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则气喘十几年 补肾化痰喘自消
- 格式:pdf
- 大小:135.08 KB
- 文档页数:2
陈治恒知常达变能神能明———精于辨证论治的陈治恒杨殿兴整理编者按陈治恒,四川巴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幼年从师陈心良习医,后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其后留校在全国著名伤寒学家邓绍先指导下精研伤寒论,从事教学、临床工作。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本文介绍陈氏在学术上法遵仲景,师古不泥,重视脾肾,倡言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的观点。
临床上主要突出法活机圆,经方活用;辨证论治,抓纲析机的特色,并通过十个医案具体印证。
医论医话则选录陈氏对久病痼疾治在后图,以及对葛根汤等经方的应用体会,录载经验方三首,亦是陈氏临床效方,纵观全文,读者会从中有所启迪。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褚氏遗书》陈治恒,汉族,名和文,四川巴县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喜好医学,1945年秋从其伯父、江津县名老中医陈心良习医,勤学5年,尽得其传。
1950年悬壶乡里,求诊者甚众,被誉为“陈氏医学传人”。
1953年入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专修班学习深造。
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事全国著名伤寒专家邓绍先先生,精研中医经典及历代名家著述,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省分会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
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几十年来,陈氏治学以恒,坚持实践,以“学贵由博返约,医要明理致用”为座右铭,博学多闻,临床经验丰富。
陈氏学术上承《内》、《难》,法尊仲景,旁及诸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精于辨证论治。
陈氏治学态度严谨,无门户之见,师古不泥于古,经方、时方运用灵活,还十分注意博采众长,汲取当代一些研究成果为己所用;擅长治疗外感及内科杂病,对不少疑难病、危重症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卷605####学术精华一、法尊仲景,师古不泥在长期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陈氏对《伤寒论》的研究造诣较深。
实用方剂学---肾气丸第四节壮阳剂一温煦肾阳剂肾气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
【方论选萃】明王履: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
愚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众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益兼补气也。
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
若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
其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
易老亦曰补肾用肉桂。
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
惟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
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且泽泻也,显曰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
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
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己。
寇氏何疑其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且泽泻固能泻肾,然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
……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阴虚者用之也(《医经溯洄集》)。
明吴昆: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
『呼吸疾病』国宝秘方:慢支肺气肿半月治愈三桑肾气汤欧阳锖,生于一九二三年,湖南衡南人,十五岁随师学医。
为河南中医院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河南中医研究院院长,省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研究和临床,有很深的造诣。
所著《中医内科概要》享誉海内外。
秘方:桑叶9g,桑白皮9g,桑葚9g,桑寄生9g,竹茹9g,半夏9g,川芎9g,石菖蒲9g,肉桂3g,桂枝6g,赤芍12g,白芍12g,紫苑9g,黄荆子9g,陈葫芦30g,猪苓12g,茯苓12g,车前草9g,冬瓜仁9g,干姜3g,青皮9g,陈皮9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两至三次服用。
病例:陈某某,女,77岁。
慢支肺气肿多年,体形矮胖。
现症:咳,痰多发绿,气急气短,喘不得平卧,怕冷,自觉呼气热,面红气粗,目红眼眵多,纳差,脚肿,寐欠安,便干,苔薄黄;无发热,血压控制中。
治以:补肾纳气,祛痰平喘。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十二月一日二诊:药后肿退痰减。
咳少喘平,调理善后:桑叶9g,桑白皮9g,桑葚9g,桑寄生9g,青皮9g,陈皮9g,半夏9g,六曲9g,薏苡仁18g,猪苓12g,女贞子12g,杜仲9g,黄荆子9g,补骨脂9g山药12g。
直至诸症悉除告痊愈。
方解:本本方具有补肾纳气,祛痰平喘之功。
主治慢支肺气肿患者。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而显著。
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献方人:邵长荣国宝级名老中医师备注:古今度量衡对照: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1、618-907年(唐朝):一升=0.5914市升;一升=59.4毫升;一斤=19.1市两;一两=1.19市两;一两=37.30克。
2、644-1911(清朝):二、古方中特殊计量单位说明: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嚣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毫;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
(四)哮证【概说】哮证是以反复发作,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甚至张口抬,难以平卧为特征的慢性病证。
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痰饮内伏于肺,多遇诱因而触发。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失常,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哮鸣。
本病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主要在于内外合邪,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升降之职。
在发作期,其病机主要在肺,治宜祛邪宣肺、豁痰利气为主。
缓解期予以调补,从本图治,分别治宜补肺、健脾、益肾。
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哮证较为常见,但效果较为缓慢难愈,原因在于多是用中西药及单方久治无效,而前来求治于针灸的。
其治疗原则,必须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或在治标的同时佐以治本,治本的同时佐以治标,标本兼治。
哮证发作期有冷哮、热哮等证型,缓解期有肺虚、脾虚、肾虚,或脾肺两虚、脾肾两虚和肺肾气虚等证型。
现将以上几个证型的证治和病案举例分述如下。
【辨证施治】本病辨证,当分虚实寒热。
一般初病多属实证,日久则虚实夹杂;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平时以正虚为主。
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和“平时治本”的原则,分别处理。
发作时应从实从标施治,以祛邪宣肺、豁痰利气为主,如属寒哮则温肺化饮,如为热哮则清肺化痰。
缓解期(休止期),应从虚从本施治。
以补肺、健脾、益肾为主。
如肺脾气虚补其气,脾肾阳虚温其阳,肺肾阴虚养其阴。
如寒热虚实夹杂者,应随证灵活选穴配方。
1.发作期哮证在发作时,一般表现为实证,治宜攻邪为主,可用祛邪宣肺,豁痰利气之法。
若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虚,发作时邪少虑多,不可拘泥于攻邪,应注意培补、摄纳,佐以化痰利气,是为常法中之变法。
(1)冷哮(寒痰渍肺,气道受阻):主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胸隔满闷如窒,口不作渴,或渴喜热饮。
面色晦滞带青、舌淡,舌苔白滑,脉弱或濡。
若兼表证,伴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
2021-2022年最新新编中医全科住院医师-呼吸科(精选试题)1、患者于某,女性,65岁。
患者反复咳喘二十余年,加重3天。
于门诊就诊时症见: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脉微细。
根据该患者病情,治疗应首选的方药是()A.平喘固本汤加减B.六味地黄丸加减C.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D.清金化痰汤加减E.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2、吴某,女性,1个月来经常咳嗽,咳白色黏痰,平素喜食辛辣之品,近3天来,突发寒战,高热,呼吸气促,胸痛,咳嗽,吐黄色浊痰,稍有腥味,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病例当诊断为()A.肺痈成痈期B.肺痈溃脓期C.喘证之痰热蕴肺D.肺痈初期E.痰热咳嗽3、治疗成脓期肺痈首选方剂是千金苇茎汤合用()A.加味桔梗汤B.桔梗杏仁煎C.五味消毒饮D.如金解毒散E.银翘散4、”喘由外感者治肺,喘由内伤者治肾”一语出自()A.《金匮要略》B.《景岳全书》C.《丹溪心法》D.《类证治裁》E.《医门法律》5、患者赵某,女性,34岁。
身热,微恶风,头胀痛,汗出不畅,鼻塞涕黄,咳嗽痰黏,咽喉肿痛,口渴喜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其治法是()A.辛温解表B.辛凉解表C.清暑祛湿D.益气固本E.滋阴解表6、张某,素日咳嗽吐痰,反复发作,早晨咳嗽加剧,咳声重浊,痰出咳减,痰多黏腻色白,进食肥甘生冷之食,咳嗽加重,伴胸闷脘痞,食少神疲,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本病例属于哪种咳嗽()A.痰湿咳嗽B.风寒咳嗽C.痰热咳嗽D.肝火咳嗽E.风热咳嗽7、下列各项,不属肺胀的特点是()A.病程长B.时轻时重C.反复性D.传染性E.病久累及多脏器8、在一个时期引起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的感冒,称为()A.伤风B.冒风C.冒寒D.时行感冒E.重伤风9、下列哪项不是实喘的临床表现()A.病势急骤B.气粗声高C.脉象数而有力D.动则喘息更甚E.伴有痰鸣咳嗽10、王某,男40岁,感冒5日,近则咳嗽频作,痰黏稠而黄,咳痰不爽,咽痛口渴,咳时汗出恶风,鼻流黄浊涕,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肾不纳气证的主证,动则喘,呼多吸少
肾不纳气证,是指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或劳伤肾气所致。
【临床表现】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
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
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益甚和肺肾气虚表现为辨证要点。
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
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
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机能活动减退,故神疲声音低怯。
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虚之征。
若阳气虚衰欲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
虚阳外浮,脉见浮大无根。
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息促。
肾气不足,久延伤阴,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故面赤心烦,咽干口燥。
舌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中医规培结业考试题库(25)一.单选题1 . 患儿,2岁。
精神萎顿,昏睡露睛,面色灰滞,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蠕震颤。
其治法是BA . 温中健脾,缓肝理脾B .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C . 育阴潜阳,滋肾养肝D . 益气养血,柔肝熄风E . 补益肝肾,滋阴熄风2 . 患儿8岁,指缝、少腹部皮肤可见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夜间剧痒。
皮肤水疱多,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湿烂,阴囊处可见暗红色的结节。
舌红,苔黄腻,脉数滑。
治疗宜选用EA . 除湿胃苓汤加减B . 清瘟败毒饮C . 清暑汤D . 化斑解毒汤加减E . 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减3 . 冲阳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何种特定穴AA . 原穴B . 络穴C . 井穴D . 郄穴E . 合穴4 . 《医宗金鉴》整理了许多医疗经验,其中载有耳鼻咽喉口齿唇舌的疾病(并附有绘图)约有多少种BA . 40多种B . 50多种C . 60多种D . 70多种E . 80多种5 . 确诊梅核气应具备EA . 局部炎症改变B . 邻近病灶的存在C . 胃肠功能紊乱D . 咽喉食道的肿瘤E . 排除以上各种因素后6 . 灸法以艾为主,但也可采用其他材料来施灸。
历代记述的灸法内用硫黄施灸的是EA . 灯火灸B . 桑枝灸C . 艾灸D . 黄蜡灸E . 药锭灸7 . 皮肤针叩刺弱刺激应有的反应是AA . 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B . 局部皮肤潮红出血,患者无疼痛感觉C . 局部皮肤可见出血。
患者有明显疼痛感觉D . 局部皮肤潮红,但无出血,患者稍觉疼痛E . 局部皮肤潮红出血,患者稍觉疼痛8 . 可能出现纵膈摆动的是:CA . 闭合性气胸B . 张力性气胸C . 开放性气胸D . 血胸E . 肺间质水肿9 . 症见哮喘反复发作10年,气息短促,动则喘甚,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
除肺俞、膏肓、肾俞、太渊、气海外,应加用BA . 足三里B . 太溪C . 关元D . 定喘E . 三阴交10 . 从脏腑论治,所谓调冲任,即AA . 调肝肾B . 调肝脾C . 益脾肾D . 益心脾E . 以上均不对11 . 患者,女,18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味,腰酸耳鸣,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一)肺系病证感冒1.感冒有何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感冒的临床表现,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
感冒属表实证,治疗取解表达邪为原则,表虚证应扶正与解表并施2.感冒的病因以何邪为主?并述其病机变化。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夹时令之气,或非时之气而伤人。
其主要病机变化,因风性轻扬,多犯上焦,风邪侵袭,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以致肺卫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痒或痛。
1.宋某,男,40岁,2000年7月22日初诊,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粘,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诊断:感冒辨证分型:暑湿证证候分析:患者感受当令之暑邪,署多夹湿,每多署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晕重胀痛;署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署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故心烦,口渴不欲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香薷12 厚朴10 扁豆20 银花15连翘15 藿香10 佩兰15 鲜荷叶302.李某,女,45岁,患者素体虚弱,常易感冒,甚至不能间断,前两天又发,曾服辛温解表的中药未愈,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频,动则气促,不发热,恶风寒较甚,周身酸痛,便溏,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诊断:感冒证型:气虚证证候分析:患者素体不足,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故反复感冒,卫气不固,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见恶寒重,无汗,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咳嗽,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边齿印,脉无力,均为气虚之象.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人参15 茯苓20 甘草5 苏叶12葛根30 前胡15 枳壳15 桔梗15陈皮10 木香10咳嗽1.简述咳嗽与哮病、喘证的鉴别点。
2022年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考试基础知识部分练习题(2)在执业医师考试中包含了太多考试项目和内容,每个考试科目的复习内容和复习方向也都有所不同,但都同样重要的是考试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只有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有拿到高分的可能,那么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篇2022年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考试基础知识部分练习题吧!麻杏甘石汤的功用是A.辛凉透表,宣泄肺热B.辛凉透表,兼清里热C.辛凉宣泄,清肺解毒D.辛凉疏表,清肺平喘E.清肺泄热,止咳平喘【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为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由生甘草梢、木通、生地黄、竹叶组成的方剂是A.玉女煎B.凉膈散C.导赤散D.清胃散E.犀角地黄汤【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导赤散的组成是生地、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是A.茯苓B.黄芪C.熟地D.山药E.山茱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
方中重用熟地,性温味甘,主入肾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消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胡麻B.秦艽C.薄荷D.桑叶E.细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消风散的组成是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胡麻、生地、木通、甘草。
方歌:清风散内用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石知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乌梅丸适用于A.胃虚痰阻,气机阻滞,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B.寒热错杂,气机阻滞,症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者C.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肠道失固,症见久泻久痢者D.寒热错杂,痰热互结,症见心下疼痛、按之石硬者E.寒热错杂,痰湿交阻,症见心下痞满、恶食懒倦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乌梅丸所治的久泻久痢,实属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
贝母瓜蒌散的功用是A.清热平肝,涤痰息风B.清肺化痰,散结排脓C.止咳化痰,疏风宣肺D.燥湿化痰,平肝息风E.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贝母瓜蒌散的功用是润肺清热,理气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