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
- 格式:doc
- 大小:868.04 KB
- 文档页数:4
第4-5课课练选择题1.西周统治者认为“世界”秩序应该同图中的同心圆一样,圆中心是天下中心“镐京”,接着按照亲疏远近关系由内向外建立诸侯国,抵御外来侵略,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西周统治者基于这一认知,实行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郡县制D禅让制2.《史记》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伯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材料描述了()A“家天下”的形成B原始农业逐步发展C部落联盟制度确立D尧舜禹实行禅让制3.《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武王“皆举亲也”的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提高军队实力C巩固国家统治D加强封建专制4.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
这些简称源于西周时期的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5.“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
各种制度的建立,各种机构的设置,建构起国家的框架,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
”能验证上述说法的考古工程是()A.大汶口遗址B.良渚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6.“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科学研究项目。
那么研究夏朝历史可以去探寻()A.大汶口遗址B.良渚遗址 C.二里头遗址D.安阳殷墟7.电影《封神》取材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其故事创作背景发生于商周时期,以下用作故事创作的历史事件是A武王伐纣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D陈桥兵变8.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处应填写的是()A.西周、东周B.西周、春秋C.东周、战国D.春秋、战国9.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
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A.王位世袭 B.诸侯分封 C.郡国并行 D.中央集权10.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嘉界群。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测试卷七年级 历史(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分数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战役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 .政权更替B .民族交融C .追求统一D .发展经济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历史人物应是( )A .三国时期的刘备B .东汉末年的张角C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D .东汉末年的曹操3.某史书记载:“(曹)公……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该史料记录的是( ) 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4.下图所示为重庆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庖厨俑”,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
由此表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 )A .绘画水平高超B .文化成就卓越C .经济发展落后D .生活食材丰富5.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
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
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B .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C .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D .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 6.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
第3课《远古的传说》同步练习1.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A. 中国人善于想象B. 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C. 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文中“轩辕”指的是()A. 黄帝B. 炎帝C. 秦始皇D. 汉武帝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A. 炎黄战蚩尤B. 皇帝建宫室C. 舜让位于禹D. 启继承父位4.2019年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参加了公祭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②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③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④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5.如果拍摄一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A. 炎帝发明了指南车B. 年老的尧经过考察让位于舜C. 传说黄帝教民开垦耕种D. 舜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6.株洲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神农湖、神农阁、神农坛等景观,这些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A. 炎帝B. 黄帝C. 禹D. 舜7.《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A. 分封制B. 世袭制C. 禅让制D. 宗法制8.我们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
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A. 世袭制B. 武力夺取C. 禅让制D. 民主选举制9.下列对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办法-“禅让”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前任部落联盟首领任命B. 部落联盟会议推选C. 全体氏族成员表决产生D. 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竟选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得分________卷后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一、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1.右图是某校七年级(1)班小雨同学在历史学习中制作的“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
与图中②对应的朝代是(B)A.夏朝B.秦朝C.汉朝D.晋朝2.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D)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度3.热播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
秦朝官僚机构中,哪一官职具有对内外官员的监察职责(B)A.丞相B.御史大夫C.刺史D.太尉4.如图所示人物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B)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将甲骨文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④开凿灵渠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5.虽然千年的历史风雨将秦长城剥蚀成了断垣残壁,但其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秦长城在当时的主要功能体现在(D)A.扩大秦朝疆域B.炫耀国威C.划定国界D.军事防御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导人是(B)①刘邦②陈胜③项羽④吴广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朝廷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由此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文景之治”。
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C.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D.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的关系8.右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B)A.“削藩”——汉景帝B.“推恩令”——汉武帝C.休养生息——汉高祖D.确立县制——光武帝9.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单元检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C .优先发展重工业D .掀起“大跃进”运动2. 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 .村的基层行政组织3.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陶老三参加互助组 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A .参加人民公社B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 .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 .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5. 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6.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7.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
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A.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8.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9.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10.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她的经济。
时间:15分钟班级:姓名:得分:(1)_元谋人_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_火_,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全的_直立人遗址。
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_磨制_石器,种植粟,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彩陶。
河姆渡原始居民位于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子,种植水稻,会制作陶器和玉器。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_人文始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的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厦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禹的位置,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_商_朝。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了_西周_,并为了稳定形势巩固疆土,实行了分封制。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为管仲相,提出“尊天子,攘四夷”口号,并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在军事上武力激战激战,在政治、外交上_“合纵”、“连横”。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瓦解。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中原。
战国七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各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纷纷改革,其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它使秦国富强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春秋时期,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_仁_。
战国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5)公元前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到第20课问题形式的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1、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人物?公元前202年刘邦公元9年王莽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洛阳3、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局面称为什么?“光武中兴”4、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5、东汉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什么?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的教派?原因?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天灾人祸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西域的范围是哪里?汉代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及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哪位皇帝支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寻求军事联盟汉武帝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①②)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4、路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来往的货物?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对汉代:①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汉朝的兴盛,提高汉朝的地位对今天:①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②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③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等都有重要意义④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5、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6、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时间?意义?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7、东汉怎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东汉明帝:①派班超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继承父业,也出使西域。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书写材料的变化?最早的纸什么时候出现的?龟甲、兽骨→→竹木简→→帛→→纸2、谁改进了造纸术?优点?意义?东汉蔡伦(蔡侯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202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及教案一、课件制作。
# (一)封面。
1. 设计思路。
咱这个封面呀,得搞点吸引人的东西。
就像电影海报一样,得让人一看就想点进来。
可以放一张古代中国的大地图,那种有山川河流,还有各个古老王朝大致疆域的。
然后在地图上用那种很炫酷的字体写上“七年级历史上册”,旁边再配上几个古代士兵或者文人的小插图,增加点历史的氛围。
2. 色彩搭配。
颜色方面呢,我觉得可以用深棕色和金黄色搭配。
深棕色代表古老的土地,有厚重的历史感;金黄色就像古代的皇家颜色,象征着历史中的辉煌。
# (二)单元导入。
1. 图片导入。
比如说在讲“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个单元的时候,就先放几张元谋人、北京人复原头像的图片。
然后在旁边写上一些有趣的小问题,像“你能想象这些古人每天都在干啥吗?”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故事导入。
要是讲“夏商周时期”,就讲个“大禹治水”的故事。
不过咱讲故事的时候可不能干巴巴的,得有点表演成分。
比如模仿大禹说话的口气:“这洪水太猛啦,俺得想个办法治治它!”然后再引出夏王朝的建立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 (三)正文内容。
1. 重点内容突出。
在讲到每个朝代的重要事件或者人物的时候,咱就把这部分内容单独放大,还可以换个颜色。
比如说讲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把“统一六国”这几个字变成大红色,特别显眼。
然后在旁边配上秦始皇的画像,再用箭头把他和六国连接起来,展示他是怎么一步步统一的。
2. 趣味动画。
要是讲丝绸之路呢,就可以做个小动画。
有骆驼商队从长安出发,一路晃晃悠悠地经过沙漠、绿洲,到达西域。
骆驼背上驮着丝绸、茶叶这些货物,商人们脸上还带着那种长途跋涉的疲惫和对远方的期待。
这个动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 (四)总结部分。
1. 思维导图总结。
每讲完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大的知识点,就用思维导图来总结。
比如说在总结“秦汉时期”的时候,中心是“秦汉”,然后分支出去有政治(像皇帝制度、郡县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文化(造纸术、史学成就)等方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精选模拟(4)解析一、选择题1.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图片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这一结论的是A.古籍记载B.发掘的灰烬、烧骨 C.神话传说D.史书论述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下面哪一项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A.农作物种植B.家畜饲养C.城市的出现D.磨制工具3.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出距今五六千年前A.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B.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C.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兴起D.炎帝和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4.夏、商、西周三个朝代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主要阶段,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国君饮酒作乐B.国君没有治国才能C.国君统治残暴,不得人心D.诸侯争霸5.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更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下列有关甲骨文发现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骨文的使用反映了严格的等级界限B.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夏朝C.研究表明其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D.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6.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7.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促进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学在官府”的举措是()A.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C.提出“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8.观察下面《战国形势图》,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A.这一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B.纸上谈兵的故事发生在今山西境内C.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D.七雄并立,战事不断9.下图所示是与秦朝有关的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不能够印证的历史结论有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C.秦朝设郡管理地方D.秦朝以楷书作为统一的文字10.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第四单元测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
(时间:45分钟总分:60分)
一、精彩四选一(每题1分,共15分)
1.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②北方陷入混战状态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④东晋统治暂时稳定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6.“(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B.西汉
C.东晋南朝D.宋朝
7.下列表格《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丘穆
A.商鞅变法B.颁布“推恩令”
C.八王之乱D.孝文帝改革
8.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
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9.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此人是谁()
①他生活在北魏和东魏②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③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A.郦道元B.贾思勰
C.祖冲之D.王充
10.“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
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祖冲之B.贾思勰
C.顾恺之D.郦道元
11.下列关于古代书法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A.钟繇独创楷书书法B.钟繇——《兰亭集序》
C.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D.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
12.某书法协会准备在门口建一座人物塑像,你认为应该选取下列哪一个人物的塑像比较适合()
A.祖冲之B.王羲之C.贾思勰D.蔡伦
13.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右图所示名画,经专家组鉴定,这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而作的真迹的局部图。
它是()
A.《步辇图》
B.《洛神赋图》
C.《天王送子图》
D.《清明上河图》
14.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同学为云冈石窟设计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A.开凿于西汉,宣传的是佛教B.开凿于东汉,宣传的是道教
C.开凿于北朝,宣传的是佛教D.开凿于唐朝,宣传的是道教
15.小华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B.《史记》与体育运动
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D.《论语》与佛教文化
二、组合列举
16.根据提示写出下面人物的名字。
(6分)
(1)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北朝农学家________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4)南朝的________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5)________和________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
三、辨析改错
17.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6分) 【】(1)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6年,司马睿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6年,内迁的鲜卑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解析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
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
请你举出两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
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英雄豪杰?为什么?(4分)
(2)你知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谁?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5分)
(3)除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三个。
(3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1)两汉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4分)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3分)
五、开放探究
20.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0分)
(1)商鞅变法中损害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受到农民欢迎的重大举措是什么?(2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提倡学习汉族社会习俗的重要措施有哪些?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6分)
(3)商鞅变法前,秦国很多开明的奴隶主将土地出租给奴隶耕种;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我国北方出现了“汉人胡食、胡人汉服”的现象。
结合以上现象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C 2.D 3.D 4.D 5.C 6.C7.D8.D9.B10.A11.B12.B
13.B14.C15.A16.(1)卫温(2)诸葛亮(3)贾思勰(4)祖冲之(5)钟繇胡昭17.(1)【√】。
(2)【×】改正:司马睿改成司马炎。
(3)【×】改正:鲜卑改成匈奴。
18.(1)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
比如喜欢诸葛亮,理由:诸葛亮足智多谋,致力于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之有理即可) (2)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和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等。
19.(1)黄河流域开发相对比南方早;南方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3)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4)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
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商业:南朝时的建康,人口已过百万,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0.(1)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或奖励军功)。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