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测盲区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TOFD检测盲区对管道检测的影响在TOFD 检测中,所谓盲区是指应用TOFD技术检测时被检体积中不能发现缺陷的区域,对压力管道而言对上表面缺陷其信号可能隐藏在直通波信号下而漏检,对下表面缺陷,其信号可能被底面反射信号淹没而漏检;这就是位于工件中的上表面盲区和底面附近的下表面盲区,盲区和误差的共同作用导致所谓的TOFD检测的近表面问题;近表面检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直通波的存在影响缺陷信号显示,产生检测的上表面盲区。
与下表面盲区相比,上表面盲区范围更大,对检测的可靠性影响更大;二是由于近表面区域的时间测量不准导致深度分辨力变差,影响缺陷位置测定的准确性和缺陷高度测量的精度。
一、对于压力管道检测中上表面盲区较大,通常有两种方法来确定上表面盲区高度,其一是利用理论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公式如下:Dz=;通过计算可得到上表面盲区,对于压力管道公称壁厚一般不会太厚,因此上表面盲区对检测的有效性和缺陷的检出率有非常大的影响,且影响是严重不可接受的,因此对上表面盲区的的影响一般都需要其它检测手段予以弥补。
对于上表面盲区一般受直通波脉冲时间宽度和探头中心距(PCS)的影响;脉冲时间宽度有与频率、探头宽度有关,因此在检测时应选择合适频率的探头。
除此之外探头中心距(PCS)对盲区的影响也是严重的,探头角度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对于脉冲时间宽度在标准中有相关要求和规定,规定一般为1.5个周期,最多不得超过2个周期;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对上表面盲区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利用盲区试块进行实际的对比和测量来确定盲区的高度。
通过反复验证和采集数据发现对于Tp值无论是取1个周期或是2个周期,计算得到的直通波盲区数值都很大,如果只进行一次扫查,盲区大致要占检测厚度的15%~25%,除此之外减小PCS值或提高探头评率能显著的减小盲区高度。
二、底面盲区是指焊缝中心存在的底面盲区,在压力管道检测中底面盲区的大小同样与底面反射信号宽度以及探头中心距(PCS)有关,所谓底面盲区与上表面直通波盲区性质不同。
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我有一次开车在路上,准备变道的时候,突然从后视镜看不到的地方窜出一辆摩托车,可把我吓出一身冷汗。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车辆的盲区在作祟。
从那以后,我就对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特别感兴趣,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车辆盲区监测系统啊,就像是车辆的“小雷达”。
它主要是靠传感器来工作的。
这传感器一般安装在车的后保险杠附近,或者车身的两侧。
这些地方就像是小雷达的“眼睛”,时刻盯着周围的情况。
传感器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说超声波传感器,它就像一个会发出超声波的小嘴巴。
这个小嘴巴会不停地向车辆周围发射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物体后就会反射回来。
就像我们在山谷里大喊一声,声音会反弹回来一样。
然后传感器就会接收这些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通过计算超声波往返的时间,就能知道物体离车有多远啦。
如果在车辆的盲区内有物体,这个系统就能发现。
还有一种是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这就更厉害了。
它会发射毫米波,毫米波就像一个个小小的侦察兵,在车辆周围跑来跑去。
当有物体出现在盲区内,毫米波碰到物体后,会发生一些变化,雷达就能感知到。
这种传感器的精度很高,能很准确地检测到盲区内物体的位置、速度这些信息。
这就好比它能清楚地知道敌人是在哪个方向、跑得多快一样。
除了传感器,车辆盲区监测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信号处理单元。
这个单元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小脑袋。
传感器把收集到的信息都传给它,它就开始分析。
比如说,它要判断这个物体是在正常行驶车道上,还是已经靠近了车辆的盲区。
如果是在盲区内,它就会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报警装置。
报警装置就会通过声音或者灯光来提醒司机,就像有人在你耳边大喊“注意,有危险”一样。
这样司机就能知道盲区内有情况,避免发生碰撞啦。
而且啊,不同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可能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
有的系统可以和车辆的其他安全系统联动,比如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刹车。
这个系统真的是司机的好帮手,就像给车辆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让我们在开车的时候能更安全地应对那些看不见的危险。
超声波测距盲区研究的探讨作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年第12期摘要:盲区是超声波测距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阐述了超声波测距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收发一体式系统和收发分体式系统产生盲区的原因。
针对收发一体式超声波测距系统,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超声波测距系统开发技术和产品进行分析,全面梳理了减小盲区的主要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通过增大回路的衰减系数和降低超声波功率,在发射端减小拖尾的方式缩小超声波测距盲区;利用时变增益放大电路减小超声测距系统的盲区;采用特殊的回波检测方法等。
对于受环境所限,只能使用收发一体式超声波测距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缩小测量盲区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超声波测距;盲区;收发一体式;检测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2-0256-03超声波测距是一项原理简单、维护方便和成本低的测距技术,与CCD、雷达、激光相比,具有近距离测量速度快、方向性强、不易受电磁、光、烟雾干扰等优点,在液位测量、机器人避障、精确测距定位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盲区是超声波测距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何减小盲区,是研究超声波测距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超声波测距的盲区为对象,简述超声波测距基本原理,分析盲区形成的原因,系统比较减小超声波测距盲区所采用多种技术优缺点和使用领域,提出了几点结论并对縮小超声波盲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超声波测距的原理目前主要的超声波测距的方法是渡越时间法TOF(Time of flight)。
其基本原理为:超声换能器在脉冲激励下发出超声波,遇被测物体后反射,反射信号再由超声换能器接收。
在已知声速的情况下,利用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计算出距离。
计算公式为:其中D为待测物的距离,c为超声波在测试条件下的传播速度,t为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也被称为渡越时间。
此外,还有相位检测法、声波幅值检测法等测距方法。
相位检测法精度很高,但是测量范围较小,更常用于超声检测等精密领域;声波幅值检测法受反射介质影响较大。
超声波测量盲区测量盲区由于在硬件布置上发射探头与接受探头相邻,所以发射探头发出的超声波会第一个到达接收探头。
是接受探头检测到信号,但这一信号不是反射信号,即误信号。
而这一信号一旦被检测到就会被接收电路处理而产生出发单片机的中断信号,继而单片机对此做出响应,但这不是真正要测得值,属于误操作。
所以我们要在发出脉冲后演示一段时间才允许单片机接受中断信号。
这样,在延时这段时间里超声波所能走过的距离是不能被检测的,这就是产品的测量盲区。
模块工作原理:(1)采用IO触发测距,给TRIG至少10us的1信号;(2)模块自动发送8个40khz的方波,自动检测是否有信号返回;(3)有信号返回,通过ECHO输出一0信号,TRIG=1到ECHO 持续的时间就是超声波从发射到返回的时间.测试距离=(高电平时间*声速(340M/S))/2; 注意但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应考虑温度对声波的传播速度的影响(4)当TRIG从0->1时,主控制板启动一10ms定时器控制本次测量的超时控制,当超时10ms时ECHO仍然没有出现150us的0信号,表示没有障碍.模块主要特点:(1)超微型,只相当于两个发射,接收头的面积,已经没法再小了.(2)无盲区(8mm内成三角形误差稍大).(3)反应速度快,10ms的测量周期,不容易丢失高速目标.(4)发射头,接收头紧靠,和被测目标基本成直线关系(8mm内还是大三角形,这个是发射,接收头的物理形状决定了).(5)模块上有LED指示,方便观察和测试!3:时序图(示波器截取)计算方法:设Trig=1的时刻为t1(单位为ms),Echo=0的时刻为t2(单位为ms),超声波发射头和接收头的内部晶体和外体有一个固定距离,电路也有固定延迟,总延迟时间为250us,目标的距离=340*(t2-t2-0.25)/2,单位为毫米(mm),当目标距离在10mm范围内,发射头,接收头,和目标形成大三角形,测量误差大,因此10mm范围内可以当作0距离处理,>10mm范围时,基本是线性关系,按上述公式处理.近距离时序图如下:当距离较远时时序图如下:常见问题(faq):1:超声波测距原理超声波是一种频率比较高的声音,指向性强.超声波测距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已知,测量声波在发射后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时间,根据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计算出发射点到障碍物的实际距离。
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研究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辆安全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日常行驶中,车辆盲区成为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车辆盲区是指车辆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区域。
在这些盲区内,往往存在其他车辆、行人或障碍物,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为了提高车辆安全性,已经广泛研究了各种车辆盲区监测系统,并在其中基于雷达传感器的系统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研究。
二、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原理雷达传感器利用雷达波在空间中传播的原理,可以有效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向。
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车辆的前、后、两侧等位置的雷达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的环境情况。
当检测到其他车辆或障碍物进入盲区范围时,系统将发出警告,提醒驾驶员注意避让,以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三、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技术方案1. 雷达传感器的选择:在设计车辆盲区监测系统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雷达传感器。
一般来说,高频段的雷达传感器可以提供更精准的距离测量,而中低频段的雷达传感器可以提供更好的方向解析度。
根据具体需求和成本考虑,可以选择不同频段的雷达传感器来搭建车辆盲区监测系统。
2. 数据处理算法: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需要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数据处理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最小二乘法和神经网络等。
这些算法可以有效提取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运动方向信息,实现对车辆盲区的准确监测。
3. 警告系统设计:当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检测到潜在危险时,需要及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
通常可以通过声光报警、振动提示或显示屏幕上的图像等方式来提醒驾驶员。
设计合理的警告系统可以有效引起驾驶员的注意,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四、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应用和展望基于雷达传感器的车辆盲区监测系统已经在一些高端车型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种降低超声波传感器盲区的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超声波传感器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传统超声波传感器在检测距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区,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降低超声波传感器盲区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们关注的问题。
1. 问题概述在使用超声波传感器进行距离测量时,通常会出现一定的盲区,即超声波传感器无法探测到距离太近的物体,从而影响了测距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盲区产生原因超声波传感器盲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2.1 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射角度限制:传统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射角度有限,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检测范围,因此在某些角度下会出现盲区;2.2 回波信号衰减:当物体距离超声波传感器过近时,回波信号会因为衰减而无法被传感器正确接收,从而导致盲区的产生;2.3 环境干扰: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出现较强的回声或者杂音,会对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造成影响,也容易产生盲区。
3. 降低盲区的方法为了解决超声波传感器盲区的问题,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们提出了多种方法:3.1 优化超声波传感器的设计:改善传感器的发射角度、增加接收器的数量和角度,使得传感器能够更好地覆盖整个检测范围;3.2 引入辅助设备:比如红外线传感器、摄像头等辅助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超声波传感器的盲区,提高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3 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对回波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的信噪比,从而降低盲区的产生;3.4 环境优化:合理地选择安装位置,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对于降低盲区也有一定的帮助。
4. 实验与应用针对上述提出的降低盲区的方法,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通过在传感器设计方面进行改进,使得超声波传感器的盲区得到了有效降低;在引入辅助设备的方面,通过与超声波传感器的配合使用,不仅弥补了盲区,还提高了检测的全面性;对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使得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盲区监测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安全也越来越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许多汽车上都安装了盲区监测系统,以保证驾驶的安全。
那么,盲区监测系统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对盲区监测原理做详细的介绍。
首先,盲区是指汽车驾驶员看不到的区域,尤其是通过后视镜也看不到的区域。
这个区域常常是汽车左右侧的后方。
因此,盲区的存在给驾驶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盲区监测系统,通过使用雷达或者摄像头等传感器,探测车辆周围的环境状况。
当系统检测到盲区内有车辆或者行人时,系统会向驾驶员发出提示,以避免出现危险情况。
具体来说,盲区监测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理:1. 雷达原理: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装置。
盲区雷达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将其反射回来的信号分析,以识别出车辆和行人。
雷达原理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帮助驾驶员准确地发现盲区内的物体,从而避免发生事故。
2. 摄像头原理:摄像头监测系统基于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安装在车身上的车载摄像头,以实时拍摄车辆周围的画面。
图像处理软件通过分析车辆周围的场景,识别出盲区内的车辆和行人,并向驾驶员发出提示。
摄像头原理的盲区监测系统还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如车辆的速度和距离,以辅助驾驶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3. 超声波原理:超声波监测系统利用超声波和回声的原理,来跟踪车辆周围的物体。
系统会在车身上安装多个超声波传感器,以不断发送声波信号探测车辆周围的物体。
当车辆周围有物体靠近时,原始声波被反射回来,并被传感器接收到。
系统会分析反射回来的声波,识别出盲区内的物体,并通过光或声等方式向驾驶员发出警告。
总的来说,盲区监测系统的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探测车辆周围的环境,通过分析处理后的数据,识别出盲区内的物体,并向驾驶员发出提示,以防止驾驶员因盲区造成的危险情况。
不同的监测系统采用不同的技术原理,但都旨在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基于机器人视觉的无人车盲区识别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视觉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领域。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机器人视觉技术应用于无人驾驶领域,解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盲区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通过机器人视觉技术实现无人车盲区的识别。
一、无人车盲区问题的痛点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已经使得车辆行驶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
但是,目前无人车在行驶过程中,仍然存在盲区问题。
而这一问题就是,无人车的传感器往往无法检测到有些区域的信息,从而导致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无人车的盲区主要包括车身后方,车身底部和车身侧面。
这些位置不仅存在各种障碍物,也存在行人和其他车辆等各种因素。
因此,如果无人车无法识别这些盲区,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种事故除了会对无人车本身造成损伤,更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车辆或行人的安全。
异形障碍物、道路边沿、施工场地等情况都可能构成盲区,这些情况都需要一个特定的策略才能解决。
这就是需要机器人视觉技术。
二、机器人视觉技术的应用机器人视觉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方法,让机器人拥有自主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自主导航和独立工作的技术体系。
这种技术可以解决无人车盲区问题。
大多数的机器人视觉系统是基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通过识别计算机图像和分析感知数据来实现目标定位、场景分析、自主决策等功能。
这就为无人车盲区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具体地说,机器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实现无人车盲区的识别。
1.显式建模法该方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道路和行人的区域进行建模,在建立好的模型上进行识别,进而达到智能判断盲区位置和盲区范围的目的。
使用这种方法,无人车可以依靠移动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实时检测车身周围的情况,识别道路和行人的区域,快速预测盲区范围并进行规避。
2.激光雷达法激光雷达法是指依托激光雷达设备进行空间信息的采集和测量,进而实现无人车盲区的识别目标。
关于检测盲区的探讨【摘要】采取把被测工件焊缝余高磨平或合理选择探头技术参数等措施,可使检测盲区减小20%以上; 利用压电换能器回路衰减系数大小与超声测距盲区成反比的原理,在压电换能器外电路添加一些电子元件增大回路的衰减系数,使减小超声测距盲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盲区焊缝余高 tofd 超声测距1.引言超声波检测是对物体内部质量及其它参数检验的重要方法。
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超声波检测仪器能替代过去人必须承担的一些工作。
2.焊缝余高盲区2.1 焊缝余高盲区形成原理当焊缝余高过高,用斜探头检测时,斜探头最多只能移动到焊缝边缘,此时,斜探头的最大横波折射角所能探测的位置情况;同理,很显然两条斜线交点处以上即为检测盲区;上面所描述的只是焊缝余高产生检测盲区的一种情况而已。
如果焊缝是焊透的且焊缝比较宽,有可能在焊缝的中部出现盲区;如果焊缝有其它情况时,也可能出现其它部位的盲区,但这种盲区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2 减小焊缝余高盲区的方法一、焊缝余高磨平近些年来制定的一些焊缝超声波探伤新标准,采用划分检验级别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焊缝余高盲区的问题。
比如我国的gb11345-89中c级检验规定了焊缝余高要磨平,但磨平的程度未明确规定;jb4730-94标准中(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提到了对于要求高的焊缝,根据实际需要可将焊缝余高磨平以利检验;jb/t4730-2005标准中(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也提到采用c级检测时焊缝要磨平,但磨平后对检测方法有了明确的规定。
显然, 磨平焊缝余高是减少表面、近表面盲区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其他解决方法采用斜探头直射波法或反射波法检测时,选择合适的探头及其设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检测盲区。
当用斜探头直射波进行焊缝单面检测时,顶部盲区随着探头前沿长度的增加和探头k值的减小而增加。
克服顶部盲区的方法是采用小前沿、大k值的探头。
关于检测盲区的探讨
【摘要】采取把被测工件焊缝余高磨平或合理选择探头技术参数等措施,可使检测盲区减小20%以上; 利用压电换能器回路衰减系数大小与超声测距盲区成反比的原理,在压电换能器外电路添加一些电子元件增大回路的衰减系数,使减小超声测距盲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盲区焊缝余高 tofd 超声测距
1.引言
超声波检测是对物体内部质量及其它参数检验的重要方法。
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超声波检测仪器能替代过去人必须承担的一些工作。
2.焊缝余高盲区
2.1 焊缝余高盲区形成原理
当焊缝余高过高,用斜探头检测时,斜探头最多只能移动到焊缝边缘,此时,斜探头的最大横波折射角所能探测的位置情况;同理,很显然两条斜线交点处以上即为检测盲区;上面所描述的只是焊缝余高产生检测盲区的一种情况而已。
如果焊缝是焊透的且焊缝比较宽,有可能在焊缝的中部出现盲区;如果焊缝有其它情况时,也可能出现其它部位的盲区,但这种盲区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2 减小焊缝余高盲区的方法
一、焊缝余高磨平
近些年来制定的一些焊缝超声波探伤新标准,采用划分检验级
别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焊缝余高盲区的问题。
比如我国的
gb11345-89中c级检验规定了焊缝余高要磨平,但磨平的程度未明确规定;jb4730-94标准中(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提到了对于要
求高的焊缝,根据实际需要可将焊缝余高磨平以利检验;
jb/t4730-2005标准中(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也提到采用c级检测时焊缝要磨平,但磨平后对检测方法有了明确的规定。
显然, 磨平焊缝余高是减少表面、近表面盲区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其他解决方法
采用斜探头直射波法或反射波法检测时,选择合适的探头及其设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检测盲区。
当用斜探头直射波进行焊缝单面检测时,顶部盲区随着探头前
沿长度的增加和探头k值的减小而增加。
克服顶部盲区的方法是采用小前沿、大k值的探头。
当用斜探头一次反射波进行焊缝单面检测时, 顶部盲区随着探头k值的增大而增加。
克服顶部盲区的方法是减小探头角度。
实测中,采用上述方法可减小顶部盲区20%-50%。
3.tofd检测盲区
3.1 tofd检测盲区形成原理
采用tofd技术进行检测时,纵波信号从探头进入工件后的扩散角度较大,几乎覆盖了整个工件的深度范围,但是不同范围处的信
号能量和频率是不同的,越是靠近声源范围的信号能量和频率就越高;相反,越是离声源较远的工件近表面和底面范围的纵波信号能量和频率就越低,从而造成信号的脉冲宽度加大,使得缺陷信号被埋藏在较宽的测向波和底波回波信号中而被漏检,形成工件近表面和底面的检测盲区。
3.2 减小tofd检测盲区的方法
由公式和实测分析可以看出,减小上表面盲区的方法有:使用短脉冲探头、提高探头频率和减小pcs值。
虽然通过公式可以近似计算出上表面盲区,但是由于探头的声束在工件中并非是均匀覆盖,使取值受多个因素影响,因此计算测向波脉冲时间宽度的取值只是一个近似理论值,造成计算有一定误差。
因此在检测时,盲区深度最好通过对比试块实测来确定。
4.超声测距盲区
4.1 超声测距盲区形成原理
超声波测距时最常用的超声换能器是压电陶瓷,它的原理是压电效应。
当我们给压电陶瓷两端添加一定频率的电压脉冲时,压电陶瓷由于压电效应而产生机械振动,就产生了超声波。
同样道理,当压电陶瓷接受到反射回来的超声回波时,压电晶片也产生机械振动,这样由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就能产生和添加给压电陶瓷同样频率及幅值的电信号。
超声测距仪可以用一个压电换能器来完成发射和接收的任务;也可以用一个压电换能器发射,一个压电换能器接收。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前者。
4.2 减小超声测距盲区的方法
压电换能器的机械振动由于惯性一定会产生余振,所以盲区一定存在。
但余振是一种衰减振荡,如果能让余振尽快衰减到零或足够小,则可以减小盲区。
压电换能器等效电路图,要使余振尽快衰减,就必须增加回路的衰减系数,即必须增大回路电阻r。
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将一个小电阻r1 与开关k串联后,并联到换能器上。
在发射脉冲期间,开关k断开,r1不接入回路,不影响换能器工作。
当发射脉冲信号结束的瞬间,k闭合,r1接入回路,使匹配电感l 储存的磁场能和换能器储存的能量消耗在r1上。
根据并联回路的工作原理,r1越小,则等效到回路的电阻r越大,回路的衰减系数也就越大。
在实际电路中用scr晶闸管代替开关k效果更好。
5.结论
盲区是检测面附近(也可以是其他区域)不能探测出缺陷的区域,盲区是衡量仪器和探头组合检测近表面缺陷能力的尺度。
盲区小,可探出离检测面较近的缺陷。
反之,则只能探出离检测面较远的缺陷。
将焊缝余高磨平或改变探头前沿长度和探头k值都可减小工件顶部检测盲区; 提高探头频率或减小pcs值可以减小tofd上表面盲区深度; 增大压电换能器的衰减系数可有效减小超声测距盲区。
如何减小检测盲区的方法可能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作者水平有限,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朱省初.对接焊缝表面结构状态对超声波探伤的影响[j].
[2] 全国锅炉压力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委员会组织编写.超声波探伤[m].
[3] jb/t4730-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s].
[4] 陈丽君,马振波,陈小新.6cm~10cm厚铝合金板材超声波探伤方法的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