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诗,其全集包含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早期作品-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那时他还是个充满朝气和抱负的青年。
诗一开头就问泰山怎么样啊,“岱宗夫如何”,这种提问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先发出惊叹的疑问。
“齐鲁青未了”,说在齐鲁大地上,泰山的青色绵延不绝,这就把泰山的雄伟写出来了,它的青色都能横跨齐鲁大地呢。
“造化钟神秀”,就好像大自然特别偏爱泰山,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到它身上了。
“阴阳割昏晓”更是绝,山的南北两面就像被一把刀割开一样,一面是早晨,一面是黄昏,把泰山的高大给写活了。
“荡胸生曾云”,站在泰山下,看到山上层层叠叠的云,感觉自己的心胸都开阔了,云就像在自己的胸膛里飘荡一样。
“决眦入归鸟”,瞪大了眼睛看归巢的鸟儿,这是在写自己全神贯注地看泰山上的景色。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可是千古名句啊,表达了杜甫的雄心壮志,他说自己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时候看别的山都变得渺小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然后看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一样。
- 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解析:杜甫和李白有过交往,这首诗就是写给他的。
“秋来相顾尚飘蓬”,秋天的时候两人见面,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没有定所,这是在说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到处漂泊。
“未就丹砂愧葛洪”,他们也想求仙问道,像葛洪那样炼制丹药,但是没成功,感觉有点惭愧。
“痛饮狂歌空度日”,说他们整天喝酒唱歌,好像是在虚度光阴呢。
“飞扬跋扈为谁雄”,表面上看是在说他们这样放纵不羁是为了谁呢,其实是在感慨他们怀才不遇,有才华却没地方施展,只能这样借酒消愁、狂放不羁。
二、安史之乱时期作品-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大诗人之一。
他一生历经天星斗转,几经离合,经历了战乱、疾病和家庭不幸等困苦,但依然创造出了众多的诗歌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篇文档将向大家讲述杜甫的个人经历和创作特点,以及他的杰出作品。
一、个人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官家,父亲是个刺史,母亲是个聪明而节俭的妇女。
他的童年时光过得很难,常常饿着肚子,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后来,他进入成都府学习,接触到了许多文化人士,开始了他的文化之路。
他曾做过书生、群众反抗起义军的讲解员和县令等,但都没有成功,身体也不好,常常患病卧床不起。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如意外风波、宰相相继落马等重大事件,这些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的妻子生了许多孩子,但只有一些幸存,他也经历了失子和财产亏损等悲惨的事件。
然而,他坚信自己的文学梦想,不断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直到他死去。
二、创作特点杜甫的诗歌作品以抒发感慨、抒发正义、抒发情感为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咏史抒怀。
他以他所见所闻、历史之记、自身感受,将深沉的思想、强烈的情感、清晰的形象融为一体,推陈出新,诗歌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无一不给人以震撼。
他的诗句具有纵深感和饱满感,常常描绘出自然、人物及其表情等生动的画面;同时他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在敘述历史和人物形象时无一繁琐费力,且具有朋友性,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他那幽默生动的风格。
三、代表作品杜甫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历史典故、人物性格等多个方面,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1.《春望》:杜甫在时局动荡的时期写成这首诗,以表达他对春天的思念和祈愿。
2.《登高》:闲游山中,感叹人生百态,赞美山水之美,显示出深情厚爱。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调侃时势不景气,反衬国人富庶的现状。
4.《长恨歌》:此诗是杜甫生前的巨作,以貌似骈文的形式抒发对王昭君的悲痛之情。
5.《丽人行》:叙述出门相送之情良辰美景,将对山水胡风民俗的生动描写融入了爱情的表达中。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杜甫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
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
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诗人。
杜甫出生在陕西成纪(今河南省偃师市)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诗。
然而,他的家境并不富裕,贫困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各个方面,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才华横溢的表达能力,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思,也有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他的诗擅长于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悲苦,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困境。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
在他的生活中,饥荒、动乱和个人困境屡次降临。
他多次遭受贬官和流放之苦,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相反,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把握现实,用诗歌来反映和抒发内心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浑厚豪放的气势,又不失细腻和感人。
他善于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和读者的喜爱,广为流传,被誉为“诗史一代”的诗仙。
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力图探索人性与社会的冲突,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总结起来,杜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经久不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杜甫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歌永远照亮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的资料简介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句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4.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7.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8.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9.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杜甫《石壕吏》10.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1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1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1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1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15.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阁夜》1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1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18.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9.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2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21.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二首》2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23.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杜甫《月三首》2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5.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杜甫《白帝》26.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杜甫《江亭》27.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字⼦美,⾃号少陵野⽼,杜少陵,杜⼯部等,盛唐⼤诗⼈,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世称杜⼯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别》《⽆家别》).原籍湖北襄阳,⽣于河南巩县.初唐诗⼈杜审⾔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蜀,友⼈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他杜拾遗、杜⼯部.他忧国忧民,⼈格⾼尚,⼀⽣写诗1500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个⼈简历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
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1、漫游时期:从⽞宗开元⼗九年(731)⾄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两次长时间的游历。
名作《望岳》便出⾃这⼀时期。
2、长安时期:从天宝五年⾄⼗四年,⽣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民的⽣活多有接触。
《兵车⾏》、《丽⼈⾏》、《前出塞》、《后出塞》、《⾃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这⼀时期。
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德元年(756)⾄乾元⼆年(759),杜甫经历了各种磨难,⽬睹时局的动荡,对政治深感失望。
著名的《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壕吏》)、“三别”(《新婚别》、《垂⽼别》、《⽆家别》)便出⾃这⼀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代宗⼤历五年(770),杜甫过着漂泊不定的⽣活,著名的成都草堂就建造于这⼀时期。
⼆、作品的思想内容1、对⼈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根红线。
“安得务农息战⽃,普天⽆吏横索钱”便是很好的`例证。
2、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起。
这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诗句便可见⼀斑。
3、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活和祸国殃民的罪⾏。
“朱门酒⾁臭,路有冻死⾻”便是⽣动写照。
4、其它还有描写⽇常⽣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论诗题画等诗作。
三、艺术成就1、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词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战争、人民疾苦等。
以下是一些杜甫的诗词精选及其简要解析:1. 《春望》●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景寓情,表达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通过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表达了战乱中家书的珍贵;尾联则通过描写自己的白发和无力感,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情感。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内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解析: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广大寒士的深切同情,最后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作结,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3. 《春夜喜雨》●内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
首句“好雨知时节”即点明了春雨的珍贵和及时;次句“当春乃发生”则进一步强调了春雨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重要性;后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通过拟人手法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雨的温柔和细腻。
4. 《望岳》●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描写泰山的名作。
诗中通过对泰山的雄伟壮观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同时,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寓意着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和抱负。
5. 《登高》●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杰出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被后世誉为“杜工部”或“诗仙”。
他的诗作体现了对时事、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深刻描绘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和广泛的人情世故。
以下是对杜甫先生个人经历的简要描述。
一、早年生活杜甫于712年出生于中国唐朝(618年-907年)时期的陕西成纪(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杜审言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杜甫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二、求学经历杜甫于727年进入当地的学宫学习,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基础。
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文学天赋,很快就在学院中崭露头角,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三、官场之路杜甫毕业后,决定投身于政治和社会改革。
他于742年参加了唐朝的进士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进士资格。
随后,他加入了朝廷,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右拾遗、检校翰林学士等。
四、流寓岁月然而,杜甫的政治生涯并不如意。
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平等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在754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离开了都城长安,开始了漫长而流离的岁月。
在此期间,他身世逢乱,被迫经历贫困、疾病和丧失亲人的痛苦。
五、创作成就在流亡期间,杜甫不断以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关注。
他的诗作多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战争的痛惜,以及对人民困苦的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描写被誉为古代中国最好的诗人之一。
六、晚年生活随着唐朝的局势稳定,杜甫于757年回到了长安。
然而,尽管他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困苦,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可和荣誉。
在770年,杜甫不幸去世,享年59岁。
七、影响及评价杜甫的诗作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播和研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富有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赞美了真实、纯洁的感情,被誉为史诗般的杰作。
他以其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和对人性的真实描绘,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春夜喜雨》杜甫〔唐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望岳》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境地。
杜甫五绝诗30首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7、《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8、《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9、《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0、《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1、《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资。
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
12、《武侯庙》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13、《规雁》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4、《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5、《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5、《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岁暮》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杜甫的诗词15篇杜甫的诗词1析此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期的名作。
花卿,名叫花敬定,有的书写作花惊定。
他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谋反,花敬定前去平叛,斩杀段子璋后将其首级亲自掷献给崔光远。
随后,花敬定率部奏凯而旋。
当时,杜甫有关写花敬定的诗歌还有一首七言古诗《戏作花卿歌》,较具体地描写了这次平叛。
在那首诗中,杜甫称花敬定为猛将,并说“学语小儿知姓名”,可见花敬定当时在成都的影响。
卿,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作夫妻之间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在这里,无论是敬称或爱称,都是杜甫出于对花敬定的敬重。
从诗的题目看,花敬定应当算作杜甫的朋友。
锦城,又称锦官城,古为主管织锦之官府所在,故城在今成都西南。
锦城的另一层含义是景物华美的城邑。
在此代指成都。
丝管,是指代两种乐器。
丝,指可弹奏的弦乐器;管,指可吹奏的管乐器,如萧、笛之类。
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此指各种乐曲相互糅和,和谐悦耳。
“半入江风半入云”,字面的解释是,一半乐声随江风漂浮,一半乐声升入云霄。
这里是写诗,是诗人的想象,固然不是科学的计量。
音乐无形,眼睛是看不见的。
但是诗人在此借助于风和云,将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有形有色,好像能让人看得见。
前两句写音乐之美,是实写。
但这里须指出的是,实写与虚写,只是相对而言。
假如其次句与第一句相比,第一句是实写,其次句属虚写。
假如将前两句合起来,再与后两句相比拟,三四两句为虚写,一二句全成了实写。
从这一点来看,对诗的表现方式的看法就犹如中医辨证论治一样,须详细问题具休分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首诗用反问作结,极赞音乐之美。
美到什么程度?美到只有在天上才会有,而人间极难听到,诗人通过夸大,使诗意得以升华到一个暂新的高度,给人以无限暇想。
对于这首诗,千百年来,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生于杜甫之后数百年的明代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唐朝大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一生历尽坎坷,尝尽人间冷暖。
他所写的诗,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
让时光倒流,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看看吧。
公元755年至763年间,爆发了一场叛乱——“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导致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背井离乡,苦不堪言。
当“安史之乱”发生时,杜甫刚刚走上仕途,在他还没来得及在官场上站稳脚跟,即被抛入流离的生活。
公元759年,他丢弃了官职,带着家眷,西向秦州、同谷,过剑门到了成都。
他每天都在盼望叛乱能早日结束,国家能安定下来,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他漂泊到剑门之外第五个年头,也就是公元763年,杜甫终于听到了好消息:郭子仪带领的官军已经收复了蓟北,这场战乱快要平息了!
杜甫欣喜若狂!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沾湿了衣裳。
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妻子、儿女,他们也和杜甫一样高兴:妻子一边抹着泪,一边收拾东西;儿女们拍着手,唱起了歌,他们围绕在杜甫身边,一个劲地问:“爸爸,爸爸,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家了?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啊?”是啊,该回家了!杜甫已经52岁了,流落到梓州已有5年,他无时不在思念家乡,想要叶落归根,现在终于可以实现这个愿望了!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吩咐妻子准备好笔墨纸砚,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
这首诗是诗人“生平第一快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唐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一家被迫流落在剑门关外,日子过十分清苦,他忧国忧民,整天愁眉苦脸,毫无精神。
有一天,杜甫在大街上散步,突然,有一个人开心的说:“太棒了!终于可以回家了…”杜甫上前一听,这才知道官兵收复了河南河北,往日愁眉苦脸的样子一下子就没了,使他喜极而泣。
杜甫听了后,立刻狂跑回家,杜甫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妻儿。
顿时,妻儿脸上平日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杜甫高兴的快要发狂了,他胡乱地卷起诗书,再也无心写作。
中午,一家人饮起了酒,一杯又一杯,唱个不停,他一边唱歌,一边喝酒,于是一条回家的路线便出现在他的眼前:先从巴峡乘船到巫峡,再从襄阳直奔洛阳,再直接回到故乡,一想到要踏上归乡的路途,杜甫心中变激动万分。
后来,杜甫挥笔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