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枚合背钱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453.3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钱币价格表先秦-秦名称形制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贝币天然贝 10元使用海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产一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曾亦行使货币之功能;铜贝--始铸于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时期。
此当人类史上最早之金属铸币。
贝币骨贝 25元贝币铜贝 5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春秋早期至战国初。
周王畿地区。
青铜,按今发现,空首布尚有铅质,以及银质者铸。
形状为平肩平足,附注于此不另载。
铲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册 180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东周 500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斜肩弧足空首布卢氏 1050元春秋至战国初。
周王畿地区。
青铜,铲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耸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春秋至战国初。
晋。
青铜。
起源于生产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状,有銎。
耸肩空首布无文 2600元釿布梁半釿 2600元战国早、中期,以魏国为主,另赵,楚诸地亦曾铸有。
青铜,平首,一般为圆档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釿布梁二釿 8000元釿布晋半釿 15000元釿布晋阳二釿 8000元釿布晋阳一釿 2500元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釿布晋阳半釿 6000元釿布虞一釿 2000元釿布虞半釿 22000元釿布氏半釿 22000元布币山阳 10000元布币分布 3000元布币四布当釿 30000元布币殊布当釿、十货 1400元锐角布公 100元战国中、后期,韩,魏等地,青铜,首部两端呈锐角,平肩方足。
锐角布垂 220元锐角布涅金 200元布币卢氏涅金 6000元战国中、后期。
三晋地区、燕国,青铜。
平首、平肩、方足。
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种布币,历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蔺 100元方足布平阳 35元方足布安阳 120元方足布齐备 120元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方足布同是 150元方足布高都 180元方足布奇氏 280元方足布乌壤 300元方足布长安 700元方足布 550元方足布东周 1600元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尖足布邪山 1200元战国中、后期,赵、燕等地,青铜。
赏析第二套人民币五角“水电站”...【钱币名称】第二套人民币伍角水电站【票面面值】5角【发行时间】1955年3月1日【停用时间】1999年1月1日【票面尺寸】125x57.5mm【字冠号码】三字冠七位号【印刷工艺】胶印七色、凹印一色【发行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图案及颜色】正面小丰满水电站主紫色,背面花符、国徽、汉、蒙、维、藏文字主紫黄色水电站伍角券的正面主色为紫、浅紫、浅蓝,给人总的感觉是一张紫色币。
该币伍角有好五角星水印和无水印二种版别。
钞纸正面的一端有伍角字样,下面标着“1953年”年号,正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中间是水电站图景,水电站上面的花边为深紫红,纸币的背面图案是花纹和国徽,中间有汉、维、蒙、藏四种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伍角”字样,中间底纹为淡黄色。
发行时间是1955年3月1日,于1999年1月1停止收兑和流通,并进行回收。
第二套人民币伍角,是在第一套人民币成功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开始发行的一种自主印刷的纸币,有空心五角星满版水印和实心五角星花纹混合满版水印两种水印。
它于1999年1月1日正式退出流通领域。
从退市的时间上来看,似乎第二套人民币伍角进入收藏领域不是太久。
毕竟它是1999年1月1日才停用,但它在收藏领域中表现出的自身价值,却是不俗的。
人民币收藏一直处于升温状态。
第二套人民币停止流通后,收藏者对它的关注不多,收藏者对第三套人民币关注较多。
在第三套人民币中,关注焦点主要是一角纸币(枣红一角、背绿壹角),其他的明星纸币就只有2元车工(水印),不过这些纸币的的价格现在都已经过千背绿水印价格甚至过万。
三套纸币的中明星纸币虽说升值潜力很高但由于价格过高还是让一些收藏爱好者望尘莫及。
所以第二套人民币伍角有不错的收藏价值。
但第二套人民币伍角的存世量相当的稀少,由于保管不善和市场流通等原因,市场上多数的第二套人民币伍角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的损坏,有不完美的地方。
因此一枚品相好的第二套人民币伍角更是凤毛麟角。
光绪通宝常平时精字版光绪通宝是清代钱币之一,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铸造。
光绪通宝面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
不论光绪通宝精彩绝伦的机制钱币,也不论光绪通宝之稀见怪异之版别,单就其普通寻常之大众制钱而言,光绪通宝钱币小巧俊美、端庄秀丽,也堪称翻铸制造之精华,其钱文书法继承和发展了咸丰钱币楷书遗风,纤细挺拔、刚柔相济,又超过了康乾盛世。
清“光绪通宝”背“宝泉”小平雕母光绪钱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
另有北洋造光绪通宝机制铜币,背北洋零用一文(公元1902-1908年)。
光绪通宝山东壹文黄铜试样光绪通宝山东壹文黄铜试样,存世仅四、五枚,极其珍贵,完全未使用铭记于心的“山东壹文”铜币马传德1942年夏,我父亲马定祥从北方归来,这次他带回来一枚鲜为人知的铜币——“光绪通宝山东壹文”黄铜机制币。
“山东壹文”铜币是创见的珍品,它的发现在当时的钱币界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清代一文铜币之王”。
关于“山东壹文”铜币之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父亲曾与我多次谈及过。
他第一枚得于1942年,后来又陆续获得了二枚,共三枚之多。
据现有实物发现,大概全球存世量不会超过五枚。
我父亲的第一枚是让于挚友罗伯昭(沐园),罗氏是古钱收藏大家,“山东壹文”是有孔的机制币,属于他的收集范围。
第二枚是给了李伟先,李老先生是一位凡属精品的钱币均要收藏的大家,罗、李俩人的钱币藏品均在上世纪中叶捐献国家。
第三枚是家父秘藏自玩之物。
他还教我如何鉴别“山东壹文”铜币的真假,真者文字隽秀有力,赝者文字滞呆乏力(因摹仿之故),但其中最重要的秘诀:真币是先冲制圆孔,然后将这种有圆孔的铜币胚再压制币文,所以真的“山东壹文”铜币当中的“圆孔”均略有偏差,由于后压制币文,其“圆孔”会产生稍有变形的状况,我父亲获得的三枚均是如此。
而赝品的“圆孔”却是正中滚圆,因为作伪者的圆孔是“后加工”的,所以会产生这种破绽。
十大珍稀古钱币(精品赏析)对于中国开始以机器造币初期出现的这枚江南试造的来源尚未完全了解。
有两种可能性,一处是1897年在南京设立的江南造币厂,设备是英国喜敦造币厂供应。
由文字上看可以知道是自行试制的样币。
另一处是同年也生产机器制钱的上海江南制造局。
无论是那裡,模具的雕刻都十分粗糙,也没有在当地进行生产。
非常的罕见,这枚的保存状态良好,只有轻微的触碰痕迹。
一、NGC EF-45光绪元宝厂平吉字五钱二、NGC EF-45光绪元宝厂平吉字五钱黄铜。
珍稀。
珍稀度☆☆☆☆☆,银制。
极罕见。
除了表面的铭文外,对这枚银币的所知非常有限。
有些认为是试作的样币,有些认为是发行后不受欢迎未能流通被熔毁。
无论是何种说法,它都非常稀少,可以列入珍罕。
包浆色深,相当漂亮的一枚。
三、PCGS SP-55 Secure Holder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样币极罕见。
周李谱图版原品(CL-HUN.102)。
黄铜。
正面福建小闽关背湖南方点花。
据称是德国制作,但尚未能证实。
对湖南钱币的高阶玩家是必备的藏品。
四、NGC MS-64 BN江南省造合背光绪元宝十文两面都是飞龙,原铜光丰富,评鑑定为BN。
深打,图案锐利赏心悦目。
非常难得,引起买家的关注后必竞相争逐。
五、PCGS AU-55 Secure Holder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当钱十文罕见。
周李谱图版原品。
黄铜制。
龙鳞齐全细节清晰。
爱好福建钱币的玩家是必定要有的藏品。
六、NGC MS-63 BN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当钱十文非常漂亮的深红色包浆,10 CASHES英文複数。
罕有MS状态的。
七、NGC MS-63 BN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当钱十文文10 CASHES。
少见。
评鑑为BN。
没有明显碰伤或擦痕。
各方面状况都好的一枚。
八、PCGS EF-45 Secure Holder民国三十八年绥远白塔铜币一分稀少,币材的黄铜来源是用过的弹壳。
深打,包浆。
九、PCGS MS-64 RB Secure Holder丙午户部鄂字大清铜币五文双冠龙。
【多图】大泉五十版式欣赏大泉五十是王莽时代铸行期最长的一种货币,存世多大小轻重悬殊,面目多不相同。
据《汉书王莽传》记始建国元年冬,遣议大夫五十人分铸于郡国。
当时官铸民铸相杂,不同时地采用的钱范不同。
故至今无法确知有多么版式。
但研究者可以在大体上进行分类排比,以推知它们铸行期的先后及性质。
王莽第一次铸造大泉五十居摄二年,同时铸契刀与金错刀,规定大泉五十重12铢,径1寸2分。
当时完全承袭了西汉昭宣以来的阳文陶范母铸钱法,大泉五十常与刀同范,范上的大泉肉质厚,直径2.8厘米,正合当时尺度的1寸2分,轮廓厚薄及大小形式都与刀环相同,这是公元7年到9年间官铸大泉五十的标准形式。
按当时量制12铢重为8克,实际上初铸的大泉五十往往有超重者,因为一枚大泉折当五十枚五铢,超重过半仍是不足道,至今发现最大的一枚径3、4,厚0.38厘米,重20.28克。
昔方药雨得大半两一枚,自诩可打倒一切,此则与之相仲矣。
按孙吴或六朝时代也铸过大型大泉五十,但文字制作与此不同,此钱完全王莽风格,乃最初试铸时的样钱,故精美厚重,超逾常品,唯泉字中竖不断,与它泉异而存世极罕见。
此外又见厚型大泉五十,重达24克以上,均出自河南。
始建国元年,王莽废金错刀与刀,改行大泉五十与小泉直一原来大泉与刀共铸的陶范全部弃废,另行制范,其直径重量虽没有变动,但形制逐渐和刀相异或外轮园浑,或内廓变狭,与小泉风格接近,铸造方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出现叠铸式铜范母。
公元10年时王莽推行了一套宝货制度,大部分宝货新币的面值超过五十,这时大泉钱肉变薄,重量钱均有减少,官铸钱的文字向纤丽秀美发展,与中泉壮泉相似。
据史载当时盗铸者不可禁,私铸盛行令大泉五十版别复杂。
一般讲,私铸钱不及官铸钱精整,而且常产生传形,合背等错铸品,有的文字颠倒旋读。
而一些文字端正,制作精美传形钱应出自官炉。
此后大泉五十越铸越轻,钱形薄小,和货泉相似。
公元14年停铸大泉并改为直一,今发现有比货泉更为轻小的大泉五十,多属14年以后的私铸钱。
古钱币五十大珍,每一枚都价值连城!古泉五十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五十种极其珍贵的钱币,很多已经失传或仅有一枚,其价值不可估量。
1.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
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
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
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
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
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三孔布圆足布之一种。
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
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博山刀齐明刀之一种。
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
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
背面铸有三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
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这种刀币的钱范。
4.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刀、赵刀。
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
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范围。
6.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
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7.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
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铸。
“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第一套人民币鉴赏壹万元牧马是第一套人民币中的“币王”,也是五套人民币中价格最贵的纸币。
2011年12月18日,在上海秋拍中以460万元人民币(含佣金)成交。
第一套人民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产物,奠定了我国人民币印制事业基础。
统一发行人民币,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几十年通货膨胀。
和中国百年外币、金银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由人民政府所属国家银行在1948年12月1日印制发行的唯一的法定货币。
第一套人民币自然是绝世珍品,品相是珍品的关键,欣赏八品以上若干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刚解放的时候发行的一套人民币,币种比较古老,到现在时间也比较久,目前一整套价值在600多万元。
第一套人民币纸币在十年前纸币收藏家还未将其列人重点收藏系列,加上第一套人民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属不再生资源,使第一套人民币奉为“开山鼻祖”,人民币收藏的“贵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港台及海外华人收藏家看好第一套人民币收藏,第一套人民币已经成了国内外收藏家集藏的热点。
仔细鉴赏了一套人民币又发现在两种伍万元券中也有相同规则的水印,此种水印并非印钞前专门设计的,而是采用了具有水印的特种印钞纸。
这就打破了原来对一套人民币提出“在防伪性能上除了一些特定的暗记外,均无水印”的说法。
由此可见第一套人民币纸币由于它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陆续发行至全国各地,故其印制所用纸质、技术和印刷厂都是较第二、三、四套人民币复杂得多。
这就使得第一套人民币纸币具有更深广的研究、鉴赏天地。
解读宋代拜月祈子背五男二女花钱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7期2011年中国嘉德平尾赞平收藏之古钱专场拍卖会曾以1150元人民币拍出一枚直径为3.86厘米的“慈母献香背五男二女花钱”。
第二年《大河报》刊发《中秋拜月厌胜钱》一文,其中有同一款钱币的清晰拓图(图1)。
文中将该钱年代定为宋代,还讲述了有关中秋夜拜月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有趣民间习俗。
该花钱为圆形方穿,正反两面铸有精美的图案,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女子香花拜月和七名孩童嬉戏的图景,为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资料。
①实际上这款花钱并不稀见,众多古今钱谱多有收录。
清王锡《泉货汇考》、清李佐贤《古泉汇》,以及《中国花钱》《中国历代压胜钱收藏与鉴赏》《中国花钱图典》《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民俗钱收藏与投资》《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等钱谱图录均收录同款花钱,各谱所记大小、重量略有不同。
早期钱谱对此钱描述不详,仅言饰以婴戏图或五童嬉戏。
《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一书中解释较为详尽,认为花钱正面为拜月祈子,背面为婴戏。
唯一缺憾的是,该书作者虽然见过与钱背婴戏纹饰极近似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宋镜拓图,却与《古泉汇》中所述一样,将“五男二女”婴戏纹饰认为是五童嬉戏图。
大概是因为花钱磨损较大,造成了误解。
不过,该花钱的大致出世年代、文化涵义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直到刘春声提供清晰的拓图,才得以了解到钱背为“五男二女”七名孩童。
作为一位花钱研究爱好者,笔者尝试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解读此枚花钱图饰所蕴含的诸多文化信息,以加深对该款花钱的认识。
一、钱面图像解读现将正反钱面图像分割成上下左右4个部分,共8个图案模块,同时比对古代同时期的文献、绘画和考古实物等资料,逐一释读和分析讨论。
1.“拜月祈子”画面钱币正面描摹的是一幅女子拜月的图像。
上方为卷云圆月图案(图2)。
实际上,云和月的组合搭配常用作宋代器物的装饰。
杭州南宋太庙遗址区域就出土过标有“月”字款的南宋官窑云裹月瓷片标本②(图3)。
隋代钱币大全凉造新泉小平小样3000元北凉渠蒙逊永安年间铸径2.4CM,重约3克左右,小者不足2CM,重约1.5克,此泉出土均在甘肃武威,有王莽钱文风韵..太夏真兴小平15000元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真兴年间铸。
径2.35CM,重约3.03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
此泉多在甘肃出土,传世极少。
丰货小平隶书400元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铸于其都襄国,径2.42--2.48CM,重2.4--4.8克,分别有内外郭及无内外郭者,因铸行较少,故传世不多。
丰货小平篆书300元汉兴小型直读80元东晋李寿踞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铸。
钱文隶书直读,篆书横读,径1.2CM,重1克上下,此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不多,以横读为罕。
...汉兴小型横读350元四铢小平100元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铸。
仿五铢而略小,面无内郭,四铢二字为篆书,重如其文,径2.25CM,重2.4克,少数面穿上下各一星,面文亦有错范重文者孝建四铢小平80元永光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
钱文薤叶篆,内外有郭,径1.6CM,重约1克,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此钱存世极少。
...景和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铸。
较永光钱更见轻薄,钱文为小篆,径约1.6CM,重不足一克。
景和年号行三月而废帝被弑。
故景和钱极罕。
两铢小平小型6000元两朝宋废景和元年二月铸的两铢钱。
钱体轻薄,径约1.9CM,重1克左右;三月废帝被弑,十二月罢两铢钱,故两铢钱极罕。
太货六铢小平150元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铸,面背内外郭精整,钱文玉筋篆,书体精美,为六朝钱中精品,径2.5CM,重约3克,近日市上见一批“十全十美”之太货六铢,望集币时慎之。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200元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钱文方折篆体,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杂,大小不一,大者径2.5CM,重3.4克,小者径2CM,重2.5克。
由于铸行有限,故传世,出土均少。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200元太和五铢小平300元太和五铢双点太800元永安五铢背“土” 400元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听民与官铸,铜材,大小不一,钱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连内郭,径2.5CM,重5.5克,轻小者1.8CM,重仅2克,背有四出纹,土字者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