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外周血涂片检查来源:iMorphology作者:朱建锋一、血涂片浏览同义词:血小板浏览,血小板估测,血涂片检查(不含白细胞分类)血涂片浏览通常用于验证仪器计数的血小板结果,尤其是仪器有警告提示,或是显著低于最低参考范围的结果。
许多实验室选择初诊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 / L,或患者随访血小板计数结果d-check 变化≥50%时。
核实≤100×109 / L血小板结果非常重要,因为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血液科门诊,或其他的实验室检查,延迟手术/特殊治疗,以及血小板输注。
此外进行血涂片浏览包括:(1)验证仪器报警的其他血细胞计数结果;(2)复核仪器结果的可靠性,或是判断否需要手工白细胞分类;(3)若需要,可判断涂片染色质量,以选择合适区域进行手工分类。
复核血小板计数需要对整个血涂片,包括涂片片尾、两侧边缘、厚薄均匀和偏厚区域,首先×100倍下查找聚集的血小板。
低倍镜下成簇分布的血小板团块很容易发现,而细微血小板簇不易被观察,需要高倍镜下40×物镜(×400倍),或100×油镜(×1 000倍)观察。
油镜观察时需要注意有无大量红细胞碎片、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和/或巨大血小板。
大量红细胞碎片经常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加,而大血小板往往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
细菌和/或真菌也与血小板假性升高有关。
如果血小板聚集存在,仪器血小板计数结果不可信,且不能报告。
这种情况下的血小板结果可采用定性报告,即血小板结果正常伴聚集现象;增多伴聚集现象;或减少伴聚集现象。
为获得可靠的血小板计数,标本可进行(1)震荡法检测,最高速震荡标本1~2分钟,再次上机检测;或(2)采用枸橼酸钠管采集标本代替EDTA抗凝管检测。
前者可以通过震荡后观察血涂片,50%标本可解散血小板团块,从而得到可靠的血小板计数。
余50%标本出现血小板不完全解散或未能解散。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涂片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手段。
通过观察血涂片,医生能够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和诊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首先,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红细胞系统。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贫血的原因。
如果红细胞呈现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和贫乏的情况,那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缺铁或者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红细胞内部是否存在异常,比如红细胞形态异常综合征。
其次,外周血涂片检查还可以提供关于白细胞系统的信息。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抵御外来病菌和抗原,保护我们的健康。
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以及炎症的严重程度。
如果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且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则很有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而如果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则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
另外,外周血涂片检查还可以评估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能够帮助形成血栓,控制出血。
通过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问题。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那可能导致易出血或过度出血。
而如果血小板数量过高,那可能会导致血液过度凝固,形成血栓。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一些罕见的出血性疾病,比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提供其他有关细胞和细胞器的信息。
例如,通过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红细胞内部,医生可以检测铁粒在细胞内的沉积,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过多的铁负荷。
此外,通过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白细胞形态,医生可以提供关于骨髓的信息,例如成熟度和增生情况。
而通过观察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骨髓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综上所述,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血液,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动态反映了机体造血、营养、免疫等多方面的状态。
要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外周血涂片镜检无疑是最经济、最快速的手段。
但在今天,即使是血液科,亲自动手镜检的临床医生也已少之又少。
鉴于血细胞形态学的专业性,方便临床医生判读检验结果,促进沟通,在此简要介绍外周血涂片镜检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外周血涂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就是外周血细胞形态与性质分析。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血球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外周血涂片医学检查越来越重要,该检查在感染分类、血液寄生虫、白血病、血小板疾病以及贫血等试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外周血细胞学观察,可以将某些病症的发生与发展精准反映出来,在临床诊疗中的用途非常重要。
2.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适用范围对于有发热待查、贫血、出血、肝脾及外周淋巴结肿大等患者,及其他需要在血常规机检项目外检查血细胞数量与形态的患者均适用。
3.外周血涂片的标本通常临床制备外周血涂片的血液是静脉采集毛细血管,而毛细血管采集的血标本一般用于直接涂片;静脉血一般经EDTA抗凝,物理抗凝后制备血涂片,对血细胞形态有影响,且无法观察到成堆血小板,无法判断血小板无力症等。
因此对血细胞形态的最佳观察标本就是毛细血管采集标本。
·毛细血管采集血液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多选择无名指采血,将皮肤刺破,拭去第一滴血液,及时采一滴血液,制作血涂片,该方法所制备血液涂片几乎不会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EDTA抗凝血EDTA抗凝剂内放入所采集静脉血,并充分混匀,采集标本后4h内完成推片;如果需用陈旧血的血常规抗凝血进行涂片,也尽量不要超过24小时。
因为采血数小时后细胞形态就开始发生变化,改变程度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加大,例如出现红细胞皱缩,细胞出现溶解和空泡,胞质中颗粒浓缩呈中毒颗粒样,核扭曲,核固缩,核破碎等;高脂血症更易改变粒细胞形态。
·物理抗凝血通常是在浓缩血中探寻红斑狼疮等异常细胞,有助于异常细胞检出率的提升。
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发热患者采用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发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对象检查结果。
结果对照组对象镜检结果基本与仪器分析结果一致,而发热患者镜检结果显示异常率高达55.00%(44/80),而仪器分析结果显示异常率则为22.50%(18/80),镜检所得异常率明显高于仪器分析所得,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周血涂片检查能进一步明确发热患者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结合临床、细菌培养等检查,可以提高临床确诊率,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治有着很高的意义,值得借鉴。
【关键词】发热外周血涂片检查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95-02发热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但是对于其具体的病因判断却十分复杂[1],对于如何鉴别感染或非感染,真菌性、病毒性还是寄生虫感染等,单纯依靠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细菌培养等检测,还无法完全准确评定[2],因此需要依靠血细胞计数与细胞形态观察才能更好的鉴别。
近几年,我院针对接诊的发热患者采取外周血涂片检查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3年13月接诊的发热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对象,同时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对象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对照组: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15~50岁,均值35.3±5.4岁。
研究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12~54岁,均值35.9±5.6岁。
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次研究两组对象皆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所用仪器与材料包括显微镜(日本Olympus)、细胞分析仪(迈瑞BC-5500五分类)及其相关的配套试剂,以及瑞氏染液等,相关的操作应严格按照规程与说明书执行。
外周血涂片报告怎么看
引言:
外周血涂片是临床诊断中一项重要的检查。
医生根据外周血涂片的报告内容,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血液系统状况以及一些潜在的疾病风险。
那么,在收到外周血涂片报告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它呢?
一、外周血涂片是什么
外周血涂片是一种血库学检查方法,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外周血涂片,可以了解血液中不同种类的细胞数量及比例,进而诊断出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二、1.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报告中的细胞种类、数量和比例。
常见的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报告中,一定要注意各种血细胞数量和比例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2. 白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等。
通过白细胞种类和比例,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感染、过敏等症状。
3. 另外,外周血涂片报告中还包括了血小板数量、形态等信息。
如果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等问题。
4.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的参考值。
不同的实验室所检测
的参考值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和实验室提供的参考值进行对照,
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正常。
三、结尾
通过一份外周血涂片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血液状况,
判断是否存在某些疾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血液检查的结果只
能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完全代表疾病的存在或不存在。
如果我
们怀疑自己存在疾病,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和诊断。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蕾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形态,结构,染色,其他)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5种WBC及其他)四.巨核系正常及异常形态(血小板等)五.血液中寄生虫形态六.血液中其他异常形态一、概况外周血涂片(血象)镜检: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及其他,所以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
血涂片镜检涉及到患者状态,采血、涂片、染色、经验等。
一、概况血涂片染色方法:1.瑞氏染色法;2.姬(吉)氏染色法:3.混合染色法:4.Romanowsky染色法*5.快速染色法:一、概况镜检法先10* 40* 100*(油)城垛式从体尾交界处向尾部进行镜检。
一、概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46-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5-12-01实施)包括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有核细胞检查步骤和方法,对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一、概况血象可反映下列情况: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数量,正常人血涂片1-3WBC/10-15PLT/200RBC,非抗凝血血小板应有聚集现象。
2.红系:观察有无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有无大小,形态,结构(e.g. H-J body等),染色等异常。
3.粒系:观察各种粒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细胞出现,有无病理形态出现(e.g. 中毒颗粒,空泡等)。
4.其他白细胞系统:观察各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和异常形态结构的细胞(e.g. 异淋,浆细胞等)。
5.血小板:有无数量,大小,形态,染色,聚集性等的异常,有无巨核细胞。
6.有无寄生虫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e.g. 疟原虫,癌细胞,破碎细胞等)。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RBC :园盘形,φ6.7-7.7 (6-9)um ,淡红色,有中央淡染区,无核。
异常RBC 形态及相关疾病:一、大小异常1.RBC 生成加速。
2.MA,HA,急失血贫。
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的临床应用价值前言:外周血主要指的是骨髓血以外的血液,其中正常包含成熟的红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细胞,但如果外周血内出现幼稚细胞时,则需要考虑人体患有白血病或其它类型血液病的可能。
而外周血细胞的检验作为临床检验科室的一项基本工作,是组成血常规检验的重要内容。
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者外周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变化以及细胞的具体结构,对上述所提到的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给予准确的区别与鉴定。
除此之外,外周血细胞的检验诊断报告还能够为其他种类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给予较为准确的临床诊断。
一、外周血细胞检验的内容概述1.1理论依据外周血细胞检验作为血液学检验的重要项目,主要对血细胞的形态h变化以及数量变动做出观察研究。
而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虽然各种血细胞经常处于不断变动当中,但都会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
不同的血细胞可能处于不同阶段时会具有不同的的形态特点,但患有相关疾病的病人血细胞状况还是会和正常状况下的具有明显分别。
因此,进行外周血细胞的相关检验,能够对诊断血液先相关疾病具有明显意义,并可以算作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之1.2外周血细胞检验需要注意的问题1.2.1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在对病人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时,一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的两种方式,而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时,一般选用静脉抗凝血,而为了避免发生淤血或者浓缩现象,从而使血细胞的检验结果受到影响。
1.2.2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计数的过程如果处于室温的环境下,采取的血液标本需要在六个小时以内进行检测,而且在上机之前要将血液标本来回颠倒多次,保证血液浓度的正常使用,避免由于某些不必要情况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1.2.3血涂片的制备过程在制备检测使用的血涂片时,可采用非抗凝的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在进行推片过程中将血小板均匀铺开,为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提供方便。
并确保推片边缘对齐以及载玻片保持清洁,以免产生血膜分布不均的现象,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外周血涂片报告简介外周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可以对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进行初步判断,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周血涂片的制备方法和常见细胞形态及其意义。
外周血涂片的制备方法材料准备•血液采集针•洗净的玻璃干片•常规染色剂(如涂片染色剂)制备步骤1.用酒精棉球擦拭病人的外周血采集部位,以消毒。
2.使用血液采集针从患者的外周静脉或指尖采集一定量的血液。
3.小心地将采集到的血液滴在玻璃干片上。
4.快速横向滑动第二块玻璃片,将血液涂抹成薄膜。
5.将涂有血液的玻璃片自然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外周血涂片的常见细胞形态及其意义外周血涂片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多种细胞,以下是常见的细胞形态及其意义:红细胞(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圆形,中央凹陷,无核。
•意义: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细胞的重要细胞,数量过高或过低可能与造血功能异常或贫血等疾病有关。
白细胞•形态:白细胞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意义: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和比例的改变可能与感染、炎症、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呈片状或圆形,边缘不规则。
•意义: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凝结,数量过高或过低可能与出血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质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
•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常见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网织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是在骨髓中产生的不成熟红细胞。
•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可能与骨髓功能异常有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结论外周血涂片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提供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制备方法,并对各种细胞形态有一定的了解。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外周血涂片检查。
外周血涂片观察对漏检血液病诊断的意义摘要:目的:外周血涂片观察对漏检血液病诊断的意义。
方法:试验组:收集血液分析仪检测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800例和200例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并对比分析。
结果:试验组细胞异常检出率高,无论白细胞总数是否有改变,当伴有n%、l%、m%、b%增高或m%与b%同时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座椅、中毒颗粒、空泡及由何鸿、异淋、幼稚细胞、rbc、hb、mcv、rdw指标异常,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心浅染区消失。
对照组细胞异常检出率低。
结论:临床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无论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如何必须进行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细胞形态;血液病【中图分类号】r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34-02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检验者对仪器的计数原理,异常报警提示掌握不够,往往忽视血涂片检查,造成误诊和漏诊。
我们通过对800例血液分析仪检测中wbc,n%、l%、m%、e%、b%、rbc、hb、mcv、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进行血细胞形态涂片观察,探讨血涂片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的edta —n抗凝血标本(真空采血管)800例为血常规检测中wbc、l%、m%、n%、e%、b%、rbc、hb、mcv、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200例为血常规检测中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它通过观察和分析外周血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了解细胞比例和数量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不同种类血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判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或者其他红细胞相关疾病。
同时,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也可以提供诊断信息,如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或炎症,白细胞减少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2. 检测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外周血涂片检查是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某些血液病如再障、白血病等,在外周血涂片中可以观察到异常的细胞形态和数量,进而提供诊断依据。
此外,外周血涂片中还可观察到恶性肿瘤细胞的存在,对于早期肿瘤的筛查和定性有一定的帮助。
3. 评估感染和炎症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感染和炎症的评估也具有重要价值。
在感染和炎症过程中,白细胞通常会增多,并且分类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淋巴细胞增多提示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是细菌感染的表现。
此外,外周血涂片中还可以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捕食行为、嗜酸性粒细胞的排列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排列,此等信息能够帮助医生进一步分析感染和炎症的性质。
4. 监测治疗效果外周血涂片检查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外周血涂片中的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例如,对于患有再障的患者,通过连续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信息,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一检查方法,结合其他技术手段,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影像检验 中外健康文摘影像检验 2008年6月第5卷第6期 W orld Health Dige stM edica l Pe ri odica l 超高倍显微镜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评价■包文芳(青海红十字医院检验科 810000)【摘要】阴道加德纳菌已被确定为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菌[1],目前对加德纳菌的实验诊断方法较多。
我科用超高倍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查线索细胞,方法简单,不需染色,分辨率高,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高倍显微镜;阴道加德纳菌【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6-0188-01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226例被检者均为我院2007年5月至2007年8月妇科门诊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以常规消毒法用无菌棉签取阴道分泌物,置于0.5m l生理盐水管中送检。
1.2 试剂与方法1.2.1 超高倍显微镜检测法:用拭子将标本均匀涂抹在生理盐水中,加盖玻片镜检。
使用M I D型超高倍显微镜(由上海复星实业公司研制生产),在放大倍率为15000倍,相差视野(2)下观察全片,找到被短小杆菌侵袭的上皮细胞(即线索细胞)为阳性。
1.2.2 革兰染色法:标本直接在洁净玻片上涂片,待干后用革兰染色镜检,找到线索细胞为阳性。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226例标本应用超高倍显微镜法、革兰染色法分别检出线索细胞38例、33例,阳性率分别为16.8%、14.6%,两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0.42,P>0.05)。
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6.5%。
3 讨论从阴道分泌物中查找线索细胞诊断细菌性阴道炎是门诊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
本文应用M I D型超高倍显微镜直接取样涂片镜检,利用相差显微镜能使细胞中不同折光的部分变成明暗相差显著的立体图像的特点,可直接观察到上皮细胞被短小杆菌侵袭的现象。
该法对线索细胞的检出率与革兰染色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且操作简便,标本无须染色,不用油镜。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3年来血常规符合我院复检规则的880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进行检查。
结果发现有575例外周血有形态异常。
结论应重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制定复检规则,避免漏诊、误诊。
标签:外周血细胞;形态;重要意义
随着血液分析仪越来越普及,从以往的三分类到如今的五分类,极大地提高了检验的效率及质量,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参数。
但由于仪器检验原理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识别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变化[1-3],如果单纯地依靠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常会有错误报告的发出,给临床造成误诊,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以下对近3年来符合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的复片规则的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以了解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院就诊患者880例,男340例,女440例,年龄4个月~80岁,血常规检查均符合我院制定的镜检复检标准。
大多有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
1.2仪器与试剂ADVIA-212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原装配套试剂,每天均做质控以保证仪器处于在控状态,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自配瑞吉染液。
1.3我院制定的镜检复检标准单核细胞高于16%;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白细胞总数超过30×109/L;机器未分类,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白细胞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高于75%者。
1.4方法用EDTA抗凝管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充分混匀,2h内进行血常规分析,同时制作良好的血涂片2张,经瑞吉染色后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复片,在染色良好的区域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態。
2 结果
880例外周血形态中有575例形态异常:其中,中性粒细胞左移243例,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碎裂)194例,异淋70例,出现幼稚细胞9例,有核红细胞2例,大红细胞贫血14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40例,冷凝集2例,大血小板1例。
3 讨论
外周血涂片检查主要是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
在造血系统疾病发生造血功能紊乱时,可引起上述血细胞的改变,如出现幼稚细胞及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内部结构的改变。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对上述细胞进行识别,故必须重视外周血涂片的检查。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最常见的变化是出现核左移及毒性颗粒,常见于各种细菌性感染。
异淋增高常见于各种病毒性感染,如传单、病毒性肝炎、出血热等,若异淋>10%,且有较明显的三联症状常考虑为传单。
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常见于白血病、MDS等恶质病变,本文有1例患者其血常规检查仪器并未出现任何提示,仅显示重度贫血,经外周血涂片检查发现较多的幼稚细胞,后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红细胞形态改变主要有大小、形态、血红蛋白含量及内容物的出现。
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提示缺铁贫,大红细胞伴粒细胞分页过多提示巨幼贫的可能性较大。
红细胞大小不等,且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提示溶贫的可能性较大。
而外周血涂片的检查重点在于红细胞的形态,第一观察细胞是否出现畸形,随后观察红细胞的数量,并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红细胞的观察还与图片的薄厚以及分布有关,因此应规范操作,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观察区域。
血小板主要是观察其大小及颗粒的多少,大血小板常易被计为红细胞,故而影响血小板的计数,同时红细胞碎片也可能被误计为血小板而影响血小板的计数。
血小板有无聚集及颗粒的多少也可为血小板无力症提供参考,血小板的染色可提示血小板的成熟程度。
外周血涂片是在涂片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由于该检测技术可以直接观察细胞的情况,如数量、比例等,所以血涂片检查能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非常重要的线索[4],因此检验科应高度重视血涂片的检查,加强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学习。
专家认为要保证患者的检测结果安全最大可接受,起码要有5%的复检率。
每个实验室都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血片复查规则[5-6],凡仪器有报警或检验结果符合复查规则或临床上有较明显症状的(如发热、感染、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都应同时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误诊、漏诊,从而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数据。
总之,实施外周血涂片检查是必要的,及时进入了全自动化诊断时代,该检查方式也是无法取代的。
外周血涂片检查具有简便、快捷等优点,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是这样要求临床检验意识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检验经验以及操作手法,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其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巧国.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与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4):433-434.
[2]席小红,张明远,等.两种计数血液标本细胞方法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3(3):222.
[3]刘杰平.从KX-21血细胞分析仪测得结果看血涂片的重要性[J]. 医学信息,2010,5(10):2817-2818.
[4]李云,等.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2):1457-1458.
[5]肖志坚,郝玉书. 进一步规范和细化我国血细胞形态学规则[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2):73-74.
[6]唐艺,白鸽.学虚报分析仪血涂片复检标准的制定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7):60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