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38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专题知识点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1924—1927年)第15课北伐战争1、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决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
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3、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4、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5、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况:①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湖北战场上,叶挺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6、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7、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8、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意义: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刘伯承等人领导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国共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合作与对立。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到国共两在中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共两的关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国共两的合作与对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去理解和分析国共两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合作与对立,掌握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共两关系的正确认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国共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合作与对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国共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阶级利益、理念的差异,导致合作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深入理解国共两的合作与对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国共两的合作与对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国共两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国共合作时期的背景和重要事件;理解国共合作对中国现代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了解国共对峙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分析国共对峙形势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共合作和国共对峙的价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国共合作对中国现代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掌握国共对峙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学生分析国共对峙形势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分析国共对峙形势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国共合作时期的图片和影片,向学生介绍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学习活动(3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总结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事件和达成的共识。
(2)展示与交流:各小组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总结,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彼此学习和借鉴。
3.拓展活动(30分钟):(1)班级分组:根据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2)任务布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共对峙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影响等方面。
(3)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协作,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和整理。
4.学生展示(30分钟):(1)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所研究的国共对峙事件,并进行解读。
(2)同学评价:全班同学对各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提问。
(3)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各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手段与资源:1.手段:小组讨论、展示与交流、小组合作、学生展示、同学评价、教师点评等。
2.资源:图片、影片、历史文献、图书馆资料、互联网资源等。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提升【知识网络】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重点知识突破一、井冈山道路的探索历程典例1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反抗。
1927年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反抗包括()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北伐战争④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排除;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生在1923年,排除。
【答案】A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遇到的挫折及其挽救措施1.第一次挫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挽救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2.第二次挫折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受挫,损失严重。
挽救向农村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第三次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挽救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典例2 观察图片,下列两次起义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A.必须尽快发动农民起革命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解析】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结果都受到严重挫折。
由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城市敌人力量异常强大,农村相对薄弱。
所以结合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是最重要的启示。
【答案】D三、比较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典例3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都是失败的。
其主要依据是()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解析】两场革命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从这一角度看这两场革命都是失败的。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提升【知识网络】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重点知识突破一、井冈山道路的探索历程割志丹等据典例1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反抗。
1927年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反抗包括()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北伐战争④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排除;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生在1923年,排除。
【答案】A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遇到的挫折及其挽救措施1.第一次挫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挽救: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2.第二次挫折: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受挫,损失严重。
挽救:向农村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第三次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挽救: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典例2 观察图片,下列两次起义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A.必须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解析】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结果都受到严重挫折。
由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城市敌人力量异常强大,农村相对薄弱。
所以结合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是最重要的启示。
【答案】D三、比较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典例3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都是失败的。
其主要依据是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解析】两场革命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从这一角度看这两场革命都是失败的。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教学设计文章标题: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探索历史变迁的单元教学设计【导语】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合作和国共对峙是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们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
如何通过单元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变迁,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和深远影响,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推荐一种有价值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1. 国共合作的起因和历史背景在提及国共合作时,不得不提到中国抗日战争之前的局势,特别是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等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国共两党在政治上找到了合作的基础。
2. 国共合作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国共合作对于中国民众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加强了国家抵抗外敌的能力等。
3. 我对国共合作的理解和评价在个人观点上,国共合作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国家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二、国共对峙的背景和意义】1. 国共对峙的形成和发展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到国共两党的矛盾激化、内战爆发等重要事件。
2. 国共对峙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国共对峙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这对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我对国共对峙的理解和评价国共对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深刻而痛苦的历史时期,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损失,对国家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三、单元教学设计】1. 单元主题确定: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2. 目标设定:通过学习和研究国共合作和国共对峙的历史,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阶段和人物,理解国家发展的曲折和复杂性,并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3. 学习内容安排:分别进行国共合作和国共对峙的历史事件、人物、影响等内容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展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