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预报 第四章 河道流量演算与洪水预报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16
河道洪水演算流域上的降水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一次洪水过程,它在继续流向下游的流动过程中,洪水过程线的形状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如果比较天然河道上、下断面的流量过程线,在没有区间入流的情况下,下断面的洪峰流量将低于上断面的洪峰流量;下断面的洪水过程的总历时将大于上断面的总历时;下断面的洪水在上涨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流量增长率大于上断面。
即是说,洪水在向下游演进的过程中,洪水过程线的形状,将发生展开和扭曲,如图3-21所示。
水力学的观点认为:在河流的断面内各个水质点的流速各不相同而且随断面上流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上断面流量上涨过程中,各水流质点的流速在不断增大,下断面流量和水流质点的流速也在不断上涨。
当上断面出现洪峰流量时,上断面各水流质点的流速达到最大值。
由于上断面各水流质点不可能同时到达下断面,故下断面的洪峰流量必然低于上断面的洪峰流量。
在涨洪阶段,由于各水流质点流速在加大,沿程都有部分水质点赶超上前一时段的水流质点,因此在涨洪段,下断面洪水上涨过程中的增加率要大于上断面,即峰前部分将发生扭曲(如图3-21),但下断面流量绝对值都小于同时刻的上断面流量。
在落洪阶段,由于断面各水流质点的流速逐渐减小,沿程都有部分水质点落在后面,因而下断面的落洪历时将加大。
但在下断面落洪期间,其流量一定大于同时刻上断面的流量。
即是认为在涨洪阶段,由于断面平均流速逐渐加大,后面的洪水逐渐向前赶,因而产生涨洪段的扭曲现象,落洪阶段,断面平均流速逐渐减小,后面的洪水断面逐渐拖后,因而拖长了洪水总历时。
马斯京根法流量演算此法是1938年用于马斯京根(Muskingin)河上的流量演算法。
这一方法在国内外的流量演算中曾获得广泛的应用。
对于一个河段来说,流量Q与河段的蓄水量S之间有着固定的关系,流量和河槽蓄水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槽蓄曲线,槽蓄曲线反映河段的水力学特性。
涨洪时河槽蓄水量大于稳定流时槽蓄量,落洪时河槽蓄水量小于稳定流时的槽蓄量,因此,在非稳定流的状态下,槽蓄量S和下游断面的流量间不是单值的对应关系。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掌握洪水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2. 学生能够掌握洪水预报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如降雨径流模型、统计模型等。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洪水预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相关法规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流域的洪水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洪水预报。
2. 学生能够运用水文预报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洪水预报案例的研究,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文预报在防洪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在水文预报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情怀。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洪水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防洪减灾意识,为我国水文预报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水文预报基本概念:洪水定义、洪水分类、洪水周期与洪水频率。
2. 洪水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降水过程、流域特性、径流形成与汇集。
3. 洪水预报方法:- 降雨径流模型:水箱模型、单位线法、流域水文模型。
- 统计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
4. 洪水预报软件应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预报结果输出。
5. 我国洪水预报现状与发展趋势:技术进展、政策法规、防洪减灾体系。
6. 实践案例:分析特定流域洪水预报实例,掌握预报流程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水文预报基本概念及洪水形成原因。
水文预报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水文预报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文状态作出()的预测。
A:定性B:定性或定量C:定量D:半定量答案:定性或定量2.水文预报可以利用水文现象的()来开展。
A:相似性规律B:确定性规律和统计规律C:确定性规律D:统计规律答案:确定性规律和统计规律3.预见期的长短随( )的不同而异。
A:预报项目B:预报条件C:预报人员D:技术水平答案:预报项目;预报条件;技术水平4.水文预报的方法有( )。
A:统计预报方法B:经验方法C:水文模型方法D:半经验方法答案:统计预报方法;经验方法;水文模型方法;半经验方法5.水文预报研究思路与方法包括( )。
A:模拟实验研究B:概化研究C:规律描述方法的物理化研究D:相似性研究E:分解研究答案:模拟实验研究;概化研究;规律描述方法的物理化研究;相似性研究;分解研究6.水文预报预见期增长,影响因素增多,偶然性加大,使得预报精度降低。
()A:对 B:错答案:对7.洪水预报是防洪的非工程措施之一。
()A:对 B:错答案:对8.水文预报方法研究以统计描述方法研究为核心。
()A:对 B:错答案:错9.水文预报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对枯水和旱情的分析预报。
()A:对 B:错答案:错10.水文预报工作程序分两步:制作预报方案、进行作业预报。
()A:错 B:对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运动路径短,汇集速度快,受流域调蓄作用小,流量过程线陡涨陡落的径流是()。
A:地面径流B:总径流C:壤中流D:地下径流答案:地面径流2.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最本质的差别是()。
A:地下径流产生比例的大小B:土壤缺水量的大小C:降雨强度对产流影响的大小D:流量过程线不对称系数的大小答案:地下径流产生比例的大小3.天然流域的蒸散发中最主要的是()。
A:截留蒸发B:植物蒸散发C:土壤蒸发D:水面蒸发答案:土壤蒸发4.蓄满产流计算中采用()来描述流域内土壤缺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水文预报重点总结一、选择题 二、填空 三、简答 四、计算 五、综合分析第2章 降雨产流量预报1.降雨径流预报:研究流域内一次降雨将产生多少径流量、径流量的时程分配及径流成分的划分。
2.3.两种产流方式特点和区别: 蓄满产流:1)概念: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植被较好,表土的下渗能力很强,一般的雨强难以超过。
由于湿润,地下水位较高,包气带缺水量不大,易于被一次降雨所满足。
这种产流方式的特点是降雨与总产流量的关系只决定于前期土湿,与雨强无关,叫做蓄满产流。
单点产流公式: 2)基本原理:任一地点上,土壤含水量达蓄满(即达田间持水量)前,降雨量全部补充土壤含水量,不产流;当土壤蓄满后,其后续降雨量全部产生径流。
超渗产流:1)概念:在我国干旱地区,特别在植被较差处,雨量稀少,地下水埋藏深,且包气带下部常为干。
由于包气带缺水量大,一般降雨不可能使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
但植被差,土质贫瘠,下渗能力低。
产流的方式主要是雨强超过渗强而形成地面径流,成为超渗产流:当当 有些地区产流方式比较复杂,表现出过渡性,蓄满及超渗兼有。
2)基本原理:当PE<=F ,RS=0,当PE>=F ,RS=PE —F ,一般,干旱地区降雨强度大,历时短,E 可忽略,PE 可由P 代替。
0()R P E WM W =---:,0;s g i f R i f R >=-=:0s g i f R R <==4.蒸发关系概化:流域蒸散发有:土壤蒸发E S (影响最大)、植物散发E PL 、水面蒸发E W 流域蒸发影响因素:(1)气象要素:太阳辐射、气温、风速、湿度、水汽压等;(2)植被覆盖:覆盖率、植被种类、植被生长季节等;(3)地貌特征:水面、陆面、都市区、朝阳坡、背阴坡;(4)土质:沙地、粘土、土质空隙度等; (5)土湿5.一层、三层蒸发模型:一层蒸发模式:E S =E S (E P ,W)三层蒸发模式:上土层(EU, WU,WUM )蒸发量:EU=E P下土层(EL, WL,WLM )蒸发量:EL=E P .WL/WLM 深土层(ED, WD,WDM )蒸发量:ED=C.E P 土壤蒸发量:E=EU+EL+ED (同时刻相加) 1)当WU+P>=E P ,EU=E p ,EL=0,ED=0;2)当WU+P<E P , WL>=C.WLM,EU=WU+P,EL=(E P -EU)*WL/WLM,ED=0; 3)当WU+P<E P , C.(E P -EU)<=WL<C.WLM, EU=WU+P,EL=C*(E P -EU),ED=0; 4)当WU+P<E P , WL<C.(E P -EU),EU=WU+P,EL=WL,ED=C*(E P -EU)-EL. 6.K 值的确定:K C (蒸散发折算系数:E P =K C *E 0):反映水面与陆面蒸发的差异K 1;反映水面与陆面所在地理位置差异K 2;E 0如是器皿蒸发量,反映器皿与水面差异K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