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 部编版(五四制) 7
- 格式:pptx
- 大小:789.38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不够清楚,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这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这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传承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翻阅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5.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6.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增强对家乡风俗习惯的认识。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大量的实例分析,便于教师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风俗习惯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知道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知道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课堂讲授法:结合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解风俗习惯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引发学生对风俗习惯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篇课文,第二课时主要围绕当地的风俗展开,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课文通过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认识到风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身边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难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口语交际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风俗习惯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小组合作讨论的道具和材料。
3.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
让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呈现不同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进行讨论和表演。
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风俗习惯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时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以及探讨风俗习惯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乡风俗习惯的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家乡风俗习惯的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2.资料:收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道具和物品,如家乡的特色食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对家乡风俗的习惯。
2.呈现(10分钟)展示家乡风俗习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介绍自己小组的风俗习惯及其来历和意义。
第1课我们当地的风俗1、生孩子的习俗有哪些?吃喜蛋,报喜,剃胎发2、“十二生肖”是我们熟悉的风俗之一,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3、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4、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敬老的风俗有:寿宴上摆放寿桃、寿星吃长寿面、亲友们聚在一起给老人祝寿。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每逢此节,民间有戴香包、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香包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吃屈原,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6、地方特色的节日有哪些?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的“饮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新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月三”歌节,福建省福州市的“孝顺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7、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举行。
大会上有精彩的赛马,射箭,摔跤,棋艺、歌舞,物资交流等8、不同的风俗寄托着人们不同的愿望,如: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剪成蝙蝠、麋鹿、白鹤和喜鹊,寓意“福”“禄”“寿”“喜”贴在门窗上。
9、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这里除了观灯展、猜灯迷,家家户户还要吃汤圆,意在祝愿一家团圆和睦。
10、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也被称作“踏青节”。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凭吊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
11、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个风俗,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1、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列举我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北京京韵大鼓、东北秧歌、广东舞狮、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华县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江苏苏州刺绣、四川川剧变脸3、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有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如:山西省寿阳县,这里的“得胜鼓”浙江省杭州市,这里的“余杭滚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我国各民族的敬老习俗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史。
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
老年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筑成了社会的生命线,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需要人们去爱。
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
“老年人是一座活着的图书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敬老”。
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
需要谈心时,递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需要关心时的一句亲切慰问。
只有在这种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才能远离孤独,才能欣慰地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个世界充满欢声笑语。
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到敬老,爱老,助老。
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各民族都有良好的尊老敬老风俗习惯。
1、景颇族每年初秋时节举办隆重的“敬老会”。
青年们打响火枪,放爆竹,争着请村寨老人到自家竹楼作客接受敬酒。
黄昏时分,人们集体跳起“敬老舞”。
哈尼族每年农历腊月十五日为哈尼族的敬老节。
小伙子要将小松树栽在过节的坪场周围,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小松树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人祝愿老人们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2、侗族贵州南部地区侗族的老人节定在春天。
过节时,寨与寨之间的异性老人们相约到坡上过。
节日早上,甲寨男性老人吹着芦笙向乙寨出发。
乙寨女性老人们陪甲寨男性老人们上“老人坡”,他们各自寻找自己过去的相好,谈论往昔友情,倾诉当家后的苦衷。
到了中午,集体进餐,食罢尽兴地唱歌。
第一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1.我们当地的风俗一、核心词汇我来填1.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2.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出生的年号。
3.每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中国的“十二生肖”指的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4.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5.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6.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7.每年的七八月间,内蒙古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8.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9.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10.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清明时节凭吊革命先烈,也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常规活动。
11.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为“双龙节”“老人节”。
二、眼花缭乱我来选1.( B )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A.祭敖包B.那达慕大会C.赛马节2.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七律( B ),就是写重阳相关习俗的名篇。
A.《望岳》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登高》3.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 B )、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老人的节日。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地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当地风俗的同时,也能欣赏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所在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可能有所了解,但对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增强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拓宽视野。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并尊重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对不同风俗习惯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思辨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收集各地风俗习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教材内容和媒体资源。
3.学习单: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记录和整理所学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家乡风俗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特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第三部分引导学生体验风俗习惯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热爱家乡,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特色。
2.引导学生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特色。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让学生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风俗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风俗习惯的相关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风俗习惯的特点,感受家乡的特色。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分享自己了解的风俗习惯。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增强民族团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了解其他地区的生活习俗,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团结。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了解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风俗习惯资料,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用于学生绘制心中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礼仪习惯等,让学生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讨论结束后,各组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民俗活动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身边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文化价值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
2.调查法:让学生分组调查身边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当地的风俗习惯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调查身边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风俗习惯,引出本课主题《我们当地的风俗》。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当地的风俗习惯资料,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身边的风俗习惯。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风俗,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学生对风俗习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不同地区风俗的差异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比不同地区的风俗,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
2.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风俗,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当地和其他地区的风俗,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搜集不同地区的风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相关话题的讨论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的风俗画面,引导学生关注风俗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风俗,其他学生倾听,了解并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差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自己当地和其他地区的风俗,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地区的风俗场景,加深学生对风俗差异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风俗,以及自己对家乡风俗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重要性。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礼仪习俗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整理。
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家乡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更加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六. 教学准备1.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文字等。
2.准备教学课件,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风景、节日、饮食习惯等,引导学生谈论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家乡风俗习惯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习俗,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进行深入了解,如调查家乡的饮食习惯、礼仪习俗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聆听过程中,对比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