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PPT.ppt
- 格式:ppt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18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学指导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自学/授课:72学时/20学时课程层次: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气象专业必修修读类型:考试考核方式:考试+平时开课时间:春季适用专业:气象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地理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环境、生物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
课程侧重自然地理学前沿介绍。
以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为主线,以陆地表层格局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环境变化关键区域的综合分析为框架,介绍自然地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自然地理学和陆地表层系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了解我国有关全球环境变化重大问题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掌握自然地理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今后在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第一章概论(自6、授1)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然地理学的体系、发展与分化,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若干前沿领域。
第二章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自6、授1)全球环境变化的模式、预测和影响;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化模式,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性研究计划,自然地理学与地球系统科学;中国全球变化研究。
第三章陆地表层过程的能量基础(自6、授1)太阳辐射和地球的热平衡,能量在地球表面的转换和传输,自然地理过程的动力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陆地表层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6、授2)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科学问题,温室气体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温室气体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研究;环境生命元素与地方病医学地理。
第五章陆地表层的水量转化与水资源(自6、授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量转化与调控,水文界面过程分析;全球尺度的研究—国际前沿;中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评估,中国干旱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需水估算、水资源承载力。
第六章河流系统与环境演变(自6、授2)河流系统的基本概念,河流侵蚀产沙、泥沙输移和泥沙沉积系统,流域系统中的环境变化敏感带,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