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培训培训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820.50 KB
- 文档页数:74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培训教材 (传染病诊断标准)章节一:概述1.1 传染病定义和分类1.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1.3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章节二:常见传染病介绍及诊断2.1 流感2.1.1 流感的病原及传播途径2.1.2 流感的临床表现2.1.3 流感的实验室诊断2.1.4 流感的治疗及预防2.2 肺结核2.2.1 肺结核的病原及传播途径2.2.2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2.2.3 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2.2.4 肺结核的治疗及预防2.3 痢疾2.3.1 痢疾的病原及传播途径2.3.2 痢疾的临床表现2.3.3 痢疾的实验室诊断2.3.4 痢疾的治疗及预防2.4 登革热2.4.1 登革热的病原及传播途径2.4.2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4.3 登革热的实验室诊断2.4.4 登革热的治疗及预防2.5 人感染H7N9禽流感2.5.1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原及传播途径 2.5.2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临床表现2.5.3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实验室诊断2.5.4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治疗及预防章节三:法律名词及注释3.1 传染病防治法3.2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3.3 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章节四:附件4.1 传染病防控宣传材料4.2 传染病防治工作流程图4.3 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附件:传染病防控宣传材料、传染病防治工作流程图、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旨在规范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卫生部印发的规范性文件,指导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
- 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文件,用于指导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传染病培训总结(精选8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传染病培训总结 篇120xx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学问的培训。
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长效机制,将暂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
把重点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纳入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接着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学问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发展重点考核。
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详细要求。
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干脆从事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员培训时间适对延长。
一、培训目标在20xx年在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学问的培训。
通过培训,到达以下目标:(一)使本院医务人员驾驭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标准、流行病学学问、医疗关心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根本学问、流行病学学问、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限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学问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限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驾驭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根本学问、流行病学学问、根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那末。
二、培训对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学问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
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管理、传播教育等。
第一章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一、概述(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传染病护理学教案一、课程简介传染病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传染病防治和护理实践中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在传染病防治和护理实践中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2.病毒感染性疾病: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
3.细菌感染性疾病: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破伤风等。
4.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5.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
6.传染病护理技术:隔离技术、消毒技术、防护技术等。
7.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疫情报告、现场处置、个人防护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典型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操作演示法:演示传染病护理技术,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染病防治和护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0学时。
2.理论教学:40学时。
3.实践教学:20学时。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
2.实践成绩:40%,包括操作技能、临床思维等。
3.期末理论考试:30%。
七、教学资源1.教材:《传染病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书籍:《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传染病护理学实践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
3.网络资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传染病护理学相关教学视频等。
八、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传染病防治和护理实践中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
防治艾滋病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艾滋病是一种严重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为了提高全员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保障全员的健康和安全。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员工关于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提高艾滋病预防的意识,减少艾滋病的发生。
二、培训对象公司全员员工三、培训内容艾滋病基本知识1. 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和危害2. 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3. 艾滋病的常见误区及防范措施4. 艾滋病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四、培训方式1. 课堂讲解2. 案例分析3. 视频播放4. 现场演示五、培训时间1. 培训时间为两天,每天4个小时。
2. 培训时间为上午9:00-11:00,下午1:30-3:30。
六、培训场地公司会议室七、培训师资邀请专业的医生或医学教授担任培训讲师,具体由公司卫生管理部门协调安排。
八、培训形式1. 专家讲座2. 互动交流3. 观看教育影片4. 应用案例分析九、培训资料1. 提供书面资料2. 提供视频教学资料3. 提供相关案例分析资料十、培训效果评估在培训结束后,通过员工的在线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方式进行效果评估。
以便了解员工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态度,从而调整和改进培训方式和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十一、培训后续为了进一步巩固员工所学的知识,公司将定期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将艾滋病预防知识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同时,公司还将建立艾滋病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使全员员工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十二、培训预算1. 培训师费用2. 视频教学资料费用3. 书面教材费用4. 会议室费用十三、培训总结通过本次防治艾滋病知识培训,公司全员员工对艾滋病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艾滋病预防的意识也得到了加强,有了更多实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艾滋病的防治。
总之,通过不断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艾滋病的防治意识,有效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5篇(第一篇)时间:2022年5月20日地点:xx幼儿园培训对象:全体教师培训主题: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内容: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让大家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例如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让大家了解这些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预防措施: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日常卫生保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教师的宣传教育、定期体检等。
应急措施: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在发现幼儿出现传染病症状时的应急措施,包括隔离患病幼儿、通知家长、消毒场地、加强卫生监测等。
儿童疫苗接种: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儿童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和剂次。
问答环节:教师与参训人员进行互动,解答大家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疑问和困惑。
培训总结: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增强了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们掌握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幼儿园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教师们在儿童疫苗接种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指导幼儿家长进行疫苗接种,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问答环节,教师们的疑惑和困惑得到解决,提高了他们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本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儿童的健康素养和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对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为幼儿园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支持和帮助。
下面是一些可能需要注意的细节:培训教材:教师应选择权威、系统的教材,可以从官方网站或相关卫生机构获取最新的传染病防控指南和信息,为教师的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
传染病培训计划一、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日益扩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
在此背景下,开展传染病培训计划,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于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训目标1.提高参训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政策及防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提升参训人员在传染病监测、报告、调查、处置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3.增强参训人员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促进参训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传染病防治工作合力。
三、培训对象1.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生、护士、检验人员等。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包括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等。
3.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包括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卫生监督协管员等。
4.其他相关人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等。
四、培训内容1.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
2.传染病基础知识:包括传染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征等。
3.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包括传染病监测方法、传染病报告流程、传染病信息管理等。
4.传染病调查与处置:包括传染病病例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疫情现场处置等。
5.传染病预防控制:包括传染病预防措施、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
6.卫生监督执法:包括传染病防治执法检查、违法行为查处等。
7.跨部门合作与沟通:包括卫生、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五、培训方式1.面授培训:组织专家进行面对面授课,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2.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培训,提供视频课程、电子教材等资源。
病媒生物防治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本次培训的目标是帮助参训人员了解病媒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二、培训内容1. 病媒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病媒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常见的病媒生物分类和特点2. 病媒生物传播的常见疾病- 蚊虫传播的疾病:疟疾、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等- 蝇虫传播的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等- 蜱虫传播的疾病:布氏杆菌病、利什曼病等3. 病媒生物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生物学控制:如释放天敌昆虫控制蚊虫- 化学防治:如喷洒杀虫剂- 物理防治:如驱蚊灯、蚊帐等- 环境管理:如清理废水,清除积水等4. 病媒生物防治的技术和工具- 生物防治技术: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抗病原体的昆虫- 化学防治技术:例如喷雾、内服、雾化、蔬菜餐等- 物理防治技术:例如驱蚊灯、蚊帐等- 环境管理技术:例如清理废水、清除积水等5. 病媒生物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 《病媒生物防控技术规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相关政策和指南6. 病媒生物监测和预警技术- 病媒生物的监测方法和工具- 疫情防控的预警系统和流程- 疫情数据分析和疫情预警指标7. 病媒生物防治的卫生教育和社区参与- 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社区居民参与病媒生物防治的方式和措施- 疾病传播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普及三、培训方法1. 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病媒生物防治的相关知识,并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讲解,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支持。
2. 现场演练安排现场演练,让参训人员实际操作和应用病媒生物防治技术和工具,加强其技能和经验。
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媒生物传播疾病案例,讨论相关防治措施和效果,提高参训人员的实战能力和应对能力。
4. 互动讨论安排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参训人员分享经验和观点,促进学习成果交流和共享。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培训时间:2天培训地点:公司会议室或专业场地五、培训人员本次培训的对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环卫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
教师传染病防控培训大纲1. 培训目标本培训旨在提高教师对传染病防控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帮助教师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教育环境中的传播,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2. 培训内容2.1 传染病基础知识-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症状特点。
-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原则和基本防控措施。
2.2 教育环境的传染病防控- 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要求。
-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与责任分工。
- 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消毒操作。
- 学生群体性传染病防控的应对策略。
2.3 教师个人防护与健康管理- 掌握个人卫生常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 学习正确佩戴口罩、洗手等预防措施。
- 避免与传染病患者直接接触,及时就医。
2.4 应急处置与预案制定- 学习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 掌握应急处置流程和相关预案制定方法。
- 熟悉传染病疫情信息发布渠道和应对措施。
3. 培训方式- 线下集中培训:由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
- 在线自学培训:提供相关培训资料和视频,教师自行学习,并进行在线答题。
4. 培训评估- 培训结束后进行知识考核,评估教师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定期开展学习效果跟踪评估,收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5. 培训资源- 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传染病防控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供教师学习参考。
- 培训资料和工具:提供培训课件、案例分析和预案制定工具等资料和工具供教师使用。
6. 培训时间和安排- 培训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训时间,建议在教师集中培训时间进行。
- 培训安排:根据培训内容和方式,制定培训日程安排。
7. 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后的效果评估:通过教师的知识考核和学习效果跟踪评估来评估培训的效果。
- 培训后的反馈收集:收集教师对培训内容、方式和资源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改进培训质量。
以上是本次教师传染病防控培训的大纲内容,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教育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鼠疫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
为了提高员工对鼠疫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保障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鼠疫知识培训计划,帮助员工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二、培训对象全公司员工三、培训内容1.鼠疫的基本概念- 鼠疫的定义、起因和传播途径- 鼠疫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鼠疫的预防措施2.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的传播者及传播方式- 鼠疫的传染源及暴露途径- 鼠疫的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及其高发区域3.鼠疫的防范措施- 饲养环境卫生管理- 鼠类及跳蚤防治- 保护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 室外环境的消毒和清洁- 紧急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四、培训形式1. 线上培训- 使用视频、PPT等多媒体资料进行培训- 制定在线问卷测试,测试员工掌握情况- 培训内容录制成视频,方便新员工随时学习2. 线下培训- 召开专题培训会议,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使用实际案例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员工应对鼠疫的处理能力- 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员工对鼠疫的认识五、培训时间根据员工的工作安排,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培训,可分阶段进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充分消化和掌握培训内容。
六、培训效果评估1. 组织定期考核,了解员工对鼠疫知识的掌握情况2. 培训结束后,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计划3. 培训后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检验员工对鼠疫应对能力七、培训资料1. 鼠疫相关的宣传资料2. 培训教材和PPT3. 培训视频资料八、其他事项1. 培训期间,公司将加强对饲养环境的检查和维护2. 对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个人卫生进行指导和督促3. 加强对鼠疫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员工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以上为鼠疫知识培训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能够提高员工对鼠疫的认识和控制能力,确保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结核病防治培训手册主编王虹副主编汪华许卫国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00四年四月结核病防治培训手册主编王虹副主编汪华许卫国主审赵勇进袁建平编写人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王虹(江苏省人民医院)许卫国(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华坤(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 汪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范本达(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俞婉珍(江苏省人民医院)夏震华(江苏省卫生厅)前言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受流动人口增加,艾滋病流行和耐药性结核病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结核病在全球重新蔓延,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1998年WHO又再次指出:“遏制结核病的行动刻不容缓”。
为尽快遏制全球的结核病疫情,2000年3月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控制与可持续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阿姆斯特丹遏制结核病宣言”,结核病防治工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001年10月,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第一次遏制结核病合作伙伴部长级论坛会议,会议确定了到2005年全球结核病人发现率至少达到70%,发现的病人治愈率至少达到85%的控制目标。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将结核病列入重大疾病控制规划;1996年卫生部将结核病列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000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1年又下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2001-2010年)》;中央和各级财政设立了结核病控制专项经费;加强了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能力建设;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全球抗艾滋病结核病疟疾基金等国际组织和英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友好国家协作开展结核病控制项目,促进了我国结核病控制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