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85
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概念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几乎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漫长的意义生成史。
普遍的情形是:一个原初的概念、一种原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思潮,经过文学史写作的选择、彰显、遮蔽、改造之后,离其本意已越来越远。
因此,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考察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意义生成,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科学辨析,是推进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一、革命文学:左翼式阐释框架下的不断改写“革命文学”的概念究竟出现于何时,在学术界尚有不少争议。
在不断的溯源中,其滥觞甚至已经被提前到了1918年6月8日创刊的《星期评论》,理由是1918年在该刊上就已出现了讴歌十月革命,明确宣布在中国建立工农红色政权的诗歌[1]。
在笔者看来,这种关于革命文学起点的无限前推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重要的不是确认革命文学起始的正点在哪里,而是如何揭示出革命文学概念生成的动态历史以及这一概念在文学史叙事中所承担的功能。
在参与革命文学论争的作家与批评家中,最早试图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革命文学进行总结的是郑伯奇。
1928年8月,郑伯奇在《创造月刊》上发表名为《文坛的五月》的文艺时评,指出文坛上两个“很可喜的现象”:“一,新刊物的簇生。
二,关于革命文学的全文坛的论战。
”[2]对于后者的意义,他后来另文阐释道:“1927年的下半期,中国文学方面发生了一个新的运动;这个运动和以前的种种运动是完全不同的……这和以前的种种运动,性质上是相反的。
这个运动,站在历史上看来,只有五四运动前的白话文学运动,换句话说,只有新文学运动自身才可以和这个新的文学上的运动相提并论。
”[3]郑伯奇发表这些言论的时候,革命文学论争并未完全停止,但与那些意气之争的论争文章相比,这些文字的特色在于它跳出了论争之外,赋予了革命文学论争这一当下现象以文学史意义,对革命文学概念的文学史价值进行了现时态的理解与阐发。
这代表了同时期的作家对于革命文学论争的理解方式,也是革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的原初含义。
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关系嘿,咱来聊聊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关系哈。
革命文学就像是一场热血澎湃的摇滚音乐会,充满了激情与呐喊。
它带着改变社会的强烈愿望,就像鼓手用力敲打着鼓面,每一下都在诉说着对旧秩序的不满。
而左翼文学呢,它有点像是这个摇滚音乐会里最激进的那群粉丝。
它们都有着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左翼文学像是紧紧追随着革命文学这个主唱的超级粉丝团。
你看啊,革命文学是个大框架,像是一座大房子。
而左翼文学就像是房子里那些色彩最鲜艳、最有个性的装饰品。
它在革命文学的大房子里,把那种反抗的、进步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浓烈。
革命文学就像一片广阔的草原,左翼文学就是草原上那些长得最高、最特别的草,特别显眼,风一吹,它就带头晃动起来,带动整个草原的节奏。
革命文学像是一艘大船,准备驶向公平正义的新社会。
左翼文学呢,那就是船头的瞭望员,站得高高的,用最犀利的眼神去发现前方的暗礁和新的航线。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厨师和他的特色调料,革命文学这个厨师要做出改变社会的大餐,左翼文学这个调料可不能少,加进去就会让整道菜味道更加浓郁独特。
有时候啊,革命文学像一个强壮的大哥,带着一群小弟向前冲。
左翼文学就是小弟里最机灵、最有想法的那个。
大哥指个方向,小弟就马上在这个方向上做出很多新奇的探索,让整个队伍更有活力。
革命文学如果是一场大火,那左翼文学就是火苗里最耀眼的那部分。
它在大火中跳动得最欢快,而且还会把旁边的柴禾也更快地卷入这股燃烧的热情里。
再想象一下,革命文学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主题思想,左翼文学就是电影里那个最酷的超级英雄的独特技能。
这个技能让超级英雄在拯救世界的道路上更加出众,也让主题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革命文学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大盒子,左翼文学就是盒子里那颗最闪亮的宝石。
一打开盒子,所有人的目光首先就被这颗宝石吸引住了,可别忘了,宝石也是在盒子这个大环境里才显得那么耀眼。
要是把革命文学比作一片茂密的森林,左翼文学就是森林里那些最粗壮、最奇特的大树。
“第二个十年”文学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特征: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文艺运动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革命文学论争(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二)鲁迅、茅盾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二、左联基本情况: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钱杏邨、鲁迅、柔石、茅盾、田汉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左联贡献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概念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几乎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漫长的意义生成史。
普遍的情形是一个原初的概念、一种原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思潮,经过文学史写作的选择、彰显、遮蔽、改造之后,离其本意已越来越远。
因此,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考察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意义生成,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科学辨析,是推进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一、革命文学左翼式阐释框架下的不断改写革命文学的概念究竟出现于何时,在学术界尚有不少争议。
在不断的溯源中,其滥觞甚至已经被提前到了1918年6月8日创刊的《星期评论》,理由是1918年在该刊上就已出现了讴歌十月革命,明确宣布在中国建立工农红色政权的诗歌[1]。
在笔者看来,这种关于革命文学起点的无限前推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重要的不是确认革命文学起始的正点在哪里,而是如何揭示出革命文学概念生成的动态历史以及这一概念在文学史叙事中所承担的功能。
在参与革命文学论争的作家与批评家中,最早试图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革命文学进行总结的是郑伯奇。
1928年8月,郑伯奇在《创造月刊》上发表名为《文坛的五月》的文艺时评,指出文坛上两个很可喜的现象一,新刊物的簇生。
二,关于革命文学的全文坛的论战。
[2]对于后者的意义,他后来另文阐释道1927年的下半期,中国文学方面发生了一个新的运动;这个运动和以前的种种运动是完全不同的……这和以前的种种运动,性质上是相反的。
这个运动,站在历史上看来,只有五四运动前的白话文学运动,换句话说,只有新文学运动自身才可以和这个新的文学上的运动相提并论。
[3]郑伯奇发表这些言论的时候,革命文学论争并未完全停止,但与那些意气之争的论争文章相比,这些文字的特色在于它跳出了论争之外,赋予了革命文学论争这一当下现象以文学史意义,对革命文学概念的文学史价值进行了现时态的理解与阐发。
这代表了同时期的作家对于革命文学论争的理解方式,也是革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的原初含义。
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意义生成与辩析
张剑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特殊关联,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两个概念在主流文学史的阐释框架内被不断追加与重写,导致概念内涵不断扩容与泛化.从原
初内涵看来;“革命文学”指的是左联成立之前未被组织化的革命作家在当时社会情境下对革命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文学反应;“左翼文学”指左联成立至解散这个期间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及其同路人作家反抗国民党政权文化围剿的文学实践.这
样的界定既考虑到了革命文学提倡的阶段性、复杂性,又指出了左翼文学的质的规
定性,同时将其与延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文革文学等概念区别开来.对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厘定不仅是为了推进左翼文学研究,也试图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
概念定位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总页数】6页(P137-142)
【作者】张剑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马华左翼文学缘起与流变的新探索——评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 [J], 朱东芹
2.政治文学记忆的精神重访——读《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1926-1976)》 [J], 何启良;
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J], 汤逸中;
4.共产党文艺政策的阐释与“革命文学”的实践——论蒋光慈对左翼文学的贡献[J], 王永兵;费鸿
5.寻找“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历史规定性 [J], 程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