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一:中考复习教案:基础知识复习教学设计复习内容:课文基础知识复习目的: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做到会读、会写。
2.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义、形。
3.理解词义,熟练运用学过的生词。
4.理解句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修改常见的病句。
理解复句的结构,不用错关联词语。
会模仿句式造句。
5.复习学过的常见文学常识。
复习过程一、复习要点1.复习汉语拼音,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详见第一册P220)巩固小学学过的汉语拼音,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熟练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3500字)(详见第一册P224)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形、义。
初中六册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会改正常见的错别字。
改正常见的错别字,主要方法有:1)辨识同音字,不写别字。
2)辨别形似字,不加减笔画。
3)辨别形声字,不写错字。
4)通过比较字形,改正错别字。
5)通过字义分辨字形。
3.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
能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或选用恰当的词语。
能熟练掌握六册课文中生现的生词,积累和运用常见的成语。
俗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
4.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
词语的搭配一般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产生语感。
学会辨别和改正常见的病句。
常见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1)成分残缺。
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
2)搭配不当。
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等搭配不当,3)分类不当。
4)前后矛盾。
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
应删去“否”字。
5)否定误用。
如“难道能否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否定的反问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删去“不”字。
6)语序不当。
如“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调查问题”应放在“研究问题”之前。
7)重复累赘。
如“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
初中语文现代阅读技巧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代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合作探讨问题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现代阅读的基本技巧。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技巧的实践与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理由。
2. 提问:我们在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二、现代阅读的基本技巧(15分钟)1. 快速阅读: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找出关键词和中心句。
2. 精细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细节,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4. 策略性阅读: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阅读实践与训练(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篇课内文章,如《背影》,让学生运用所学阅读技巧进行阅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现代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所学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 推荐课后阅读材料,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现代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2. 课后收集学生的阅读心得和感悟,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阅读技巧运用和语文综合素养。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多阅读,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教案范文教案主题:现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文的特点与发展;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对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提升学生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相关阅读材料;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相关的现代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5分钟)1.教师介绍现代文的概念及其与古代文学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播放相关现代文学作品的音频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理解现代文的特点(30分钟)1.教师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对比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2.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3.教师总结现代文的特点:写实性强、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Step 3:阅读策略的应用(30分钟)1.教师讲解常见的阅读策略及其应用的场景(例如概括大意、寻找重点段落、推理判断等),并进行示范演示。
2.学生进行小组演练,运用这些策略阅读一篇现代文学作品。
3.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策略运用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Step 4:理解现代文学作品(40分钟)1.教师分发或展示一篇现代文学作品,带领学生逐段理解和分析。
2.教师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方面。
3.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拓展阅读(15分钟)1.教师推荐一些与现代文相关的经典作品,鼓励学生阅读并进行书评。
2.学生互相交流他们的书评和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教学反思:在现代社会,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教授现代文阅读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对现代文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对现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语文现代文教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教学资料,主要是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现代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编写好现代文教案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文教案应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出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
教案的编写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分阶段教导,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现代文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风格。
教师应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突出文本的主题和情感,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阅读写作能力。
现代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对于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教案应该有所区别,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展能力。
现代文教案还需要注意评价方式的设置。
教师应该合理设置评价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发挥个性,探索新领域,创新文化传统。
初中语文现代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设计,突出文本主题和情感表达,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合理设置评价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现代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语文初中阅读教案模板年级:七年级教材:《语文》课题:XXX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欣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
三、合作学习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四、探究学习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2.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
五、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1.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2.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2.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如预测、概括、推理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
2.难点:运用阅读理解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与阅读理解相关的故事或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阅读理解的技巧(15 分钟)•预测:根据文章的标题、图片、首句等信息,预测文章的内容。
•概括:阅读完文章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推理: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理解作者的意图。
3.阅读练习(15 分钟)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在学生阅读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小组讨论(10 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阅读练习中的问题,并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思考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总结(5 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技巧的运用。
6.布置作业(5 分钟)布置一篇阅读理解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阅读理解的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但是,在阅读练习中,部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初中现代文古诗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古诗文阅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选材:选取初中阶段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等。
2. 阅读技巧:字词理解、句子翻译、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分析等。
3. 文化传承:介绍古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文相关的故事、历史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逐句理解古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意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古诗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文化传承:教师讲解古诗文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拓展训练:教师提供与所学古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阅读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策略1. 实例教学:以具体的古诗文作品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提高课堂氛围。
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启发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练习、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对古诗文背后文化的了解: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文背后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通过观察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作品,评估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资源1. 古诗文选材:选用经典古诗文作品,如《春晓》、《静夜思》等。
2. 参考资料:古诗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初中作文课外阅读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事件、情节等。
2.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选择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作文文章,要求文章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学生的兴趣。
2. 针对文章设置一系列问题,包括是非题、选择题、简答题和作文题等,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选定的文章,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事件、情节等。
3. 问题解答: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发放问题试卷,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问题包括是非题、选择题、简答题和作文题等。
4.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答案,互相学习和借鉴。
5.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6. 作文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和问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
2.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
3.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反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文章和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提高和成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速读、精读、猜读等现代文阅读方法。
2. 第二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抓取关键词、分析、阅读首尾段等方法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第三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论证方法,并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4. 第四章:评价文章的质量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第五章:现代文阅读的综合训练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综合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估。
2.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2.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3. 阅读理解测试题:编制阅读理解测试题,用于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一章)教学内容:介绍速读、精读、猜读等现代文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40分钟2. 第二节: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第二章)教学内容:学习抓取关键词、分析、阅读首尾段等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四、作业布置
[附训练题]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中村、贵之君、和佳子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
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
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科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
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
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
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来。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
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
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
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来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
那是父亲最爱吃的。
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
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
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
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
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米饭上紧紧地铺着
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
“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
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
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
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
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
“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
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
原来是这样。
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
”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
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
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
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
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
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
”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
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的心理埋下伏笔。
5、第(9)--(11)段对“父亲”感到意外这一点作者描述得十分成功,请分别:写出四句各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A、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_________,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______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________ ,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_________________ 的手法。
9、第(22)段是_______________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________________ 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________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_________ 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________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______________ 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 ) 阑珊()尴尬()()
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_____________ ②沮丧:___________ ③尴尬: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
形容思虑很多。
()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
③形容回家心切。
()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
14.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
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
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