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秋章节+期末答案目录绪论作业 (2)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 (2)儒家思想作业 (2)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之儒家之发展 (3)儒家发展作业 (3)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之道家文化 (3)道家文化作业 (3)第四讲中国传统哲学之法家思想 (4)法家思想作业 (4)第五讲中国传统哲学之墨家文化 (4)墨家文化作业 (4)第六讲中国传统文学之神话 (5)神话文学之作业 (5)第七讲中国传统文学之神话与文学 (5)第八讲中国传统文学之诗歌 (5)诗歌作业 (5)第九讲中国古代文学之散文散文作业 (6)第十讲中国传统文学之小说小说作业 (6)第十一讲中国传统艺术之戏曲戏曲作业 (6)第十二讲中国传统戏曲与艺术戏曲与艺术作业 (6)第十三讲中国传统艺术之书法书法作业 (6)第十四讲中国传统艺术之音乐音乐作业 (6)第十五讲中国传统艺术之舞蹈舞蹈作业 (7)第十六讲中国传统宗之道教 (7)道教作业 (7)第十七讲道教之流变 (7)道教流变作业 (7)第十八讲中国传统宗教之儒学宗教化 (7)儒学宗教化作业 (7)第十九讲中国传统宗教之佛教 (8)佛教作业 (8)第二十讲中国传统宗教之三教合一 (8)三教合一作业 (8)第二十一讲中国传统政治之礼学 (8)第二十二讲中国传统政治之礼学与政治 (8)礼学与政治作业 (8)第二十三讲中国古代政治之中央政权设置中央政权设置作业 (9)第二十四讲中国传统政治之地方政权设置 (9)第二十五讲中国传统政治之选官制度 (9)选官制度作业 (9)第二十六讲中国传统文化之技术 (10)中医作业 (10)第二十七讲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与科技 (10)中医与科技作业 (10)第二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天文学 (10)天文学作业 (10)第二十九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农业科技 (11)农业科技作业 (11)第三十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古代媒介科技古代媒介科技作业 (11)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 (11)绪论作业1.单选题(1分)中国文化强调什么功能?正确答案:A2.判断题(1分)中国古代没有科技话题。
第一講中國文化發展的自然環境一、地理環境1、地形和地勢特征地域環境是文化發展的客觀條件和自然基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
⑴第一階梯爲青藏高原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是吐蕃族(漢朝時形成,藏族前身)生活地區,活動中心於青藏高原西南。
羌族生活在高原的東北,靠近四川一帶。
炎帝由羌族分化出來,因爲受排擠,因而退居到青藏高原邊緣,東漢時向中原擴散,現大多在茂縣。
青藏高原臨近印度,受佛教影響較大,藏族佛教來源於印度佛教和蒙古佛教。
⑵第二個階梯由北向南的一系列塊狀高原(蒙古、黃土、雲貴)①蒙古高原:自古是遊牧民族生活地區;②黃土高原:在曆史上是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樹林繁茂地區,土質很松軟肥沃,成爲中國早期文明發展地區,特別是周邊的關中地區,漢朝時爲政治文化中心,唐時最爲鼎盛。
南部爲四川盆地,地域遼闊,西部爲成都平原,周圍有高山圍繞,四川盆地的文明發展有內在自我發展活力。
③雲貴高原:石灰岩地區,喀斯特地貌,山林、盆地、小湖泊等地形多樣。
文化發展呈現多樣性,民族衆多,至今已形成了近40個族群。
⑶第三個是一系列地勢平坦的平原,由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平原、華南平原組成①東北平原:地域遼闊,氣候寒冷,氣溫低,最早的文明是遊牧文明,後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氣候變化,發展爲農業文明;人口一直都很少,在清末,東北人口的60%都是闖關東的外來人。
②華北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因其發達,故一直是華夏文明發展的中心地,由於環境被破壞,發展逐漸滯緩,漢代50年一次旱災,到宋代則爲2年一次,元代後每年一次旱災。
③長江中下遊平原:由長江沿岸的塊狀平原組成,此平原自然條件比上兩個平原好,但開放要晚,原因是地理因素,它由紅壤和黑土組成,黏性強,開墾不易,一旦開放後勁力量很強。
④華南平原:最小、最零散的,由粵南地區、桂西地區的小塊平原組成,地域文明特色明顯,北有武陵山,南有大海。
地域自我遺傳很明顯。
雖然地形相差複雜,地域遼闊,但整個地形地勢是完整的且具有內在的整體性。
中华传统文化课件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独特文化。
作为一种深远影响历史,艺术和哲学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先秦时期到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经历了长达上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史经历了曲折,多姿多彩的变迁。
它的主要形态来自四大文化基础,即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
这些文化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思想,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儒家文化以其完善的道德体系为中国社会提供了道德指导;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人谦虚、尊重长辈,以及尊重自然和社会状况,被视为中国社会应遵循的礼仪习俗的基础。
在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文学家们使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思想主题,使其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如果拿宋词和元曲来说,它们的叙事形式,符号系统和抒情文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著名的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戏曲、书法、诗歌和舞蹈等等。
特别是书法,它体现了儒家道德价值观,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还为世界上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一种多元的可能性。
今天,随着文化的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而成为今天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政治动荡,改革开放,社会技术不断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型。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仍然保存完好,它依然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
尽管许多旧有习俗和礼教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古老的思想和文化,仍然激发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世界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近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中最了不起的文明,它充满智慧和创造力,在今日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自信和勇气,以便继续维护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
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周易正义》孔颖达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刘向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
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
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
一、概述
入国问禁(忌),入境随俗(民俗)
1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明则是文化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显现。
2、什么是民俗?
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
特征:民族性、集体性、传承性、实用性。
3、什么是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又叫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它有四个特征:
特征一:独立完整延续不断
特征二:统一多样开放包容
特征三:原始神秘封建小农
特征四:人文伦理宗教色彩
道家老子像
佛祖释迦牟尼
儒家孔子像
二、民间信仰
民俗中都含有信仰。
信仰民俗主要是原始信仰遗留和现代宗教渗透。
1、自然崇拜
这是最普遍的信仰形式。
认为大自然力量至高无上,加以人格化和神灵化。
天体崇拜:天帝;
天象崇拜:雷公、电神、风神、云神、雨神;
自然物崇拜:土地神、火神、水神、石神;
生物崇拜:老虎、狮子、狼、牛及怪兽、
神禽神兽(龙、凤、麒麟)。
2、图腾崇拜
原是印第安人方言totem的译音,意为“亲族”、“标志”。
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
“龙”的形象是以蛇为主体,加上其他各种动物的特点而形成的。
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及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成为“龙”。
龙飞凤舞——凤是古代中国东方集团又一图腾。
“凤”所代表的氏族部落大多数被“龙”吃掉,从属于“龙”,但仍保持相对独立性,被保存和延续下来。
凤凰龙
3、祖先崇拜
建立在鬼魂信仰基础上。
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共同祖先。
按科学观点解释,大概黄帝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氏族公社时代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战胜蚩尤又击败炎帝,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
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
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
黄帝聪明能干,有许多创造和发明。
后来,人们还把一切文明制度推源于他。
所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为“炎黄子孙”,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共同祖先。
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新郑3月29日)。
清明陕西黄陵县:公祭黄帝。
祖先崇拜
黄帝像
祭祖大典
4、宗教崇拜
多宗教和谐相处。
最受民间崇拜的是佛教的观音菩萨和弥勒佛。
观音菩萨
千手观音
弥勒佛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5、其它崇拜
颜色崇拜:黄色、红色
黄袍
结婚
数字崇拜:689
文字崇拜:王安石与双喜:
马氏门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考官出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书写“双喜”并赋诗:
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三、生肖文化
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
十二地支
十二种生肖动物
生肖文化的认识基础:
古老的动物纪年法;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至于选哪12中动物代替12地支则可能源于动物崇拜心理。
天干地支表
十天干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12生肖动物图
结语
按中国农历,今年是己丑年,即牛年。
在此,敬祝大家象牛一样勤劳、诚实和有力气,在学业上取得更辉煌的成绩,身体也像牛一样结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