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撕毁难说清 法官析理还真相
- 格式:pdf
- 大小:106.24 KB
- 文档页数:1
借条被撕毁还有证据效力吗借条被撕毁后,证据效力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在法律领域,要确定借条的证据效力是否存在,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是否存在其他相关证据、被撕毁的借条对于事实的可验证程度、墨迹的可辨认性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借条被撕毁后的证据效力。
首先,借条是一种书面凭证,具有证据效力。
无论借条有无被撕毁,只要是真实的、可辨认的借条,它都能作为证据使用。
法律法规中并没有特别规定借条被撕毁后就失去了证据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据法》第19条的规定,借条是当事人自己的陈述行为,其具备作为证据的基本要件。
即便借条被撕毁,只要其他证据能够证明借条的真实性和内容,借条仍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其次,借条被撕毁后,可以通过其他相关证据来证明借款事实的存在。
法律上认可多种证据形式,如证人证言、银行流水等。
当事人可以通过提供相关证人的证词、银行的转账记录等来证明借款事实的存在,进而弥补借条被撕毁的不足。
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中有明确体现,即证据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供,但对于无法提供书面证据的情形,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证明。
然而,借条被撕毁后,其对于事实的可验证性可能受到质疑。
被撕毁的借条很难确定借款金额、借款期限等关键信息。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审理借贷案件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借款事实的可信度来判断借条的真实性。
如果借条被撕毁,而且找不到其他相关证据来证明借款事实,法官可能会对借条的证据效力进行质疑,从而影响到案件的判决结果。
此外,借条的墨迹可辨认性也影响着借条的证据效力。
如果借条的墨迹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又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借款事实,那么借条的证据价值就大打折扣。
因此,在签订借条时,双方当事人应当注意保管好借条,避免借条被撕毁,同时也为日后的证据使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借条被撕毁后,其证据效力并未自动消失。
借条仍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需要综合考量其他相关证据、借条的可验证程度以及墨迹的可辨认性等因素。
2011年第3期
1000块钱嘛,算我倒霉。
”说完,朱大爷把门一摔,气冲冲地走了。
回到家里,朱大爷越想越生气。
不行,到法院告他去!想到这里,朱大爷给做律师的儿子打了电话。
儿子说:“爸,这件事的关键在于他究竟还没还钱。
如果说张老三没还钱,咱们必须举出有力的证据。
现在,借据被人撕过了,站在旁人的角度,张老三的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您若是没有别的旁证,官司很难打赢。
”
朱大爷霎时呆住了,他默默地放下了电话,后悔把钱借给张老三,后悔把借据拿出来,现在有理讲不清,还被人扣了个敲诈的帽子。
想到这些,朱拍脑门:“如果张老三还了钱,会大摇大摆地走出来,第二天,爷来到了法院。
后来,审理过程中,事实。
同时,是当事人,其证词具有法律效力,朱大爷胜诉。
律师点评:
在诉讼中,闻
借条…………。
第1篇在日常生活中,借款行为是常见的经济活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借条有时会被撕毁。
那么,撕掉的借条是否还能作为法律依据呢?本期法律讲堂将为您解答这一问题。
一、借条的重要性借条是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的一种书面凭证,具有法律效力。
一份完整的借条应包括以下内容:1. 借款人、出借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2. 借款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3. 借款用途;4. 双方签名或盖章。
借条的存在,有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防止纠纷发生。
当借款人未按时还款时,出借人可凭借条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撕掉的借条是否有效1. 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由此可见,借条作为一种书面形式,是受法律保护的。
即使借条被撕毁,合同本身仍然有效。
2. 实践中的处理在实际生活中,撕掉的借条是否能作为法律依据,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撕毁借条的原因如果撕毁借条是由于借款人主动撕毁,且出借人同意,那么借条失效。
但如果撕毁借条是由于出借人故意撕毁,或者双方发生纠纷,那么借条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2)证据的收集在撕毁借条的情况下,出借人需要提供其他证据来证明借款事实。
例如,证人证言、银行转账记录、录音录像等。
(3)借款人是否承认如果借款人承认借款事实,即使没有借条,出借人也可以要求其履行还款义务。
三、如何维权如果借条被撕毁,出借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权:1. 寻找证人证言:向知道借款事实的亲朋好友、邻居等证人了解情况,收集证人证言。
2. 收集转账记录:提供借款时的银行转账记录、微信、支付宝转账记录等,证明借款事实。
3. 录音录像:如有录音录像,可证明借款事实和还款过程。
4. 协商解决:与借款人协商,争取达成还款协议。
5. 法律途径:如果协商无果,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借款人履行还款义务。
债务人撕毁借条的认定方法案例案例:债务人撕毁借条的认定方法一、案情概述某市的李某与刘某之间存在借款关系,李某借给刘某一定金额的款项,并签订了一份借条作为借款凭证。
然而,由于借条涉及到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当借款纠纷发生后,刘某进行借条的撕毁,引发了争议。
针对此事,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对刘某的撕毁行为进行认定?如何认定借条的撕毁行为?二、问题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借条作为借款的凭证,具有合同的效力,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明确表述。
另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百零六条的规定,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可以提供证据。
由此可知,在本案中,借条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并且可以作为证据进行诉讼。
三、判断标准针对借条的撕毁认定问题,我国法律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
然而,根据司法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 制作借条的证明首先,可以查明当事人是否存在制作借条的证明。
比如,刘某是否在制作借条的当天与李某共同签字、合影或者留下其他证据,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借条的真实性和存在性,以及刘某是否撕毁了借条。
2. 获取证人证言其次,可以调查是否存在与当事人有直接关系的证人证言。
比如,李某是否找到其他人作为证人,见证了借款事实并保留了相应证据,如书面证言、短信、录音等。
如果有证人证言,可以作为证据帮助法庭判断借条是否被撕毁。
3. 行为证据此外,可以查明其他相关的行为证据。
比如,在借款纠纷发生后,刘某是否曾经向其他人提及借条的存在和内容,是否曾经以借条作为诉讼材料等。
4. 司法委托鉴定最后,如果其他证据无法达到认定的目的,可以鉴定借条的真实性和撕毁行为。
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对借条进行司法委托鉴定,以便查明借条的真实性。
四、案例分析考虑到实际情况,在本案中我们发现以下证据:1. 制作借条的证明:根据调查,李某与刘某在借款当天共同签署了借条,并留下了相应的照片作为证明。
债务⼈撕毁借条债权⼈依据相关证据胜诉
来源中国法院⽹讯,作者郑红英
诚信是做⼈的基本准则,更是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之⼀,然⽽在现实⽣活中,总有⼀部分⼈不讲诚信,最终是搬起⽯头砸了⾃⼰的脚。
近⽇,四川省泸县⼈民法院审结⼀起民间借贷案件,在债务⼈严琼撕毁借条的情况下,依据相关证据判决债权⼈孙菲胜诉(⽂中当事⼈系化名)。
原告孙菲与被告严琼同为泸县⼀家企业的⼯友。
2014年6⽉11⽇,被告严琼因开办养鸡场资⾦困难,出据向原告借款15000元,双⽅约定⽉利率1%。
尔后,被告严琼按约⽀付了利息。
2018年9⽉10⽇,被告严琼归还本⾦5000元,并重新出具10000元的借条。
过后不久,被告严琼⼜归还本⾦5000元,并重新出具了借条。
2018年12⽉14⽇,被告通知原告去拿钱,原告到指定地点后,因双⽅就是否⽀付150元的利息产⽣分歧,被告严琼在查看借条时将借条予以撕毁并离开。
原告随后报警,公安民警到现场进⾏了调解,被告严琼答应第⼆天还钱。
次⽇,被告严琼未还,原告诉⾄法院。
泸县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依据原告提交的借条碎⽚以及法院调取的公安机关的出警视频,能证明被告尚⽋原告借款5000元的事实,因此依法判令被告于判决⽣效后三⽇内归还原告借款500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借条被撕毁怎么办?有时候借条被撕毁了,我们并不知道会有效吗?下面店铺整理了借条被撕毁的案例,供你参考。
案例原告王维勤与被告马建梅系朋友关系,被告因做生意和装修房子分别向原告借款18000元和3000元,为此出具借据两份,言明:“今借王维勤人民币壹万捌千元正(整),二年内还清”,“今借王维勤人民币叁千元正(整),一年内还清”,这两份借据被告签署的落款时间分别为6月24日和6月27日,庭审中原被告均认可书写时间实际为2000年6月24日,此系被告笔误。
在300O元的借款期限届满后,原告用电话与被告联系催要欠款,2001年12月20日上午,原告经与被告电话约定来到被告家中,其间只有原、被告两人在场,被告将两张借据撕毁并扔进厕所马桶。
原告将撕毁的借据拼接后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还款,被告则以欠款还清为由,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对原告所持自勺欠条被撕毁的原因和过程,双方的解释截然不同,原告称:被告称她给原告的借条字写得不好。
现在她的字写得好了,上述2.1万元欠款,被告说是要先还上1万元,剩下的重新打一张欠条给原告,于是原告将欠条给了被告。
但当被告拿到后,却将两张借据撕掉,并扔到厕所的马桶里,原告遂要求被告还钱并重写借据,这时被告说钱在银行里,还要过几天还,并拒不重写借据,原告无奈到厕所将被撕碎借据捞出,并拨打110报警。
因被告家的具体门牌原告不清楚,原告下楼接110警车,但被告趁机离家。
无奈原告将借据粘贴后,于当日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偿还借款21000元及利息。
被告对欠条的撕毁原因却称:2001年12月17日,原告来电话称因急需用钱催要已到期的3000元借款,我便说准备将欠款21000元于12月20日一并归还。
第二天我从胞兄处取回他12月17日当天营业收入的15000元,连同自身积蓄6000元,共21000元放在一信封中等原告来取。
2001年12月20日亡午。
原告来到我家,双方一手交钱,一手归还借据。
[案情介绍]
孙某与李某交往期间曾许诺给予李某十万元,不过因孙某手头经与李某协商后,由孙某向李某写下“孙某欠李某十万元人民币”欠条一张,后来两人恶交。
李某拿着欠条向法院起诉要求孙某返还欠款。
一审期间,我方主张原被告双方并不存债权债务关系,该欠条的法律本质为赠与,我方可行使随时撤销权。
一审法院支持我方观点,驳回原告所有诉讼请求。
[案情分析]
[判决结果]
本案中的欠条名为欠条实为赠与”,只有正确判断该欠条的法律本质,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根据赠与合同的法律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而在本案中,该赠与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经过公证不得撤销的情形。
赠与人可以行使撤销权。
[相关法规]。
第1篇在我国,借条是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达成借款协议的重要凭证,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借条可能会被撕毁。
那么,撕毁借条会产生哪些法律后果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借条的法律效力1. 借条的定义借条是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达成借款协议的书面凭证,主要包括借款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双方签名等要素。
2. 借条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借款合同属于合同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
借条作为借款合同的书面形式,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一旦借条被撕毁,可能会对双方产生不利影响。
二、撕毁借条的法律后果1. 借款人违约撕毁借条意味着借款人未履行借款合同,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 丧失证据借条是证明借款关系的重要证据。
一旦借条被撕毁,借款人和出借人将丧失直接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给双方维权带来困难。
3. 诉讼时效中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撕毁借条后,诉讼时效中断,借款人应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将丧失胜诉权。
4. 举证责任倒置在撕毁借条的情况下,借款人将承担举证责任倒置的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如果借款人无法提供借条等证据证明借款关系,将面临败诉的风险。
5. 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如果撕毁借条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借款人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例如,如果撕毁借条的行为属于恶意毁坏他人财物,借款人可能涉嫌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三、应对措施1. 保存证据在借款过程中,借款人和出借人应妥善保管借条等证据,避免因撕毁借条而丧失证据。
2. 及时沟通如果借条被撕毁,双方应尽快沟通,协商解决纠纷,避免事态恶化。
债务人撕毁欠条想赖账法院:照还不误!
生活中,不少债务人常常抱有侥幸心理,以为钱在自己手里就可以有恃无恐,奈何欠债“大爷”不好当,因债主手中握有“免死金牌”——欠条,只需一纸诉状告到法院,债务人就只能乖乖缴械投降。
因而,欠条已成为债主们的“附身符”,在借贷关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为此,有些债务人便打起了偷取、撕毁欠条赖账的如意算盘,可结果往往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依然逃不出法律的严惩。
例:河南人张某和刘某是生意上的伙伴,张某在2012至2013两年间,曾多次向刘某购买建筑材料,共计欠款20万元,期间张某以资金周转紧张为由,一直拖延还款,刘某无奈只能找张某商量,双方谈妥欠款利息,并写明欠条,确定最终还款日期。
时间到了2015年2月,到了张某还款的日子,刘某通过电话联系到张某,张某一口答应还款,双方约定时间、地点见面。
双方见面后,张某假意爽快的从包里拿出8万元现金交给刘某,并要求看下刘某手中的欠条。
刘某毫无防范便将欠条递给张某。
不料,张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将刘某出具的欠条撕毁。
双方开始就撕毁欠条及张某未全额还款发生争执,乃至大打出手,最后不欢而散。
待张某离开后,刘某气愤难平,当即决定将张某告上法院。
经当地法院审理后认为,这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原告刘某提供的相关证据(与张某签订的购买合同等)可以相互印证,已经达到了相应的民事证明标准,可以证明其诉求。
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张某偿还原告刘某剩余欠款,并支付相应利息。
银资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告诫各位债务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想要通过不法手段赖账,最终只会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难逃法律的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