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摘要〕双性化人格能够灵活有效地应对挑战,双性化教育拓展了青少年发展的可能性,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课程的实践是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对象,内容包括探索两性差异,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发展多元性别角色,整合双性化自我四大部分。
旨在提高学生性别平等意识,促进性别自我认同,发展双性化人格品质,探索自身多元发展。
〔关键词〕双性化教育;青春期;心理课;性别角色;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29-03青春期生理巨变使十几岁青少年的性别意识急剧增强,这一时期成为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
目前围绕青春期教育的主题多为关于亲子沟通、男女生交往或者情绪调节方面的辅导,而性别角色教育比较少;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涉及性别差异和优势互补的方面比较多,而涉及发展双性化人格、发展多元性别的辅导更少。
一、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提出背景(一)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需要性别角色教育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身份确认,即“我是谁”。
身份中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性别。
作为一个男生或者一个女生,青少年需要确认“我是一个典型的男生或者女生吗?以什么为标准?”个体自出生开始,从家庭、学校以及他(她)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获得有关不同性别的认知,并将社会文化对于男女?尚栽谘蕴妇僦埂⑿形?方式等不同的角色期待内化为性别自我的一部分,即获得性别角色认知、形成性别角色行为。
随着个体进入青春期,经历更大的性别角色压力,青少年更加在意性别角色形象,在意自己是否符合性别特征行为。
因此,青少年迫切需要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
(二)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缺乏事实依据提到男孩难免会有以下描述:进取、独立、富有竞争意识,即具有“男性气质”,男孩总是被鼓励参与社会竞争、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女孩总是被描述为温柔体贴、有同情心、优雅,即具有“女性气质”,女孩总是被鼓励照顾家庭、体贴他人、扮演依从合作的角色。
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青春期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体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成熟的出现。
这个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之一。
因此,针对这个年龄组的性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了解性和性行为的含义和影响,从而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许多中小学一直存在性教育的缺乏和不当方式的问题。
对于青春期学生来说,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上,在许多学校中,性教育通常被当作教材中的一小节来对待,老师的教法也相当僵化和失效。
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青少年的性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改进青春期性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使之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与青春期性教育相关的问题和对策,并提供一个实验研究,通过引入更全面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性知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一、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和过时在一些中小学校中,性教育通常限于生殖器官部位的解剖和生殖周期等基本常识的介绍,而对于性关系和性健康问题很少有具体的讲解,培养学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
2. 教学方式陈旧和单调许多学校的教学方式只是简单地向学生强迫灌输知识,并没有提供实用的技能或可操作的建议。
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厌烦和无趣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对性教育的兴趣可能会逐渐减弱。
3.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性是一个完全陌生和不寻常的话题,他们需要的是体验和真实的实践机会,例如如何识别和避免性骚扰或保护自己不被性侵犯等技能。
然而在学校中,这些问题很少被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在面对实际情况时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为了有效地提高青春期性教育的质量,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来改善现状。
1. 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单调的课堂讲授不仅极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而且对其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也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育方式来吸引他们的兴趣,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教材配合视频片段等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
青春期性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
通过生物教育课程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了解和应对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避免不必要的困惑和疑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健康的性观念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
一、理论探讨
1. 教育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不同方法结合使用,创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
2. 信息传递:在传递生物知识的注重向学生传递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信息,包括性别、生殖器官、生理与心理变化、性传播疾病预防和避孕知识等。
3. 价值观教育:通过案例分析、伦理道德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和行为习惯,如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维护个人隐私、拒绝不健康的性行为等。
二、实践研究
1. 问题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学生对青春期性教育的需求和意见,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性观念。
2. 教育干预:根据调查结果,设计相关的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和教材,采用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性知识水平和性观念。
3. 效果评价: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态度变化,分析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四、总结与展望。
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而青春期性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针对青春期性教育这一重要课题,本实验旨在探讨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的对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知识,促进其健康成长。
1. 研究背景青春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性意识觉醒的阶段,因此青春期性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目前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缺乏实践等,导致学生对性知识理解不全面,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 研究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的对策,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性教育方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性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性观念和态度,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3. 研究内容本实验将采取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学生对青春期性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现有性教育对其影响的评价。
设计并实施一套针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学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4. 研究方法4.1 调查问卷设计针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知识调查问卷,包括性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行为的概念、性健康知识等内容,以及对现有性教育课程的评价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对性知识的认识程度和对现有性教育的看法。
4.2 访谈调研选择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对性知识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们对现有性教育的感受和建议,深入探讨中学生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4.3 实验教学设计一套科学、生动、有趣的青春期性教育教学方案,包括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实施给一定数量的中学生,通过教学实验,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态度变化。
4.4 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中学生对性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对性教育的评价,了解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为提出对策提供依据。
5. 研究意义本实验旨在探讨青春期性教育的对策,为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应对青春期学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青春期性别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性别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春期性别教育的实践,现将我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青春期性别教育的必要性1.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青春期是青少年性别意识逐渐觉醒的时期,他们开始对性别角色、性别差异等问题产生兴趣。
正确的性别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健康的性别观念,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
2. 培养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青春期,青少年面临诸多挑战,如早恋、性侵犯等。
性别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受到伤害。
3.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青春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性别教育有助于他们了解性别角色、性别差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
4. 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性别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青春期性别教育的实践与体会1.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青春期性别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青少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提问。
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2. 结合实际,开展多样化教育青春期性别教育应结合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例如,组织讲座、座谈会、小组讨论等,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性别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隐私,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4. 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性别教育青春期性别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同时,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大学生性教育的性教育同性恋议题1. 在当代社会中,性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尤其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性教育的讨论更加关键和敏感。
然而,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在性教育课程中,同性恋议题往往被忽视或者排除在外。
2. 同性恋是指个体对同性产生情感、感情和性吸引力的倾向。
然而,在传统的性教育中,同性恋的存在往往被忽略,或者甚至被视为不合法、不道德甚至是疾病。
3. 忽视同性恋议题在大学性教育中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剥夺了同性恋学生获取正确信息和资源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性身份探索和认同方面感到困惑和孤立。
4. 其次,忽视同性恋议题也加剧了校园中的歧视和偏见。
当同性恋议题被边缘化时,这可能导致同性恋学生遭受欺凌、歧视和暴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5. 鉴于这些问题,大学性教育应该包含关于同性恋议题的内容。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首先,性教育课程应该提供全面的性别和性取向教育,包括对同性恋的解释、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介绍,以及与性取向相关的权益和法律保护。
-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同性恋意识和接纳多样性的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和支持小组。
这将有助于消除歧视、增加对同性恋的理解和尊重,营造一个更包容和友好的校园环境。
- 第三,学校应该提供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同性恋学生处理来自社会和个人方面的挑战。
这些服务可以包括专业心理咨询、社区资源引导和同性恋学生组织的支持。
6. 此外,大学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接受相关的培训,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同性恋学生。
他们需要了解同性恋的特殊需求和挑战,以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7. 最后,家长和社会对于大学性教育的态度也很重要。
家庭和社会应该支持大学教育机构在性教育中包容同性恋议题,提供正面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帮助同性恋学生获得支持和理解。
8. 总之,大学性教育应该致力于提供全面和包容的性教育课程,其中应包括同性恋议题。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友善的大学校园,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两性教育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青少年两性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少年两性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以下是我对青少年两性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青少年两性教育的必要性1. 生理发育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性激素的分泌导致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了解和掌握性生理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
2. 心理发展需求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性别角色和人际关系。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特点,学会与异性交往,形成健康的性观念。
3. 社会道德规范两性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维护家庭和谐。
在我国,传统文化对性观念有着严格的规范,青少年两性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
二、青少年两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1.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了提高青少年两性教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性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两性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主动与孩子沟通,传授性知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两性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要结合学科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普及性知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4. 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两性教育,如开设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让青少年在网络上学习性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青少年两性教育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1)家庭观念差异:由于家庭背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家长对青少年两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态度存在差异。
青春期性教育的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性青春期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进入青春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情感、生理、性等问题的定向教育,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在经历性发育和社会变迁时更有效地转变,以确保健康的发展。
实践性青春期教育应该由面对面的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模拟活动和讲座等多样化形式完成。
以讨论方式来引导青少年们思考实际中的问题,把他们的想法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让他们有机会体验性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得出正确的认知、价值观以及解决问题的准则和方法。
小组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信心,让他们有机会分析社会问题,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关注他人感受,同时培养他们自我调节、公正诚实、分享与友善、可持续发展等思想。
案例分析针对性青春期教育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们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观点、价值观以及解决办法。
模拟活动能够让学生们用另一种形式体验性教育,从而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讲座是由资深心理老师或教育工作者充分分享经验和知识,以便帮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性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实践性青春期教育是必要的,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在经历性发育和社会改变时更好地转变,也能够为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只有把它从理论到实践纳入课堂,学生们才能够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更加正确真实地处理性相关的问题,从而实现健康的发展。
对中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在多年来的中学生心理辅导实践中,笔者发现,中学生因为早恋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有关性的问题尤为突出,对中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正如俄国一位专家所说,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问题,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年有4万多新生儿的母亲是15---17岁的少女,有60%的少男少女在17岁以前就偷吃了禁果,堕胎少女的人数年年都在增加。
目前,我国青少年性成熟较早,而结婚可能较迟。
在社会文化价值观冲突大,性等待期长的特殊时期,青春期个体成长所面临的各种困惑,压力也将增大,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任务。
于是,笔者尝试在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探索很多途径与方法,扩大了师资力量,先由心理教师、生物教师,然后到班主任,科任教师,再到家长,最后是全体学生,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谈性色变”的局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我国青少年的性教育受到重视并开始快速发展始于1988年8月24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
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性教育正式被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当中。
此前,性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禁闭和萌动的状态。
近些年,由于受到西方性自由观念和各种黄色文化的影响,婚前性关系、少女怀孕、堕胎、青少年卖淫嫖娼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是关于校园性问题的访谈实录,这本书告诉大家5个让人震惊的事实:1、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2、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三分之一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
3、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
4、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教师100%不知。
5、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这本书让广大父母与教师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现在青少年在面临家庭的不教育,社会的泛教育,学校教育的简单说教,学生在价值观、行为上内心都存在很大的冲突,只有教育才能消除性愚昧、性无知,减少日益增多的性犯罪。
课程思考 ■青春期生理巨变使十几岁青少年的性别意识急剧增强,这一时期成为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
目前围绕青春期教育的主题多为关于亲子沟通、男女生交往或者情绪调节方面的辅导,而性别角色教育比较少;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涉及性别差异和优势互补的方面比较多,而涉及发展双性化人格、发展多元性别的辅导更少。
一、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提出背景(一)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需要性别角色教育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身份确认,即“我是谁”。
身份中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性别。
作为一个男生或者一个女生,青少年需要确认“我是一个典型的男生或者女生吗?以什么为标准?”个体自出生开始,从家庭、学校以及他(她)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获得有关不同性别的认知,并将社会文化对于男女两性在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不同的角色期待内化为性别自我的一部分,即获得性别角色认知、形成性别角色行为。
随着个体进入青春期,经历更大的性别角色压力,青少年更加在意性别角色形象,在意自己是否符合性别特征行为。
因此,青少年迫切需要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
(二)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缺乏事实依据提到男孩难免会有以下描述:进取、独立、富有竞争意识,即具有“男性气质”,男孩总是被鼓励参与社会竞争、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女孩总是被描述为温柔体贴、有同情心、优雅,即具有“女性气质”,女孩总是被鼓励照顾家庭、体贴他人、扮演依从合作的角色。
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性别为依据,且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
围绕男女两性的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非常少的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有事实根据。
DavidShaffe在《发展心理学》中写道:“男孩女孩在言语能力、视觉空间能力、算数推理能力方面有微小差异,但男女两性在心理上的共性远大于差异性。
”人们普遍认为的男女在智力、性格、社会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这其中小部分有事实依据,但更多的没有可靠证据的支持。
这些性别刻板印象更多是“文化建构和习惯观念”,即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需要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由此形成了以人的生物性别为依据的不同性别社会形象和标准;同时,这种性别文化作为性别角色期待继续影响下一代的性别角色塑造,由此这种二元化的性别角色印象固化了下来。
(三)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限制个体发展,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在快速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这种传统性别角色标准会很难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过于强调勇敢刚强的男子汉形象,忽略男孩内心情感需要的教育模式,可能会使男孩缺少平和、敏感的特质,失去内在情感感受能力以及关心体贴他人的能力;过于强调温文尔雅的淑女形象、忽略女孩坚强进取品质的培养模式,可能导致女孩缺乏坚定、果敢的特质,缺少独立理性精神和自主竞争的能力。
从而导致他们今后在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不适。
另一方面,传统性别刻板观□ 倪薇佳〔摘要〕双性化人格能够灵活有效地应对挑战,双性化教育拓展了青少年发展的可能性,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课程的实践是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对象,内容包括探索两性差异,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发展多元性别角色,整合双性化自我四大部分。
旨在提高学生性别平等意识,促进性别自我认同,发展双性化人格品质,探索自身多元发展。
〔关键词〕双性化教育;青春期;心理课;性别角色;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29-03■ 课程思考念使得有潜质的个体在选择进入自己擅长但与传统性别期待不一致的行业时倍感压力,得到不平等的就业和晋升机会,因此束缚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分工刻板化。
二、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双性化的本质是性别平等,它是指每个人兼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尤其在人格特质方面皆具备男性化、女性化两种特征,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适宜行为。
男性可以温柔,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以果敢,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家贝姆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双性特征的男性和女性能够比传统化的个体更为灵活有效地行事,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依据当前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双性化特质的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
双性化教育在承认生理差别的基础上,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使得两性能够拥有同样的选择机会去追求传统男性化(或传统女性化)的职业,有利于形成灵活而公平的、以个人兴趣与能力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机制。
因此双性化教育拓展了个体发展的可能性,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三、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目标笔者任教于中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实践对象。
(一)国内外性别教育资料荷兰性别教育目标包括人类性生理发展、性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决策与承担的能力等。
日本性别教育的总目标是把性别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综合看待,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形成高尚的人格。
联合国教育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贝尔诺尔穆尼奥斯指出:必须把性别平等的观点纳入人性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中。
(二)拟定课程目标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目标拟定为提高学生性别平等意识,促进性别自我认同,发展双性化人格品质,探索自身多元发展。
这与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帮助青少年悦纳自我、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知识目标:①认识两性的差异与相似。
②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与表现。
③了解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内涵与外延。
能力目标:①发展双性化人格品质。
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发展适合自己的生涯方向。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①性别认同和自我保护。
②尊重性别形象多元化。
③树立性别平等观念。
四、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目标将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四个部分:(一)他&她:探索两性差异、认识个体多元化创设情境活动,让男生女生置身于一个需要相互合作,展示自己优势的环境中。
学生讨论这些在分工中体现的性别优势和不足,但是教师不强化这一差异,而是关注并不常规的选择。
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平时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男女生生理差异确实存在,这是两性的优势,可以互补。
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微妙,尊重个体多元化。
从而体会两性作为人类有更多的相似性,每一个人都应获得平等的尊重。
(二)TA:突破性别刻板印象设置课前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搜寻与这些传统性别观念不一致的现实人物案例,课上汇报探究结果。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边认识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设定,一边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视频播放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学生探讨传统性别观念如何在塑造我们的同时又束缚了我们。
目的是认识性别刻板形象以及对于个体、社会的影响。
从而理解每一个人都有同等权力追求自己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无论男人女人都拥有多种才能,应当获得充分的施展。
(三)我欣赏的他/她:发展多元性别角色组织学生投选出班级中最受欢迎的男生、女生性格特质。
由于青春期学生具备了相当程度的性别认同,因而最受欢迎的男、女生性格特征往往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趋同,比如男生自信、负责;女生温柔、友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温柔善解人意的男生以及独立有担当的女生”是否也受大家喜爱?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人格特质本身没有性别偏向。
教师进一步引出双性化人格的定义与优势,从而男女生都应积极发展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塑造丰富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我的名片:整合双性化自我,发展不受限于生理性别的兴趣特长、职业梦想这部分课程采用艺术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梦想用绘画、拼贴画等形式设计在名片上。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站在发现、欣赏、理课程思考 ■解、鼓励的位置,辅助学生关注内在需要,淡化性别区分。
目的是让学生实践更好的自己。
学生在这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建立尊重差异与性别平等的观念。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实践操作,强调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注重朋辈团体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的影响,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感悟,在沟通合作中获得自信与归属感。
通过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实践,拓展了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提升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水平,增进其性别角色发展,帮助青少年丰富和完善个性,学会尊重他人与悦纳自我,树立性别平等的价值取向。
五、建议青春期双性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应渗透在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教师要获得科学的性别角色知识,以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常见的有“女生学理科不如男生”“男生不该内向文静”等僵化观念。
第二,避免教师的语言、行为上的负面暗示带来的影响。
比如在表达“大胆、勇敢”时,不能说“男孩子要大胆”,而应该说“中学生应该更有胆量”。
第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到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不以性别成见评价同伴,接纳不同性格表达的同学,从而营造性别平等的班级氛围与校园环境。
最后,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开发应融合多学科教育资源,除了青春期心理辅导,还需有生物、思想品德、艺术、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因此应整合各学科专业优势,开发全面、系统的性别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1]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2]边玉芳等.社会期望决定性别角色——儿童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研究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4):36-37.[3]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1-2.[4]李红艳.全面性教育的国际政策与实践[J].江苏教育(心理健康版),2017(12):7-12.[5]龚茜.我国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7):4-6.[6]解萌,杨培禾.学校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影响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4):4-6.[7]吴维屏.国外学校性教育研究和实践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1):34-38.[8]王楠,田颖红.家校合作进行小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辅导与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9):62-63.[9]丁利民.为小学男孩女孩开设的性别教育课程[J].上海教育科研,2010(8):46-80.[10]刘秀丽.论科学的性别教育[J].教育研究,2013(10):127-133.(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苏州,215021)编辑/李益倩 终校/巨明珠封面人物档案杨胜丽,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初中办公室主任,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本科毕业、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职教育硕士,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衢州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