期内,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难以兼顾。
一国政府如果只追求外部均衡而置国内通胀和失业不顾,那么,即使国际收支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国内压力仍然很大。
反之,一国政府如果只考虑用货币政策控制国内产出,则可能会扩大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进而破坏掉保持汇率不变的承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二、宏观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1.经济的宏观目标(1)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一个国家的经济才处于最佳的增长状态包含有四个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2)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既实现资源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是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复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1章到第4章目录绪论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第一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3)第二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7)第三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3)第四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6)绪论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1.答:传统贸易理论研究产业(industry)或部门(sector)层面,假定企业同质;新新贸易理论研究企业(firm)层面,假定企业异质。
2.答: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
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
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3.答:北京师范大学李翀教授认为,马克思曾经有一个六册著作的写作计划,准备研究国内和国际经济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能够完成他的研究工作。
将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于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城。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经济体系已经成熟,建立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条件已经具备。
国际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的跨国流动,因此,应该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的跨国流动三个方面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
在商品资本的跨国流动方面,需要从国际价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等基本范畴出发,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流向和利益分配。
在生产资本的跨国流动方面,需要从生产资本本质的角度重新构建直接投资的原因、流向和利益分配。
第1章国际收支1.1 复习笔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宏观经济目标是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内部均衡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外部均衡目标是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收支的理论与政策体系,不仅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一、国际收支账户分析1.国际收支概念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国际收支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应从以下三方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
(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期限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但通常以一年作为报告期。
(2)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的经济单位,包括自然人、法人和政府机构三类。
非居民包括身在国外且代表本国政府的个人,设在该国的外国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机构,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
(3)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交易包含四种类型:①交换,即指一个经济体向另外一个经济体提供一种经济价值(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等实际资源和金融资产)并从对方得到等值的回报;②转移,即指一个经济体向另外一个经济体提供了经济价值,但没有得到任何补偿;③移居,是指一个人把住所从一个经济体搬迁到另一个经济体的行为;④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
2.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账户,按照复式簿记原理,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
(1)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经常账户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它国家(或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
①货物(Goods)。
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5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Ⅱ)5.1 复习笔记一、产业内贸易理论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实际,因为多数贸易是在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如发达国家),而相当部分的贸易又是在相同的产业内进行,如相同类别产品的双向贸易,等等,而且当代贸易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收入的再分配。
所有这些需要新的理论进行说明,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2)假设前提①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简化的模型分析只侧重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结果而不是强调过程。
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这样更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现实。
③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分析为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要利益来源之一。
④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即比较其它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重视需求方面的影响。
2.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1)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定义①产品同质性或相同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②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异产品是指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性产品,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①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
②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
③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是指进口国并不是最终的消费者,而是将进口的商品进行再出口(或者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再出口),这样在该国的国际收支中,同类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当进口时)与出口项目(当出口时)中,便会形成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经济学教程复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一章1、试述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表达了如下含义:第一。
国际经济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国与国至今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第二,所谓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第三,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生产要需跨越国界的流动。
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国际收支研究、外汇理论研究、国际金融体系研究、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研究、跨国公司研究、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关系的研究、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开发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国际经济组织研究等。
2、试述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发展中存在经济的自然增长状态,只有当经济的发展超出自然长的范畴时,对外经济联系才有可能成为一国经济运行尤其是经济发展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才会引发国际经济运行与国际经济关系的问题。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的跨国流动除了可以使得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得到满足之外,也带来了相应的经济福利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当人们对这一情况有点朦胧的认识时,经济产出的增加促使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不同的国家中销售其他国家的产品,使得国际贸易的地域、商品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形式,同时。
产品的跨国流动带动了货币的跨国流动,进而出现扩过公司、多国公司等。
之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共同市场等世界经济组织,进而经济全球化格局形成。
经济学研究首先出现的是针对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学,进而研究已过总体经济状况的宏观经济学产生。
国际经济学时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经济学时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延伸和应用,是一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的,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试对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做出评价。
(1)国际经济学宏观微观相结合。
微观方面主要涉及分析国际市场中的交易、价格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效率以及福利等的内容;宏观方面主要涉及分析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国际收支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收支的均衡过程等内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7章国际收支分析7.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国际收支是一张统计表,它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国际的债权、债务关系。
(1)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①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②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经济交易包括:货物、服务以及收入交易;金融资产和负债交易;无偿转让即一方向另一方无偿提供的实物或金融资产。
国际收支强调居民的概念,即国际经济交易应该是不同国家的居民之间的交易,而居民除了在本国生活的公民外,还包括在该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的特定个人与机构,但留学生、外交人员、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在飞机上过境的个人、机构不计入居民范畴。
(2)国际收支表的构成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有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经常账户表示实际资源(货物、服务、收入)交易以及经常转移;资本金融账户记载的是实际资源流通的融资情况(通常是以金融工具进行的交易或资本转移)。
①经常账户。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经常账户包括的项目有: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货物和服务包括货物与服务两个子项目。
收入包括职工收入和投资收入两个子项目。
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等。
②资本和金融账户。
这一账户下包括的项目有:资本账户、金融账户。
另外,对于这一账户还有一个补充信息的表格。
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等。
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补充信息不是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是将在金融账户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其他重要交易信息,通过金融账户的补充信息来得到反映,以满足各种分析的需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4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Ⅰ)4.1 复习笔记一、H-O模型及其分析H-O模型,又被称为赫克谢尔俄林模型或要素禀赋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和俄林提出来的。
1.H-O模型的基本命题(1)H-O模型的提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
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俄林认为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释,H-O模型以要素的生产率一致为出发点,力图从其他的角度对生产成本的差异给予说明。
(2)H-O模型的假设前提①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两种产品(X、Y),即2×2×2的模型。
②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③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充分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
这可以保证同种商品在一个国家之内具有相同的价格,而在国际上则存在价格差异。
④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资本的报酬——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劳动的报酬——工资率较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⑤在两种产品中,其中一个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相对更多些(资本-劳动比较低),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个则使用的资本要素相对更多些(资本-劳动比较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⑥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成本、需求偏好、规模效益、贸易壁垒等在分析中被抽象掉,不予考虑。
(3)H-O模型的基本命题分析①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②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第三章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3.1 复习笔记一、相互需求方程式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提出及基本内容(1)简单的数字和图形说明(如表3-1和图3-1所示)表3-1①A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而B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
因此,A国在贸易中用X产品换取Y产品,B国在贸易中用Y产品换取X产品。
②在A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B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
③若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0X换取多于15单位的Y产品,即国际的交换比率优于国内的交换比率,A国便会进入国际市场;反之,B国若能以少于20单位的Y,换取10单位的X产品,国际交换比率优于国内的交换比率,B国也会进入国际市场。
④产品最终的交换价格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图3-1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图解(2)结论①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超出该区域必然有一个国家会退出交易。
当交易处于A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右方时,A国退出交易,当交易处于B 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左方时,则B国退出交易。
②交易只会处于两条国内交换比率线之间的区域中,然而具体的交换比率究竟应在哪条射线上,即d dX Y的斜率,仅从供给方面是无法说明的。
③贸易条件是指从原点射出的射线,它代表着X产品与Y产品的价格比率,即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这一比率在实际中往往是用出口价格指数去比进口价格指数得到的。
贸易条件离哪个国家的国内价格比率线越近,则该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便越小,离该国的国内价格线越远,则该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越多。
2.相互需求方程的解释相互需求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提出来的,认为现实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口的总收入恰好应该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成的价格,而且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
如果对手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对手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反之则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1 复习笔记一、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1.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15~18世纪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15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2.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其中,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又称贸易差额论,主张减少对货币本身运动的限制,由管理金银进出口改为管制货物进出口,力主奖出限入,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3.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4.对重商主义的评价重商主义有两个致命的缺陷:(1)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1752)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国际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2)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认为,财富的增减变动不是来自于流通,而是来自于物质产品的生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0章要素的国际流动10.1 复习笔记一、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1.资本国际流动(1)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尤其是经济的收益。
引起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动因表现在:①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低的地方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
②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资本国际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
③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
资本在运动中遵循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但第一位的是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因素。
(2)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资本国际流动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国家资本的输出入与私人资本的输出入、长期资本的国际流动与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等。
①长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
一般而言,长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期资本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家贷款等。
a .直接投资是资金投入到采矿业、工商企业、农业生产的股权资本、利润再投资、跨国公司的资金转移等,但直接投资总是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b .间接投资大都属于证券投资,并且20世纪后期,国际间接投资发展迅速,其作用与影响已经超过了国际直接投资。
②短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
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大都属于间接资本流动的范畴,实践中的短期资本流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a .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资本流动,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融通或结算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
b .保值性的资本流动,即资本跨国的抽逃以避免经济状况恶化带来的损失。
c .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即利用利率、汇率的变化或证券、商品的价格变化,通过跨国转移资金造成的资本的国际流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9章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9.1 复习笔记一、货币危机理论1.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1)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会无限制的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的丧失,这一丧失的积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爆发。
②该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
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率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
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
由于一国货币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
(2)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机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该理论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式货币危机和1998年以来俄罗斯与巴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西由财政问题引发的货币波动都适用。
2.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预期的自我实现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只有在基本面出问题时,投机者才会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由奥伯斯特菲尔德(M.Obstfeld)等人推出,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因为经济基础的恶化,而是因为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
(1)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两个重要的假定①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化其目标函数,汇率制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