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与设计 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31
第五章一、填空题1.逗号或,2. 33.FLOOR(3+RAND()*(11-3+1))或FLOOR(3+RAND()*9)4.NULL5.ON DUPLICATE KEY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选择题1. D2. B3. D4. A5. C四、简答题1.请简述DELETE与TRUNCA TE的区别。
答:①实现方式不同:TRUNCATE本质上先执行删除(DROP)数据表的操作,然后再根据有效的表结构文件(.frm)重新创建数据表的方式来实现数据清空操作。
而DELETE语句则是逐条的删除数据表中保存的记录。
②执行效率不同:在针对大型数据表(如千万级的数据记录)时,TRUNCATE清空数据的实现方式,决定了它比DELETE语句删除数据的方式执行效率更高。
③对AUTO_INCREMENT的字段影响不同,TRUNCATE清空数据后,再次向表中添加数据,自动增长字段会从默认的初始值重新开始,而使用DELETE语句删除表中的记录时,则不影响自动增长值。
④删除数据的范围不同:TRUNCATE语句只能用于清空表中的所有记录,而DELETE语句可通过WHERE指定删除满足条件的部分记录。
⑤返回值含义不同:TRUNCATE操作的返回值一般是无意义的,而DELETE语句则会返回符合条件被删除的记录数。
⑥所属SQL语言的不同组成部分:DELETE语句属于DML数据操作语句,而TRUNCA TE通常被认为是DDL数据定义语句。
2.请简述WHERE与HA VING之间的区别。
1答:①WHERE操作是从数据表中获取数据,用于将数据从磁盘存储到内存中,而HA VING是对已存放到内存中的数据进行操作。
②HA VING位于GROUP BY子句后,而WHERE位于GROUP BY 子句之前。
③HA VING关键字后可以跟聚合函数,而WHERE则不可以。
通常情况下,HA VING关键字与GROUPBY一起使用,对分组后的结果进行过滤。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 DBS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DBS是一个集合体,包含数据库、计算机硬件、软件和( ) .A。
系统分析员B。
程序员C。
数据库管理员D。
操作员2.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A。
DBS包括DB和DBMS B. DBMS包括DB和DBSC。
DB包括DBS和DBM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3. 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人工管理阶段II.文件系统阶段III.数据库阶段A. I 和IIB. 只有IIC。
II 和III D. 只有I4。
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 。
A。
数据共享B. 数据完整性C。
数据冗余度高D。
数据独立性高5.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 。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B。
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D。
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6。
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A。
模式 B. 内模式C. 外模式D。
用户模式7。
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
A。
模式与外模式B。
模式与内模式C. 三层之间的两种映射D。
三层模式8。
要保证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 模式与外模式的映射B. 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C. 模式D。
三层模式9。
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 ),它是模式的逻辑子集。
A。
模式B。
物理模式C。
子模式D。
内模式10。
下述()不是DBA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A。
完整性约束说明B. 定义数据库模式C。
数据库安全D。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选择题答案:(1) C (2)A (3) D (4) C (5)B(6) A (7) C (8)A (9)C (10) D二、简答题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李唯唯第五章实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涉及数据库设计、管理和应用的学科,主要包括数据库理论和数据库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在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第五章实验中,我主要学习了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并发控制。
事务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数据库操作组成的逻辑单位,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四个特性。
事务的管理可以保证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章节的实验中,我首先学习了事务的概念和特性,并了解了事务的隔离级别。
数据库的隔离级别包括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和串行化四个级别,每个级别在并发访问数据库时有不同的表现和效果。
了解了这些隔离级别之后,我在实验中通过设置不同的隔离级别,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和测试。
在实验中,我使用MySQL数据库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和设置。
首先,我创建了一个测试用的数据库和表,并插入了一些测试数据。
接着,我通过SQL语句和MySQL的事务命令进行了不同的操作,例如插入、更新、删除等。
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我对不同的隔离级别进行了设置,并观察了不同隔离级别下的数据库表现。
通过实验,我对事务管理和并发控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并发访问数据库时,由于多个事务同时进行,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例如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等。
通过设置合适的隔离级别,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在实验中,我观察到在读未提交的隔离级别下,可以发生脏读现象;在读已提交的隔离级别下,脏读得到了避免,但不可重复读问题依然存在;而在可重复读和串行化的隔离级别下,不仅脏读和不可重复读问题都得到了避免,还能够避免幻读问题。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习了事务管理和并发控制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使用MySQL进行相关的实际操作。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并发控制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多用户环境下,合理设置隔离级别可以保证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
因此,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据库设计第五章(⾼教版)含课后答案第5章数据库设计与ER模型5.1 基本内容分析5.1.1 本章重要概念(1)DBS⽣存期及其7个阶段的任务和⼯作,DBD过程的输⼊和输出。
(2)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主要步骤。
逻辑设计阶段的主要步骤。
(3)ER模型的基本元素,属性的分类,联系的元数、连通词、基数。
采⽤ER⽅法的概念设计步骤。
(4)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
采⽤ER⽅法的逻辑设计步骤。
(5)ER模型的扩充:弱实体,超类和⼦类。
5.1.2 本章的重点篇幅(1)教材中P193-194的转换规则和实例。
(2)教材中P196-200的四个ER模型实例。
5.1.3 对ER模型的理解ER模型是⼈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种⽅法、⼯具。
ER模型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重含义。
ER模型是在客观事物或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观现实,反映了⽤户的需求,因此ER模型具有客观性。
但ER模型⼜不等同于客观事物的本⾝,它往往反映事物的某⼀⽅⾯,⾄于选取哪个⽅⾯或哪些属性,如何表达则决定于观察者本⾝的⽬的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ER模型⼜具有主观性。
ER模型的设计过程,基本上是两⼤步:·先设计实体类型(此时不要涉及到“联系”);·再设计联系类型(考虑实体间的联系)。
具体设计时,有时“实体”与“联系”两者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数据库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以及数据间的联系抽象出来,⽤“实体”与“联系”来表⽰。
另外,设计者应注意,ER模型应该充分反映⽤户需求,ER模型要得到⽤户的认可才能确定下来。
5.2 教材中习题5的解答5.1名词解释(1)·软件⼯程:研究如何⽤科学知识、⼯程⽅⾯的纪律指导软件开发的过程,以提⾼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这样的⼀门学科称为“软件⼯程”。
·软件⽣存期:软件⽣存期是指从软件的规划、研制、实现、投⼊运⾏后的维护,直到它被新的软件所取代⽽停⽌使⽤的整个期间。
习题51、 理解并给出下列术语的定义:1)设R(U)是一个属性集U 上的关系模式,X 和Y 是U 的子集。
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 ,r 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元组在X 上的属性值相等, 而在Y 上的属性值不等, 则称 X 函数确定Y 或 Y 函数依赖于X ,记作X →Y 。
2) 完全函数依赖在R(U)中,如果X →Y ,并且对于X 的任何一个真子集X ’,都有Y 不函数依赖于X ’ ,则称Y 对X 完全函数依赖,记作Y X F −→−3) 部分函数依赖若X →Y ,但Y 不完全函数依赖于X ,则称Y 对X 部分函数依赖,记作Y X p −→−4) 传递函数依赖在R(U)中,如果X →Y ,(Y ⊆X) , Y →X ,Y →Z , 则称Z 对X 传递函数依赖。
记为:Z X T−→−注: 如果Y →X , 即X ←→Y ,则Z 直接依赖于X 。
5)候选码设K 为R (U,F )的属性或属性组合。
若U K F →, 则K 称为R 的侯选码。
6)主码:若候选码多于一个,则选定其中的一个作为主码。
7)外码:关系模式 R 中属性或属性组X 并非 R 的码,但 X 是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则称 X 是R 的外部码(Foreign key )也称外码8)如果一个关系模式R 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基本数据项,则R ∈1NF.9)若R ∈1NF ,且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则R ∈2NF 。
10)如果R(U,F )∈2NF ,并且所有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主码,则R(U,F )∈3NF 。
11)关系模式R (U ,F )∈1NF ,若X →Y 且Y ⊆ X 时X 必含有码,则R (U ,F ) ∈BCNF 。
12)关系模式R<U ,F>∈1NF ,如果对于R 的每个非平凡多值依赖X →→Y (Y ⊆ X ),X 都含有码,则R ∈4NF 。
2、 关系规范化的操作异常有哪些?1) 数据冗余大2) 插入异常3) 删除异常4) 更新异常3、 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关系的关系是什么?4、 已知关系模式R(A,B,C,D,E)及其上的函数依赖集合F={A->D,B->C,E-> A},该关系模式的候选码是什么?候选码为:(E,B)5、 已知学生表(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系编号,系名称),存在的函数依赖集合是{学号->姓名,学号->性别,学号->年龄,学号->系编号,系编号->系名称},判断其满足第几范式。
第五章关系数据理论一、选择题1. 为了设计出性能较优的关系模式,必须进行规范化,规范化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A. 关系规范化理论B. 关系代数理论C.数理逻辑D. 关系运算理论2. 规范化理论是关系数据库进行逻辑设计的理论依据,根据这个理论,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每一个属性都是()。
A. 长度不变的B. 不可分解的C.互相关联的D. 互不相关的3. 已知关系模式R(A,B,C,D,E)及其上的函数相关性集合F={A→D,B→C ,E→A },该关系模式的候选关键字是()。
A.ABB. BEC.CDD. DE4. 设学生关系S(SNO,SNAME,SSEX,SAGE,SDPART)的主键为SNO,学生选课关系SC(SNO,CNO,SCORE)的主键为SNO和CNO,则关系R(SNO,CNO,SSEX,SAGE,SDPART,SCORE)的主键为SNO和CNO,其满足()。
A. 1NFB.2NFC. 3NFD. BCNF5. 设有关系模式W(C,P,S,G,T,R),其中各属性的含义是:C表示课程,P 表示教师,S表示学生,G表示成绩,T表示时间,R表示教室,根据语义有如下数据依赖集:D={ C→P,(S,C)→G,(T,R)→C,(T,P)→R,(T,S)→R },关系模式W 的一个关键字是()。
A. (S,C)B. (T,R)C. (T,P)D. (T,S)6. 关系模式中,满足2NF的模式()。
A. 可能是1NFB. 必定是1NFC. 必定是3NFD. 必定是BCNF7. 关系模式R中的属性全是主属性,则R的最高范式必定是()。
A. 1NFB. 2NFC. 3NFD. BCNF8. 消除了部分函数依赖的1NF的关系模式,必定是()。
A. 1NFB. 2NFC. 3NFD. BCNF9. 如果A->B ,那么属性A和属性B的联系是()。
A. 一对多B. 多对一C.多对多D. 以上都不是10. 关系模式的候选关键字可以有1个或多个,而主关键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