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这两年,杜甫著作的出版迎来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各种形式的杜集著作集中面世,有全集有选集,有排印有影印,可谓洋洋大观。
在距今300多年前的清初,也是一个纂辑杜集蔚然成风的年代。
两次出版风行,这是杜诗之幸,也是读者之幸。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最早刊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它无疑是古代杜诗注释的殿军,论杜集注释之详赡,300年间无人能敌。
仇兆鳌之后的清代注杜学者,只能责难《杜诗详注》过于烦冗,订正一些仇氏的错误,出一个精要的注本,面向另一种需求的读者,其中较好的也就是杨伦的《杜诗镜诠》了。
今人再做杜甫全集的集注,也只能在《杜诗详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尽管在“求全责备”这个路子上仇注已被萧涤非领衔的《杜甫全集校注》超越,但其里程碑意义仍然会永载史册。
仇兆鳌去世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距今已近300年。
三个世纪以来,人人尽知《杜诗详注》。
谈到其作者仇兆鳌,却多语焉不详。
民国编《清史稿》也没有为仇氏立传,仅在《艺文志》中提到了《杜诗详注》而已。
对于喜好杜甫诗歌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仇兆鳌,原名从鱼,字沧柱,号知几子、四明先生、章溪老叟。
明崇祯十一年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仇氏为人秉性质直,无论出仕入仕,始终不改刚正不阿的性情。
在家乡做诸生时,就因为抗忤当地官员而被罗织罪名,很长时间才得以平反。
他47岁中进士,廷试策问回答的是关于海禁的问题,他竟然在殿上直言海运方面徇私舞弊猖獗,要求海运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改革。
当时的读卷官杨雍建非常赏识他,皇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散馆授编修。
江南总督噶礼陷害陈鹏年一案,满朝文武皆知陈鹏年冤屈,却无人敢出面求情。
只有仇兆鳌仗义执言,才救下陈鹏年。
康熙五十一年,皇帝召见年迈的仇兆鳌闲谈民间见闻,仇兆鳌竟直言:“去年江督噶礼免官,张伯行留任,江南士庶欢腾,臣不胜大庆。
”(事见《乾隆鄞县志》)我们知道杜甫一生秉持“致君尧舜”的理想,始终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在政治史和文学史上。
仇兆鳌《杜诗详注³》兵车行《杜臆》: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
此当作于天宝中年。
《周礼》有兵车之会。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①。
耶娘妻子走相送②,尘埃不见咸阳桥②。
牵衣顿足拦道哭④,哭声直上干云霄⑤。
(首段,叙送别悲楚之状,乃纪事;下二段,述征夫苦役之情,乃纪言。
辚辚,众车之声。
萧萧,鸣不喧哗。
行人,行役之人。
)①《诗》:“有车辚辚。
”又:“萧萧马鸣。
”又:“行人彭彭。
”《搜神记》:李楚宾带弓箭游猎。
②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魏文帝诗:“妻子牵衣袂。
”③《楚辞》:“蒙世俗之尘埃。
”【钱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
《元和郡县志》: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里,以与便门相对,因名,汉武帝造。
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秦始皇造。
皆架渭水。
《一统志》:便桥,唐时名咸阳桥。
④何逊诗:“儿女牵衣位。
”《国策》:张仪说秦,顿足徒裼。
《酷吏传》:路温舒顿足而叹。
⑤《北山移文》:“干云霄而直上。
”道旁过者问行人①,行人但云点行频②。
或从十五北防河③,便至四十西营田④。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⑤。
边庭流血成海水⑥,武皇开边意未已⑦。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⑧,干村万落生荆杞⑨。
纵有健妇把锄犁⑩,禾生陇亩无东西(11)。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12)。
(次提过者行人,设为问答,而以“君不闻”数语作收应。
曰防河、曰营田、曰戍边,所谓点行频也。
开边未已,讥当日之穷兵。
至于村落萧条,夫征妇耕,则民不聊生可知。
本言秦兵,而兼及山东,见无地不行役矣。
)①古乐府词:“观者盈道旁。
”②师氏曰:点行,汉史谓之更行,以丁籍点照上下,更换差役。
③【钱笺】《旧唐书》: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制以吐蕃为边害,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围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
是时,吐蕃侵扰河右,故曰防河也。
④《唐·食货志》: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以置营田,有警则以军若夫千人助役。
古典注释学研究的新拓展——评《〈杜诗详注〉研究》《杜诗详注》是清代注杜的集大成著作,也是古典注释学的典范之作。
此书援引繁博,考证详晰,对清代注杜广有影响,也是今人治杜的案头必备之书。
然而,1949年以来,除谭芝萍氏《仇注杜诗引文补正》条陈仇注征引古籍之误以外,并无一部研究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的专著。
仅有的一些论文,也是以摘疵指瑕为主,对《杜诗详注》存在的诸多优点没有系统总结。
吴淑玲的论著《〈杜诗详注〉研究》在《杜诗详注》研究和古典注释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开创之功,其对《杜诗详注》学术背景的阐释、古典注释学在仇注中的使用、仇兆鳌注释批评的价值等方面的阐释,对理解清初浙东学术、古典注释学的发展及清代诗学思想等,实有重要助益。
《杜诗详注》的学术背景为浙东学术,这是前人从来没有关注到的。
吴淑玲在查阅资料时,在《中国历代禁书解题?朝行录》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黄宗羲)适时的将武装斗争转变为思想理论斗争,集中精力于学术活动……大力倡办教育事业,应邀赴各地讲学,一时,‘大江南北,从者骈集’,门人中的万斯同、万斯大、仇兆鳌、郑梁、查慎行等等,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浙东学派文史哲各方面的台柱。
”她受到触发,翻阅了大量浙东学术的资料,发现从浙东学术角度研究万斯同、万斯大、郑梁、查慎行等都有人进行,研究文章也相对较多,却没人从这一角度研究仇兆鳌,这与“台柱”之说似有不符。
于是,从这一角度深入下去,考证了仇兆鳌与浙东学派的关系,发现仇兆鳌注释杜诗完全以浙东学术为归依。
仇注特别注重阐释杜诗在经学、史学方面的价值,对确定杜甫的忠君思想、经世思想、杜诗诗史地位,都有重要作用,而这正是浙东学术重经、重史的学术之路。
其中,以史注杜的方法,在《钱注杜诗》遭到封杀的时代,确立了古典注释学中“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的注释,自古就有字注句解的传统,后又加以章析,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字注句解章析的基本模式。
《杜诗详注》基本沿袭古典诗歌注释学的方法,并发扬光大,对杜诗的注释极其详尽,并有所发展。
古代文学学习中阅读经典注释本的意义作用————以《杜诗详注》为例摘要: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阅读大量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我们阅读古书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
想要比较顺利地读懂古书,一般都要求助于注解,但现人所作的注释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得依靠古注,这其中经典注释本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本文就将简要介绍古书注释,并以仇兆鳌先生所著的《杜诗详注》为例具体说明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阅读经典注释本的意义所在,以及针对古注的自身的优缺点讲解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古注。
关键词:古注《杜诗详注》“取与弃”一、古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书籍是这些文化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载体。
而就像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所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由于时间、空间、人为因素以及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等因素,我们今人阅读古代书面语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而为了能够顺利的读懂古代书籍,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古书的注解就具有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古注的发展过程先秦—萌芽时期,以《尔雅》为标志。
两汉至唐--兴盛并得到较好的发展,《十三经注释》是集大成的标志之作。
宋元明时期---改革到衰落,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清代---复兴到鼎盛,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王氏父子、四大家、新十三经注疏。
(二)、古注的体例古人注书,名称多种多样。
在秦汉之际,把给经典作解释的文字叫“传”;后有“笺”,即表明记识书意;“注”:“注”的本义是灌注,诠释古书称“注”,乃后起引申义;“疏”:义疏萌芽于汉末,盛行于六朝;“正义”:所谓“正义”,即正前人的义疏,与义疏一样既解经又释前人传注,“正义”是指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章句”:“章句”是指“离章析句,委曲支派”,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集解”:“集解”是选取各家的注解,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音义”: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仇兆鳌《杜诗详注⁴》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原注:时哥舒入奏,勒蔡子先归。
)【朱注】《通鉴》:天宝十四载春,哥舒入朝,道得风疾,遂留京师。
故蔡都尉先归而公送。
若十一载入朝,乃在冬日,与春城赴上都不合。
梦弼之说,非是。
《唐书》:诸府折冲都尉各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
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之属,以教其军阵战斗之法。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①。
健儿宁斗死②,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③,才缘挑战须④。
身轻一鸟过⑤,枪急万人呼⑥。
(从蔡叙起,言其志雄气猛。
宁斗死,时方右武,耻为儒,世渐轻文。
一鸟过,见其势疾。
万人呼,畏其锋锐。
)①《韩诗外传》:“弯弓而射之。
”汉桓帝时童谣:“丈夫何在西击胡。
”②陈琳乐府:“边城多健儿。
”曹植诗:“名在壮士籍。
”希曰:健儿、壮士,乃军士之名。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于京师召募十万众,号曰文武健儿。
陈琳乐府:“男儿宁当格斗死。
”③先锋,注见二卷。
④《汉书·项羽传》:“愿与王挑战。
”注:“挑战,擿娆敌求战也。
”⑤韦鼎诗:“一鸟忽相惊。
”张景阳诗:“忽如鸟过目。
”⑥开元十二年四月敕,四军枪矟,有绯绿红碧之辨。
《玄宗实录》:吐蕃寇边,翰用半段枪,当其锋,击之。
《项羽传》:“学万人敌。
”杜牧诗:“射雕都尉万人敌,黑弰将军一鸟轻。
”本此。
云幕随开府①,春城赴上都②。
马头金匼匝③,驼背锦模糊④。
咫尺雪山路⑤,归飞青海隅⑥。
上公犹宠锡⑦,突将且前驱⑧。
(次叙送蔡,记其入朝归陇。
开府上公,俱指哥舒翰。
宠锡;谓翰尚留。
前驱,谓蔡独往。
)①王洙曰:军中以幕为府。
《西京杂记》:成帝设云幕于甘泉。
②沈约诗:“春城丽白日。
”鹤曰:古时,国都通称上都,至宝应元年,方以京兆府为上都。
班固《西都赋》:“作我上都。
”③古诗:“骢马金络头。
”《西京杂记》:羊胜《屏赋》:“屏风鞈匝,蔽我君王。
”鲍照诗;“雕屏匼匝组帐纡。
”江淹《江上之山赋》:“鼍鼋兮匼匝。
”《韵会》:“匼匝,周绕貌。
”此言金络马头,其状密匝也。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四)赠比部萧郎中十兄原注:甫从姑之子。
《唐书》:比部属刑部,郎中、员外各一人。
诗云“漂荡”“沉埋”,又云“归老任乾坤”,此必天宝六载应诏退下后所作。
黄氏谓在未献赋之前,是也。
有美生人杰①,由来积德门②。
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③。
蕴藉为郎久④,魁梧秉哲尊⑤。
词华倾后辈⑥,风雅蔼孤鶱⑦。
(此从萧公叙起。
首句推本从姑,三四称其家世,五六记官职人品,七八记文章才望。
)①《诗》:“有美一人。
”《桓玄传》: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
②《开皇神告录》曰:隋开皇末,有老翁诣唐高祖,从容置酒,语及时事,曰:“公积德之门,负至贵之表。
”③《唐书?世系表》:萧氏出自姬姓,汉有丞相酂文终侯何。
萧氏定著二房,一曰皇舅房,一曰齐梁房。
齐梁房即梁武帝之后。
④《汉书?薛广德传》:“为人温雅有蕴藉。
”颜师古注:“蕴,言如酝酿。
藉,有所荐藉。
”又曰:“道其宽博厚重也。
”《汉书》:冯唐白首为郎。
⑤《周勃传》:“魁梧奇伟。
”《前汉注》:“梧音忤。
”《后汉注》:“梧音吾。
”今从后音。
《书》:“经德秉哲。
”《王俭传》:俭体道秉哲,风字渊赡。
⑥《蔡邕传》:“后辈被遣。
”⑦钟嵘云:文约意广,取效风雅。
《正韵注》:“霭,云集貌。
”霭孤鶱,如鸟之飞鶱云际也。
他本作蔼字,误。
蔼,多也。
【朱注】骞、鶱音义各异。
骞,去乾切,马腹热。
鶱,虚言切,鸟飞貌。
宅相荣烟戚①,儿童惠讨论②。
见知真自幼③,谋拙愧诸昆④。
(次叙亲谊交情,乃上下关钮。
见知,指萧。
谋拙,自谓。
诸昆,谓萧氏兄弟。
)①《晋?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
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
”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后果为公。
赵曰:萧系杜家外甥,故比之魏舒。
②潘岳《闲居赋》:“昆弟斑白,儿童稚齿。
”潘徽诗:“篇章极讨论。
”③任昉《赠王僧孺诗》:“唯子见知,唯余知子。
”④隋孙万寿诗:“粤余非巧宦,少小拙谋身。
”洙曰:公与萧为姑舅之昆仲。
漂荡云天阔①,沉埋日月奔②。
致君时已晚③,怀古意空存④。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六)白丝行此诗当是天宝十一二载间,客居京师而作,故末有忍羇旅之说,当依梁氏编次。
师氏谓此诗乃讥窦怀贞。
鹤云:怀贞亡于开元元年,公时才两岁,于年用不合。
缲丝须长不须白①,越罗蜀锦金粟尺②。
象床玉手乱殷红③,万草千花动凝碧④。
已悲素质随时染⑤,裂下鸣机色相射⑥。
美人细意熨贴平⑦,裁缝灭尽针线迹⑧。
(此见缲丝而托兴,正意在篇末。
上段,有踵事增华之意。
欲成罗锦,用尺量丝,故须长;所织花草,色兼红碧,故不须白。
熨贴裁缝,制为舞衣也。
象床,指机床。
玉手,指织女。
乱殷红,谓经纬错综。
动凝碧,谓光彩闪铄。
)①《记》:“夫人缫三盆手。
”【朱注】《广韵》:缫,绎茧为丝也,缲同。
鲍照诗:“缲丝复鸣机。
”②《唐书》:越州土贡花文宝花等罗。
魏文帝诏:“每得蜀锦,殊不相似。
”何逊诗:“金粟裹搔头。
”尺以金粟饰之,富贵家之物。
③《国策》:孟尝君至楚,献象床,直千金。
江淹赋:“惜玉手之空伫。
”《广韵》:“殷,赤黑色。
”《左传》:“左轮朱殷。
”④王子安《青苔赋》云:“萦修树而凝碧。
”⑤王彪之诗:“丝染墨悲叹,路岐杨感悼。
”庚信《连珠》:“白羽素丝,随其所染。
”⑥谢朓诗:“望望下鸣机。
”【朱注】色相射,五色射人也。
⑦《班彪传》:“细意委曲。
”《南史》:何敬容衣裳不整,伏床熨之。
杨慎曰:《王莽传》有威斗,即尉斗也。
威与尉音相近,本音畏,转音郁。
《隋书》:李穆奉尉斗于杨坚曰:“愿公执威柄,以尉安天下。
”史炤《通鉴释文》:尉斗,火斗,持火以申缯也,俗加火作熨。
《说文》尉与炽本一字,从上按下也。
又,持火申缯也。
今俗言平曰尉帖。
杜诗“美人细意熨帖平”是也。
又,白乐天诗:“金斗熨波刀剪文。
”⑧曹植乐府:“裁缝纨与素。
”春天衣著为君舞①,蛱蝶飞来黄鹂语②。
落絮游丝亦有情③,随风照日宜轻举④。
香汗清尘污颜色⑤,开新合故置何许⑥。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⑦,恐惧弃捐忍羇旅⑧。
(下段,有厌故喜新之感。
蝶趁舞容,鹂应歌声,落絮游丝乘风日而缀衣前,比人情趋附者多。
蜀相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蜀相》一,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整体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诗详注是中国古典文学里最为经典的书籍之一,它是国学大师仇兆鳌在其一生之中写出的经典之作。
这部详注主要围绕着中国最古老的四大诗类杜诗来进行讲解,从文本结构、注释、解释、赏析等多方面入手,来进行详细分析,以达到更全面地认识杜诗,理解杜诗之美的目的。
从文本结构上看,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把杜诗词篇分成三种:长咏、短咏和词牌名,并对每种类型的杜诗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讲解,同时还将诸如押韵、节奏、字数等文体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杜诗的构成,同时也使读者更加熟悉杜诗的文本结构。
此外,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还提出了诸多的杜诗注释,他将有关人物、地方、历史故事等内容作为注释,把读者带进诗歌中,让他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杜诗中所含有的历史文化内容。
此外,他还把杜诗比作诸如天地大罗织、山河精华等多种形象,以达到杜诗文学的层次深入,进而更好地理解杜诗的精髓所在。
此外,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也对杜诗作品进行了解释与赏析,他细致入微地解释了杜诗中的每一个关键词,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杜诗中所含有的内涵和抒情艺术。
此外,他还对杜诗中所描绘的宇宙美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赏析,让读者能够从宏观上更加清晰地理解杜诗的内涵。
总而言之,《杜诗详注》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家仇兆鳌所创作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全面而细致的解释,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杜诗的精髓与内涵,同时还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廿四)杜甫全集卷之十五移居夔州作【黄鹤注】此大历元年春晚作。
《唐书》:夔州云安属山南东道。
《寰宇记》:夔州云安县,上水去夔州奉节县二百四十三里。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①。
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②。
禹功饶断石③,且就土微平。
④。
(首二记行踪。
三四承云安,言临去时景。
五六承白帝,言迁后景事。
未言移屠之故。
春知别意,江与清波,此从无情处看出有情。
农事方兴,春已暮矣。
鸟悦山光,春气暖也。
多断石,谓云安以下,土徽平,见夔州可居。
《杜臆》:“农事闻人说”,便有为农意,后果有西督耕之举。
)①张溍注:因灞桥赠别故事,遂用春柳催别,但“春知”、“江与”二语,后人用之,易涉于纤。
宋之问诗:春迟柳暗催。
②常建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殷璠首推,不知出于少陵也。
《杜臆》:见鸟情,属人。
悦鸟性,属鸟。
③《左传》:“见河洛者,思禹功。
”《水经注》:广谿峡,乃三峡之首,盖自夏禹疏凿以通江者。
④王洙注:沿峡皆因开凿而成,故少平土,惟夔州稍平耳。
黄庭坚曰: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
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朱子语录》:人多说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
夔州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前此有一节诗好。
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都说好,矮人看场耳。
陶开虞曰:杜五律有偶然失检者,如《移居》诗云:“春知催柳别”、“农事闻人说”,别、说同韵。
与王摩诘“新丰树里行人度”、“闻道甘泉能献赋”,度、赋同韵,皆犯上尾,学者不可不知。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鹤注】大历元年春晚,自云安迁居菱夔时作。
郭宿,宿于云安郭外,王判官盖在云安也。
依沙宿舸船①,石獭月娟娟②。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③。
晨钟云岸湿..④,胜地石堂烟⑤。
柔橹轻鸥外⑥,含凄觉汝贤⑦。
(上四,宿郭遇雨,夜中之景。
五六,岸湿难上,早起之景。
未因不得面别,而留侍致王。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二年第四期 总第114期杜诗原意的传递、接收与解读———论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陶潜注的相关问题(续)黄伟豪作者院黄伟豪,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博士生。
四《四库提要》论《杜诗详注》,除正面称诩外,也曾反面批评“摭拾类书,小有舛误”,甚至改动注引原文,以至“乖其本旨”,因而认为“如此之类,往往有之,皆不可据为典要”。
〇12平情而论,尽管杜甫创作意图无从知晓,但就笔者所见,综观《杜诗详注》,在二百八十六条“以陶注杜”中,确实有不少地方,未免惹人非议。
这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牵强附会。
仇注“以陶注杜”,有时仅从杜诗与陶潜诗文的字面相同,继而以为杜诗化自陶潜作品,却忽略杜诗与陶潜诗文的语意差异。
譬如杜甫《奉寄河南尹丈人》有“浊酒寻陶令”,仇引陶潜《己酉岁九月九日》“浊酒且自陶”。
“浊酒”一词,杜、陶二诗固然有之,尚且不论。
但杜、陶二诗中的“陶”字,语意截然不同:杜诗中的“陶”属名词,意谓陶潜,而陶诗中的“陶”则属动词,指陶然享用;又如杜诗《四松》“我生无根蒂”,仇引陶潜《杂诗十二首》其一“人生无根蒂”,杜、陶二诗都有“生无根蒂”,但其中的“生”字,杜诗指的是名词“一生”,陶诗指的反而是动词“生存”,两者语意迥然不同。
诚然,以上两条仇注,如果撇除曲解“陶”、“生”的字义不论,则一如前文所说,尚能证明杜诗化用陶潜诗文。
可是,仇注所引陶潜诗文,只有两字,甚至一字与杜诗偶合,根本无从证明杜甫必定化用陶潜作品的某些字词。
须知道某些字词,诚非陶潜自铸,反而在先秦汉魏六朝,已经广泛使用。
此类例子极多。
只有两字偶合的例子有:杜诗《奉寄河南尹丈人》“江湖漂短褐”,仇引陶诗《与殷晋安别》“江湖多贱贫”,但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六“江湖相捐忘”、任昉《济浙江》“江湖忽来往”也有“江湖”一词;又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四“哀哉两决绝”,仇引陶潜《杂诗十二首》其八“哀哉亦可伤”,但曹植5. All Rights Reserved.《三良》“哀哉伤肺肝”、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四十“哀哉人命微”也有“哀哉”一词;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其二“即事非今亦非古”,仇引陶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即事多所欣”,惟沈约《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五章》其三“即事既多美”、刘孝绰《发建兴渚示到陆二黄门》“即事已多伤”,同样有“即事”;又如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仇引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七“聊复得此生”,而鲍照《秋日示休上人》“坐叹从此生”亦有“此生”一词;又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六“自有一山川”,仇引陶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山川一何旷”,其实张华《情诗五首》其四“山川阻且深”也有“山川”语;又如杜诗《重过何氏五首》其三“来往亦无期”,仇引陶潜《归园田居五首》其二“披草共来往”,惟任昉《济浙江》“江湖忽来往”亦有“来往”之语;复如杜甫《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贫贱人事略”,仇引陶诗《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野外罕人事”,而鲍照《蜀四贤咏》“陵令无人事”也有“人事”;又如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荒岁儿女瘦”,仇引陶潜《咏贫士七首》其七“固为儿女忧”,但“儿女”一词,早在曹植《赠白马王彪》“无乃儿女仁”亦有之;又如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何时通舟车”,仇注引用陶潜《停云》“舟车靡从”,但“舟车”此语在谢惠连《豫章行》“舟车理殊缅”也曾使用;又如杜甫《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仇引陶氏《归园田居五首》其四“人生似幻化”,殊不知早在孔融《杂诗二首》也有“人生有何常”;又如杜甫《彭衙行》“誓将与夫子”,仇引陶潜“誓将不复疑”。
仇兆鳌《杜诗详注》七律(033)恨别据诗中“长驱五六年”之说,当是上元元年在成都作。
顾注:公于乾元二年春,自东都回华州,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奔走四千里。
自天宝十四载安史倡乱,至乾元之未上元之初,为五六年。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①。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③。
思家步月清宵立④,忆弟看云白日眠⑤。
闻道河阳近乘胜⑥,司徒急为破幽燕⑦。
首二领起恨别。
四千里,言其远。
五六年,言其久。
行剑外,承四千里。
老江边,承五六年。
思家忆弟,伤洛城阻乱。
乘胜破燕,望胡骑早平。
剑外,剑门之外。
江边,锦江之边。
宵立昼眠,忧而反常也。
①《汉书·周勃传》:击胡骑平城下。
曹植诗:长驱陷匈奴。
②《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③《魏志·田畴传》:道路阻绝,寇虏纵横。
④薛道衡诗:空庭聊步月,闲坐独临风。
潘尼《桑树赋》:含溢露于清宵。
⑤王楙《野客丛谈》:梁瑄不归,弟璟每望东南白云,惨然久之。
⑥朱注:《李光弼传》:乾元二年冬十月,光弼悉军赴河阳,大破贼众。
上元元年,进围怀州。
《通鉴》:上元元年三月,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
夏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此河阳乘胜之事也。
傅毅乐府:乘胜席卷遂南征。
⑦至德二载,加李光弼检校司徒。
顾宸曰:破幽燕之策,当时见及者不过数人。
清河李萼告颜真卿,请分兵开崞口,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
时哥舒翰守潼关,郭子仪、李光弼上言,请引兵直取范阳,覆其巢穴。
此潼关未破前事也。
又:李泌对肃宗,请令光弼自太原出井陉,子仪自冯翊入河东。
来春,命建宁为范阳节度大使,并塞北出,与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阳,破其巢穴。
此禄山未死时事也。
及禄山死,河东平,泌劝上如前策,遣安西及西域之众,并塞西北,自归檀南取范阳,永绝根本。
此长安未复时事也。
萼与李郭之策不行,是以有灵武之奔。
泌之策不行,是以有九节度之溃。
至上元元年,光弼乘河阳之胜,遂平怀州。
此时长安已复,庆绪已死,直捣幽燕,万万不容更缓,故下一“急”字,盖深惜前三策之不早用耳。
仇兆鳌《杜诗详注》七律(002)郑驸马宅宴洞中朱注:此诗乃天宝四五载归长安后作。
黄鹤以驸马洞中与郑氏东亭为一处,误矣。
钱笺:《长安志》:莲花洞在神禾原郑驸马之居,杜诗所谓“主家阴洞”者也。
鹤注:唐史:临晋公主,皇甫淑妃所生,下嫁郑潜曜。
公所撰《皇甫淑妃碑》:郑潜曜尚临晋公主,乃代国长公主之子,官曰光禄卿,爵曰驸马都尉。
又云:甫忝郑庄之宾客,游窦主之山林。
开元二十三年葬于河南县。
公主戚然谓左右曰:“自我之西,岁阳再纪。
”乃以诗文见托。
则是碑作于天宝四载矣。
主家阴洞细烟雾①,留客夏簟青琅玕②。
春酒杯浓琥珀薄③,冰浆碗碧玛瑙寒④。
误疑茅堂过江麓⑤,已入风磴霾云端⑥。
自是秦楼压郑谷⑦,时闻杂佩声珊珊⑧。
首句切洞,次句切宴,三四承留客,五六承阴洞,俱属夏时景事。
七八驸马公主并收。
细烟雾,状洞口之幽阴。
青琅玕,比竹簟之苍翠。
琥珀杯、玛瑙碗,言主家器物之瑰丽。
若三字连用,易近于俗,将杯碗倒拈在上,而以浓薄碧寒四字互映生姿,得化腐为新之法。
江麓、云端,其清凉迥出尘境,又见高楼下临郑谷,空中杂佩声闻,恍如置身仙界矣。
结语风韵嫣然。
朱瀚曰:末句暗用《毛诗》“杂佩以问之”,亦见公主有好贤之意。
①《汉书·东方朔传》:董偃出入主家。
注:公主之家也。
《拾遗记》:洞穴阴源,下通地脉。
陶开虞曰:主家阴洞四字,若今人为之,近于谐谑矣。
鲍照诗:重拾烟雾迹。
②戴暠诗:挥金留客坐。
江淹《别赋》:夏簟清兮昼不暮。
《书》:厥贡惟球琳琅玕。
《本草》苏业注:琅玕有五色,青者人药为胜。
《灵异兼图》载:琅玕青色,生海底,以网挂得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击之有金石之声,与珊瑚相类。
赵曰:诗家多以琅玕比竹。
③朱瀚曰:李德林诗。
壶盛仙客酒,瓶贮帝台浆。
颔联本此。
《诗》:为此春酒。
萧子范诗:“握中清酒玛瑙钟,裾边杂佩琥珀红。
”陈藏器《本草》:“琥珀出罽jì宾国。
”陶隐居曰:“松脂入地千年,化为琥珀”。
④陆机乐府:渴饮坚冰浆。
魏文帝《玛瑙赋序》曰: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因以名之。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八)杜甫全集卷之四天育骠图歌【鹤注】此当是天宝末年作。
洙曰:天育,马厩名。
据《唐志》,总十二门者为二厩,一曰祥麟,一曰凤苑。
其后但增八坊八监,亦无以天育为厩者,当是云天子所育之马而已。
今按:骠,疾走也。
骠骑犹云飞骑。
东方朔有《答骠骑难》。
汉有骠骑将军之号。
又唐贞观间,骨利于所贡马十疋尤骏,太宗各为制名,其六曰飞霞骠。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①,今之画图无乃是②。
是何意态雄且杰③,鬃尾萧梢朔风起④。
毛为绿缥两耳黄⑤,眼有紫焰双瞳方⑥。
矫矫龙性含变化⑦,卓立天骨森开张⑧。
(前记画中之马。
首提天子之马,此图为天育设也。
鬃尾以下,皆写其意态之雄杰。
)①《穆天子传》:天子之马,走千里,胜猛兽。
天马子,见《西域传》。
②《庄子》:齐景公好马,命使善画者图之访似者,期年不得。
③《慕容庾传》:“雄杰有大度。
”④鬃,马鬣也,刘恢诗:“络首缠鬃尾,养以甘露刍。
”颜延年《赭白马赋》:“垂梢植发。
”萧梢,鬣尾摇动之貌,虽遇朔风而能竖起也。
陈师道曰:马之良者不怕寒,嘶风踏雪,愈有精神。
夏侯湛《笳赋》:“胡马怀夫朔风。
”⑤《尚书中候》:“龙马,赤文绿色。
”郑玄曰,“赤文而绿蛇也。
”《说文》:缥,青白色。
”《穆天子传注》:魏时鲜卑献千里马,白色,两耳黄。
名曰黄耳。
贾谊赋:“骥垂两耳。
”⑥《相马经》:“眼欲得高,眶欲得端,光睛欲得如悬铃紫焰。
”《赭白马赋》:“双瞳夹镜,两颧协月。
”⑦《诗》:“四牡矫矫。
”介之推《龙蛇歌》:“有龙矫矫。
”《五君咏》:“龙性谁能驯。
”刘琬《龙赋》:“变化屈伸。
”⑧蔡邕《庾侯碑》:“英风发于天骨。
”《袁宏传》:“天骨秀朗。
”开张二字,见《出师表》。
马援《铜马相法》:“膝本欲起,肘腋欲开。
”伊昔太仆张景顺①,监牧攻驹阅清峻②。
遂令大奴字天育③,别养骥子怜神骏④。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⑤,见之座右久更新⑥。
(次叙画马之由,再提太仆监牧,盖图起于张公也。
【朱注】简阅唯取清峻,恶凡马之多肉耳。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廿三)答郑十七郎一绝【鹤注】郑十七、郑十八,兄弟也。
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履迟。
把文惊小陆,好客见当时①。
(此访郑后,郑赠诗而公答之也。
上二叙景,下二言情。
)①小陆,陆云也,比郑十八。
当时,郑庄也,比郑十七。
别常征君【顾注】永泰元年,自秋徂冬,公在云安,故云“卧病一秋强。
”强,多也。
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及泪相望①。
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上四自叙病态,下四送别常君。
扶而犹杖,病已惫也。
发少矣,新加梳洗。
衣宽矣,下垂而长。
此备写老病之状。
故人忧及己病,彼此伤心,而相对泪下,故曰:“泪相望。
”张远谓忧病甚于惜别,故泪可相忘,稍曲。
白发少,寒衣宽,此上三字下二字句法。
)①谢灵运诗:“此别久无适。
”【黄注】见及,恐大命之见及也。
长江二首【鹤注】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
云安在州西百三十里。
永泰元年,公在云安。
云安与万州为邻,使君一滩占两境。
时崔旰叛蜀,故有“朝宗人共挹”、“万国奉君心”之句。
众水会涪万①,瞿塘争一门②。
朝宗人共挹③,盗贼尔谁尊④。
孤石隐如马⑤,高萝垂饮猿⑥。
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首章,睹长江而慨身世也。
上四借水以感时事,下四触景而动归恩。
众水会集而争赴一门,其迅急可知。
自此东流赴海,水有朝宗之义。
今盗贼据险为乱,尔不尊朝廷而将谁尊耶?石如马,险可畏。
猿垂饮,物可憎。
写景中亦含归意。
江水飞翻,阻人归路,而归心终不可阻,亦何用飞翻为哉。
【黄注】此八句整对格,亦虚实相问格。
)①《旧书》:涪州涪陵郡,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镇置。
万州南浦郡,武德二年析信州置。
俱属山南东道。
②《寰宇记》:瞿塘在夔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
连崖千丈,崩流电激。
《方舆胜览》:瞿塘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焉。
③《诗》:“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诗》:“挹彼注兹。
”【黄注】共捐,犹言共饮其德。
④以一门应众水,以谁尊应朝宗,皆用斜对法。
《杜臆》云:朝宗者,人所共取,今盗贼不知此义,准是尊尔者,见逆理之必亡也。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廿七)昔游【鹤注】此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
诗云楚山,夔属楚地也。
昔者与高李(【原注】高适、李白),晚登单父台.. ①。
寒芜际碣石②,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③,飞藿去徘徊④。
清霜大泽冻⑤,禽兽有余哀⑥。
(首叙昔日东游之事。
公遇高李于齐兗,在天宝四载。
寒芜二句,秋日远景;桑柘四句,秋日近景。
此皆登台所见者。
)①《旧唐书》:单父,古邑,贞观十七年属宋州。
考《寰宇记》,子贱琴台,在县北一里高三丈。
②颜廷之诗:“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
”此寒芜二字所本。
《齐地记》:渤海东有碣石。
③谢脁诗:“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
”④阮籍诗:“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广韵》:“藿,大豆叶。
又,草名。
”⑤湛方主《吊鹤文》:“负清霜而夜鸣。
”⑥陆机诗:“愿言有余哀。
”是时仓虞实①,洞达寰区开②。
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③。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
(此记当时宠任边将,因东游而并尽之。
将望三台,禄山恃功。
君无所惜,明皇滥赏也。
)①《风俗通》:汉文帝即位十余年,百姓足,仓廪实。
②《东都赋》:“平夷洞达,万方辐凑。
”《后汉?逸民传论》:“自致寰区之外。
”寰区开,言道路无梗。
③梦弼曰:望三台,禄山领范阳节度,求平章事也。
《帝王世纪》:黄帝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
《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台。
”孟康注:“泰阶,三台也,台星凡六。
”幽燕盛用武①,供给亦劳哉②。
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③。
肉食三十万..④,猎射起黄埃⑤。
(上言将之雄,此见军之盛,皆寓讽刺于称扬。
泛海输粟,则民日疲。
射猎练军,则兵日横。
欲不乱得乎?)①江淹诗:“幽燕非我国。
”《晋书?司马承传》:用武之国也。
②《汉?郊祀志》:“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
”③吴门,即苏州。
蓬莱,在山东。
《魏志》:“献帝策命:穑人昏作,粟帛滞积。
”《邹阳传》:“转输流粟,千里不绝。
”《海赋》:“泛海凌山。
”《博议》云:唐运江淮租税,以给幽燕,此天宝间海运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七律(031)野老鹤注:当是上元元年秋作。
考乾元二年九月,东京及济、汝、郑、滑四州皆陷贼。
上元元年六月,田神功破思明之兵于郑州,然东京诸郡尚未收复。
故诗云“城阙秋生画角哀。
”诗成后,拈首二字为题。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①,估客船随返照来②。
长路关心悲剑阁③,片云何事傍琴台④。
王师未报收东郡⑤,城阙秋生画角哀⑥。
此在草堂而感时也。
上四写景,下四言情。
江岸回曲,其柴门不正设者,为逐江面而开也。
渔网客舟,即临江所见者。
剑阁琴台皆无佳趣,正为东郡未平,而角吹声哀也。
黄生曰:前幅摹晚景,真是诗中有画。
后幅说旅情,几于泪痕湿纸矣。
渔人网、估客船,三字略读,宋人诗多用此法。
长路关心,既伤入蜀,片云何事,又嫌留蜀。
下句作比喻语。
洪仲曰:秋生则角声更哀,生字属秋,不属角。
①《庄子》:渔人入海,利在水也。
虞鶱诗:澄潭写度鸟。
邵注;潭,即百花潭。
②《世说》:谢尚船行,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
梁元帝《纂要》:日西落,光返照于东,谓之返景。
顾注:日暮急于泊船,故随返照而来。
康孟诗:返照若华池。
③古诗:长路漫浩浩。
鲍照诗:万曲不关心。
《水经注》:小剑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涌衢,故谓之剑阁。
④梁简文帝诗:可怜片云生。
郭璞诗:何事登云梯。
《玉垒记》:相如琴台,在浣花溪北。
⑤《诗》:王师之所。
朱注:东郡,概指京东诸郡,非专指滑州灵昌郡也。
⑥原注:至德二年,陞成都为南京,故得称城阙。
曹植诗:广瞻恋城阙。
《易林》:秋风生哀。
梁简文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之九。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王荣鑫
这两年,杜甫著作的出版迎来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各种形式的杜集著作集中面世,有全集有选集,有排印有影印,可谓洋洋大观。
在距今300多年前的清初,也是一个纂辑杜集蔚然成风的年代。
两次出版风行,这是杜诗之幸,也是读者之幸。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最早刊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它无疑是古代杜诗注释的殿军,论杜集注释之详赡,300年间无人能敌。
仇兆鳌之后的清代注杜学者,只能责难《杜诗详注》过于烦冗,订正一些仇氏的错误,出一个精要的注本,面向另一种需求的读者,其中较好的也就是杨伦的《杜诗镜诠》了。
今人再做杜甫全集的集注,也只能在《杜诗详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尽管在“求全责备”这个路子上仇注已被萧涤非领衔的《杜甫全集校注》超越,但其里程碑意义仍然会永载史册。
仇兆鳌去世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距今已近300年。
三个世纪以来,人人尽知《杜诗详注》。
谈到其作者仇兆鳌,却多语焉不详。
民国编《清史稿》也没有为仇氏立传,仅在《艺文志》中提到了《杜诗详注》而已。
对于喜好杜甫诗歌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仇兆鳌,原名从鱼,字沧柱,号知几子、四明先生、章溪老叟。
明崇祯十一年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仇氏为人秉性质直,无论出仕入仕,始终不改刚正不阿的性情。
在家乡做诸生时,就因为
抗忤当地官员而被罗织罪名,很长时间才得以平反。
他47岁中进士,廷试策问回答的是关于海禁的问题,他竟然在殿上直言海运方面徇私舞弊猖獗,要求海运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改革。
当时的读卷官杨雍建非常赏识他,皇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散馆授编修。
江南总督噶礼陷害陈鹏年一案,满朝文武皆知陈鹏年冤
屈,却无人敢出面求情。
只有仇兆鳌仗义执言,才救下陈鹏年。
康熙五十一年,皇帝召见年迈的仇兆鳌闲谈民间见闻,仇兆鳌竟直言:“去年江督噶礼免官,张伯行留任,江南士庶欢腾,臣不胜大庆。
”(事见《乾隆鄞县志》)我们知道杜甫一生秉持“致君尧舜”的理想,始终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在政治史和文学史上。
后世有仇兆鳌这样一个与其理想一致、为人刚正的人为其诗作注,也可谓杜甫之幸。
仇兆鳌52岁时着手辑注杜诗。
53岁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其间与顾祖禹、查慎行、阎若璩等学者交往密切。
57岁时,因父亲迁葬之事辞官归乡,他居家这几年对《杜诗详注》的纂成至关重要。
到康熙四十一年仇兆鳌65岁时,《杜诗详注》初稿历时13年终于完成,仇兆鳌带着稿本从鄞县赶往杭州进行刊刻,并在次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刊刻完成。
《杜诗详注》的刊成也是仇兆鳌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因为这一年恰好赶上康熙南巡,仇兆鳌到吴江恭迎圣驾,将初刻的《杜诗详注》进呈御览。
这无疑是一种极好的自荐方式,这个初刻本《杜诗详注》对于仇兆鳌的人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康熙见此书龙颜大悦,赐“餐霞引年”匾额。
第二年仇兆鳌即重新步入仕途,入太子宫,兼翰林院检讨。
随后几年,他先后担任侍讲学士、
充太子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及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这段时间仇兆鳌广交学界名流,得以与同在内阁的李光地、陈廷敬、张玉书等相互切磋学问,互有补益。
(事见仇兆鳌自订《尚友堂年谱》)
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二年间,仇兆鳌又对《杜诗详注》进行了修订,这也表明《杜诗详注》的初刻本很有可能是仇兆鳌特地为康熙南巡赶制的。
康熙五十二年,《杜诗详注》的增订本最终刻成,这也就是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的底本。
新刊本比原书增加两卷,原有内容也进行了挖改,比如钱谦益的名字在新刊本中几乎全部被挖掉,许多转引材料的出处也在新刊本中消失了,辑佚和校勘功能就打了折
扣。
所以新刊本虽然是仇兆鳌亲勘的定本,但是初刻本也具有定本不具备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仇氏晚年开始对术数颇感兴趣,《杜诗》之外还完成了《周易参同契集注》和《悟真篇集注》,其方法大致同于《杜诗详注》。
尽管仇兆鳌生平的许多细节如今已不能详考,但是一部《杜诗详注》已经足以令其名垂青史。
以前常听老先生们说,在他们年轻时,物资匮乏,想找一部书读太难。
我们这个时代,不仅能轻易地得到想要的读本,还能在不少的版本之间进行选择,不仅能看到当前通行印刷品的样貌,还能通过影印本一窥300年前《杜诗》注本的原貌,放眼漫长的历史时空,如今的读者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