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科学研究 2005 3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危机文学革命论!之革命话语考论唐小林∀摘要#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史,把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话语叙述为∃革命%,而把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中的改良话语叙述为∃改良%。
这种∃顾名思义%式的叙述,不仅导致主观历史对客观历史的严重背离,而且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根基的匮乏。
事实上,无论在陈独秀还是在胡适,亦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其实质都是∃改良%,而非文学史之所谓∃革命%。
而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这种背离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以后又因何造成一种真理性、知识性的假象被代代传承?文学史的话语建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此种关系又如何处理?对这些问题的审理,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乃至中国历史现代性叙述的诸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革命论!;革命话语;改良;知识性危机∀中图分类号#I206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5)03-0164-07∀作者简介#唐小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四川成都 610068。
1917年,胡适、陈独秀分别在 新青年!2卷5号、6号上发表的 文学改良刍议!和 文学革命论!,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革命的开端。
关于两文的文学史意义,已被反复阐释,似已盖棺定论。
可事实上, 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一词之实在意义尚待勘定。
这种勘定不仅有助于澄清现代文学史体系中的某些基本概念,而且有利于思考现代文学史叙事中,有关历史与叙述、知识与权力、政治身份与文学史地位等等复杂幽微的问题,有助于反思和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根基。
而在笔者看来,正是此一根基的匮乏,直接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一)有关 文学革命论!的历史叙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往往是与 文学改良刍议!比较进行的,其基本结论是:胡适表述的文学观是改良的,而陈独秀是革命的。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我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以来,已有一年多了。
这十几个月之中,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讨论,居然受了许多很可使人乐观的响应。
我想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固然不能不从破坏一方面下手。
但是我们仔细看来,现在的旧派文学实在不值得一驳。
甚么桐城派的古文哪,文选派的文学哪,江西派的诗哪,梦窗派的词哪,聊斋志异派的小说哪,──都没有破坏的价值。
他们所以还能存在国中,正因为现在还没有一种真有价值,真有生气,真可算作文学的新文学起来代他们的位置。
有了这种「真文学」和「活文学」,那些「假文学」和「死文学」,会消灭了。
所以我望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对于那些腐败文学,个个都该存一个「彼可取而代也」的心理,个个都该从建设一方面用力,要在三五十年内替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
我现在做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贡献我对于建设新文学的意见。
我且先把我从前所主张破坏的八事引来做的数据: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这是我的「八不主义」,是单从消极的,破坏的一方面着想的。
自从去年归国以后,我在各处演说文学革命,便把这「八不主义」都改作了肯定的口气,又总括作四条,如下: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这是「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一条的变相。
二,有甚么话,说甚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是二、三、四、五、六诸条的变相。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这是「不摹仿古人」一条的变相。
四,是甚么时代的人,说甚么时代的话。
这是「不避俗话俗字」的变相。
这是一半消极,一半积极的主张。
一笔表过,且说正文。
二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社团(1、2节)(2—4章)●1927-1937 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3、4节)(5—10章)●1937-1949 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5、6节)(11—12章)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1 、文学革命的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新文化运动《新青年》●2、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易卜生3、文学革命的内容与成就4、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哎呀,这书里的故事怎么这么难懂呀!”我嘟囔着。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我和小伙伴们聚在院子里。
我手里拿着一本有些陈旧的书,正为书中那些复杂的文字和深奥的道理犯愁呢。
“怎么啦?”小伙伴小明凑过来问。
“这书太难懂了,什么之乎者也的。
”我皱着眉头说。
“哈哈,那是以前的书啦。
”一旁的小红笑着说,“我听说以前的文学可不一样呢,后来有了文学革命,才变得不一样了。
”
“文学革命?那是什么呀?”我好奇地追问。
小红眨眨眼睛,开始给我们讲起来:“文学革命论呀,就是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让文学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理解呀。
就像我们现在说话这样,多简单易懂呀!”
“哇,原来是这样啊!”我恍然大悟,“那这文学革命可太重要啦,不然我们读书得多费劲呀!”
“可不是嘛!”小明也点点头,“以前那些文言文,读起来跟天书似的。
”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想象着如果没有文学革命,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呢?是不是还在为那些拗口的文言文苦恼?是不是很难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文学革命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文学的世界,让它变得丰富多彩,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它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文学,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它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文学的花朵,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文学革命的意义太重大啦!它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让我们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享受文学的乐趣。
它让文字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
我真庆幸生活在有了文学革命之后的时代呀!。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文学革命论》(2007年、2011年、2012年):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文中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文学革命的发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在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逐条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是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等,出版过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等,他们写抒情诗,尤其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被朱自清成为当时“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人。
4.美文:又称为小品文,由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美文这一概念,于1921年发表文章《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人们往往以闲话絮语谈天来形容其文体特点,充满个性的随意议论,夹叙夹议是其最重要的语体特点。
5.春柳社:1906年,留日学生成立于东京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创始人为曾孝谷李叔同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搬演西方话剧《茶花女》又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春柳社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最早掀起了引进话剧的热潮,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正式由春柳社开始的。
读《文学改良刍议》虽然胡适是“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观点有进步的,但有些观点是片面性的。
最令人,惊叹的是“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由于工作不顺心,爱情的失意,习文或多或少的呻吟人生,世界的不公。
春夏秋冬可写的很多,我偏偏去找那能带给我“呻吟”的自然来写,长期以来,春的残枝,夏日的炎热,秋叶的飘落,寒冬的刺骨,困扰着我的心,至使流出的泪,说出的话充满了伤感与苦涩。
为什么不去写春的生机、夏晶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寒梅?读了胡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中不作无病呻吟,我的心也在反省,也需要“改良”我的心了。
写到这里又想起一首宋词来,作者脑中没有印象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采桑子》)吾正如那少年作了“无病呻吟”之状。
还有其它的可让我吸取消化的如:不摹访古人。
这就让人,在写作时要注意创新,记得有位伟人说过:“说女人如花的第一位人是天才,第二位则是蠢人。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一、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于旧文学几乎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在范围上确实有打击面过宽之嫌,最易为人诟病。
但其立论的逻辑和史实上的依据,却令人难以反驳。
如胡适所批判:“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理想,又无真挚之情感”,一味摹仿古人,无病呻吟;陈独秀所批判: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
皆可谓一针见血,与我们对于多数古代文学作品的直觉相符。
应该忧思:立国立人立制。
明白文学为谁服务。
三、激烈的否定态度出自彻底的怀疑精神,而这种对于自身传统的质疑和反思在二十世纪到底是一直延续,还是已经中断?二十世纪是否真的有一个小传统?四、其论点是否已经过时?根据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并未过时。
在通行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当中,很难感受到这种与传统对话的尝试——以质疑的形式进行的对话。
二十世纪的人文学术,在制作技术上也许有很大的进步,但在根本精神上,恐怕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
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
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
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末尝稍减。
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国风》多里巷猥辞,《楚辞》盛用土语方物,非不斐然可观。
承其流者,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此贵族之文古典之文之始作俑也。
魏、晋以下之五言,抒情写事,一变前代板滞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为文学一大革命,即文学一大进化;然希托高古,言简意晦,社会现象,非所取材,是犹贵族之风,未足以语通俗的国民文学也。
齐、梁以来,风尚对偶,演至有唐,遂成律体。
无韵之文,亦尚对偶。
《尚书》、《周易》以来,即是如此。
(古人行文,不但风尚对偶,且多韵语,故骈文家颇主张骈体为中国文章正宗之说。
——亡友王无生即主张此说之一人——不知古书传抄不易,韵与对偶,以利传诵而已,后之作者,乌可泥此?)东晋而后,即细事陈启,亦尚骈丽。
八事: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论》: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学衡派:此派以1922 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像“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就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陈独秀三大主义的内容是什么陈独秀,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那么陈独秀三大主义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陈独秀三大主义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陈独秀的三大主义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这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三大主义中主张的是推翻夸张的、不实用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淡的、能够表达情感的国民文学;推翻腐败的、陈旧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实用的写实文学;推翻曲折晦涩的山林文学,建立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1916年《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提出的。
全文的思想也就是陈独秀的三大主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对封建旧文学的否定和批判,它也从启蒙思想的角度抨击了旧文学的阿谀奉承,陈独秀三大主义主张要以革新的文学作为我们改造社会、革新政治的主要途径。
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来源和背景是陈独秀在1915年从日本留学回来返回上海,不久,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出版,在经过二次革命以后,陈独秀觉得要救中国,必须先进行思想改革。
之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北京大学担任文学学长。
在陈独秀的推荐下,他的朋友李大钊也来到北京大学,于是他们几人一起主编《青年杂志》,之后改为《新青年》。
陈独秀在面对守旧派的诬蔑和被威胁时,毫不畏惧,最后将陈独秀等人逐出北大。
这一消息一出,于是马上就爆发了一场新旧思想的战争。
陈独秀是哪里人陈独秀是哪里人?他就是享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安徽安庆人。
1879年,也就是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乙丑,一颗巨星降落在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小家庭内,这颗巨星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是哪里人?他就是安徽怀宁人。
陈独秀的父亲陈衍中因为瘟疫死在了江苏怀宁会馆,那时候陈独秀才刚刚满2岁,从此他就失去了父亲,感受不到父爱。
之后陈独秀先后由他的祖父陈章旭和他的大哥陈庆元将他抚养成人。
陈独秀在家中独自学习《四书》、《五经》,有人称赞他说,陈独秀长大后要不成龙。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全部内容。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我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以来,已有一年多了。
这十几个月之中,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讨论,居然受了许多很可使人乐观的响应。
我想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固然不能不从破坏一方面下手。
但是我们仔细看来,现在的旧派文学实在不值得一驳。
甚么桐城派的古文哪,文选派的文学哪,江西派的诗哪,梦窗派的词哪,聊斋志异派的小说哪,──都没有破坏的价值。
他们所以还能存在国中,正因为现在还没有一种真有价值,真有生气,真可算作文学的新文学起来代他们的位置。
有了这种「真文学」和「活文学」,那些「假文学」和「死文学」,自然会消灭了。
所以我望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对于那些腐败文学,个个都该存一个「彼可取而代也」的心理,个个都该从建设一方面用力,要在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
我现在做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贡献我对于建设新文学的意见。
我且先把我从前所主张破坏的八事引来做参考的数据: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这是我的「八不主义」,是单从消极的,破坏的一方面着想的。
自从去年归国以后,我在各处演说文学革命,便把这「八不主义」都改作了肯定的口气,又总括作四条,如下: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这是「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一条的变相。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摘要】本文介绍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理论基础入手,阐述了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指导的角度探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如何指导文学实践。
接着,介绍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方法论以及具体措施,加深了对其实现路径的理解。
分析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不仅在理论上有深厚的基础,更在实践中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其具体措施和方法论也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文学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未来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重要性、理论基础、实践指导、方法论、具体措施、影响力、文学发展、促进、前景展望1. 引言1.1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重要性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是当今文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
它强调文学作品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传递正能量。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理念,更是对文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引导。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通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我们可以推动文学作品更加深入地挖掘社会问题,展现人性的复杂多样性,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只有积极倡导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才能让文学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力量。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对于激发文学创作激情,推动文学发展,提高文学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理论基础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其实践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脱离现实,而是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深入探讨社会矛盾和问题,反映人民的呼声和心声,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强调文学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文学是人民的文学,应该服务于人民、接地气、贴近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立”于形式――解读胡适的文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肇始,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破旧传统的白话文运动。
胡适以先驱的身份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学朝科学、民主的方向发展。
他分别于1917年1月、1918年4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从改革旧文学的“八事”入手去实现文学的变革,且更明确地标示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如果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是“破”旧传统、旧文学的内容的话,那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就是“立”新文学的科学、民主的思想。
有研究者认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胡适充当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旧文化的破坏者,他在文学革命中提出的“八不主义”里,就包含着要求运用新的语言形式(白话)的主张。
事实上,胡适的“破”一开始即伴随着“立”,文学革命还在方兴未艾之际,胡适即把“建设”提到了突出的地位,1918年7月,他便开始倡导“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并力图通过创作实践的尝试为新文学提供范例。
胡适以个人独特的视角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为我们诠释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真正内涵,并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探讨了白话文运动中的思想之“立”、方法之“立”,从而让中国语言从僵化的发展到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活的文学”。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一个主张:“话怎么说,就怎么说”,通过改革,“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文学。
” 他个人解释为是“八事”中(二)(三)(四)(五)(六)诸条的变相,也就是: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不用典、不用套语滥调、不重对偶、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这是从内容上来说,胡适自己也说,“是单从消极的,破坏的一方面着想的”。
而在“立”的方面来看,胡适认为,“我们要创造新文学,也须先预备下创造新文学的‘工具’。
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
我们有志造国语文学的人,应该赶紧筹备这个万不可少的工具。
”怎么预备呢?1,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2,用白话作各种文学。
选择填空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2、文学研究会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3、创造社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4、湖畔诗社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我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以来,已有一年多了。
这十几个月之中,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讨论,居然受了许多很可使人乐观的响应。
我想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固然不能不从破坏一方面下手。
但是我们仔细看来,现在的旧派文学实在不值得一驳。
甚么桐城派的古文哪,文选派的文学哪,江西派的诗哪,梦窗派的词哪,聊斋志异派的小说哪,──都没有破坏的价值。
他们所以还能存在国中,正因为现在还没有一种真有价值,真有生气,真可算作文学的新文学起来代他们的位置。
有了这种「真文学」和「活文学」,那些「假文学」和「死文学」,自然会消灭了。
所以我望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对于那些腐败文学,个个都该存一个「彼可取而代也」的心理,个个都该从建设一方面用力,要在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
我现在做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贡献我对于建设新文学的意见。
我且先把我从前所主张破坏的八事引来做参考的数据: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烂调。
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这是我的「八不主义」,是单从消极的,破坏的一方面着想的。
自从去年归国以后,我在各处演说文学革命,便把这「八不主义」都改作了肯定的口气,又总括作四条,如下: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这是「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一条的变相。
二,有甚么话,说甚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是二、三、四、五、六诸条的变相。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这是「不摹仿古人」一条的变相。
四,是甚么时代的人,说甚么时代的话。
这是「不避俗话俗字」的变相。
这是一半消极,一半积极的主张。
一笔表过,且说正文。
二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胡适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学革命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可谓领风气之先,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
胡适的文艺思想集中表达在他对诗歌的见解方面。
作为一个诗人,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第一个用白话创作新诗的闯将;作为一个学者和理论家,他一面创作新诗,一面又不断地探讨和总结诗歌理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诗歌理论到达了顶峰,此后虽然也有不少诗歌评论,但根本上是对他早年诗歌理论的生发或补充。
胡适的诗歌理论虽无长篇巨制,又散见于?胡适文存?、?胡适留学日记?以及他的著述中,但是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这就是以文学革命为口号,以批判旧文学为前提,以八不主义为提纲,阐述了文艺进化、文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的通俗化等观点。
因此,剖析胡适的诗歌理论,便可以对他的文艺思想、文学主张和审美意识有一个大致了解和恰当的评价,而且对正确阐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不无裨益。
评价胡适的文艺思想,不能不首先提到他的文学革命八事,即著名的八不主义。
1916年8月,胡适在给朱经农的信中便提出了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10月,他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又一次公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和文学革命八事:年来思虑观察所得。
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日,不用典。
二日,不用陈套语。
三日,不讲对仗。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四日,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五日,须讲求文法之结构。
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
六日,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日,不摹仿古人,话语须有个我在。
八日,须言之有物。
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八不主义是胡适文学革命的总纲,他的整个文艺主张都是围绕着八不主义展开和丰富的。
好用典故套语是旧文学的一大弊玻胡适提倡新文学,主张言必由衷,自用新辞,不用典故,不用陈言套语。
他说:凡人用典或用套语者,大抵皆因自己无才力,不能自铸新辞,故用古典套语,转一弯子,模糊过去。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
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固革命而新兴而进化。
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
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若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苦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义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孔教问题,方喧怒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资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国风》多甩巷猥辞,《楚辞》盛用土语方物.非不些然可观。
承其流者,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此贵族之文典之文之始作捅也。
魏晋以下之五言,抒俏写班。
—变前代板滞唯砌之风,在当时可谓为文学一大革命.即文学一大进化;然希托高古,言简意晦.社会现象。
非所取材.是犹贵族之风.末足以语通俗的国民文学也。
齐梁以来.风尚对偶.演至有唐.逐成律体。
无韵之文,亦尚对偶。
《尚书》《周易》以来,即是如此,古人行文.不但风尚对偶。
且多韵语.故骈文家颇主张骈文为中国文章正宗之所。
(亡友王无生即主张此说之一人)不知古书传钞不易,韵与对偶,以利传诵而己。
后之作者。
乌可泥此?
东晋而后,即细事陈启.亦尚骈丽,演至有唐,遂成骈体。
诗之有律.文之有骈.皆发源于南北朝.大成于唐代。
更进而为排律.为四六。
此等雕琢的阿谀的铺张的空泛的贵族古典文学,极其长技,不过如涂脂抹粉之泥塑美人,以视八股试帖之价值.未必能高几何.可为之文学之末运矣:韩柳崛起.一洗前人纤巧堆朵之习.风会所趋.乃南北朝贵族古典文学,变而为宋元国民通俗文学之过渡时代。
韩、柳、元、白应运而出,为之中枢。
俗论谓昌黎文章起八代之衰,虽非确论.然变八代之法.开宋元之先.由是文界豪杰之士。
吾人今日所不满于昌黎者二事;
一曰,文犹师古,虽非典文。
然不脱贵族气派、寻其内容.远不若唐代诸小说家之丰富,共结果乃造成一新贵族文学。
二曰,误于”文以裁道”之谬见。
文学本非为载近而设,而自昌黎以讫曾国藩所谓载道之文.不过抄袭孔孟以来极肤浅极空泛之门面语而已‘余尝谓唐宋八家文之所谓“文以载道”。
正与八股家之所谓“代圣贤立言”.同一鼻孔出气。
以此二事推之.昌黎之变古,乃时代使然,于文学史上.其自身并元十分特色可观也。
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
惜为妖魔所厄、末及出胎,竟尔流产.以至今日中国之文学.委琐陈
腐。
远不能与欧洲比肩。
此妖魔为何?即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是也。
此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反使盖代文豪若马东篱.若施耐庵,若曹雪芹诸人之姓名,几不为国人所识,若夫七子之诗,刻意模古。
直谓之抄袭可也。
归、方、刘、姚之文,或希荣誉墓,或无病而呻,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
每有长篇大作,摇头摆尾.说来说去.不知道说些什么。
此等文学,作者既非创造才,胸中又无物,其伎俩惟在仿右欺人.直无一字有存在之价值.虽著作等身,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
今日吾国文学,悉承前代之敝:所谓“桐城派”者.八家与八股之混合体也;所谓“骈体文”者.思旖堂与随园之四六也;所谓“西江派”者.山谷之偶像也。
求夫目无古人,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所谓代表时代之文豪者.不独全国无其人,而且举世无此想。
文学之文,既不足观,应用之文,益复怪涎:碑铭墓志,极量称扬,读者决不风信,作者必照例为之。
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
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苦块昏迷”。
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歧黄”,即曰“著手成春”。
穷乡僻壤极小之豆腐店,其春联恒作“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此等国民应用之文学之丑陋.皆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阶之厉耳。
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
以何理由而排斥此三种文学耶?曰:贵族文学.藻饰依地.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学。
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神裨益也。
其形体则陈陈相因,有肉无骨.有形无神、乃装饰品而非实用品;其内容则目光不越帝王权贵,神仙鬼怪.从其个人之穷通利达。
所谓宇宙,所谓人生,所谓社会,举非其构思所及,此三种文学公同之缺点也。
此种文学,盖与吾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日夜埋头故纸堆中、所目注心营者.不越帝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以此而求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是缚手足而敌孟×也。
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固多。
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
予爱卢梭、巴士特之法兰西,予尤爱虞哥、左喇之法兰西;于爱康德、赫克尔之德意志,予尤爱桂待郝、卜特曼之德意志;子受倍根、达尔文之英吉利,予尤爱狄铿士、王尔德之英吉利。
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持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迁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