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海高考物理试题点评与拓展
- 格式:doc
- 大小:934.60 KB
- 文档页数:53
词·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2009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解析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郑学鉴200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物理部分)总体来说还是紧扣了考试说明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考试内容覆盖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
达到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的命题要求,同时试题也体现一个主导,两个考察和两个重视的特点,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双基,考察能力,重视联系实际,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
从考试的性质来讲,强调了选拔性考试,所以试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考试能力要求的个五个部分: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学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考点知识覆盖情况:A.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B.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C.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D.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重点考查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包括气体压强的产生、及其气体压强的决定因素。
A选项就是学生应该理解并要牢记的基本概念。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说明温度降低,但不能说明压强也一定减小,C错.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增加,但温度降低有可能气体的压强减小,D错.15.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
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A .24mB .32mC .40mD .48m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学生严谨科学精神的好题,其知识层面仅限初中,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法则很容易选择B ,但学生如果省题不仔细,作图不严谨很容易出错。
此题也可作为初中竞赛的一道好题。
16、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12m m λμλμ=0.6328,=3.39。
2009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曲线运动、万有引力(09年全国卷Ⅰ)19.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
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是地球的25倍。
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1.4小时,引力常量G=6.67×10-11N ·m 2/kg 2,,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A.1.8×103kg/m 3B. 5.6×103kg/m3 C. 1.1×104kg/m 3 D.2.9×104kg/m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天体运动的知识.首先根据近地卫星饶地球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2224TR m R Mm G π=,可求出地球的质量.然后根据343R M πρ=,可得该行星的密度约为2.9×104kg/m 3。
(09年上海物理)8.牛顿以天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引力为依据,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牛顿A .接受了胡克等科学家关于“吸引力与两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B .根据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以相同加速度下落的事实,得出物体受地球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即F ∝m 的结论C .根据F ∝m 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了地月间的引力关系,进而得出F ∝m 1m 2D .根据大量实验数据得出了比例系数G 的大小答案:AB解析:题干要求“在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牛顿知识接受了平方反比猜想,和物体受地球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即F ∝m 的结论,而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后来利用卡文迪许扭称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G 的大小,只与C 项也是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后才进行的探索,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AB 。
(09年广东物理)5.发射人造卫星是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场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赤道的地方,如图这样选址的优点是,在赤道附近A .地球的引力较大B .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C .重力加速度较大D .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大答案:B解析:由于发射卫星需要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运动轨道,在靠进赤道处的地面上的物体的线速度最大,发射时较节能,因此B 正确。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理科综合物理部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8 题, 共计 48 分)1、(6分)下列关于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媒质中质点振动的周期一定和相应的波的周期相等B.媒质中质点振动的速度一定和相应的波的波速相等C.波的传播方向一定和媒质中质点振动的方向一致D.横波的波峰与波谷在振动方向上的距离一定是质点振幅的两倍2、(6分)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 s时间内的vt图象如图所示。
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 )A.和0.30 sB.3和0.30 sC.和0.28 sD.3和0.28 s3、(6分)如图,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
气缸壁和隔板均绝热。
初始时隔板静止,左右两边气体温度相等。
现给电热丝提供一微弱电流,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
当缸内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与初始状态相比( )A.右边气体温度升高,左边气体温度不变B.左右两边气体温度都升高C.左边气体压强增大D.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电热丝放出的热量4、(6分)图为测量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得到的U-I图线。
用此电源与三个阻值均为3 Ω的电阻连接成电路,测得路端电压为4.8 V。
则该电路可能为( )5、(6分)氢原子的部分能级如图所示。
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在1.62 eV到3.11 eV之间。
由此可推知,氢原子( )A.从高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波长比可见光的短B.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均为可见光C.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比可见光的高D.从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为可见光6、(6分)图中虚线为匀强电场中与场强方向垂直的等间距平行直线。
两粒子M、N质量相等,所带电荷的绝对值也相等。
现将M、N从虚线上的O点以相同速率射出,两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轨迹分别如图中两条实线所示。
上海考试院发布2009年高考试卷评析近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对各学科今年的命题思想进行阐述和评析。
其中,就考生和家长关心的今年高考作文题型变化和数学卷偏难问题,考试院表示,语文作文可以从多角度提炼观点,而数学卷仍然是立足基础与能力的。
语文卷作文可以多角度提炼观点高考作文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地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考虑到学生多年来习惯于写命题作文,对材料作文会感觉陌生,今年选择了有关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了心理的缓冲。
从材料内容看,郑板桥书法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与“二期”课改的理念紧密相关。
材料更深层体现出了文化多元性要求、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等,对整个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材料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让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开放性,使他们有充分的施展余地。
考生既可以把材料视为一个整体,把郑板桥书法艺术创新性的来由、艺术的独特体现以及评价连成一气予以分析,也能根据材料的多极层次任选一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
比如观点可以是“创新源自嫁接,活力来自兼容”。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说,文学的发展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叔侄相承,当本门领域的文学、艺术等发展已经登峰造极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别门别派乃至不同学科的嫁接,开出一片新天地。
这一解读蕴含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观点也可以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评价须从整体着眼,从个体看出来的缺陷也许正是整体意义上的美。
当然,个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郑板桥这样的高手在设计中予以通盘考虑,再加以落实的。
这提醒我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是有条件的。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个体与整体得以联系起来的那些因素。
我们也可以直接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角度来拟题。
2009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解析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郑学鉴200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物理部分)总体来说还是紧扣了考试说明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考试内容覆盖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
达到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的命题要求,同时试题也体现一个主导,两个考察和两个重视的特点,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双基,考察能力,重视联系实际,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
从考试的性质来讲,强调了选拔性考试,所以试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考试能力要求的个五个部分: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学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考点知识覆盖情况:A.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B.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C.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D.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重点考查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包括气体压强的产生、及其气体压强的决定因素。
A选项就是学生应该理解并要牢记的基本概念。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说明温度降低,但不能说明压强也一定减小,C错.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增加,但温度降低有可能气体的压强减小,D错.15.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
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A.24m B.32m C.40m D.48m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学生严谨科学精神的好题,其知识层面仅限初中,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法则很容易选择B,但学生如果省题不仔细,作图不严谨很容易出错。
此题也可作为初中竞赛的一道好题。
16、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12m m λμλμ=0.6328,=3.39。
已知波长为1λ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E 1=1.96eV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Ⅰ)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大小等于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B.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C.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少,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D.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2.(6分)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A.24m B.32m C.40m D.48m3.(6分)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λ1=0.6328µm,λ2=3.39µm,已知波长为λ1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E1=1.96eV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用△E2表示产生波长为λ2的激光所对应的跃迁的能级间隔,则△E2的近似值为()A.10.50eV B.0.98eV C.0.53eV D.0.36eV4.(6分)如图,一段导线abcd位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且与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垂直.线段ab、bc和cd的长度均为L,且∠abc=∠bcd=135°.流经导线的电流为I,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导线段abcd所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合力()A.方向沿纸面向上,大小为(+1)ILBB.方向沿纸面向上,大小为(﹣1)ILBC.方向沿纸面向下,大小为(+1)ILBD.方向沿纸面向下,大小为(﹣1)ILB5.(6分)如图所示,一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关于y轴(沿竖直方向)对称,O、M、N是y轴上的三个点,且OM=MN.P点在y轴右侧,MP⊥ON.则()A.M点的电势比P点高B.将负电荷由O点移动到P点,电场力做正功C.M、N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O、M两点间的电势差D.在O点静止释放一带正电粒子,该粒子将沿y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6.(6分)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
倡导重视教材、力求跳出题海——2009年上海物理高考试题
赏析和思考
方梦非
【期刊名称】《物理通报》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2009年是上海二期课改教材全面使用的第一次高考,上海物理高考试卷终于结束了为期4年的一卷两分叉的过渡期.从2008年开始,上海高考单复选分开,从原来8道混选题改为5道单选和4道多选,选择题占分比例不变.今年题型分布保持和去年相同,共24小题满分150分.整张试卷注重考核学生学习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对物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试卷在重点知识突出的同时兼顾到知识的覆盖面.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后高考会怎样考?对于这个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试卷作出了回答.本试卷有引导师生共同关注用好教材、跳出题海的良好作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方梦非
【作者单位】上海格致中学,上海,20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倡导教育新理念力求德育教学有效性——谈《品德与生活》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J], 张茂聪;张澍文
2.2009年上海物理高考试卷分析与思考 [J], 汤风君
3.跳出题海回归教材—2001年高考解析几何试题源于教材评析 [J], 邹施凯
4.倡导重视教材、力求跳出题海——2009年上海物理高考试题赏析和思考 [J], 方梦非
5.跳出题海,重视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 [J], 李冬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年上海物理高考试卷分析与思考
汤风君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2009年上海物理高考是首次全部针对上海二期课改的试卷,由于不再是一卷同时面向上海一期和二期课改、避开了“分叉”题的影响,整卷更加流畅。
试题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考查了考生能力,在物理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几方面均有良好的体现,实现了选拔和引导教学的高考目标。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汤风君
【作者单位】上海市七宝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体现物理新课程理念引领新一轮课程教学——2009年高考理综(物理)试卷分析与思考 [J], 陈炜垣;张安
2.2009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的分析与思考 [J], 徐效媛
3.高考试卷中"数学应用问题"试题的分析与思考——以2013—2017年全国文理科数学Ⅱ卷为例 [J], 张定强;杨瑞娟
4.对2009年上海高考试卷一道试题的商榷 [J], 龚劲涛;冯文林
5.高考试卷中“集合”试题的分析与思考--以2010~2015年全国高考数学(文科)试题为例 [J], 魏元芳;孙彬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年高考试题点评与拓展考题11.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出三种射线,按穿透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A)α射线,β射线,γ射线(B)γ射线,β射线,α射线(C)γ射线,α射线,β射线(D)β射线,α射线,γ射线出题背景本题考查了有关天然放射性现象中α、β、γ射线的基本性质,该知识点是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也是高中物理中原子、原子核部分的重要内容,属于要求知道的知识。
解题思路放射性元素通常都会自发地衰变,具有放出射线的性质,这种现象称为天然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出α、β、γ三种射线,经实验和测试,发现这三种射线的组成及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它的贯穿本领很小,而电离本领很强;β射线是核内放出的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它的贯穿本领很强,而电离本领比较弱;γ射线是以光速运动的光子,其贯穿本领最强,但电离本领最弱。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考题拓展2.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A)α粒子散射现象(B)天然放射现象(C)光电效应现象(D)原子发光现象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57N+11H→126C+42He是α衰变方程(B)11H+21H→32He+γ是核裂变反应方程(C)23892U→23490Th+42He是核裂变反应方程(D)42He+2713Al→3015P+10n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方程4.在α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
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到。
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11H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1)中微子与水中的11H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10n)和正电子(01e),即:中微子+11H→10n+01e。
由此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_________。
(A)0和0 (B)0和1 (C)1和0 (D)1和1(2)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γ),即:01e+0-1e→2γ。
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kg,则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_______J。
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不可能只转变为一个光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通过分析比较具有相同动能的中子和电子的物质波波长的大小。
5.某科学家提出年轻热星体中核聚变的一种理论,其中的两个核反应方程为:11H+126C→137N+Q111H+157N→126C+X+Q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是32He,Q2>Q1(B)X是42He,Q2>Q1(C)X是32He,Q2<Q1(D)X是42He,Q2<Q16.2006年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通过钙48轰击锎249发生核反应,成功合成了第118号元素,这是迄今为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
实验表明,该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3个相同的粒子x,再连续经过3次α衰变后,变成质量为282的第112号元素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的粒子x是()。
(A)质子(B)中子(C)电子(D)α粒子7.据新华社报道,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第一套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已完成了首次工程调试。
下列关于“人造太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造太阳”的核反应方程是21H+31H→42He+10n(B)“人造太阳”的核反应方程是23592U+10n→14156Ba+9236Kr+310n(C)“人造太阳”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计算公式是ΔE=Δmc2(D)“人造太阳”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计算公式是E=12mc2考题28.气体内能是所有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大小与气体的状态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间势能分别取决于气体的()(A)温度和体积(B)体积和压强(C)温度和压强(D)压强和温度出题背景该题从气体动理论的角度考查对气体基本性质的了解,属于基础知识。
解题思路气体具有的内能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气体分子就会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这种运动提供了分子的平均动能,简称分子动能,它与温度有关;另一方面,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分子力,并且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分子力也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分子势能的变化,因此,气体分子间的势能与气体的体积有关。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考题拓展9.(1)若一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在此过程中关于气泡中的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B)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D)气体组成的系统的熵增加(2)若将气泡内的气体视为理想气体,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对外界做了0.6J 的功,则此过程中的气泡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J。
气泡到达湖面后,温度上升的过程中,又对外界做了0.1J的功,同时吸收了0.3J的热量,则此过程中,气泡内的气体内能增加了_________J。
(3)已知气泡内气体的密度为1.29kg/m3,平均摩尔质量为0.29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mol-1,取气体分子的平均直径为2×10-10m。
若气泡内的气体能完全变为液体,请估算液体体积与原来气体体积的比值。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10.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时,压强必变大(B )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时,压强可以不变(C )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时,压强必变小(D )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时,压强必变大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B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 )热量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D )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越大考题312.两带电量分别为q 和-q 的点电荷放在x 轴上,相距为L ,能正确反映两电荷连线上场强大小E 与x 关系的是图( )出题背景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电场强度的基础知识,用图形考查电场的空间分布情况。
该题的考查形式与通常考查电场强度的形式有所不同,以往的考查一般是以计算为主,只要把电荷的电荷量及相互间的距离代入电场强度公式,即可求得电场强度的大小,本题注重考查场强与相互间距离的函数关系,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核。
解题思路放在x 轴上的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场方向由q 指向-q ,在中点处,正、负电荷在该点产生的电场方向相同,大小叠加后为一固定值E 0=kq (L 2)2 +kq (L 2)2 =8kq L 2 。
在其他位置,设某点离正电荷的距离为x ,则该点到负电荷的距离为L -x ,该点的电场强度大小E =kq x 2 +kq (L -x )2,由此式可知,叠加后的电场强度均大于E 0,而且越接近正、负电荷,叠加后的电场强度的值越大,且是以L 2为轴对称的。
选项(B )中虽然曲线的形状与选项(A )的相同,但选项(B )表示在号处正、负电荷在该点处的场强为零,显然这不符合事实。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 )。
考题拓展13.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 和+3Q 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分别固定在相距为r 的两点时,它们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 ,现将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再将其分别固定在距离为r 2的两点,则此时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 )。
(A )112 F (B )34 F (C )43 F (D )12F14.空间某一静电场的电势φ在x 轴上的分布如图所示,x 轴上两点B 、C 的电场强度在x 方向上的分量分别是E Bx 、E Cx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E Bx 的大小大于E Cx 的大小(B )E Bx 的方向沿x 轴正方向(C )电荷在O 点受到的电场力在x 轴方向上的分量最大(D )负电荷沿x 轴从B 点移到C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考题415.做简谐振动的单摆摆长不变,若摆球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减小为原来的12,则单摆振动的( ) (A )频率、振幅都不变(B )频率、振幅都改变 (C )频率不变、振幅改变 (D )频率改变、振幅不变出题背景该题考查有关简谐振动的基础知识,要求了解做简谐振动的物体的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
解题思路做简谐振动的单摆的频率(或周期)只决定于单摆的摆长,与摆球的质量无关,因此,当单摆的摆长不变而摆球的质量改变时,新的单摆与原来的单摆相比,频率不变。
由题意知,新的单摆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减小为原来的12,摆球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虽然新的单摆在最低点处(即平衡位置处)的动能值与原来的相同,但单摆将该动能转化为势能时的摆角必然减小,即势能由原来的mgh 变为4mgh ʹ,(h 、h ʹ分别表示原来的单摆和新的单摆摆球离平衡位置的竖直高度),显然h ʹ<h ,由此可知,与h ʹ相对应的振幅必定小于与h 对应的振幅。
所以选项(C )正确。
考题拓展16.如图(a )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 =0.10s 时刻的波形图,P 是平衡位置为x =1m 处的质点,Q 是平衡位置为x =4m 处的质点。
如图(b )所示为质点Q 的振动图像,则( )。
(A )t =0.15s 时,质点Q 的加速度达到正向最大(B )t =0.15s 时,质点P 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C )从t =0.10s 到t =0.25s ,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了6m(D )从t =0.10s 到t =0.25s ,质点P 通过的路程为30cm17.某质点做简谐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 =Asin π4t ,则该质点( )。
(A )第1s 末与第3s 末的位移相同(C )3s 末至5s 末的位移方向都相同(B )第1s 末与第3s 末的速度相同(D )3s 末至5s 末的速度方向都相同18.在t =0时刻,质点A 开始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像如图所示。
质点A 振动的周期是_______s ;t =8s 时,质点A 的运动沿y 轴的________方向(选填“正”或“负”);质点B 在波动的传播方向上与A 相距16 m ,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2m/s ,则在t =9s 时,质点B 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_________cm 。
19.同一音叉发出的声波同时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某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B )声波在空气中波长较大,b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C )水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 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D )空气中质点振动频率较高,a 是空气中声波的波形曲线20.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a )所示,途中P 、Q 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 =1.5m 和x =4.5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