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73.67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调查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调查一、引言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我国“国家价值观”的一次重塑和提升。
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也提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虽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由于受理念、科技、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借此调查报告良机,我进行了一次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状况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念、大学生、原因。
二、相关范畴及现状的概况(一)现象发现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蕴含丰富文化、道德、意识和价值等内容的观念体系,它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前提性、引导性和约束性等特征,是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思想指导[2]。
随着全社会对生态自然规律的不断再认识,始终保持对生态环境问题严峻性加重趋势的敏锐性,深刻总结环境变化历史,挖掘自然规律背后的深层本质问题,创造性地一次次提出有建设意义并付诸于实践的理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不断凸出。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的集中群体,受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理应较完整。
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同时,我发现,鲜有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生态文明观念更不必说,甚至可以说是漠不关心,严重违背了大学生责任道德观,也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大学生校园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8篇)高校生校内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篇1目的:了解学校消失的环境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同学们的环境爱护意识。
时间:3月1日地点:松小指导老师:王老师调查对象:本校环境一、优点:1、学校的车棚里一辆辆自行车摆放整齐,空出了不少位置,走廊地面洁净,没有垃圾,让人看了舒适之极。
2、学校的绿化许多,树木、小草碧绿碧绿的,茶花鲜红鲜红的,一眼望去,非常秀丽!3、楼道里,瓷砖、栏杆很洁净,没有一点污渍。
二、缺点:1、楼梯的窗台前间或有果皮,有时还放着一个咬过的苹果。
2、3号楼旁的水斗里有很多垃圾,独特脏,时不时飘出一股臭味。
3、地面未清扫洁净,有很多纸屑什么的。
4、楼道边上的花盆里堆满了糖纸,脏兮兮的,让人看了很不顺眼。
三、推举:1、期望同学们上完体育课,能自觉把活动器材放回原处。
2、同学们不要为了便利,把垃圾随便丢弃,破坏了环境,也推举学校多放几个垃圾桶。
3、一班级的同学不要在花丛里乱跑,踩伤了花草,记住这句话:“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4、雨天的时候,各班要准时清理雨伞,不随地乱扔。
期望同学们能弯弯腰,动动手,从小事做起,爱护好校内环境。
高校生校内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篇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外来多样文化的渗透形成对传统美德优秀文明的巨大冲击。
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耻感意识却在不断地受到腐蚀。
水电铺张、食物铺张、纸张铺张、一次性物品铺张、塑料铺张、电池铺张、等现象在高校校内中随处可见,而由这些铺张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污染更是相当浩大的一个数字。
一、高校校内的铺张高校校内里铺张的岂止是钱?衣物、书籍、水电等,几乎能用的都在范围之内。
在采访中,一位大二同学说:“花的是我自己的钱,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
”这种对铺张现象的冷漠以及无意识的铺张,不得不引起深思。
书籍、纸张堪称是学习最大的消耗品,铺张现象更是愈演愈烈。
学习用的课本、笔记本,毕业时的论文,求职时的个人简历,是铺张的关键所在。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研与讨论的报告》编写人员:黄元杰(1621062230025)、王宇杰(162106230004)、次仁桑珠(162106230050)学院:健康科学学院2016年12月5日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空前规模开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而后,自然资源供应和环境容纳的有限性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
以二十世纪“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极大地损害了公众的健康,促进了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
卡逊指出,人类一方面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却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里”。
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生态学的角度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全球敲响了警钟,唤醒了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发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拉开了“生态时代”的序幕。
关于人类发展受自然约束和发展可持续性的朴素认识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最早始于林业和渔业。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荀子就有对自然资源休养生息,提出“永续利用”的思想,我国也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
西方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李嘉图和米勒等的著作中也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中华的文化理念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中华的历史传统延续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
在21世纪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关心自己的衣食冷暖了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
为此,我们在所在的学校内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主要关注日常周边环境问题,同学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水平较高,在行为层次上律己性强,律他性弱,呈现较强的政府依赖型特征。
为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应大力培育绿色社团,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模块,强化校园生态环保硬件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重要治国理念。
而且,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其思想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是对中国治国理念的实质性提升,必将产生久远的效果。
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国家执政的准则时,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家政策就会逐步得到纠正,而符合生态文明的政策将不断出台,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2期 158门外,我们要反思应改进,首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抓到源头,接着与金融机构协调问题,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政府与银行共同承担的方式,最后还要考虑做好自身规范,简化贷款资料范本,做好一站式服务,热情用心为贫困生做好服务。
(四)做好贫困认定工作作为自主的重要环节,贫困认定相对重要,这里我们应联合学校、民政部、家庭所在地等,采用考察公示的形式,将认定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增加认定的真实性,且不做一次性认定,要逐年公示逐年认定,除此之外,校方还应安排家访、走访、调查、核查等方式不错过一个贫困生,也不错评一个非贫困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资助。
参考文献:[1]方志红.我国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2]马召伟.论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J].新疆医科大学大学学报,2011(06).[3]田劼,崔卫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通讯作者:尔西丁・买买提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已成为延续人类生存的必然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全体社会成员都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情况,有助于高校更好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以便于引导大学生们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更好的投身于共建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一、调查过程和方法为了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措施,本课题组对安徽新华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以网上调查为主,对安徽新华学院内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展开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1份。
问卷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方面设计了22道题目,题量适中,有层次性和一定的代表性,难度一般,基本能反映调查对象在生态文明意识上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呈现出“责任意识强、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特点。
(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强,但忧患意识不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普遍认同,在对“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职责?”问题回答时,80.06%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只有5.54%的学生认为应是政府责任,这说明大学生们能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参与,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但是忧患意识不高,在“您对当前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有何看法?”问题调查结果分析中,有62.33%的学生认为“有些担忧但不影响平时生活”,仅有24.93%的学生表示“十分担忧”。
(二)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广泛,但知晓度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生态文明知识11.08%的学生“非常了解”,62.05%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22.71%的学生“基本了解”,4.16%的学生“完全不了解”。
虽然学生们自视甚高,但实际上在对“生态文明的内容”“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这些问题的调查中,学生的正确率并不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前大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广泛,如表1: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态文明的(可多选) 53.46% 60.94% 54.57% 34.07% 45.98% 21.88%这说明生态文明教育也在多渠道渗透,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了,同时网络媒体等现代宣传方式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三)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度不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热情高涨,大多数都能对“节水节能、双面打印、剩饭剩菜、垃圾分类、践踏草坪,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日常行为调查作出环保生态的选择,但在对“您认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回答时又会出现表2所示情况: 62.05% 83.66% 56.23% 61.5%这说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
在需要扔垃圾而周围又无垃圾桶时84.49%的学生选择“先拿着,找到垃圾桶后丢掉”,说明学生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律性还是有的,但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面对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时没有起到传播、引导和模范先锋的作用。
当发现生态问题时,13.02%的学生愿意主动找政府机构反映问题, 8.59%的学生表示可以联系媒体曝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刘丽娟 / 安徽新华学院【摘 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呈现出“责任意识强、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特点,并结合高校建设提出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生态文明行为践行度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教育教学・Education Teaching159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2期49.31%的学生选择“只会和周围人抱怨一下”,更有29.09%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参与意识不高,在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生态行为往往会采取消极态度面对,所以提升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几点建议综合调查结果,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笔者建议:(一)高校应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59.56%的学生认为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
当前,高校在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上多数是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部分专业课程建设中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
笔者建议高校可以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责任,可以将“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中“生态文明”部分的内容单独拿出来,做专题设置,系统设计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的介绍。
也可以开始专门的生态教育选修课,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系统教育,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二)组织生态环保社团,多渠道多形式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调查中有72.85%的学生认为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
在安徽新华学院的社团中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设环保社,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环保行动,但参与人数有限,活动范围不广,活动形式单一,笔者建议高校中可以积极鼓励,支持组建专门的生态环保社团,制定完善的社团活动及管理制度,使生态文明宣传具体化、规范化。
学校更可以利用生态环保社团的力量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生态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讲座,举办废物再回收利用的环保作品展,开展节约水电、节约资源的倡议活动,给树木悬挂“爱心牌”、开展“栽植感恩树”等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发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坚定共建生态文明的决心。
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高素质的群体,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是引领社会大众的风向标,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践行度任重而道远。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日益重视,社会对生态文明的日益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美丽中国”将会绽放出华丽光彩!参考文献:[1]赵业丽.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4-31.[2]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3]申秀英.徐美.刘春腊.刘沛林.提升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对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4]罗先诚.钟业喜.江西省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04.[5]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SK2012B23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丽娟,女,1981年11月生,讲师,现就职于安徽新华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引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八级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就口头或书面语言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
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
能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例如:商讨和制定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教育部,2003)。
这些要求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对语言的运用。
在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阅读教学模式。
Pre-reading导入话题,激活学生原有的与话题相关的知识;while-reading通过文本输入,使学生获取和处理文本信息;post-reading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化所学内容和语言,并进行语言输出。
二、读后活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读后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创造机会,设计读后活动需要考虑活动形式和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开展读后活动时要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要求和语言支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促进课堂的即时生成。
在实际教学中读后活动存在诸如一下的问题和误区。
(一)读后活动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对称读后活动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根据目标和重点确定读后活动的内容,然后再决定应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有些教师设计读后活动时单纯追求新意,或者只考虑学生兴趣,忽视了教学目标、主题内容和重点语言知识,因此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活动形式,忽略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活动形式上丰富多彩,采用问题回答,角色表演,对象采访,pair-work, group-work等等形式,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深层意义的挖掘、解读、探究和拓展,从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所教课文不知所云,或者不能运用目标语言或话题词汇来进行语言活动,违背了读后活动侧重深化、巩固知识的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