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A-2008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47
2.1 刺五加注射液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案情简介】2008年10月5日,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使用黑龙江省某制药厂(黑龙江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某药业公司)刺五加注射液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经查,这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
某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部分药品在流通环节被雨水浸泡,使药品受到细菌污染,后被更换包装标签并销售。
2008年7月1日,昆明特大暴雨造成库存的刺五加注射液被雨水浸泡。
某药业公司云南销售人员张某从某药业公司调来包装标签,更换后销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被雨水浸泡药品的部分样品中检出多种细菌。
此外,某药业公司包装标签管理存在严重缺陷,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包装标签管理不严,提供包装标签说明书给销售人员在厂外重新贴签包装。
2008年10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某制药厂(2008年1月更名为黑龙江某药业公司)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批号: 200712272 1、200712151 1,规格:100ml/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
【案例分析】 1. 案例性质该药业公司的行为严重违反《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刺五加注射液事件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依法应按假药论处。
2. 案例处理依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对该药业公司刺五加不良事件的处理如下:行政责任:(1)按照《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令并监督黑龙江某制药厂召回2007121511和2007122721两个批次的100ml刺五加注射液,查封、扣押以上两个批次药品的库存成品和留样。
(2)由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令该药业公司全面停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对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罚,直至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3)由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依法处理企业直接责任人,在十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
摩托罗拉的内部激励机制一、提供福利待遇。
摩托罗拉在每年的薪资福利调整前,都对市场价格因素及相关的、有代表性企业的薪资福利情况进行比较调查,以便使公司在制订薪酬福利时,与其他企业相比能保持优势和具有竞争力。
摩托罗拉员工享受政府规定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
在中国,摩托罗拉员工提供免费午餐、班车并成为向员工提供住房的外资企业之一。
二、建立公正评估摩托罗拉制定薪资报酬时遵循“论功行赏”原则,员工有机会通过不断提高业绩水平及对公司的贡献而获得加薪。
摩托罗拉业绩报告表参照美国国家质量标准制定。
员工根据报告表制定自己的目标。
个人评估一个月一次,部门评估一年一次,根据业绩报告表的情况,公司年底决定员工的薪水涨幅及晋升情况。
评估在1月份进行,每年选拔干部比较集中的时间是2—3月份。
三.尊重个人人格在摩托罗拉,人的尊严被定义为:实质性的工作;了解成功的条件;有充分的培训并能胜任工作;在公司有明确的个人前途;及时中肯的反馈;无偏见的工作环境。
每个季度员工的直接主管会与其进行单独面谈,就以上六个方面或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探讨,谈话中发现的问题将通过正式渠道加以解决。
此外,员工享有充分隐私权,员工的机密档案,包括病例、心理咨询记录等都与员工的一般档案分开保存。
公司内部能接触到员工所有档案的仅限于“有必要知道”的有关人员。
员工可以通过参加“总经理座谈会”、业绩报告会、“大家庭”报、公司互联网页、“畅所欲言"或“我建议”等形式反映个人问题,进行投诉或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直接沟通。
管理层也可以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员工事务,不断地促进员工关系,创造好工作氛围,提供发展机会。
摩托罗拉的经理级别分为初级经理、部门经理、区域经理(总监)、副总裁(兼总监或总经理)、资深副总裁。
中国公司的经理中,72%是中国员工,比5年前上升了60多个百分点,女经理人数己占到经理总数的23%。
公司亚太总部还制订了一项新规定,规定女性管理者要达到所有管理者的40%。
ISO9001:2008审核案例【案例1】在建筑公司第一项目部,审核员看到在建办公楼的消防系统是请某消防安装公司安装的。
审核员要求查看该公司安装资质证明材料,项目部经理出示了安装公司的安装资质证明。
审核员进一步要求查看具体在现场进行安装的施工队人员资质的证明文件。
项目部经理说:“这事不归我们管,应该由安装公司自己负责。
”安装公司是建筑公司的外包方,在施工时应该纳入建筑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统一管理。
因此不仅对安装公司资质有要求,而且对其现场施工人员的资质也应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质量。
本案违反了标准“4.1总要求”中“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
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的规定。
”〖案例2〗某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既无管理评审程序又无内审程序。
不符合4.2.1〖案例3〗某乡办企业承接开关厂开关柜箱体的焊接加工,审核员发现焊点间距分布不均匀,问工人:“工艺指导书对于焊点间距有没有规定?”焊工回答:“工艺没有规定,我们都是很熟练的焊工,凭经验就知道应该掌握的焊接间距。
”审核员在查看《焊接工艺》时看到对于箱体每边有焊接点数的规定,但没有间距要求。
但是在检验科查阅《焊接检验规程》时看到规定:“焊点应该分布均匀,两点之间距离应为10cm±2cm。
”上述两份文件均由总工程师批准。
案例分析:本案的《焊接工艺》和《焊接检验规程》对焊接的要求不同,说明文件之间没有协调一致,违反了标准“4.2.3文件控制”的“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这种情况在审核中经常发现,原因在于领导在审批文件时,只是履行形式,没有认真地把文件审查一遍,以便将不合理或矛盾的地方排除。
某厂的质量方针是“科技领先、优质高效、顾客至上”,其工厂的质量目标为:“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为98%,工序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为93%,顾客满意率为98%。
”案例分析:本例违反了标准“5.3质量方针”的“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的规定。
《卫生管理案例分析》案例:一位结核病患者的经历---来自于记者杨正的报道,2004年3月今年42岁的肖勤是华中A省B市四面县的一位农民,家里有四口人,靠着家里的七亩地和外出打工的收入,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原本过得还算可以。
然而自从肖勤得了肺结核之后,他家的生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9年前,肖勤在南方某城市打工。
没有多少文化的他主要在建筑工地从事搬运等重体力工作。
肖勤和很多工友一样都吃住在建筑工地上的工棚里。
几十人住在一间简易房中,睡大通铺,吃大锅饭。
虽然条件比较艰苦,工钱也不算高,但比起在家乡的穷苦来说,也算不了什么,“多少手上还有个现钱,一年下来还能积攒一些”,所以肖勤就在工地一直干了下来。
7年前12月初的一天,肖勤和平常一样早早地就起来了,但他感到有些头晕、胸闷、乏力、气短,还伴有咳嗽和咳痰。
他想该不是晚上受凉了吧,于是和往常一样,去工地附近的药店买了些感冒药,服了后仍然去上工了。
可是这样过了几天以后,他的病情非但没有什么好转,相反胸闷、咳嗽和咳痰的症状更重了。
在老乡的介绍下,他到离工地不远的一个小诊所里看医生,医生告诉他是重感,打几针就好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都到小诊所打针。
慢慢地症状减轻了,他就不再去那个诊所看了,但一直总是感觉不舒服。
他想,反正要回家过年的,回家再说吧,在城里看病太贵了。
回家后,病情好象不那么重了,他也就没有去医院看。
春节刚过去的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肖勤突然又感到胸闷、咳嗽,并且一阵紧似一阵,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回到家里竟然咳出了血,于是家里人急忙送他到附近的B市医院检查。
看完病后,医生说肖勤患的是肺结核,得上结核病医院住院去。
但肖勤跟医生说:“你把药给我开了吧,我把药拿回去打,医院我住不起。
”肖勤回到家,每天由村里的医生过来给他打针。
两个月过去了,肖勤的病情仍然不见好。
后来熟人告诉他县结防所可以报销1/3的治疗费用,于是他去了县结防所。
但结防所所长告诉他,是有这个政策,但是我们当地没有钱。
基金诈骗案例分析:非法集资案例:非法集资导致基金诈骗(发生时间:2008年)事件概述:2008年,中国某城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非法集资案件,涉及人员众多,损失金额巨大。
这起案件以基金投资为幌子,通过欺骗手段从投资者手中非法集资,并最终导致投资者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
以下为该案件的具体细节:1. 2001年至2006年:被告人王某以其在一家投资公司的职务为依托,结识了众多投资者,并以其所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2. 2007年:王某与另外两名被告人刘某和李某共同商议,决定成立一个“金融基金”,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更多投资者的资金。
王某通过电话、面谈等各种方式宣传该基金,并声称其与知名金融机构有紧密合作关系。
3. 2008年上半年:王某提出投资者需以每份50000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加入该基金,并承诺每月稳定盈利。
此时,该基金已吸引了近千名投资者。
4. 2008年7月:投资者开始陆续发现该基金的回报不是如王某所承诺的那样,而且开始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
投资者纷纷前往该基金公司要求解决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回应。
5. 2008年8月:大量的投资者发现该基金公司已经关闭,并且王某等关键人员已经销声匿迹。
此时,投资者们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遭受了基金诈骗。
6. 2008年9月:受害投资者们集体报警,并将该案的详细情况告知了当地警方。
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始展开侦查工作。
7. 2009年3月:经过近半年的侦查工作,警方锁定了王某等人的藏匿地点,并一举将其抓获。
8. 2009年5月:涉案人员被检方正式起诉,被告人王某等共被指控犯有非法集资罪、诈骗罪等多项罪名。
律师点评:本案涉及的非法集资行为严重侵犯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王某以其所谓的专业知识和与知名机构的合作关系,以高回报为诱饵,成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但实际上,该基金并不存在,王某等人故意用虚假宣传手段欺骗投资者,将其资金卷入非法集资活动,从而实施了基金诈骗。
2008年价格鉴定师(价格鉴定案例分析)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一 2. 二 3. 三 4. 四一2008年4月20日,××市公安局抓获了一名案发后在逃一年的犯罪嫌疑人,起获了部分赃物。
2008年4月25日,该市公安局出具价格鉴证委托书,要求该市价格认证中心对部分赃物进行价格鉴证。
该市价格认证中心受理后,派两位注册价格鉴证师进行了现场勘验和市场调查,并按照规定出具了价格鉴证结论书。
五日后,该市公安局带着复核裁定委托书,要求该市价格认证中心的上一级××省价格认证中心对初次价格鉴证结论书进行复核裁定。
省价格认证中心受理后,按照回避制度的规定,直接到该市进行市场调查,并经集体审议后出具了价格鉴证复核裁定书,送达了委托机关。
1.本案中的价格鉴证基准日应是哪一天?正确答案:对于价格鉴证的基准日期,应当由委托方确定,对涉案物品应由委托机构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在本案例中,因为物品被盗的时间未知,故应选择抓获犯罪嫌疑人的2008年4月20日为价格鉴证基准日。
2.该省价格认证中心在工作程序上存在哪些不当之处?正确答案:(1)省价格认证中心应该派两名以上的持证人员进行复核裁定;(2)应将复核裁定书送往原作出价格鉴证结论的价格鉴证机构,而不是委托方。
3.价格鉴证程序中的回避规定包括哪几个方面?正确答案:价格鉴证程序的回避规定包括:(1)价格鉴证人员与鉴证事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的应该回避;(2)价格鉴证人员与鉴证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该回避;(3)价格鉴证人员与鉴证事项的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扣押、追缴、没收财物公正估价的,应该回避。
4.价格鉴证的最终复核裁定机构是哪个机构?正确答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直属的价格鉴证复核裁定机构行使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最终复核裁定职能。
5.价格鉴证的复核裁定书应包括哪些内容?正确答案:价格鉴证复核裁定书包括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接受复核裁定的理由;(2)复核裁定使用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理由;(3)复核裁定主要过程要述;(4)复核裁定结论。
2.1 刺五加注射液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案情简介】2008年10月5日,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使用黑龙江省某制药厂(黑龙江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某药业公司)刺五加注射液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经查,这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
某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部分药品在流通环节被雨水浸泡,使药品受到细菌污染,后被更换包装标签并销售。
2008年7月1日,昆明特大暴雨造成库存的刺五加注射液被雨水浸泡。
某药业公司云南销售人员张某从某药业公司调来包装标签,更换后销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被雨水浸泡药品的部分样品中检出多种细菌。
此外,某药业公司包装标签管理存在严重缺陷,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包装标签管理不严,提供包装标签说明书给销售人员在厂外重新贴签包装。
2008年10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某制药厂(2008年1月更名为黑龙江某药业公司)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批号: 200712272 1、200712151 1,规格:100ml/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
【案例分析】 1. 案例性质该药业公司的行为严重违反《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刺五加注射液事件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依法应按假药论处。
2. 案例处理依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对该药业公司刺五加不良事件的处理如下:行政责任:(1)按照《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令并监督黑龙江某制药厂召回2007121511和2007122721两个批次的100ml刺五加注射液,查封、扣押以上两个批次药品的库存成品和留样。
(2)由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令该药业公司全面停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对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罚,直至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3)由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依法处理企业直接责任人,在十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管理咨询案例分析练习题(二)案例分析1A公司是一家著名的方便面生产企业。
2008年3月底,该公司在某咨询机构的协助下,初步建立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
其中,包括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陈总经理对该系统十分满意,在人力资源总监王总提交的《关于开展绩效管理系统试运行三个月的建议》上,陈总的批示是:“要敢于试行,积极探索,不要怕出问题。
”按照陈总的批示,系统从4月份直接开始正式实施。
然而该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总监王总却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销售部李经理来到王总的办公室,向他诉苦说:“王总,你看我们部门的总体考核指标,如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比例、员工保留率、订单处理速度、销售利润等,确实都能很好评价销售部的业务。
不过具体到员工考核,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对我的部下进行合理的评估啊。
”王总于是把绩效评估的方法单独给李经理作了解释。
经过2个小时的耐心解释,李经理终于明白了,高兴地走了。
但是,更多的麻烦接踵而来。
在第一次考核完毕后,不断有被考核人认为考核结果不公平,开始找王总诉苦,要求公平和公正,搞得王总疲于应付而影响了其他工作。
同时,王总也听到一些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提出了质疑,如每次考核都要填很多表格,太繁琐了,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完成这些表格。
还有一些员工说:“让我们填写这么多内容,是不是就是为了找我们的不足啊?”考核结束后,王总翻开绩效考核表格,发现部门经理对员工的评价结果差别不大。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意见,王总又找了一些员工,获得了一些新的反馈。
有些员工反映,在绩效考核结束后,上级没有和他们进行绩效沟通,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考核成绩,更谈不上应如何改进,只有在发工资时才发现奖金数有点儿变化。
王总又找部门经理们了解情况,并交流了绩效管理相关事项。
部门经理们认为绩效考核工作太复杂了,占用了很多的工作时间,他们没有精力和员工做绩效反馈。
真是欲速则不达啊!下一步该怎么办?王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