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诗歌鉴赏三步分析法⼀、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和表达技巧第⼀、诗歌的形象: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诗歌的语⾔1、语⾳上:⾳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风格和意义性:清新⾃然、明⽩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法1、情景交融、托物⾔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分析法1、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2、语⾔分析法:重点理解有感情⾊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典等。
如:苏轼的《⼘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间幽⼈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疏桐、幽⼈、孤鸿、寒枝感情语⾔:独、飘渺、恨、寂寞、冷象征语⾔:拣尽寒枝不肯栖意境:孤独、凄凉但⼜有坚定的信念。
3、表现⼿法分析法: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4、意境分析法: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活图景融为⼀体⽽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表述题解答技巧1、类别⽅⾯: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2、风格⽅⾯:豪放:恢宏阔远、博⼤新奇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沉郁:深沉蕴积直率:奔肆率直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含蓄:藏⽽不露清新:清秀奇丽风趣:幽默诙谐3、技巧⽅⾯:对⽐⽐较;映衬⽐较;虚拟写实;象征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卒章显志;⽩描勾勒、浓墨重彩。
鉴赏古诗词的步骤有哪些?古诗词鉴赏看起来高雅,也有一点难度,可你千万不要以为它就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其说到底它也不过是一个审美认知活动而已,本质上跟欣赏美景、美食、美人没什么区别。
比如看见一座大山,你会说:“啊!这山真高,真雄伟!”这便是对大山进行鉴赏所得出的感观体验。
具体到古诗词的鉴赏,就是我们以作者所呈现的语言为媒介,去寻求对作品意境或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反应,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当然,审美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离不开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这里所说的审美情趣和理想,就是人们对审美对象所抱有的感情和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当中去。
而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很大,抒情性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而且很多古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很含蓄,思想感情很复杂;再加上与我们在时间上相隔遥远,无疑给我们鉴赏古诗词造成一些困难。
所以,在鉴赏古诗词之前,我们有必要培养自己对古诗词的兴趣,在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再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就能领略到古诗词当中的美术性、音乐性、意境、故事性等美学因素。
这些因素具体来说一般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中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4,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诗中语言有什么特点6,形成了一个怎样的风格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通过哪些具体步骤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
步骤1,古诗词鉴赏,首先要研究标题。
看到一首古诗词的时候,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就它的标题。
可以说,标题就是诗词、文章的眼睛,它会或隐或显流露出诗词本身的许多信息。
有的标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
如《春夜洛城闻笛》,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事件:闻笛。
有的交代了感情基调。
如《春夜喜雨》,这其中的“喜”字就是全文的基调。
有的交代了诗的类别。
古诗词鉴赏的十种方法与三种路径一、古诗词鉴赏十种方法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
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
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
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诗词阅读十口诀: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一、古诗词鉴赏十种方法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
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
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
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诗词阅读十口诀: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01从题目抓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
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帽,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三步法品析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摘要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要准确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三步法来分析,具体步骤是:一读题目,二看作者,三抓意象。
关键词古典诗歌;思想感情;题目;作者;意象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内容为: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为高考扫除一个障碍呢?可以用三步法来分析,具体步骤是:一读题目,二看作者,三抓意象。
第一步,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不可忽视,它往往隐藏着大量的信息。
题目有时可能点出了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有可能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也有可能直接表明写作的目的或情感。
引导学生先读题目,对于读懂诗歌,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怎么读题目呢?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读。
一、看题眼题眼是指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能揭示诗歌的情感。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无一“喜”字,但题目一个“喜”字早已流露出对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之情。
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诗歌的情感:抒发报国无门、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
有的诗歌,要理解其思想情感,离不开对题目的分析。
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由诗中“荒居”、“业贫”、“白头”,可知诗人的悲苦心情,但这还不能完全揭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要理解其思想情感,还得联系标题,“外弟卢纶见宿”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喜”字表达了诗人因表弟来访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因此,结合题目和内容,就可概括出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感情。
二、辨题材不同的诗歌题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内容,因此,明确诗歌的题材对于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也是有帮助的。
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送”字表明了此诗是送别诗。
如何鉴赏古诗词如何鉴赏古诗词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很多时候是指从“情”和“景”的角度对古诗词做深入的赏析。
还记得古诗词鉴赏是怎样做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鉴赏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鉴赏古诗词 1一、扣住“题眼”了解诗词的大概品味富于表现力的“题眼”,可以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题目中“春”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春”字展开,首联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
这里从动物的角度写春天的特点。
颈联写俯视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里则是从植物角度表现春天的特点。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白沙堤。
只见绿杨阴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余兴未阑,透露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再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题眼为“思”,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由眼前秋色引发起自己内心的思念之情。
这就是通过诗词的“题眼”去了解诗词的大概内容。
二、联系作者创作风格理解诗词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诗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反映了诗词的思想。
例如李清照,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家庭幸福美满。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第一篇:古诗词鉴赏三步曲古诗词鉴赏三步曲我从1977年开始撰写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文章,迄今已近30年。
虽说一开始便无专门的古典诗词鉴赏理论作指导,但我还是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之路。
我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概括地说,主要靠的是“三步曲”。
一、读懂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
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我在“读懂”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
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
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
“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
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①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2.明典故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
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
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古诗的鉴赏步骤
古诗鉴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细究诗题,探寻主旨。
古诗的题目经常能够概括诗的主题,暗示诗的类型,透露诗的感情基调。
认真分析诗题,就能大致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它通常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能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抓住诗眼,有助于理解诗意,深入诗的意境。
分析意象,体味诗的意境。
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分析意象,有助于深入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鉴赏古诗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了解诗人和时代背景。
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创作。
同时,时代背景也是理解古诗的重要参考。
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
古诗的语言往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要注意诗歌的押韵、平仄、对仗等语言特点。
重视诗歌的抒情性和意境性。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形式,要注重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多角度鉴赏诗歌。
可以从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鉴赏诗歌,也可以从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歌,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
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
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诗贵含蓄。
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品味关键词语。
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其次,品味变化了的句式。
诗歌为了格律的需要,给读者留下艺术想像的空间,不仅改变词性,还常常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品味语言,还需将这些诗句还原,把握诗意诗情。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是运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古典诗词赏析“三步法”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中学彭正生诗词赏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
很多学生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参考书介绍的方法过于繁琐,让学生难于把握。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诗词赏析“三步法”。
第一步:写了什么?我们阅读古诗词,首先要看文本中写了什么。
根据诗词的内容,这个“什么”我们可以用“人”、“事”、“景”、“物”来代替,即第一步我们要看诗词中究竟写了什么人,或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
很多题材的诗歌都要涉及到人,比如游子思乡、边塞战争、闺妇怨夫、怀古咏史等,就是写景抒情、叙事言志的诗歌,都要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我们就要通过诗句的内容及含义,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了解人物的大体情况,从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即是说通过阅读诗歌,知道它写的是哪一类人,是游子还是思妇?是征夫还是隐士?是自己还是别人?要辨明人物身份的类型,才能对诗歌内容作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
例如2002年高考题,赏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从“闻折柳”想起“故园情”,可知这正是写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我们也可以从诗中看到一个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孤单寂寞,思乡思亲的游子形象。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个渔翁形象,从山没有鸟飞,路没有人踪这样的环境中,渔翁还在专心钓鱼,以及“孤”“独”两个字可以明确,这是一个孤傲清高、凛然不可侵犯的渔翁。
我们从柳宗元被贬柳州,以及他正直而脱俗的人生可知,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他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
再看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从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略事梳洗,即靠楼盼人归,然而千帆过尽皆不是,失望之情跃然脸庞。
悠悠的江水带走了余晖,使她空自伥望,黯然神伤,柔肠寸断,这种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有些叙事的诗歌,常常把写景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读者首先要弄清诗歌中究竟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把人、事、景、物再现出来,从而理清事情的基本内容,即事情的起止经过。
再理解它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起到什么作用。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有座百尺高的烽火楼。
在黄昏时分,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如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这首诗前三句写景叙事,最后一句抒情,抒发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有些写景的诗歌,题目中会问到“这首诗写了什么意象?”或“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弄清了诗歌中描写的这些景物,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为很多写景状物的诗歌,或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或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意境。
因为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情,因此我们就要通过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把握景与情的内在关系,进而把握的情感与诗歌的主题。
例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空林”炊烟,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
“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一片层峦叠翠的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在山中“观朝槿”,在松下“折露葵”,不“与人争席”,优美的自然风光,衬托出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分显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高考中常常这样出题: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叫做“分析意境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而答题时就要抓住诗句或一些词语,展开自己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我们阅读古诗词,第一步就要抓住这些诗歌中最表面的也是最基本的东西,即诗词中所写的人、事、景、物,为下面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服务。
第二步:抒了什么情?古人说“诗言志”,这个“志”就是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无论是写人叙事,描景写物,还是写边塞战争、咏史怀古,目的都是为了抒情,只是不同的作品抒情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直接抒情,有的间接抒情。
而准确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又是评价古典诗歌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关键。
所以前面第一步理清了诗歌中写了什么人、事、景、物,这就为第二步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通篇写景,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欢悦之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又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抒发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离情。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真情。
在这首赠别诗中,诗人就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却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已经被叛军破坏,只有山河依然存在。
长安城中春天已经到来,却只有野草树木丛生。
感伤时局看到花开也使我落泪,遗憾离别,听见鸟鸣也使我心惊。
战火持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信能抵上万两黄金。
满头稀疏的白发越搔越少,竟然插不住发簪。
本诗深深地刻画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们仿佛真切地看到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眼看春花,耳闻鸟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子,潸然泪下的诗人形象。
这些诗词,都是在对人、事、景、物的叙写中抒发感情的,有的直接抒情,有的间接抒情,无论是哪一种抒情方式,我们都要弄清其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把握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对比、夸张、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等修辞手法,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联想、想象、象征、用典、抑扬等表现手法。
在一首诗中,往往几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读者就要分清主次,看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或主题)的。
上面第一、第二步已举了一些例子,下面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1、表达方式记叙如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叙了自己在瓜洲渡击败金军及收复大散关的往事。
描写如北朝民歌《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是对草原的描写,写出了草原的壮美。
议论如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欢悦之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物)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物)。
2、修辞手法比喻如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诗人巧设比喻,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且境界辽阔,这是以景喻情。
对比,对照对比,对照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再看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夸张、拟人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些诗句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双关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人运用“晴”与“情”谐音双关,巧妙地刻画出热恋中少女内心热烈而复杂的感情。
诗歌以景衬情,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起兴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衬托或烘托例如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