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优秀版)
- 格式:ppt
- 大小:992.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案【本章教学目标】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以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起点,国民革命运动逐步兴起。
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国民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它既是工农运动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大革命的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随着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将要解决之时,统一战线内部的资产阶级右翼势力与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相勾结,走向分裂和背叛革命的道路。
中共由于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知识点拨】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1.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
第一,一战后,欧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
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第三,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1)理论方针上的指导。
即: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盟,同时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这一理论成为殖民地国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2)实践上的帮助。
在国共实现合作的过程中,马林起了重要作用,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①考察了中国革命形势,认定只有国民党才是可以联合的革命政党;②积极同国民党接触,曾亲往桂林同孙中山会晤,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实行合作;③说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直到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运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一、阶段特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打到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革命的突出特点: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正确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不同点在哪里?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二、基础知识回顾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①条件:可能性: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国共合作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共三大正式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孙中山欢迎合作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②合作方针的确定: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主要内容:A、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会上确定了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不足: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思考训练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大历史功绩在于 BA.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C.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D.解决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国民革命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组织下兴起和发展的,这种领导作用是通过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通过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指引国民革命的发展。
(2)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和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通过统一战线,中共领导并组织开展了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