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说课稿

单位:文成中学

姓名:姜毓

二00七年七月

一、基本情况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初三年级《世界历史》第二册第12课,本课将完成战后初期的苏联;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三个子目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理论上抽象,情感上疏远的特点。

本课对我们思考20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们今天推进改革开放也有很重要的启示。

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保持着对感性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史实、图片、资料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独立意识强,好质疑,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战后初期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及成;赫鲁晓夫的改革;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诞生的原因,这些国家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二战后,欧亚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同时社会主义又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道路也必然是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过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归纳欧亚人民民主国家诞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在老师指导下,观阅《二次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图,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时空能力。

(3)通过比较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异同、欧洲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后初期的苏联;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

难点:分析比较人民民主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异同;全面认识和初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创造学习情景,指导学习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对比、交流等环节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认识。学生的学习步骤为:走进情景——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形成认识——拓展延伸。

2、本课教材编写思路清晰,分为苏联的改革、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三部分。

3、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避免学生思维的惰性;通过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分析满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有效持久地保持盎然的学习兴趣。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不滥用,不以多媒体的展示取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行课件,展示苏联一度强大和后来的解体,创造强烈的反差情景,使学生的思想发生冲突,产生想要了解内容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首先让学生了解“战后初期”的含义。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解释:战后是指二战之后,初期是指从1946年至50年代初这一历史时期。

1.苏联在二战中的重大损失

投影显示

战争胜利了,苏联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困难,必须迅速恢复发展经济。

2.经济的恢复发展

提问:二战爆发前,苏联已经开始了几个五年计划?有何成就?第三个五年计划有没有完成?为什么?从1946年开始,苏联执行的是第几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是什么?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这些成就是在谁的领导下取得的?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掌权的是谁?

3.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掌权后,对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进行了批判,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经济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4.科学技术的发展

战后初期的苏联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呢?

学生回答:原子弹爆炸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

何谓“人民民主国家”?请学生先看课文中保加利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在保共“五大”的报告,然后由教师解释:我们把二战后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在政治上已经当家作主、经济上多种成分并存的国家称之为人民民主国家。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诞生的原因

请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

(1)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各国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壮大;

(3)欧亚国家人民在本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斗争或在苏军配合下,

推翻法西斯统治,把民族解放斗争发展成为人民民主革命。

2.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学生看图《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回答出:

欧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包括波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图中指出这些国家所在的位置。

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提问: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有哪些?到1949年10月,欧亚共有几个人民民主国家?

4.欧亚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提问:欧亚人民民主国家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学生看课文后派一名代表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修正。

讨论: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异同。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一经确立就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

让学生看P66的图表,这个图表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无比优越性。但是,社会主义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这些国家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考虑本国国情,照搬苏联模式,忽视本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从50年代中期起,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改革,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收效不大。社会主义在曲折在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

放映《开国大典》片断,简要回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提问:为什么说中国的成立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归纳:

1.加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2.鼓舞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三)交流心得,让思想更接近经世致用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何认识?”学生讨论发言。(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应从国情出发,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改革是艰巨的,改革需要勇气;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两场完全相同的改革)从而使学生为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打下思想基础;同时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由此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四)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赫鲁晓夫死了,他的墓碑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中间镶嵌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眼光深邃,凝视着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也许是象征着功过任人评说。你怎样评价他?请写一篇小文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