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博物馆上下部结构协同工作性能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07.24 KB
- 文档页数:5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文物博函〔2012〕2254号)各省、市、自治区文物局(文化厅):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提高展示服务水平提出如下意见:一、坚持公益属性。
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清晰地诠释博物馆的教育目标、理念与思想,着眼于中华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
行业类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要面向广大公众,从较为单一的行业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个人收藏展示,提炼升华为表现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相关领域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
二、突出科学品质。
深入挖掘文物、标本的丰富内涵,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增加文化含量,创造导向正确、主题突出、有丰富语境、观点和故事的陈列展览,避免缺乏价值观的所谓“精品文物展”。
陈列展览应充分体现博物馆通过实物反映真实历史的特征,坚持以文物、标本原件为主;使用必要的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的,应符合学术要求,并予明示。
纪念类、行业类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要进一步明确收藏政策,不断充实藏品体系。
三、强化教育功能。
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完善联系机制,丰富面向或配合学校教育的陈列展览,以博物馆之长补学校教育之不足,真正使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结构设计
徐晓明;张士昌;史炜洲;潘钦;倪萍;侯双军;崔家春;巫燕贞
【期刊名称】《建筑结构》
【年(卷),期】2023(53)1
【摘要】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在原盐城火车站基础上进行改建,下部结构采用框架+BRB结构,上部屋盖采用大跨度桁架加强网壳结构。
对大跨度屋盖选型优化进行了简化模型对比分析,对格构柱底铰接、刚接方案进行了讨论,对超限判断和应对措施、钢屋盖整体稳定和抗连续倒塌能力、下部主体结构加固方案进行了介绍。
结果表明:桁架加强网壳结构结合了桁架和网壳结构的优势,钢屋盖整体稳定性能和抗连续倒塌性能均较好。
马鞍形屋面相比平屋面,竖向和水平刚度均大很多,结构设计时充分利用桁架加强网壳结构和马鞍形造型的优势,实现了用较小的结构高度实现大跨空间。
【总页数】7页(P29-35)
【作者】徐晓明;张士昌;史炜洲;潘钦;倪萍;侯双军;崔家春;巫燕贞
【作者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18
【相关文献】
1.基于融合性的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研究
2.湿地主题展览策划:以中国湿地博物馆
"湿地红色印记"展为例3.更新中的创新: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及盐城国际会议中心(上)4.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现代火车站的活化更新5.更新中的创新: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及盐城国际会议中心(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7期2024年4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7April,2024作者简介:陈雯(1998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公共文化服务㊂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的协同研究陈㊀雯(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0)摘要:伴随着文旅融合的出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协同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㊂文章旨在为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三馆协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㊂通过探索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三馆协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三馆协同存在的困难,进而提出如何去协同合作,为未来三馆协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思路㊂笔者从三馆协同的模式㊁路径㊁机制3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㊂关键词:三馆协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资源中图分类号:G250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从 有没有到了 好不好 的发展阶段㊂以文促旅㊁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㊁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而提供公共文化设施㊁文化产品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场所,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旅游服务㊂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图书馆㊁文化馆和博物馆(以下简称 三馆 )在保存和传播文化知识,保障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各独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需求,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协同将会是一种新的且必要的服务方式㊂ 三馆 应该打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创新体制机制,通过馆际协同更好地促进文旅融合的发展㊂1㊀三馆协同赋能文旅融合㊀㊀三馆协同赋能文旅融合能够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大的㊁更多可能性的做事空间㊂1.1㊀满足多元的用户需求㊀㊀目前,国内的图书馆㊁文化馆和博物馆都相对独立,彼此缺少联系,资源的分散使得用户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信息搜索过程上㊂三馆协同将各自馆内的资源进行整合,集中于同一个数据库中,建立一站式搜索,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用户体验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㊁文化馆和博物馆在服务本地居民的同时,也需要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㊂只有外来游客需求得以满足,才能够有效吸引游客,促进文旅融合㊂丰富的馆藏使得外来游客在三馆内任意场馆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源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实时获取完整的所需资料,这无疑会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而三馆协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多元的用户需求[1-4]㊂1.2㊀充分开发旅游资源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馆内都收集有与当地特色文化或历史文化有关的书籍资料,三馆馆藏不仅丰富,而且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储存和利用㊂但现阶段三馆相对独立的现状,难免会导致大部分重复内容的出现,以及因缺少沟通交流或沟通不及时而造成一物三馆收集收藏的情况,导致在人力和时间上的资源浪费㊂除此之外,重复的内容会使三馆产生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不利于当地特色文化或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㊂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时代下,特色文化或历史文化是现阶段国内各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和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5-7]㊂1.3㊀提供多元的文化旅游产品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和博物馆三馆都存在一定的旅游价值,是深化文化旅游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三馆协同能够互相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深化旅游价值㊂相比于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旅游价值尚未被多数人知晓,它们在旅游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致使图书馆和文化馆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㊂图书馆参与地方旅游业,既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又丰富了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文化馆参与地方旅游业,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不仅能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㊁教育广大群众,也能让群众放松愉悦,得到精神享受;博物馆参与地方旅游业,具有文化教育㊁科学研究㊁社会服务和经济价值[8-9]㊂2㊀当下文旅融合背景中三馆协同面临的问题2.1㊀三馆协同共享意识薄弱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档案馆作为在旅游业中能够展现当地特色资源的三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仅靠其中某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去推进文旅融合的发展无疑是单薄的㊂文旅融合的提出,让各文化服务机构蠢蠢欲动,希望能够为文旅融合的发展尽一份力㊂现阶段,图书馆㊁文化馆和博物馆大多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合作的意识㊂首先,三馆招聘馆内工作人员时,录用的大部分是与该馆相关的专业人员,研究方向及工作范围的局限性,导致馆内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三馆协同在文旅融合中的重要性,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缺失是导致三馆协同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其次,不同的主要馆藏资源形式虽然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但也因此成为三馆协同共享资源的阻力,文化馆多为文艺表演,博物馆多为实物,对于三馆实现协同共享具有一定的困难性㊂最后,图书馆㊁文化馆和博物馆现阶段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步调不一致同样是导致三馆协同共享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㊂就发展速度而言,三馆之中文化馆发展较慢㊂今天的文化馆,是向社会公众开放㊁主要承担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㊁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馆本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等形式来向游客观众普及当地特色文化,因其活动形式单一㊁内容不丰富以及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文化馆发展停滞不前㊂因此,可能只会有感兴趣或专业人士会去文化馆,大部分游客不会主动前往文化馆进行参观游览㊂2.2㊀三馆资源分散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三馆地理位置的分散导致三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散㊂然而将现有图书馆㊁文化馆和博物馆推倒或弃用,再重新将三馆建设在同一地方,这种做法现阶段是不切合实际的㊂三馆资源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馆协同利用文献资源㊂当游客在博物馆㊁文化馆或图书馆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件文物㊁一场演出或一本与当地特色文化相关的书籍,想要对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时,就需要与之相关书籍和信息资源的出现供游客查阅,游客就需要前往相关场馆去寻找相关资料㊂大部分游客往往会因为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前往另一个场所而失去对其探索的兴趣,这样就不利于发展文化旅游㊂2.3㊀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㊀㊀现阶段,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大多是场馆内的基层人员去负责开展和实施一系列工作,中层领导可能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三馆协同没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管理权大部分集中在高层手里㊂三馆协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业务标准,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馆协同发展的进度,打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㊂3㊀文旅融合背景下三馆协同的建议3.1㊀探究三馆协同的模式3.1.1㊀政府主导㊀㊀政府主导是快速实现三馆协同的重要手段㊂首先,树立三馆馆际合作共享的理念㊂大力倡导和鼓励三馆资源跨系统㊁跨区域进行合作共享㊂其次,设立一个类似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专门机构,制定协调㊁统筹㊁倡导㊁支持 三馆 馆际合作的法律㊁法规,探讨三馆协同的理论基础㊁合作方式㊁资源服务方式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对文旅融合背景下三馆协同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㊁设计㊁协调,包括协同的内容㊁方式㊁活动等形式㊂最后,对有条件实现三馆合作的地区或系统给予大力支持,文旅融合背景下三馆协同难免会出现场地等一系列的问题,政府主动协调和解决协同合作共享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协同的顺利进行㊂政府主导三馆协同发展,除了是对三馆协同可行性的认可,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快速解决协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得三馆协同顺利进行㊂3.1.2㊀ 线上+线下 联动模式㊀㊀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线上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逐渐普及,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三馆都有各自的线上服务模式㊂三馆共同组建 线上+线下 联动服务模式,做好线上线下资源㊁服务的连接,让用户随时随地能触及三馆的服务,无缝获取三馆的各类信息和服务,有助于优化用户服务体验㊂3.1.3㊀跨机构外合作模式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之间的协同合作是跨机构的合作,是3个部门之间的创新模式㊂除了三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三馆之间的合作可以采用馆外合作,三馆间的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合作,能够学到在自己工作机构中所学不到的东西,在遇到技术问题时,可以寻求其他馆藏人员的帮助㊂除此之外,加大三馆与景区景点的协同合作,协同景区建立文化区,促进相关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㊂3.2㊀探索三馆协同的路径3.2.1㊀协同开展文化活动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联合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社会及公众可以从三馆协同开展的活动中感受文化知识熏陶,获得沉浸式体验,各种精彩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引起游客的兴趣㊂三馆协同开展文化活动,使图书馆文献方面的资源㊁文化馆文艺方面的资源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方面的资源得以联合展现,提升游客的体验感㊂三馆整理盘点各自的活动资源,充分利用三馆现有的文化服务空间,梳理三馆的活动资源㊂例如做一个当地民俗文化节,根据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图书馆调动与当地民俗相关的文献资料,文化馆调动相关文艺演出,博物馆提供相关实物展示,不仅仅推出观赏活动,还要多推出游客能够参与的民俗活动,在参与中体验民俗文化风情,感受文化传承,提高游客的参与感,促进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㊂现阶段博物馆在旅游业中传播文化发展较好,图书馆和档案馆可以与博物馆进行协商协同,在博物馆的场地允许下,进行与某些展物相关的表演活动以及相关书籍的推荐和售卖,通过此类活动加深游客对于活动所传递内容的体验和记忆,实现当地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提高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㊂除了一些无法搬动的文物展品展览活动,三馆的其他文化活动可以相互渗透㊁相互融合,实现活动协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㊂3.2.2㊀协同旅游产品发展文化旅游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协同旅游产品能够有效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㊂现阶段,文化和旅游融合主要依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景点或特色传统文化,三馆根据景区景点提供相关的资源,三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文化旅游提供了便捷性㊂一方面,三馆协同在景区打造文化服务区,图书馆推送与景区相关的信息,游客游览景区的同时能够了解所处景区的历史背景及特点,除此之外,将景区相关文化视频投放到休息室中,游客在休息之余还能获取知识㊂另一方面,大型节假日期间,三馆协同在大型商业街或游客大量聚集地建立文化快闪店,可以分为两个区 展示区和体验区㊂展示区陈列与当地特色文化相关的书籍㊁播放相关视频以及相关表演,除了专业的表演人员对于传统特色文化的诠释,还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表演;体验区除了利用3D㊁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让用户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能够学习或体验的非遗活动中,真实感受文化的魅力,传播和弘扬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㊂3.2.3㊀共建共享服务平台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都收集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或历史文化有关的书籍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重复的内容,并且三馆都拥有自己的服务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㊁数字资源库,单个平台的发文量较少且利用率较低,像微信公众号多被用来进行场馆预约,而非获取所需文化资源的平台㊂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共享服务平台是实现三馆协同的有效途径㊂首先,将三馆各自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整合到共享服务平台㊂其次,将具有共性的内容进行统一整合和管理㊂再次,设立特色栏目整合三馆各自的特色产品与服务㊂最后,设立旅游相关栏目,按照旅游六要素 食㊁住㊁行㊁游㊁购㊁娱 进行相关书籍和视频分类,放大 游 ,并介绍当地特色传统文化以及景点的由来及历史背景,助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㊂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共享服务平台能够及时获取三馆最新的信息和服务以及多样化的公共文化产品㊂三馆共建共享服务平台:一方面,对于三馆场馆来说,可以减少资源㊁时间和人力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可以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减少获取信息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场馆服务效率㊂3.3㊀建立三馆协同的机制㊀㊀为解决三馆各自发展㊁独自为政的问题,三馆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文化创新和服务升级为纽带,规划协同理念,建立有效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合作㊁管理和评价机制,即 三馆联动 的长效机制,促进信息和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实现 1+1+1>3 的效果㊂3.3.1㊀制定合理的合作机制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必须制定合理的合作机制,明确三馆在协同过程中各自的责任㊁权利㊁义务和工作内容㊁发展方向㊂制定实现三馆协同的实施步骤,如 提出 调研 论证 规划 试点 评估 总结 实施 的阶段性实施方式,推进三馆协同发展㊂除了合理规划三馆的合作,还要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制定合适合理的合作方式,如将阶段性实施方式中的 试点 定位于景区景点,三馆协同的管理部门与景区景点进行协商合作,如何将文化资源注入景区(如建立文化区),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㊂3.3.2㊀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来保证三馆协同的有序进行㊂首先,组建统筹管理的部门机构,招聘专业复合型人才,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养,并定期考核,保证该部门机构人员的专业性㊂其次,三馆所参与协同的项目归该部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从方案的提出到最后的实施阶段都由其负责㊂最后,由于我国还未有标准化三馆协同规章,要按照先易后难㊁分步走的思路进行三馆协同的发展,向联合开展活动㊁共建共享服务平台㊁数字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化,推进三馆协同发展㊂3.3.3㊀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㊀㊀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来监督三馆协同的发展㊂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规范三馆协同的发展,还能激励相关工作人员㊂一方面,制定三馆协同的绩效评级标准,定期对三馆协同开展的服务进行绩效考核,除此之外,要将游客的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标准中,进而监督三馆协同的发展㊂另一方面,建立奖惩制度,积极鼓励三馆协同建设,适时奖励提出协同创新点的工作人员或部门机构,激发相关部门机构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推进三馆协同发展㊂4 结语㊀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协同服务需要多方的努力,现阶段,还没有现成的模式㊁路径和机制可以进行借鉴㊂为了能够让三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中发挥更大的旅游价值,使文化和旅游在发展中更好地融合,需要基层的图书馆㊁文化馆㊁博物馆不断实践与总结,为示范区多出经验㊂参考文献[1]朱亚玲,程华.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机制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9(12):16-18.[2]莫振轩.我国图书馆㊁档案馆㊁博物馆馆际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8): 8-12.[3]毛文婷.档案馆㊁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馆际合作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13):261.[4]王储君.试论图书馆与博物馆及档案馆的新型合作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7(5):126-127. [5]王慧聪.论文化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以山东省文化馆系统为例[J].人文天下,2019 (19):11-13.[6]陈姝聿,张洋,侯志力.文化馆㊁图书馆㊁博物馆融合发展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 124-125.[7]李国新.论文化馆及其主要职能[J].中国文化馆,2021(1):4-11.[8]彭松林,李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研学旅行服务:意义㊁现状与策略[J].图书馆杂志,2022(3):32-40.[9]严贝妮,李迎归.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瞻望[J].图书馆,2023(7):50-57.(编辑㊀李春燕)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libraries cultural centers and museu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Chen We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4111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e collabor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stitutions has provided new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he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mong libraries cultural centers and museums.By explor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ollaboration among libraries cultural centers and museums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ollaboration among them and proposing how to collaborate we can provide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future.The author provide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mode path and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on.Key words three library collaboration library cultural center museum resource。
博物馆建设运行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运行情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各级各类博物馆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推进展览、保护、科研和教育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下将从展览、保护、科研和教育四个方面对博物馆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展览方面。
各级各类博物馆通过精心策划和举办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展览品质。
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虚拟展览、数字展示等,扩大了展览的影响范围,吸引了更多观众参与。
展览内容涵盖了历史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等多个领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交流。
其次,保护方面。
博物馆加大了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强了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修复、整理、保管等工作,有效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确保了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了对文物的监测和考古工作,及时发现和保护了许多重要文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再次,科研方面。
博物馆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了对文物的研究和解读。
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开展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博物馆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参与,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最后,教育方面。
博物馆加强了对公众的教育工作,举办了一系列的讲座、展览解说、教育活动等,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同时,博物馆还加大了对学校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文化的青少年,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我国博物馆建设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也要看到,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
因此,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汇编(B辑)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二〇〇四年六月目录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2.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KGCX1-SW-02)3.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1-SW-03)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5.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KGCX1-SW-05)6.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KGCX1-SW-06)7.若干纳米器件及其基础(KJCX1-SW-07)8.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KJCX1-SW-08)9.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KGCX1-SW-09)10. 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KGCX1-SW-10)11.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KSCX1-SW-1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13. 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KSCX1-SW-13)14. 煤炭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核心技术研发(KGCX1-SW-14)15.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KGCX1-SW-15)16. 中国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软件研究开发(KGCX1-SW-16)17. 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KSCX1-SW-17)18. 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KZCX1-SW-18)19.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KZCX1-SW-19)20. 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平台及产业化(KCCX1-SW-20)21. 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与标志性工程建设(KCCX1-SW-22)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基础科学局1.空间对地观测与应用研究(KJCX2-SW-T01)2.恒星形成的亚毫米波研究(KJCX2-SW-T02)3.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KJCX2-SW-T03)4.空间太阳望远镜相关跟踪器和自动调焦系统研制(KJCX2-SW-T04)5.脉冲星接受机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KJCX2-SW-T05)6.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KJCX2-SW-L01)7.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KJCX2-SW-L02)8. 海洋石油开发中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KJCX2-SW-L03)9.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KJCX2-SW-L04)10.微重力科学若干基础性研究(KJCX2-SW-L05)11.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KJCX2-SW-S01)12.现代数学基础及应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KJCX2-SW-S02)13.超弦/M—理论研究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KJCX2-SW-S03)14.高温超导移动通讯基站接收机子系统样机的研制(KJCX2-SW-W01)15.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KJXC2-SW-W02)16.高场核磁共振及其在蛋白质与药物结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KJCX2-SW-W03)17.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ZnO及其器件研究(KJCX2-SW-W04)18.极低温条件的实现和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KJCX2-SW-W05)19.新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KJCX2-SW-W06)20.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KJCX2-SW-W07)21.磁性金属量子点的制备与研究(KJCX2-SW-W08)22.维生素D系列及其中间体光化学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KJCX2-SW-H01)23.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KJCX2-SW-H02)24.微结构控制的界面膜组装与生物膜模拟(KJCX2-SW-H03)25.硫属化物溶剂热晶体生长(KJCX2-SW-H04)26.先进核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KJCX2?SW?N01)27.超重核性质及其合成途径与强子激发态、胶球性质的理论研究(KJCX2?SW?N02)28. 同步辐射高压高温实验技术及地幔地核重要矿物的物性研究(KJCX2?SW?N03) 29.新元素合成前期研究(KJCX2-SW-NO4)30.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二期预制研究(KJCX2?SW?N05)31.同步辐射生物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KJCX2?SW?N06)32.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器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KJCX2-SW-NO7)33.HT-7准稳态高参数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研究(KJCX2-SW-N08)34.超快强场量子相干控制若干前沿问题研究(KJCX2-SW-N09)(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1.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A)2.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B)3. 微生物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研究(KSCX2-SW-101C)4.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控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KSCX2-SW-102)5.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KSCX2-SW-103)6.植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KSCX2-SW-104)7.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及其生态效应(KSCX2-SW-105)8.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进化适应机制研究(KSCX2-SW-106)9.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10.种子植物生殖器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KSCX2-SW-108)11.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KSCX2-SW-109)12.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KSCX2-SW-110)1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KSCX2-SW-111)14.极端嗜热微生物遗传过程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蛋白互作分析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KSCX2-SW-112)1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3)16.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4)17.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KSCX2-SW-115)18.植物对干热河谷地区环境胁迫的适应机理(KSCX2-SW-116)19.种子顽拗性的机理及其长期保存技术(KSCX2-SW-117)20.遗传漂变和栖息地空间结构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KSCX2-SW-118)21.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种群与栖息地可生存力分析(KSCX2-SW-119)22.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KSCX2-SW-120)23.生殖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201)24.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的异常变化与免疫机制(KSCX2-SW-202)25. 脂类代谢细胞活动的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KSCX2-SW-203)26.药物成瘾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KSCX2-SW-204)27.人类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KSCX2-SW-206)28.重要肝病相关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整合研究(KSCX2-SW-207)29.胆固醇吸收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与重要疾病的关系(KSCX2-SW-208)30.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异常积聚和降解的研究(KSCX2-SW-209)31.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与抗癌先导物的筛选(KSCX2-SW-210)32.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研究(KSCX2-SW-211)33.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分子机制及肽疫苗的研究(KSCX2-SW-212)34.人源化抗体及相关技术研究(KSCX2-SW-213)35.重要神经功能蛋白错误折叠机理研究(KSCX2-SW-214)36.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KSCX2-SW-215)37.HI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KSCX2-SW-216)38.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KSCX2-SW-217)39.组织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KSCX2-SW-218)40.重要生物恐怖病原侦检技术的基础研究(KSCX2-SW-219)41.炭疽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确证研究(KSCX2-SW-220)42.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KSCX2-SW-221)43.脑发育、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KSCX2-SW-222)44.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与算法研究(KSCX2-SW-223)45.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防治及相关机理研究(KSCX2-SW-301)46.畜禽水产疫病发生的生物学机理及其防治(KSCX2-SW-302)47.动物分子发育机理与遗传育种研究(KSCX2-SW-303)48.小麦超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KSCX2-SW-304)49.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KSCX2-SW-305)50.杂交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KSCX2-SW-306)51.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KSCX2-SW-307)52.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KSCX2-SW-308)53.单子叶植物水稻形态模式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KSCX2-SW-309)54.盐芥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前期基础研究(KSCX2-SW-310)55.高等植物环境耐受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KSCX2-SW-311)56.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KSCX2-SW-312)57.云南美登木和棉花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SCX2-SW-313)58.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4)59.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病毒杀虫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5)60.动植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KSCX2-SW-316)61.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分子调控机理(KSCX2-SW-317)62.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318)63.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KSCX2-SW-319)64.中国特异猕猴桃遗传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研发(KSCX2-SW-320)65.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KSCX2-SW-321)66.空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KSCX2-SW-322)(三)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1.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2-SW-117)2.我国自然环境分异耦合过程与发展趋势(KZCX2-SW-118)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KZCX2-SW-119)4.我国环境敏感带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KZCX3-SW-120)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KZCX3-SW-121)6.青藏高原北部下地壳深部岩浆作用对地壳增厚动力学过程的指示(KZCX3-SW-122)7.陨石研究及其对地球圈层物质组成的认识(KZCX3-SW-123)8.地球深部水流体的实验地球化学(KZCX3-SW-124)9.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拉张及其成矿作用(KZCX3-SW-125)10.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KZCX3-SW-126)11.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KZCX3-SW-127)12.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KZCX3-SW-128)13.中国重要断代的界线层型以及年代地层数值化研究(KZCX3-SW-129)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早期演变(KZCX3-SW-130)15.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KZCX3-SW-131)16.卫-卫跟踪的重力场恢复和应用研究(KZCX3-SW-132)17.我国新生代构造尺度环境演变及其机制(KZCX3-SW-133)18.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KZCX3-SW-134)19.中国东部超深岩石对地球物质循环的指示(KZCX3-SW-135)20.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报方法(KZCX3-SW-136)21.新疆铜金、钾盐紧缺矿产重点区带成矿条件与隐伏矿床预测示范研究(KZCX3-SW-137)2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KZCX2-SW-210)23.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KZCX2-SW-211)24. 珠江河口及近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KZCX2-SW-212)25.华北盛夏强烈天气发生机理及其中尺度数值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KZCX3-SW-213)26.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KZCX3-SW-214)27.海藻资源高值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新途径(KZCX3-SW-215)28.南海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KZCX3-SW-216)29.北京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探测与分析(KZCX3-SW-217)30.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研究(KZCX3-SW-218)31.大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研究(KZCX3-SW-219)32.晚第四纪中国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中的海洋古环境特征(KZCX3-SW-220)33.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34.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KZCX2-SW-318)35.长江上游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KZCX2-SW-319)36.东北地区10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2-SW-320)37.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38.青海盐湖卤水提锂工业化技术研究(KZCX3-SW-322)3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环境影响研究(KZCX3-SW-323)40.干旱区雨养生物防风固沙体系的水环境研究(KZCX3-SW-324)41.地球科学数据信息导航系统建设(KZCX3-SW-325)42.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物质平衡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三工河流域为例)(KZCX3-SW-326)43.新疆近5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3-SW-327)44.基于网络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28)45.内陆河(黑河)水-土-气-生观测与综合研究(KZCX3-SW-329)46.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与调控技术研究(KZCX3-SW-330)47.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SW-331)48.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研究(KZCX3-SW-332)49.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SW-333) 50.生态安全相关要素的定量遥感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34)51.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展战略(KZCX3-SW-335)52.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KZCX3-SW-336)53.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和预警地理信息系统(KZCX3-SW-337)54.定量遥感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KZCX3-SW-338)55.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KZCX3-SW-339)56.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KZCX2-414)57.长江中游生态系统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415)58.东北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潜力、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KZCX2-416)59.我国东南地区高度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机制及合理调控(KZCX3-417)60.典型人工用材林与防护林衰退机理及可持续经营研究(KZCX3-418)61.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KZCX3-419)62.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KZCX3-420)6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KZCX3-421)64.水蚀预报模型研究(KZCX3-422)65.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发展模式研究(KZCX3-423)66.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机理研究(KZCX3-424)67.森林水文过程及流域水资源调控机理(KZCX3-425)68.亚热带农业生态圈生物过程驱动的物质循环研究(KZCX3-426)69.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427)70.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预测与可持续管理研究(KZCX3-428)(四)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1.高可信软件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KGCX2-105)2.网络安全防护若干关键技术与防范实验平台(KGCX2-106)3.大功率、多功能水下遥控作业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GCX2-107)4.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软件(KGCX2-108)5.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KGCX2-SW-101)6.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KGCX2-SW-102)7.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KGCX2-SW-103)8.“结构化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KGCX2-SW-104)9.超强超快激光综合实验平台及前沿交叉研究(KGCX2-SW-105)10.量子结构、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KGCX2-SW-106)11.新型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研究(KGCX2-SW-107)12.微系统若干前沿技术研究(KGCX2-SW-108)13.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基础研究(KGCX2-SW-110)14.环境水体污染的激光在线监测技术研究(KGCX2-SW-111)15.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KGCX2-SW-112)16.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全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A)17.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B)18. 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研究和设计软硬件技术平台的建立(KGCX2-207)19. 重油(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催化剂及新工艺(KGCX2-208)20. 单壁纳米碳管大量制备技术及其储氢应用研究(KGCX2-209)21. 高性能工业燃气轮机叶片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210)22. 重污染的硝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洁净新工艺研究与开发(KGCX2-SW-20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含氟质子交换膜的研制(KGCX2-SW-202)24. 苛刻条件下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KGCX2-SW-203)25.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研制(KGCX2-SW-204)26.介观层次上低维与块体无机复相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KGCX2-SW-205)27.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KGCX2-SW-206)28.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工程(KGCX2-SW-207)29.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实验线设备改造(KGCX2-SW-208)30. 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KGCX2-SW-209)31. 3MW生物质气化高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KGCX2-306)32.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KGCX2-307)33.光声智能火灾探测与清洁高效灭火的研究(KGCX2-308)34.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KGCX2-SW-301)35. 深部地下工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KGCX2-SW-302)36. 电动汽车驱动单元的研究开发(KGCX2-SW-303)3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KGCX2-SW-304)38. 海洋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GCX2-SW-305)39.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KGCX2-SW-307)40. 干煤粉复合床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SW-308)41. 光通信用关键元件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KGCX2-405)42. 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攻关(KGCX2-406)43. 空间环境预报及关键技术研究(KGCX2—407)44. 空间太阳望远镜关键技术攻关(KGCX2-408)4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KGCX2-SW-402)46. 星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KGCX2-SW-403)47. 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中试开发(KGCX2-501)48. 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2)49. 年产500吨无水氯化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3)50. 西部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清洁冶金分离技术(KGCX2-504)51. 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开发(KGCX2-505)52. 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KGCX2-SW-501)53. 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与应用示范(KGCX2-SW-502)54. 新疆特产资源沙枣胶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KGCX2-SW-503)55. 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KGCX2-SW-504)56. 农业生产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武陵山地区的开发应用(KGCX2-SW-505)57. 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KGCX2-SW-506)58. 新疆草花总黄酮抗血栓制剂的研究(KGCX2-SW-507)59.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KGCX2-SW-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重大项目简介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项目主管:首席科技专家:黄耀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依托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起止时间: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参加人数:324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人,辅助人员3人,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60人,在读硕士90人,其他1人。
海原县文物屡遭破坏的原因浅析作者:李成录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6期李成录(海原县文物管理所,宁夏海原 755299)【摘要】随着海原县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海原县各级政府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以及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提升我县文物保护的水平,笔者提出几点文物保护建议,希望对我县文化遗产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物;破坏;保护;措施海原县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较多遗迹、文物,加之又是1920年“环球大地震”震中心,地震遗迹也相当丰富。
目前,已发现古遗址文化遗址316处,馆藏文物59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我县的文物保护事业曾受到严重的挫折,部分古迹因缺乏保护被毁坏现象也时常发生。
但与深刻的教训相伴随的是,我县人民对保护文物意识的不断提升,海原县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力度,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规化。
1 文物屡遭破坏的原因分析1.1 功利主义对文物保护的消极作用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单纯地追求城市的国际化与现代性,常因所谓的城市规划和改善城乡面貌的需求,大量拆除古代建筑遗址。
除追求城市化外,我国还在不断加强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单纯地追求整齐划一的新式建筑,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模样,大量的古建筑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消失了。
功利主义驱使大规模经济建设,严重破坏了现存文化遗迹,且经济发展规模越大、速度越快,对文物的破坏程度则越深,影响范围则越大。
功利主义对于文物的保护来说,犹如一根魔杖。
在这根魔杖的指挥下,大家都本着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的名目,大规模地破土动工,大量破坏了地下的古代遗址以及地上文物。
如海原县西安镇范台自然村西山顶,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古烽火台,海原文管部门定名为“墩墩梁烽火台”。
1 连云港市博物馆篇1.1 引言随着科技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博物馆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并广泛的深入到现代生活中,博物馆建筑也在各地迅猛发展。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如何设计一座完整的博物馆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博物馆的设计方法,我们于九月二日来到连云港市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
1.2 正文1.2.1 博物馆概况连云港市博物馆位于市海州区朝阳东路68号,市政府对面,毗邻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市革命纪念馆。
新馆投资6000余万元,占地45亩,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
是连云港地区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中心。
馆中设陈列部、保管部、考古部、宣教部、办公室、保卫科等部门。
市博物馆集中展现连云港地区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现馆藏文物一万余件,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简牍等见长。
馆内现有《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文物精品陈列》、《彦涵美术作品展》、《千古之谜--凌惠平》、《西游记文化艺术展》、《情系雷锋车--江苏省新浦汽车总站先进事迹陈列》等多个展馆。
1.2.2 博物馆建筑特色连云港市博物馆整体体量不是很大,地下一层加地上三层共约13600平方米。
平面布局以三中心的圆形共享空间为中心,在共享空间的东南,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各有一个大型空间。
平面的西北方向是博物馆的报告厅和招待处。
建筑主入口在建筑的正西方向,建筑的正东方向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入口,其余两个方向的开口则是应急疏散出口。
建筑的整体平面呈放射状。
进入博物馆的第一眼能看到一面大大的弧形假墙,形成对景,增强了建筑共享空间内的趣味性,假墙上悬挂有各种活动的条幅,丰富空间的同时,其附属功能也被充分利用。
整个共享空间的顶部被一个半圆形的玻璃球体遮盖。
这可以给予建筑内部充分的自然采光,但同时也会使建筑内部受到大量的阳光直射,尤其在夏天容易导致共享空间内部温度过高。
共享空间的东南侧是通向二楼的合上双分式楼梯,紧贴弧形墙面,与整个共享空间连为一体,同时起到引导游客的作用。
发挥场馆资源优势推动馆校协同育人作者:韩晋江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4年第03期在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操性的各类科普研学活动,让广大青少年通过实地参观践学,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的学习模式,更好地达到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全社会对研学活动需求量的持续提升,为科技场馆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研学这种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的形式,成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双减”政策的出台,更让科普研学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目光。
国家各有关部门持续出台关于研学的政策文件,各地积极响应,研学行业蓬勃兴起。
科普研学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不仅能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能激发科学兴趣,有力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研学旅行大体分为国防军事类、科普教育类、文化遗址类、科研机构类、文博院馆类、古村古镇类、民族艺术类、红色旅游类、综合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10 种类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科普教育类,占比达30.63%[1]。
由此看出,科普研学需求持续释放,将科普场馆打造成研学基地的态势逐渐凸显,其中尤以科技馆表现得最为活跃。
科技场馆具备展品资源丰富、团队力量专业、科教活动经验丰富等优势,以展教活动为基础,结合自身优势与外部资源,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成为热门的研学目的地,为科普场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充分发挥科技场馆阵地作用,全方位开展研学活动天津科技馆立足自身资源,倾力打造多样化研学活动,将优质研学教育资源普惠广大青少年,探索建立多元、多维、多方的研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场馆资源为依托、馆内外研学相结合的科普研学模式。
基于科普展项资源优势,打造场馆沉浸式研学天津科技馆在展展品350 余件,丰富的展项资源与氛围布局为打造沉浸式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具有的科学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在组织学生在科技馆开展思考与探索教育教学活动时,能让学生获得不同于学校课堂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