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探索乐园12冀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98 KB
- 文档页数:6
探索乐园教材首先呈现了美国博物馆门前的一座“()”字形钢制建筑图片和相关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然后安排了两个探索性的操作活动:活动一,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材按照程序清晰地展示了莫比乌斯圈的制作过程,即将纸条一端扭转180°并与另一端粘在一起,然后沿一面涂色就会发现纸圈的两面都出现了颜色,从而认识到纸圈只有一个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活动二,对莫比乌斯圈的进一步探讨。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1)次,在纸条的(),做一个莫比乌斯圈,要求用剪子沿中线剪开,看看结果会怎么样。
先让学生想象剪开的样子,再实际剪开观察,发现剪出的结果是一个大纸圈,进一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第(2)次,(),并沿线剪开。
使学生发现有一大一小两个莫比乌斯圈连在一起,再次体会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活动时,要让学生弄清楚活动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想象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亲身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育目标:1.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预设个性化教案一、情景引入教师介绍美国博物馆门前的一座“8”字形钢制建筑,从而知道莫比乌斯圈。
二、学习制作莫师生一起制作莫比乌斯圈比乌斯圈三、合作交流学生交流展示做成的莫比乌斯圈四、探究与交流通过实践体验莫比乌斯圈神奇1.师:用一种颜色的彩笔在纸圈的一面涂色,你有什么发现?生:小组操作交流发现——纸圈两面都有颜色2.师:出示11页(1)问题。
学生:先进行猜想,再动手验证。
3.师:出示11页(2)问题。
学生:先进行猜想,再动手验证。
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五、质疑研讨1.学生可能提出的我难题2.学生可能提不出的问题3.教师提出的问题六、拓展延伸回家把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展示给家人,并继续探究它的神奇。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探索乐园_冀教版师:谁能用几个精炼的词语概括的说说?(板书:无空隙、不重叠)3、判断师:下面,我们利用密铺特点来判断,哪个是密铺?为什么?(课件)4、联系生活理解密铺师: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密铺的现象?谁来说说。
活动2【讲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一:操作探索、体验密铺。
1、猜一猜师:看来,大家对密铺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课件)猜一猜这些图形哪个能单独密铺?(学生猜测)2、动手操作、实践验证师:大家猜测的对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生答:动手实验一下。
师: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老师相信你们。
在动手验证之前请大家注意:(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四个人为一组,每人选择一种图形进行验证。
(2)把你验证的结果与组内同学交流。
(找一名同学)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师:大家都清楚了吗?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验证。
让我们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交流。
3、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师:汇报时先说清你们验证了什么图形,能不能单独密铺。
师:观察,拼在一起图形的各个角,这些角拼在一起共同的顶点我们叫它“拼接点”。
(用笔点出拼接点)(板书拼接点)拼接点周围的平面图形无空隙、不重叠,就构成密铺。
师:拼接点周围有几个角?(生)指一指。
师:你能找出其它的拼接点吗?它周围有几个内角?评价后师:其它小组验证的过程和他们一样吗?4、师生小结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发现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单独密铺;正八边形不能单独密铺。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密铺奥秘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师:为什么有的可以单独密铺,而有的却不能呢?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生:想)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
(找一生读要求)①算一算这四种图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并填在表格中。
②想一想,能不能密铺与它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密铺的奥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 探索乐园|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乐园;2.学习使用坐标轴描述和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初步掌握物体的移动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探索乐园;2.掌握使用坐标轴描述和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初步掌握物体的移动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学习探索乐园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进而学习使用坐标轴描述和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初步掌握物体移动的方法。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引入探索乐园的概念;2.展示探索乐园的基本构成;3.问答环节,梳理和明确学生们对探索乐园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步:学习使用坐标轴描述物体位置1.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坐标轴;2.指导学生认识坐标轴的使用规则;3.让学生在黑板上、纸上模拟使用坐标轴描述物体位置。
第三步:学习使用坐标轴表示物体位置关系1.引导学生认识坐标轴表示物体位置关系的含义;2.演示使用坐标轴表示物体位置关系;3.让学生在黑板上、纸上模拟使用坐标轴表示物体位置关系。
第四步:学习物体移动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物体移动;2.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移动的方法并加以练习。
第五步:小结和拓展1.给学生一些小结时间,让他们复习所学的内容;2.拓展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程主要采用讲解、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以此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也能掌握具体操作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从实践出发,尝试创新,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本次课程的评价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可以采用作业分析的方式;对于学生操作能力方面的评价,可以根据练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对于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方面的评价,则可以在小组活动以及整个课程的互动过程中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中,我们通过引入探索乐园的概念和坐标轴的概念,向学生展示了使用坐标轴描述和表示物体位置关系,并初步掌握物体移动方法。
《探索乐园》教材内容说明(一)单元教育目标1、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能用方程和假设法解答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解释不同解决方法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经历欣赏、尝试用简单图形密铺,以及探索图形密铺奥秘的过程,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图形能够密铺,进一步了解这些图形的几何特征。
4、在探索图形密铺奥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说明本册教材“探索乐园”安排了两个主题内容。
一是用多种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二是探索图形密铺的奥秘,共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95页、96页),“鸡兔同笼”问题。
例l直接提出问题: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接着设计了一幅有鸡、有兔的情境图,用一位老爷爷的话给出了相关信息和要求:它们一共有22个头,70条腿,猜一猜吧!图中呈现了亮亮和聪聪猜测鸡和兔只数的情况。
聪聪说:我猜鸡有10只,兔有12只。
亮亮说:不对,那才有68条腿。
然后蓝灵鼠提出:用其他的方法怎样解答呢?教材给出了三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列表法。
设计了表格,给出鸡的只数分别是1、2、3、4和兔的只数分别是21、20、19、18,以及相应的腿的条数,其他情况让学生填写。
方法二,用方程解答。
给出了数量关系式“兔的腿数+鸡的腿数=70”,并设兔有x只,呈现了解方程和求鸡的只数的完整过程。
方法三,假设法。
教材用蓝灵鼠的话说明“用假设法解答,比较简单”。
然后分别给出了“假设22只都是鸡”和“假设22只都是兔”的两种解答思路和计算过程。
其中,假设22只都是鸡分四步给出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算式,假设22只都是兔只给出了四个算式,用兔博士的话要求学生解释每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练一练”设计了两道题,其中第2题“用100元钱,购买两种不同的洗涤液,各买多少瓶”的问题,由于购买的瓶数是不定的,答案不唯一,要求用列表法解答。
第九单元探索乐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研究了两个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密铺”。
鸡兔同笼“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
密铺是现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材安排的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和多样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学习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过程中树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数量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密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的算理。
理解密铺的含义。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探索乐园是在学生已经具有这方面的感性生活经验,也具备了方程等方面的知识后安排的。
在教学“鸡兔同笼”中,引导学生了解这类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答;通过欣赏密铺图案,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密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密铺一、教学内容分析1.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7页密铺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乐园中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多边形,能计算正多边形内角和度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密铺,了解能够密铺的图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平面图形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2.本课教材编写意图及特点本课时教材设计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活动一,认识密铺。
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用瓷砖铺地这一典型事例,让学生欣赏并认识密铺。
兔博士首先提问:你知道什么叫密铺吗?接着给出用正方形、长方形瓷砖密铺的示意图。
然后用文字说明:不论是什么形状的地砖,只要可以将一块地面中间既不留空隙,也不重复地铺满,就是密铺。
活动二,尝试用图形密铺。
教材给出了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三种图形,蓝灵鼠提问:这些图形可以密铺吗?然后用交流的方式给出学生动手操作的结果和图示。
丫丫说:等边三角形可以密铺。
亮亮说:正八边形不能密铺。
活动三,探索密铺的奥秘。
教材提出:小组合作,算出三种图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探究密铺的奥秘。
最后,兔博士提出: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密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继续探索有关密铺的问题。
3.本课的教育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密铺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对密铺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审美教育。
学生在探索图形密铺奥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索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1.学生学本节课时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图形,能够计算正多边形内角和度数,并知道了周角等于360度等基础知识。
2.学生学本节课时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对于生活中的密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具备了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拼摆、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2023年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探索乐园》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探索乐园》教案一、教材背景本节课是《探索乐园》教材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述一个寻宝的故事,带领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探索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寻宝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寻宝游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寻宝游戏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完成任务:学生分组进行一次寻宝游戏,老师给出一些数学题目,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寻宝。
3. 总结规律:学生回到教室后,老师引导学生将寻宝过程中的规律进行总结。
4. 练习:老师教授一些数学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总结并布置作业: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应的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本节课让学生在寻宝游戏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并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他们的思考。
教案二:《探索乐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运用概念:方向、距离、位置;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视频,引发学生对概念的兴趣。
2. 学习概念: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概念:方向、距离、位置。
3. 探索任务: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个探索任务,通过给出的地图和任务要求,找出探宝点的位置。
4. 总结规律: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索过程中的规律,并进行讨论。
5. 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探索乐园》教案设计第1课时鸡兔同笼教学内容:教材第95~96页。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亲历列表,尝试,假设和列方程解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难点:建立“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2、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板书。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3、会做“鸡兔同笼”这类题吗?会做的我们今天进一步来学习,不会的也没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老师相信今后你一定会做了。
那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二、探索新知。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呀?(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学生猜测,老师板书2、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经历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
2、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获得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研究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各种解题方法中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提出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
介绍“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
它记载于《孙子算经》,距今已有1500多年。
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把这道题翻译成现代语言并稍微地修改一下数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题。
(出示例题)
例题: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它们一共有22个头,70条腿。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师生一起分析例题。
师:例题里面问题和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问题是“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已知条件有两个“鸡和兔一共有22只,鸡和兔一共有70条腿。
”
师:鸡和兔大家都看见过,想一想它们的腿,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
师:这道题里面还有两个隐含条件“每只鸡有2条腿,每只兔有4条腿”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道题。
二、介绍画图法
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曾经和其他老师探讨,有一位老师说他们班的低年级小同学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方法,你们想不想听一下?
听老师说一说他是怎么做的。
(课件动态出示)
师配合课件解说:先画出22个小圆圈就代表22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先画上两只脚,这样就先画了44只脚,而题目中说共有70只脚,还有26只脚没有用,于是我们就把其中的1只小动物加上两只脚变成了4只脚,等把这26只脚都用完了之后发现,4只脚的小动物有13只,2只脚的小动物有9只,这样就得出结果:兔子有13只,鸡有9只。
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师:这种方法是不是很有趣、很简单?
学生都说这种方法简单、有趣、容易理解。
师:我们来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就叫做“画图法”吧。
(板书)
三、提示关键点、让学生探究其他方法
师: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不能满足于会做,还得多研究一些方法,把知识吃懂、吃透。
下面老师来提示几种方法,大家一起来研究、探讨一下。
(板书假设法、列表法、方程法)
师分别给予提示
① 假设法:假设这22只都是鸡,那么腿的数量是多少条?比实际腿数(70)多还是少?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假设这22只都是兔子呢?
② 列表法:提供表格
兔(只)
鸡(只)
腿(条)
③ 方程法:如果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多少只?兔的腿数和鸡的腿数分别改怎么表示?等量关系是什么?可不可以设鸡有X只?又该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师: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法,来一起交流研究。
同桌的或者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商量、互相说一说,然后在事先发给你们的作业稿纸上写一写过程。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对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多用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开动脑筋。
)
四、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大家一起交流。
针对这几种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几种解题思路。
预设:
1、假设法:
① 假设这22只都是鸡,那么腿的数量是:22×2=44(条)。
比实际腿数(70)少26条,因为每只兔子少算了2条腿。
所以兔子有26÷2=13(只),则鸡有22-13=9(只)。
② 假设这22只都是兔子,那么腿的数量是:22×4=88(条)。
比实际腿数(70)多18条,因为每只鸡多算了2条腿。
所以鸡有18÷2=9(只),则兔子有22-9=13(只)。
2、列表法
①
兔(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鸡(只)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腿(条)46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②
兔(只) 1 3 5 7 9 11 13
鸡(只)21 19 17 15 13 11 9
腿(条)46 50 54 58 62 66 70
③
兔(只) 1 5 9 13
鸡(只)21 17 13 9
腿(条)46 54 62 70
④
兔(只)11 12 13
鸡(只)11 10 9
腿(条)66 68 70
3、方程法
①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就有(22-X)只。
兔的腿数是4X条,鸡的腿数是2×( 22-X )条。
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腿数+鸡的腿数=70 列方程。
4X+ 2×( 22-X )= 70
4X+44 - 2 X = 70
2 X+44 = 70
X = 13
鸡的数量: 22-13 = 9(只)
②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22-X)只。
鸡的腿数是2X条,兔的腿数是4×( 22-X )条。
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腿数+鸡的腿数=70 列方程。
2X+ 4×( 22-X )= 70
2X+88 - 4 X = 70
88 - 2 X = 70
X = 9
鸡的数量: 22-13 = 9(只)
五、总结比较几种方法的特点。
师:你认为以上三种方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
1、列表法:直观、但工作量大
2、假设法:假设—推理—计算—解答
3、列方程: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
师:大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地选择方法。
六、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题,看谁做得又准确又快。
出示练习题:
池塘里有龟和鸭共23只,它们的腿共有60条,龟和鸭各有多少只?
学生自己做,既要追求准确性又要追求速度。
订正答案:龟7只,鸭16只。
2、出示思考题:
自行车和三轮车放在同一个车棚里,数数共有11辆,数数轮子共有28个。
问:自行车有几辆?三轮车有几辆?
师给予提示:想一想,每辆自行车有几个轮子?每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
师:这道题作为今天的作业,大家可以讨论交流、商量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