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2.3《水分子的变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7.91 KB
- 文档页数:5
2.3 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水的分解【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水的电解的实验现象,了解产物的验证方法,明确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2、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认识分解反应并能正确判断反应类型。
3、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并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微粒观。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结论得出化学变化的发生条件,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难点:围观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建立化学的微粒观。
【教学过程】回顾复习:水在加热蒸发和冷凝过程中,水分子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生1: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由液态→气态;生2: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由气态→液态。
师:在这两个反应中,水分子本身改变了吗?生: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
师:现在,我们改变反应条件,给水通入直流电,水分子会发生什么改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问题导学一:水的电解1、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2)仔细观察两只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3)两个电极分别有何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看实验的模拟动画:(1)介绍实验装置: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电池)。
(2)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师:继续操作实验,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生1:观察到两只玻璃管内液面均下降;生2:两个电极均有气泡产生,且与正极相连的电极气体体积与负极相连的电极气体体积比为1:2;师:两只玻璃管内液面下降后的空间为空白吗?生:不是,是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师:那这些气体是不是水蒸气呢?化学小知识:在化学上,常根据某物质特意的变化现象来验证该物质。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氢气:点燃的木条检验,现象: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师:现在我们就来验证这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究竟是不是水蒸气:操作一: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案
主题:水分子的变化
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的变化过程,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内容:
1. 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 水的密度和沸点的测定
3. 水的结晶和蒸发实验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实物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水分子变化
的好奇心。
2. 学习水分子结构和性质:讲解水分子的化学式H2O、极性、氢键等性质,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 实验操作一:水的密度测定。
在实验室中准备好水、烧杯、天平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按
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4. 实验操作二:水的沸点测定。
给出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让学生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并记录测定结果。
5. 实验操作三:水的结晶和蒸发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结晶和蒸发的过程,了解水分子
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6.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他们总结水分子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7. 总结和讨论: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复习和巩固,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拓展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实践化学知识。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对水分子变化的理解。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课件、实验操作指导书等。
第三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水分子的变化》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2. 了解水的三态和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
3. 了解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水的三态和变化及温度与压强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方法1. 形象化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形象化工具,使学生深入理解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和变化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1. 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1) 水分子的结构和组成1)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2) 水分子的分子式为H2O。
3) 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相连,形成一个角度为104.5度的三角形结构。
(2) 水分子的性质1) 水具有极性,因为氢原子的电子云向着氧原子倾斜,使得氧原子带有负电荷,氢原子带有正电荷。
2) 水具有很强的氢键作用力,因为氧原子带有负电荷,而氢原子带有正电荷,所以它们之间会形成氢键作用力;同时,由于氢键作用力比较弱,所以水分子之间也会有相对稳定的氢键作用力。
2. 水的三态和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1) 水的三态1) 水的三态是指液态、固态和气态。
2) 当温度低于0℃时,水分子会凝固成为固态,形成冰。
3) 当温度在0℃至100℃之间时,水分子处于液态。
4) 当温度超过100℃时,水分子会逐渐蒸发成为气态。
(2) 水的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1) 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水分子会融化成为液态,液态的水分子会蒸发成为气态。
2) 当温度降低时,气态的水分子会凝结成为液态,液态的水分子会冷却成为固态。
3) 当压强升高时,水的沸点会升高;当压强降低时,水的沸点会降低。
3. 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1) 水分子的溶解能力1) 水分子是一种非常强的极性溶剂,可以溶解很多有机物质和无机盐。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教案学习目标1、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5、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教学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2.化合反应3.氢能源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叙述,性质的描述。
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叙述,性质的描述。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腐蚀性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
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
变化的叙述模式为:某物质怎么样了。
性质一般的描述:某物质易、可、能(或不易、不可、不能)+变化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
小结:学生能否说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为什么?思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水分子的变化【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3.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水的分解。
【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含义及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电解器。
【教学过程】通过实物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环节二:播放电解水演示视频。
环节三: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实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同时,指出在化学上常根据某物质特有变化现象来验证该物质。
1.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板书):(1)电解水是________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需要能量。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正极的和负极的______,二者的体积比为_____。
(可简单记忆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投影: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和读法对学生进行正确详细的指导)提出问题:观察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说一说此化学反应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这种反应类型都有什么特点?聆听老师介绍。
观看电解水演示视频理解识记。
学生总结理解化学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意义。
学生观察总结分解了解电解水的仪器装置。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真实的感受到水在通入直流电后发生了变化。
体会化学变化的宏观实质就是生成了新物质,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学习化学变化的第一种表示方法——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使学生了解化学变化是有很多类型的,我们在研究时要进行分类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探究,知道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
2.通过对水的合成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______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⑵分解反应。
⑶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现象及数据认识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⑵通过水的分解这一化学变化了解分解反应。
⑶通过模型展示学会用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与学生的问与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二、教学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
三、教学难点: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四、方法与技巧:⑴电解水的装置无论怎样改变,其原理是一致的,要知道各部件和电解液的作用,判断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为解题的突破口。
⑵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字母表达式:A→B+C+…五、实验器材:改进的水电解器(原水电解器尖嘴口太大,不利于学生动手实验时做出好的效果,我将其玻璃尖嘴改为注射器针头)、学生直流电源、导线、酒精灯、废液缸等。
六、教学过程:导入:烧开水看到的现象实验探究:水分子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教师介绍实验装置)[提出问题]通入直流电后,水分子本身改变吗?[猜想假设]1、通入直流电后,水分子本身改变了。
2、通入直流电后,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实验验证]步骤1、打开电源,观察现象;关闭电源,记录数据。
现象:玻璃管底部的电极上都产生了。
资料:1、氢气:具有可燃性。
(在空气中,能被燃着的木条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2、氧气:具有助燃性。
(在空气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步骤2 、检验这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上方注射器针头尖嘴处,然后慢慢打开活塞。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上方注射器针头尖嘴处,然后慢慢打开活塞。
记录现象(引入)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 氧气−→(引出)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
2.3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2.通过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
3.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情感目标】1.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
2.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图片见光盘)创设情景:展示图片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而水分子本身不变,即“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未变。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新课导入】二:(复习——温故知新导入)知识回顾: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晒干了——阳光下,温度高,水分子的运动加快。
(2)烧开水时壶盖被顶起来了——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剧烈,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
教师: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数目不变,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新课导入】三:(问题导入)展示水的天然循环过程示意图:复习提问:在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水在通入直流电时,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水的分解1.认真观察教材第36页“实验探究23”,填写下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多;两者的体积比大约为1∶2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该气体能够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该气体是氢气(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该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气体是氧气2.试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指出反应类型。
《水的分解》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的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知道化学变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且化学变化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了解分解反应的特点。
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化学变化观。
2.通过对水分解的微观分析,知道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模式。
3.理解文字表达式的意义,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一个化学反应。
4.通过水加热和水电解两个变化的比较,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明白宏观物质的变化都是由微观粒子的变化引起的道理。
二、【评价设计】1.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微观分析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
2.通过课堂跟踪巩固练习,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通过课堂达标检测,考察学生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三、【教学准备】水电解器的调试准备。
四、【教学过程】义:一②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条件。
水氢气 + 氧气(分解反应)H2O H2 O2六、【附:课堂练习及达标测试题】巩固练习一:1.有人说“用过滤的方法将泥水中的泥沙和水分开是分解反应”,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巩固练习二:A、B分别表示加热水和电解水两个实验,请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它们的区别。
A B达标检测题:1.某课外小组用右图所示装置电解水,则(1)试管a中收集的气体是。
(2)检验a试管中气体的方法是,现象是。
(3)检验b试管中气体的方法是,现象是。
(4)该反应(释放/吸收)能量。
(5)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
2.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B.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D.氢气 + 氧气水3.在水电解实验中,变化前的微粒是。
变化后的微粒是。
因此当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改变/不变)。
4.电解水时,用燃着的火柴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时,可看到气体被点燃。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校:汤峪镇聚庆初中教者:韩亮《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水分子的变化”是鲁教版化学教材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内容。
在教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不变,改变的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本节教材仍然以水的变化为例,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这个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对化学变化微观实质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而原子本身不发生变化,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
通过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能更早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更有效的的构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化学科学体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本质区别,也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从微观的角度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知道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对宏观和微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么,水除了能发生三态变化外,是否会发生其他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以水的变化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能从宏观和微观认识水的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先从宏观认识关于水的化学变化,再从微观分析其中的实质,逐步构建宏观微观相联系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
在教学分解反应时,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加上教师点拨完成。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必要的内容,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结论,避免接受式教学。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相对较难,在设计时我通过演示实验、图形分析、讨论交流等多种途径吸引学生注意力、突破难点,让学生将一些化学学科的理念,渗透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要学习知识以外,更要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态度,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深入认识,使学生学会从微观领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以及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水分子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2. 探索水分子的三种常见形式:固态、液态和气态。
3. 理解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过程和特征。
4. 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知道水的三种形态是什么吗?”“水是如何从一个形态转变为另一个形态的呢?”激发学生对水分子变化的探索和思考。
知识探索:2. 提供相关背景知识,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讲解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形成了一个带有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的极性分子。
3. 向学生展示并解释水分子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水分子的构成和特性。
实验实践:4.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每组准备三个容器,分别装有冰块、自来水和热水。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容器中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等变化。
5.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冰块在何种情况下会融化成水?水在何种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为什么热水比冰块和自来水更容易蒸发?6. 导入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对水分子状态的影响。
概念巩固:7. 给学生提供相关补充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巩固所学概念。
比如,通过讲解加热、冷却和压力变化对水分子状态的影响等。
应用拓展:8. 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例如雪的融化、水的沸腾等。
总结回顾:9. 综合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水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水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温度对水分子状态的影响是什么?评估反馈:10. 提供一份评估表或练习题,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辅助:- 水分子示意图- 实验器材:容器、冰块、自来水、热水- 补充材料:课堂讲义、教材、科学实验指南等教案评估: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探索并理解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同时,通过综合性评估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3节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水的电解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通过水的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解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的电解认识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对比,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水的分解了解分解反应。
(3)通过水的电解微观过程了解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水的组成;分解反应。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关键点: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媒体: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电解水反应的特点。
师生总结得出:特点:“一变多”。
教师指出: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分解反应。
字母表达式:A→B+C+?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吗?为什么?A、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B、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氧化汞加热后变成汞和氧气3.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教师演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动画,提问并指明学生回答: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什么?保持不变的粒子是什么?生成的新粒子是什么?教师提问:结合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分析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教师指出:正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所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组。
2.3 水分子的变化
能说出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通过实验和问题探究,进一步用观察、分析、概括的方法认识物质的变化。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
完成下列自学思考题。
的合成”内容后,独立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如何定义的?请
我会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接通电源后两个电极上有什么现象?
、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样检】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
,那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表示氮原子,换的微观过程,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水分子的变
、水的分解和分解反应
、水的化合和化合反应。
氢气。
《水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的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知道化学变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且化学变化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了解分解反应的特点。
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化学变化观。
2.通过对水分解的微观分析,知道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模式。
3.理解文字表达式的意义,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一个化学反应。
4.通过水加热和水电解两个变化的比较,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明白宏观物质的变化都是由微观粒子的变化引起的道理。
二、【评价设计】
1.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微观分析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
2.通过课堂跟踪巩固练习,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通过课堂达标检测,考察学生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三、【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的调试准备。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复习导入新课(2min)展示一副有冰、有水、有云的图片。
【提出问题】1.看到这张照片你会
想到哪种物质?
2.图中涉及到了水哪些状态的变
化?
3.以上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
变化?变化中水分子变不变?
【小结导入新课】给水加热或降温
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水的状态发生
变化,但水分子本身不变,所以是
思考回答问题,复
习旧知识。
考察学生对前置
知识的掌握程
度,培养学生的
读图能力。
物理变化。
那么给水通直流电,水会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一、给水通直流电,水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
(9min)提出实验要求,强调实验注意事
项。
指导学生实验。
提供有关信息资料(氢气、氧气、
二氧化碳的性质。
详见课件)。
【结论】水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
是化学变化。
猜想与假设:
收集证据:(查阅资
料、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获得结论:
让学生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和乐
趣,通过观察水
分解的宏观现
象,感知水电解
时发生了化学变
化。
反思小结(4min)①水电解是分解反应。
(定义:一
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②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条件。
该反
应条件为通电。
③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该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与教师一起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
总结能力。
引导
学生从宏观上初
步认识化学变化
的一些规律,理
解分解反应概
念。
巩固练习一(4min)课件展示练习的内容:
有人说“用过滤的方法将泥水中的
泥沙和水分开是分解反应”,你同
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并回答有关问
题。
考察学生对“分
解反应概念”和
“化学反应的发
生需要一定的条
件”的理解程度。
二、在水电解这一化学变化中水分子本身变不变?
微观探秘
(5min)【提出问题】:在水电解这一化学
变化中水分子本身变不变?
【提出问题】:若正极生成一分子
的氧气,需要几分子的水参加反
应?为什么?
回答有关问题,并
说出自己的理由。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让学生自
己分习水分子氧
同时生成几分子的氢气?分子的个数关
系,降低教学难
度。
反思小结(3min)水电解这一化学反应实质是——
水分子发生被破坏,构成水分子的
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氢
分子和氧分子。
体会、理解化学反
应的实质。
培养学生的微观
意识,引导学生
从微观的角度认
识物质变化的实
质。
巩固练习二
(2min)
上述两图分别表示加热水和电解
水两个实验,请从宏观和微观两方
面阐述它们的区别。
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宏观与
微观相联系的思
维习惯。
三、怎样简明表示水电解这一化学变化?(6min)【引领】要研究一个化学变化,就
要用一种方式对这一变化进行表
示,怎样简明地表示水电解化学
变化呢?
语言文字描述:
文字表达式:
微粒模型示意图:
与教师一起了解化
学反应的描述与表
示的基本方法。
课堂总结提升(5min)1.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将水电解和水加热
两个变化的宏观现
象、微观实质进行
比较。
得出结论:
一切宏观变化现象
帮助学生建立宏
观与微观的联
系,养成化学的
思维习惯。
其实是由微观上物质的构成粒子的变化引起的。
2.初步认识化学变化。
与教师一起从化学
反应的基本特征、
实质、反应类型、
表示方法,以及化
学反应需要条件、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等方面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化学变化观。
3.用分类的观念学习化学。
与教师一起从化学
反应类型的分类、
物质变化的分类、
物质种类的分类、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的分类的方面进行
总结。
培养学生的分类观,掌握化学的学习方法。
达标检测(4min)屏幕展示达标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检查学生的目标
达成度。
五、【板书设计】水的分解
水氢气 + 氧气(分解反应)
H2O H2 O2
+
六、【附:课堂练习及达标测试题】
巩固练习一:
1.有人说“用过滤的方法将泥水中的泥沙和水分开是分解反应”,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巩固练习二:
A、B分别表示加热水和电解水两个实验,请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它们的区别。
A B
达标检测题:
1.某课外小组用右图所示装置电解水,则
(1)试管a中收集的气体是。
(2)检验a试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现象是。
(3)检验b试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现象是。
(4)该反应(释放/吸收)能量。
(5)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
2.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
B.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D.氢气 + 氧气水
3.在水电解实验中,变化前的微粒是。
变化后的微粒是。
因此当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改变/不变)。
4.电解水时,用燃着的火柴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时,可看到气体被点燃。
这是因为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的缘故。
请写出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