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的旅游资源教案(高一地理)

我国的旅游资源教案(高一地理)

我国的旅游资源教案(高一地理)
我国的旅游资源教案(高一地理)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课标解读

1.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2.举例说明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运用图表归纳法,概括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说明其价值。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翠华山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位于秦岭北麓,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整个山体与秦岭山脉一起由一条东西向的深大断裂带与北边平坦的关中平原相隔。

2019年3月16日,翠华山被中国国土资源部授予“陕西地质灾害国家地质公园”的称号,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思考:从地址构造角度看,为什么翠华山会出现这样的地貌?导入新课——我国的旅游资源。

●教学流程设计

1.(1)山岳风光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2)水域风光:如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

2.人文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与古代工程建筑:如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2)风土民情:如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绚丽多彩;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1.状况:1985年加入联合国年6月已有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

2.分类????

?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3.开发与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时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2.若要开发我国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 开发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从经济上去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1.教材图2.16台湾日月潭、图2.17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图2.18江南古镇——周庄分别体现了我国旅游资源的什么特色?

【提示】 台湾日月潭为山水风光的代表,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历史文物古迹的代表,周庄是风土民情的代表。

2.教材P 27阅读材料我国的“红色旅游”正在兴起,我国的“红色旅游”属于哪种旅游资源、“红色旅游”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提示】 “红色旅游”应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被开发为旅游资源。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我国十大旅游胜地

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以极高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闻名于世,是我国众多旅游资源的精华,它们分别是: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黄山、杭州西湖、秦陵兵马俑、日月潭。

将下列旅游资源分类填入表中,并回答问题。 A .桂林山水 B .傣族泼水节 C .长江三峡 D .武陵源群峰 E .大理三塔 F .北京大观园

G .山东泰山 H .无锡“天下第二泉” I .人民英雄纪念碑 J .天津科技宫 K .山西五台山 L .苏州园林

M .天津水上公园 N .青海湖鸟岛 O .安徽黄山 (1)

(2)试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不同。

【思路点拨】旅游资源按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是自然界的各种要素和现象的组合;人文旅游资源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而我国许多名山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又加上了一些人类创造,便成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组合,成为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解析】第(1)题,按属性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凡是由人类创造的景观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以自然界本身的美感来吸引旅游者的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多是在景观区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往往相得益彰而成,我国许多名山都属于这类旅游资源。可见B、E、F、L、I、M、J为人文旅游资源,A、D为地质地貌景观,C、H为水域风光,N为生物景观。G、K、O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第(2)题,从形成、规模、变化、分布、功能角度分析。

【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A、C、D、H、N

人文旅游资源:B、E、F、L、I、M、J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G、K、O

(2)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变化一般较缓慢,野外分布较多,其旅游功能一般体现在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等;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迅速,分布在居民地较多的区域,旅游功能一般体现在

读教材2.21我国的世界遗产分布,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哪几类?

【提示】我国的世界遗产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三类。

2.沿京沪线附近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提示】沿京沪线我国世界遗产主要有长城、明清故宫、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泰山、曲阜“三孔”、明孝陵、苏州古典园林,其中泰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其他为世界文化遗产。

3.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从审美和自然角度分析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都代表着某一类地质地貌中最重要的历史演化过程,展示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

1.我国世界遗产丰富的原因

2.对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原则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都代表着某一类地质地貌中最重要的历史演化过程,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

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旅游开发只是世界遗产的功用之一,必须十分慎重,做到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不能造成对世界遗产的任何破坏。“世界遗产”中的任何一种毁坏、灭绝或消失,都无法再造。如果不加以保护,任其毁灭,将是人类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世界遗产具有游览价值,是重要的、顶级的旅游资源,而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源,因此在开发中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北京时间2019年8月2日上午5时,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

大会上,“中国丹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丹霞地貌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中国丹霞”的重要价值有哪些?

(2)我国积极申报“中国丹霞”为世界遗产的意义有哪些?

【思路点拨】“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而“中国丹霞”属于世界自然遗产,其所具有的质量价值很高,集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经济价值于一身,所以我国申报“中国丹霞”为世界遗产意义重大。

【解析】第(1)题,“中国丹霞”主要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第(2)题,解答本题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认可,是一种资源价值的体现;二是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都有意义。

【答案】(1)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2)世界自然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地区优秀自然遗产的承认,是一项世界的顶级品牌,具有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同。世界遗产地都是旅游胜地,申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当地的自然资源就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得到永久保护,极大地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从根本上巩固和加强丹霞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旅游资源的地位和声誉,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图表展示]

教材P28图2.21我国的世界遗产分布

[解图精要]

读图可得:我国的自然遗产分布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文化遗产东多西少。这是因为东部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人类生存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中西部许多高山大川人迹罕至,自然环境保存良好。所以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东部,自然遗产集中于中西部。

我国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主要有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图表应用]

下图表示中国部分“世界遗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申报“世界遗产”最重要的意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徽省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是________;九寨沟、黄龙这两个“世界自然遗产”位于________省;我国南方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________与万里长城一样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世界遗产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由于自然或人文原

因,这些宝贵的财富正面临着毁坏或消失的危险,申报“世界遗产”最重要的意义是保护。安徽省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项目的是黄山,九寨沟、黄龙这两个“世界自然遗产”位于四川省,我国南方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是苏州古典园林。

【答案】(1)保护资源和环境

(2)黄山四川苏州古典园林

教材P26思考

【答案】(1)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从地貌看,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尤其是山区面积广大,形成许多名山,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庐山、黄山等。从气候看,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气象万千,如吉林雾凇、黄山“云海”等。从水文看,长江、黄河等源远流长,形成长江三峡、壶口瀑布等众多旅游资源。从生物看,生物种属繁多,形成许多生物景观,如黄山的奇松等。

(2)五千年文明的不间断性: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三皇五帝”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众多时代,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众多的文明古迹,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秦陵兵马俑等,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

教材P29活动

【点拨】我国于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19年6月已有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遗产(31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在学习时,注意主要的遗产项目和所处的省级行政区。

4

)

佛高

71米,是世界上

最高的石佛像

中国旅游网2019年11月1日电“2019年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9日在青岛揭晓,西安市、青岛市等10座城市获此殊荣。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B.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丰富

C.我国有风采各异的风情习俗,如傣族火把节、彝族的泼水节等

D.我国的现代工程建筑对中外游客吸引力不大

2.既列入我国十大旅游景点,又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是()

A.杭州西湖、桂林山水

B.平遥古城、北京故宫

C.安徽黄山、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D.湖南武陵源、四川九寨沟

【解析】第1题,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同样,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了风采各异、各有特色的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同时,我国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各具特色的小镇风光,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艺品,对中外游客也有巨大的吸引力。第2题,桂林山水属于我国十大旅游景点,但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平遥古城、湖南武陵源、四川九寨沟被列为世界遗产,但不属于我国十大旅游景点。

【答案】 1.A 2.C

3.我国“三江并流”由三条河并肩流过云南省西北部,因其气势磅礴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河流,其上游属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的是()

A.甲、乙 B.乙、丁

C.甲、乙、丙D.乙、丙、戊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核心景观的是()

①高山湖泊②火山锥③峡谷④冰川⑤地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③④⑤

(3)图中的吴哥窟是世界遗产地之一,简述其文化、建筑特色。

【解析】解答该题关键抓住以下两点:①能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并能判断出图中主要河流及其河段的名称;②熟练掌握和运用该区域主要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第(1)题,乙为湄公河,其上游是澜沧江;丁为萨尔温江,其上游为怒江。第(2)题,“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位于我国云南西北部,该地处于横断山区,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加之冰川、流水侵蚀明显,形成高山湖泊、

峡谷等。第(3)题,吴哥窟位于柬埔寨,属于佛教石构建筑,石刻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1)B(2)C

(3)印度教;柬埔寨古代石构建筑和石刻浮雕。

4.阅读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完成我国世界遗产的有关问题。

文化遗产:长城(嘉峪关、八达岭、山海关三处)、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平遥古城(山西)、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云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重庆)、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云冈石窟。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明十三陵、明孝陵、盛京三陵。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武陵源(湖南)。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文化景观遗产:庐山。

(1)上述世界遗产中处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有哪些?简述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

(2)江西庐山、山东泰山同为风景名山,其成因是否相同?为什么?

(3)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遗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对我国来说,申报世界遗产,一方面,不仅有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意义,还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作为旅游景点的世界遗产每年都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从而吸引全世界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极大关注,掀起到华旅游观光的热潮,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1)处于西部地带的有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西藏布达拉宫、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云南丽江古城、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9处。另外,长城跨东、中、西三个地带。世界遗产是世界级名胜,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可以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西部地区可以这些世界遗产为依托,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2)两山成因相同,同为由断层上升而成的块状山。

(3)建筑风格独特,是汉藏人民和平友好的见证。

一、选择题

1.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中最重要的是()

①古代文化艺术宝藏②风土民情③旅游商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解析】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中,最重要的是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风土民情。

【答案】 A

2.敦煌、泰山、五台山作为旅游区,具有的共同的优势条件是()

A.都有上山的索道

B.游客的承载量大

C.绮丽的自然风光

D.丰富的人文景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以及具体特点。敦煌有丰富的雕刻和壁画,以人文景观为主;泰山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景,而且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岱庙、中天门、南天门以及历代的碑刻,是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五台山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也蕴藏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答案】 D

3.假设你带领一个旅游团沿第二亚欧大陆桥赴俄罗斯考察。请在下列①~⑦备选文物遗迹中,找出沿陇海—兰新线两边120千米内可供参观的一组古代文物遗迹()

①莫高窟②嘉峪关③都江堰④秦始皇陵兵马俑

⑤云冈石窟⑥北京故宫⑦龙门石窟

A.①②③⑦ B.①②④⑦

C.①③④⑥ D.②④⑥⑦

【解析】陇海—兰新线两侧120千米范围内大约相当于纬度相差1°,解答时应掌握好这个度。

【答案】 B

4.下列不属于我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A.昆曲

B.古琴艺术

C.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D.泰山

【解析】泰山是我国的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不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 D

5.下列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是()

A.龙门石窟 B.黄龙风景区

C.安阳殷墟 D.武夷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分类情况。到2019年6月我国已有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31处,自然遗产1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泰山、武夷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答案】 D

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旅游路线中具有观赏海岸地貌、古代文化遗迹、沙漠探险等旅游内容的是()

A.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B.京哈线—京广线

C.陇海线—兰新线—南疆线

D.京沪线—沪杭线

7.在下列哪个地方旅游有可能看到“午夜的太阳”()

A.拉萨B.摩尔曼斯克

C.汉城D.漠河

【解析】第6题,在陇海线的起点可以看到海岸地貌,陇海—兰新线沿线有秦陵兵马俑等古代文化遗迹,南疆铁路沿线有沙漠可以开展沙漠探险活动。而其他铁路沿线不具备这些条件。第7题,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之内。

【答案】 6.C7.B

(2019·南昌高二检测)深藏在滇西北横断山脉中的丽江古城因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名利双收”,丽江“以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发展回馈遗产保护”的成功做法,在中国被誉为“丽江现象”;在国际上则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可持续性文化旅游发展丽江合作模式”推出。据此完成8~9题。

8.丽江古城的世界遗产类型是()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遗产D.文化景观

9.“丽江现象”、“丽江模式”给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启示是()

A.发展旅游业必须由当地投资

B.发展旅游业必须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C.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第一的发展原则

D.发展旅游业必须用文物换取外汇

【解析】丽江古城属于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丽江现象”、“丽江模

式”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

【答案】8.B9.B

10.下列“旅游景点—所在省区—类型”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大昭寺—青海—古建筑景观

B.南麂列岛—浙江—水文景观

C.云冈石窟—山西—文化艺术景观

D.鼎湖山—广东—地质地貌景观

【解析】大昭寺位于西藏,属古建筑景观;南麂列岛位于浙江,属生物景观;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属文化艺术景观;鼎湖山位于广东,属生物景观。

【答案】 C

二、综合题

11.(2019·海南高考)衡山蜿蜒分布于湘江西岸。“祝融峰之高,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被称为“衡山四绝”。古人乘船观赏衡山有“帆随湘转,望衡九面”之说。下图示意衡山中心景区。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衡山的优势旅游资源。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点:

(1)衡山是我国的历史名山,号称五岳中的“南岳”;

(2)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认真阅读图文资料,找出相关的旅游景点。

自然旅游资源方面:衡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水文景观(瀑布)、气象景观(云海)和生物景观(植被繁多)。人文旅游资源方面:衡山历史悠久,多古迹、寺庙,历史文化价值高。

【答案】历史名山,是五岳中的南岳;文化底蕴深厚(多古迹,寺庙);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多流泉飞瀑,多云雾),植被繁茂(观赏植物种类多);山地景观多样,风光壮丽。

12.图甲是旅游景观图,图乙是我国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景观a地貌类型属于________地貌;景观b位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地形区)地区,岩石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四幅景观图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是________(填字母),位于图乙所示区域的有________(填字母)。

(3)黄山作为世界遗产,从自然和审美的角度看,代表()

A.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B.一类地质地貌中最重要的历史演化过程

C.一类景观的形态美、艺术美

D.一类景观的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4)申报世界遗产最重要的意义是()

A.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B.体现旅游资源的价值

C.体现国家、民族的富饶

D.保护资源与环境

【解析】第(1)题,景观a为我国著名的广西漓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b为安徽黄山,是典型的高山花岗岩地貌。第(2)题,结合世界遗产类型与分布,可知黄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c苏州园林位于图乙所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第(3)题,从自然和审美角度来讲,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都代表着某一类地质地貌中最重要的历史演化过程。第(4)题,我国申报世界遗产不只是考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答案】(1)喀斯特江南丘陵岩浆岩(侵入岩) (2)b c (3)B (4)D

《旅游地理》全套详细教案(新人教)

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旅游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闲暇时间等因素对其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等的影响。 2.学会从多种渠道收集旅游地的信息,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时空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及旅游费用等。 3.了解普通旅游者在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4.应用自己已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对旅游安全的影响,并了解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保障旅游安全 难点:选择不同旅游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教具准备:各种图片、图表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与联系实际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一)旅游者的主观愿望 从主观上来说,个人的兴趣(旅游动机)和爱好(旅游偏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内容等的选择都会不同。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如观光、考察和研究、会议和商务活动、宗教朝拜、疗养和健身、学习、娱乐、探亲访友、购物等。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主要有:消遣娱乐、追新求奇、考察研究、会议、商务活动、宗教膜拜、疗养健身、学习、探亲访友、购物观光等。 讨论:(1)旅游动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 1)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2.旅游偏好 因为性别、年龄、心理、兴趣、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结构、常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喜欢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旅游活动,因而对旅游线路的选择也有差异,这就是旅游偏好。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2016~2017学年第2 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主讲教师:甜

【课题】课程介绍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难点: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年问候 二、安全教育 三、课堂纪律 四、课程介绍 课件展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主要容: 旅游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研究;旅游业的研究;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旅游区划的研究。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及方法: 1、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目的 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 激发爱国热情, 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学习中国旅游地理方法 案例一:与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色 导出对比分析法 案例二:某地旅游地图认识 导出地图辅助学习法 案例三:分析东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案例四:学生谈旅游的收获 导出实地考察法 案例五:获取信息的方式 导出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课题】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省第2-3节【教学目标】 1.了解省概况 2.掌握省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省概况、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难点:运用本节课知识设计旅游线路和模拟导游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立疑激趣 这里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泉城”、“海滨山城”、“世界风筝之都”,

专题《旅游地理》教案(人教选修3)

《旅游地理》教案 任课教师:熊勇珍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3)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4)永续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第二课时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旅游地理教案(精选)

绪论 学习目标:1、了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2,理解旅游及其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3、认识旅游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一节旅游活动与地理时空 一、旅游活动的时空发展 1.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旅行 2.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行 3.中国古代社会的旅游类型 (1)帝王巡游 (2)政治游说 (3)学术考察 (4)商务旅游 (5)士人漫游 (6)宗教旅游 (7)航海旅游

二、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1841-1949年) 三、中国的现代旅游(1949年10月以后) (一)初创阶段(1949-1955) 新中国旅游业从早期的公费接待少量观光团,发展到组织华侨、港澳同胞自费回国观光、旅游、探亲。侨乡探亲旅游是初创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 1954年4月15日,新中国第一家面向外国人的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诞生。 (二)开拓时期(1956-1966) 从1956年开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是中国旅游事业的开拓阶段,它的标志是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 (三)停滞阶段(1967-1977)

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旅游事业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处于历史上的萧条、停滞阶段。 (四)发展时期(1978年以后) 这是中国旅游业具有历史性、战略性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从1978年到20世纪末的20几年,我国的旅游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的旅游业将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整个发展时期,从1978年到现在这20多年中,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表现在:

选修三旅游地理1.1 现代旅游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地理培训教案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旅游地理培训教案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旅游选修模块 ★考试要点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1、旅游资源的内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人工创造物、风俗民情)。其本质特征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消闲、求知、健身类。 (2)地质地貌景观:①花岗岩景观:泰山、华山、黄山(猴子观海)、衡山、普陀山(海上),典型地貌景观:球状风化物。②砂岩景观:红色砂岩受风化侵蚀,形成地形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赤壁地貌—丹霞地貌。“碧水丹山”赞美福建武夷山。 3、旅游资源的特点: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非凡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4、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在内容上: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在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3).在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4).在组成上: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是多样的,孤立的要素很难有吸引力,多要素相互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旅游资源。

(1)、碉楼简介: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开平碉楼与村落及其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乡风民俗等,都保持得相当完整和真实。她深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高度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筑艺术长廊”。 (2)、湖北武当山拟冲击我国第5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3)、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衡山、南粤—恒山、中岳—嵩山 (4)、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2、保护世界遗产的原因: (1)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世界自然遗产代表某一类地质地貌中最重要的历史演变过程,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 (3)世界遗产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源。 3、保护世界遗产的措施: (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合作与相互支持,为保护遗产作贡献。 (2)1976年,政府间的国际合作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确定和保护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将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4、我国十大旅游胜地——关注旅游线路图的设计 长江三峡、杭州西湖、桂林山水、安徽黄山(双遗产)、台湾日月潭、{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北京故宫、秦陵兵马俑、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5 、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地域性 (1)旅游资源分布的东西向差异 (2 )旅游资源分布的南北向差异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人教选修3)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人教选修3)-精品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人教选修3)-精品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3)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4)永续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经典例题1](2006年天津高考)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 学期教学方案 中 国 旅 游 地

理 授课人:马广营 班级:07旅游管理班 学期:09-10上学期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一、课程说明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中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分区的理论知识和各大旅游区的景观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各大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旅游环境特征,以及各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依据、旅游业发展条件、可选择的发展战略基本思路,以及主要旅游区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兴省(区)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为将来从事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二、教学计划(共36学时)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7学时) 第1章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概论(1学时) 教学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1学时)

教学重点: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2章旅游资源(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类别(1学时)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保护(1学时) 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含义。 2、旅游资源的类别。 3、旅游资源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保护。 教学难点: 1、旅游资源的含义。 2、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3章旅游开发(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0.5学时) 二、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0.5学时) 三、旅游开发的条件(0.5学时) 四、旅游开发的原则与评价(0.5学时) 五、旅游开发类型(0.5学时) 六、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0.5学时)教学重点: 1、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2、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 3、我国的旅游开发。 教学难点: 我国的旅游开发。

我国的旅游资源教案

第二章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时间20XX年1月8日 教学地点综合楼旅游与酒店管理部多媒体教室 教学班级20XX级旅游与酒店管理2班 教学内容 1、中国的区位和疆域 2、中国的大陆疆界、海岸线和邻国概况等 3、中国的海域和岛屿 课程类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的疆域、邻国、海域和岛屿等基本情况,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辽阔的疆域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能够在了解我国疆域辽阔的基础上,用导游的语言讲解我国疆域方面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辽阔的疆域之间的密切关系; 2、难点:用导游的语言讲解我国疆域方面的基本情况。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入新课 提起我国的旅游景观,那绝对能用六个字来概括了:“类型多,分布广”。(用PPT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我国都是多不胜数的。为什么我国会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呢?这当然要和我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密切相关了。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和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 正是这辽阔的疆域,使我国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正是这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则形成了广泛多样的人文景观。凭着这些多样的景观,我国成为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之邦,因此,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 在第一章节的内容中,我们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这是我国人文旅游景观形成的基础,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开始学习第二章:中国旅游地理,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可以使我们重点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景观之间的密切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先天的优势,也就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它一般包括区位、疆域、地貌、气候等方面。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中国的疆域。 讲述新课 用PPT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看图总结:我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和陆地面积概况。 总结 1、我国的地域概况 中国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厦门安防科技学院教师教案编写规范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对教案的管理,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要点》,制定本教案编写规范。 一、教案编写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教学大纲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课程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2. 创新性原则。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消化、吸收别人的经验,精心编写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教案。 3. 艺术性原则。就是巧妙构思自己的教案,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4. 操作性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学思路清晰,能力训练层次分明,文字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二、教案编写的要求 1. 教案编写应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结合所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出符合教师个人独特风格的教案。 2.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教学进度表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与教学进度表相一致。 三、教案编写的内容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授课内容和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等的需要,教师要清楚写出通过教学最终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形成何种技能等。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学重点,编写教案时教师应明确写出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时不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应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哪部分是难点,并通过怎样的讲授,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3. 教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要通盘考虑教学总学时,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各章具体教学时数。 4. 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方法与过程是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过程,抓住重点与难点,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贯彻启发式、讨

人教版旅游地理教案

人教版旅游地理教案 【篇一:选修三旅游地理5.1 设计旅游活动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旅游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闲暇时间等因素对其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等的影响。 2.学会从多种渠道收集旅游地的信息,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时 空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及旅游费用等。 3.了解普通旅游者在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 的一般性原则。 4.应用自己已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 对旅游安全的影响,并了解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保障旅游安 全 难点:选择不同旅游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教具准备:各种图片、图表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与联系实际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一)旅游者的主观愿望 从主观上来说,个人的兴趣(旅游动机)和爱好(旅游偏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内容等的选择都会不同。 1.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 动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如观光、考察 和研究、会议和商务活动、宗教朝拜、疗养和健身、学习、娱乐、 探亲访友、购物等。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 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同一 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

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 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主要有:消遣娱乐、追新求奇、考察研究、会议、商务活动、宗教膜拜、疗养健身、学习、探亲访友、购物观光等。 讨论:(1)旅游动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 )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 1)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 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 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2.旅游偏好 因为性别、年龄、心理、兴趣、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 地位、家庭结构、常 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喜欢不同形式和内容的 旅游活动,因而对旅游线路的选择也有差异,这就是旅游偏好。 图文资料显示:不同的旅游地其旅游活动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人 们的文化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旅游偏好,并影响人们选择了不同类 型的旅游地。西安碑林和华山相距不远,前者是历史文化景观,后 者是山地景观。二者相比,碑林游客的文化程度高于华山游客。 当然这种文化程度对旅游地选择影响也是相对的。 1.读图5-2 ,说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旅游活动的偏好有什么不同? 富的旅游活动,如游览西安碑林;学历较低的人,一般相对比较喜 欢健康欢乐的旅游活动,以娱乐和消遣为主要目的,因而倾向选择 山地自然景点,如游览华山。但是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 2.比较一下父母与自己喜欢的旅游活动有没有区别? 为什么? 去旅游;孩子则活泼好动,体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对 新奇的地方比较感兴趣。 3 .列举出三个你最想去的地方,并谈谈你的理由。 种信息进行原因分析。

旅游地理培训教案(doc 18)

更多资料请访问.(.....) 旅游选修模块 ★考试要点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1、旅游资源的内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人工创造物、风俗民情)。其本质特征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种类举例旅游价值核心表现形式形成过程 自然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景观路南石林对于探险猎奇、 游乐、疗养等性 质的旅游具有重 要意义 地貌景 观 具体形式自然过程水域风光杭州西湖 生物景观黄山迎客松 天象与气象景观黄山云海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北京故宫表现在教育性 (知识、文化的) 的旅游方面的意 义 建筑景 观 具体形式 和精神文 化形式 历史过程 及当代人 类活动建筑设施苏州园林 旅游商品景德镇瓷器 人文活动傣族泼水节 (1)自然旅游资源种类还包括宇宙类,如太空、星体、天体观测、陨石等;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消闲、求知、健身类。 (2)地质地貌景观:①花岗岩景观:泰山、华山、黄山(猴子观海)、衡山、普陀山(海上),典型地貌景观:球状风化物。②砂岩景观:红色砂岩受风化侵蚀,形成地形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赤壁地貌—丹霞地貌。“碧水丹山”赞美福建武夷山。 3、旅游资源的特点: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非凡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4、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在内容上: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在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3).在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4).在组成上: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是多样的,孤立的要素很难有吸引力,多要素相互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旅游资源。 (5).在价值上:旅游资源具有艺术欣赏性、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等。 5、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人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人教选修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人教选修3)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X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j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 旅游地理》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教案全套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1 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篇一:教案___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地理学 教学课题与课时:旅游与旅游地理学(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书目: [1]保继刚.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2). [2]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来喜.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李旭旦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 第一节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 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随着“旅游”一词在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出现,关于其科学概念也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tourism)一词.最早以旅行与游览两层意思出现在英国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但真正赋予其科学概念的是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 and krapf),他们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

旅游地理教案

旅游地理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旅游地理》教 案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主讲教师:陈甜 【课题】课程介绍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范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难点: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年问候 二、安全教育 三、课堂纪律 四、课程介绍 课件展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主要内容: 旅游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研究;旅游业的研究;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旅游区划的研究。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及方法: 1、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目的 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 激发爱国热情, 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学习中国旅游地理方法 案例一:西安与桂林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色 导出对比分析法 案例二:某地旅游地图认识 导出地图辅助学习法 案例三:分析东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案例四:学生谈旅游的收获 导出实地考察法 案例五:获取信息的方式 导出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课题】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着名景区—山东省第2-3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省概况 2.掌握山东省主要游览地及着名景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山东省概况、主要游览地及着名景区 难点:运用本节课知识设计旅游线路和模拟导游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立疑激趣 这里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泉城”、“海滨山城”、“世界风筝之都”, 图片展示,猜猜这是中国的哪个省? 导入新课 新授 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着名景区—山东省 一、概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 旅游地理》精品教案全套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精品教案 课题: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1 现代旅游 教案序号:第教案 课型: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旅游业相关统计图表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对旅游活动各方面作用的科学认识,树立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识,为今后献身旅游事业而作出准备 教学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

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图1.2 农村果园采摘 图1.2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旅游的真实写照。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交叉行业。 图1.3 革命圣地——延安 图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远景。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