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化的认识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39.5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
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建筑的设计和风格上。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和谐、平衡的美感。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呼应。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注重结构的稳固和装饰的精美,体现了中国人对工艺技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建筑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有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不同类型。
这些建筑既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也是社会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例如,皇家宫殿代表着皇权和王权,庙宇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园林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整体的和谐。
例如,皇家宫殿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每个院落都有特定的功能,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如雕花、彩绘、瓦片等。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技术上。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如斗拱结构、榫卯连接、木构造等。
这些工艺和技术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结构稳固和耐久,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传统工艺和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建筑的设计、风格、功能、象征意义、布局、装饰和传统工艺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对古建筑的认识和感悟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看来,古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
古建筑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的形式、结构和材料都体现了这种追求。
比如,古建筑常常利用山水来营造景观,巧妙地利用地势和水系,使建筑融入自然,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
古建筑的屋顶常常采用独特的飞檐斗拱结构,富有动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优美的视觉享受。
古建筑的装饰也非常精美,常常运用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以及彩绘、壁画等技法,使建筑更加华丽和精致。
这些独特的审美特点使古建筑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筑是我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每一座古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比如,古代的宫殿建筑,不仅仅是帝王居所,更是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中心,通过研究宫殿的布局和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
古代的庙宇和寺庙则是宗教信仰的场所,通过研究它们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观。
古建筑还承载着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说,通过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古建筑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代的建筑工艺和技法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工艺体系。
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修缮,更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修复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学习到传统工艺的精髓。
同时,古建筑的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让后代子孙也能够欣赏到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古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视觉享受,了解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建筑的风格特点、文化象征以及保护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是其最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塑造其建筑风格。
一般而言,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宫殿式建筑和庭院式建筑两种。
宫殿式建筑以其宏伟壮观的气势和严谨谨慎的布局而著称。
例如,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以其庞大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庭院式建筑则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传统庭院建筑中的园林艺术,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等,以其精巧细致的设计和富有艺术性的布局而备受赞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风格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内敛、典雅和神秘的美。
除了建筑的风格特点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被视为社会地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
寺庙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人们追求心灵与宇宙连接的枢纽。
寺庙的建筑布局和装饰往往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教义密切相关。
例如,寺庙内的塔楼被视为佛教智慧的象征,庙宇的屋顶常常被雄伟的石雕装饰,寓意对神圣世界的美好祈愿。
此外,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也是文化象征的重要载体。
它们以其雄伟壮观、精致细腻的建筑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威严和统治力量。
这些文化象征使得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面临许多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建筑面临着拆除或改造的命运。
这导致传统建筑技艺的流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许多措施已经被采取。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鼓励保护与修复。
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重视传统建筑知识的传承和传统技艺的传授。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理念、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例如,宫殿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注重山川的风水格局;庙宇建筑则常常以中轴线为主要布局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古代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象征,如屋顶上的飞檐、琉璃瓦等,使建筑更具有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变通性。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榫卯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错综连接起来,增强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采用了独特的斗拱结构,通过斗拱的相互嵌套,使建筑具有更大的空间感和美学价值。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并且讲究材料的品质和工艺。
古代中国建筑常采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青砖。
青砖质地细腻,色泽独特,经久耐用,并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加工和装饰,如在建筑表面涂抹朱砂、彩绘等,使建筑更加美观。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绘画、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的运用。
例如,古代宫殿建筑常常在柱子上雕刻精美的牡丹花纹,表达出皇室的尊贵和富贵;庙宇建筑则常常绘制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壁画,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历史和神话的文化特点。
此外,古代建筑还注重户外景观的布局和园林的设计,如建筑周围的庭院、花园和假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有着独特的单体造型,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以及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和缤纷绚丽的色彩运用。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
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三)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
《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800字中国古建筑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庙宇,还是精美的园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和谐的布局。
古代中国的建筑师非常注重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谐。
他们会选择自然风水宜居的地方建筑,以保证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古建筑的规划布局通常采用对称、平衡的方式,注重整体的和谐美感。
比如,宫殿和庙宇的布局通常以主殿为核心,四周围绕着配殿和门户,形成严谨而庄重的整体布局。
古建筑还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师采用了石、木、瓦等多种材料,以及石雕、木雕等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石头可以提供坚固、耐久的结构支持,而木材可以提供灵活性和自然美感。
古代建筑师将石头和木材的运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中国古建筑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古代中国,建筑师通常会按照中国传统的鬼斧神工的原则进行施工,并且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这意味着建筑必须与自然相融合,尊重自然规律。
比如,古建筑通常会采用明间暗几的设计,以保证建筑内部有足够的采光和通风。
此外,在园林建筑中,人们还会通过布局和植物选择来创造出宜人的环境,以让人们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古代中国的建筑发展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变化。
在秦汉时期,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和纪实性,宏伟的宫殿、城墙和陵墓建立起来。
唐宋时期,中国古建筑追求更加精细和雅致的艺术风格,宋代的宫殿和寺庙不仅在规模上超过了以往,而且在建筑细部装饰和彩绘方面也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水平。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进一步发展,建筑风格更趋于雄伟庄重。
在这个时期,许多有名的古建筑如紫禁城、圆明园等相继兴建。
今天,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摘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建筑儒家礼教天人合一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古代中国建筑风格与文化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古代建筑风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建筑风格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建筑风格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古代中国建筑风格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距今,最早的建筑工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
在古代,中国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既融合了民族特色,又秉持了实用主义和审美追求。
中国建筑风格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分支,如古代皇家宫殿建筑、园林建筑、佛教寺庙建筑等。
古代中国建筑风格的特点丰富多样。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地运用榫卯结构,使得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能够灵活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重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讲究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
这种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念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被广泛运用。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助建筑之物表达人与天地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对称与平衡,提倡“呼应”与“对称”原则。
这种追求对称与平衡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古代中国建筑风格除了具有美观和实用的特点外,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风格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哲学思想以及审美观念。
例如,在皇家宫殿建筑中,封建礼仪与建筑规划相互融合,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礼仪之重。
而在园林建筑中,以“假山”、“缺月”等手法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自然之美和意境的追求。
佛教寺庙建筑中,通过建筑布局、雕塑艺术等形式,传承了佛教思想与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与代表。
在当代社会,古代中国建筑风格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古代建筑风格成为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象征,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而建筑文化则是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的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筑文化3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篇1试谈建筑文化【摘要】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筑文化是这种财富的代表之一。
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建筑活动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建筑;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层面――指城市、乡村、建筑物、园林、道路等人为的空间环境实体;2精神层面――指通过物质(即空间环境实体)体现出来的建筑理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哲学观等。
现代建筑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然而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受益于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现代绘画讲究变形、讲究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就可发现;现代艺术重视抽象的形体美,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兴盛一时,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而在中国在晋代文人士大夫就开始了对抽象形体美的重视,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园林中的孤山假石都带有抽象艺术的意味。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莱特就把前述的《道德经》上的话作为自己建筑设计的座右铭,他的“有机建筑”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可以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波特曼所倡导的“共享空间”旋转餐厅是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空间及“步移景异”设计思想的变异。
中国传统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间”,由“间”组成“幢”,再由“幢”组合成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一般的民居,庭院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
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邻里关系的很好体现,讲究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
中国传统的“大”建筑不是庞然大物,而是虚实相间的建筑群,设计时既要考虑实的部分也要考虑虚的部分,组合方式十分自由灵活,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多是砖石结构的,其建筑内部空间要求越多,建筑的体量也就越大,室内外空间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建筑形式着重于形体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和形式美。
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化
的认识论文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
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对现在中国建筑的影响也是不可怀疑的。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很多的特点。
由于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
而且,当时的中国建筑都是以木质为主的。
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渐渐的产生了古
代的建筑特色和文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由于在中国的古代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建筑体上,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在行态上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
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首先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的古代建筑文化是其一大特色。
木构架有很多的优点。
木构架建筑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制宜。
另外,它的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因为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会倒而且屋也不会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的损害。
最后,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
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然后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单体造型。
基本上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所有的重要的建筑物几乎都是建在基座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
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其次我国古代建筑的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是建筑的写意山水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
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
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
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儒家所推崇,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
一方面严厉的规定限制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出于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在认同它的基础上又不断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变被新的等级制度的规定所承认,使建筑等级制度本身也发生变化。
这样,统治阶级为了保存建筑系统内的差别,不得不不断改变自己的建筑样式来达到独尊的目的,从而使建筑变得更复杂、更华丽、更细致,特别是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
今日,曾经主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建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于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
中国建筑要发展,要进步,不能离开与中国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建筑的传统理解将会日益表现出它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
《中国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