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报告(附标杆文、优秀文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26
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范文浙江卷: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范文1《品读人生三书,书写智慧华章》作家之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人生于世,需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方能洞察世事,丰盈内心,成就智慧人生。
“有字之书”乃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古今中外,典籍浩如烟海,每一本书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我们可以领略古今中外的文化瑰宝,了解历史的兴衰荣辱,感受文学的魅力,掌握科学的奥秘。
从《论语》中我们领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从《物种起源》中我们了解到生物进化的规律,从《理想国》中我们思考着社会的理想形态。
有字之书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宝库,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然而,“无字之书”同样不可或缺。
社会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无字之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际交往中的纷繁复杂、大自然的神奇奥秘,都是这本书的内容。
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与人相处中懂得宽容。
一次旅行,让我们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一份工作,让我们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一场公益活动,让我们感受奉献的快乐。
无字之书让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
“心灵之书”则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写照,是对自我的审视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容易迷失方向,心灵之书能让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找到真实的自我。
当我们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时,心灵之书提醒我们保持清醒,坚守道德底线;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心灵之书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重新振作。
只有读懂心灵之书,我们才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
读好这三本大书并非易事,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领悟。
2017浙江卷优秀作文原题回放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曾有作家言人生不可或缺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窃以为他所言极是。
人唯有在书页蹁跹于指尖,双足扎根于生活,同时不断翻阅,省察,增删,直面截然不同于外界的内心,方能成器。
杨绛曾说“现在的年轻人,读得愈少,想得愈多,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烦恼。
”可见“有字之书”是奠定个人思想的基础。
古人精挑细选出《古文观止》为蒙学教材,正是因为白纸黑字间的前人经验,智慧能为阅历尚浅的少年素绢般人生底色上绘上万紫千红。
“有字之书”贯通了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人的双脚还不够坚实时,眼光便能深邃至整个世界。
这些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描绘的历史,奔涌的情愫为我们在信息化洪流裹挟下的灵魂提供了一丝以文学对抗“存在的荒芜”的可能。
然而纸上得来总觉浅,皓首穷经迸发不出莫言对高密乡的热情,也无法让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拥有如此悲壮的关怀。
从有字之书中得到的箴言,体悟,终究要在无字之书中得到验证与升华。
那是独一无二的社会阅历,人生轨迹所淘洗出的精粹与沉淀。
于生活的无字之书中,沉潜于书页上的人生百态被淋漓演绎,比起做一个旁观者,置身其中的感受更加鲜活也更加残酷,它让人们避免陷入“群体无意识代替个体无意识”思维吞并,让农村妇女范雨素质朴的文字也能直击人心。
无字之书鞭挞虚幻,让阅读他的人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与冷静,同时又保有温热的关怀和悲悯: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关怀与感同身受的悲悯,这或许正是曹文轩所呼吁的儿童文学中缺乏的“无字之书”!无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
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落得“海归”变“海龟”般尴尬境地。
2017年高考浙江卷优秀、满分作文(5篇)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生中必须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正确的。
只有在书本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地研究、省察、增删,才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实。
___曾经说过:“现在的年轻人读得愈少,想得愈多,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烦恼。
”这说明“有字之书”是构建个人思想的基础。
古人精选《古文观止》作为蒙学教材,正是因为其中记录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能够为那些年轻人的人生底色上绘上万紫千红。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我们可以贯通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
这些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描绘的历史和奔涌的情感为我们提供了一丝以文学对抗“存在的荒芜”的可能。
然而,纸上得来总觉浅。
即使我们读遍了所有的书,也无法体验到___对高密乡的热情,也无法让___笔下的白鹿原拥有如此悲壮的关怀。
因此,我们需要从“无字之书”中得到验证和升华。
这些书籍中包含了独一无二的社会阅历,是人生轨迹淘洗出的精华和沉淀。
在生活中,这些书籍中所描绘的人生百态被淋漓演绎,比起做一个旁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加鲜活也更加残酷。
这些书籍让我们避免了陷入“群体无意识代替个体无意识”的思维吞并,让农村妇女范雨素质朴的文字也能够直击人心。
这些“无字之书”鞭挞虚幻,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同时又能够保有温热的关怀和悲悯。
这种关怀和悲悯既能站在时代制高点上,也能感同身受,这或许正是___所呼吁的儿童文学中缺乏的“无字之书”所具有的特点。
心灵之书是一本近乎严酷的自省,是修剪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增添来自有字和无字之书的吸纳与内化,是冷静地直面内心,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割舍掉狭隘、嫉妒、自私等附骨之疽般的毛病,成就“心如明镜台”。
因此,“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应该每天都阅读心灵之书,这是一个需要勇气和意志的过程。
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技和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更需要用书本和大地浇灌我们的心灵。
2017语文高考浙江作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为《梦想与现实》,以下是一篇高质量的范文:梦想与现实。
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和期许,是心灵的向往和渴望。
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充满着无数的挑战和考验。
梦想与现实之间,仿佛是两座遥不可及的山峰,我们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努力奋斗,却又常常无法触及。
然而,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梦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它让我们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企业家……梦想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可能性。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常常会让我们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因为现实的残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选择顺应现实,放弃追求。
然而,放弃梦想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尽管现实是残酷的,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正如马云所说,“梦想不会轻易实现,但不去追求梦想,梦想就永远不会实现。
”我们应该像马云一样,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奋斗,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
梦想固然重要,但现实同样重要。
我们不能只有梦想而缺乏现实的基础,也不能只有现实而放弃梦想的追求。
我们应该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努力奋斗,不断进取。
只有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向成功的人生。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学会适应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梦想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应该随着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使之更加符合现实的需要。
只有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变化,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7高考浙江语文作文范文
2017年高考浙江语文作文范文,《成长的足迹》。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一步都是成长的足迹。
从懵懂无知的童年到青涩稚嫩的
少年,再到坚定成熟的青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行,留下了一串串宝贵的足迹。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在家人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那时的我天真无邪,对世界充
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
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积累。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家人的陪伴下学会了骑自行车,那种自由的感觉让我兴奋不已。
从此,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持,也学会了在失败中不断地成长。
这些足迹,如今看来都是那么的珍贵。
进入青春期后,我开始经历了更多的挑战和选择。
在学业、友情、爱情等方面,我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知道,这些都是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高中时,我遇到了一次重大的挫折,但我并没有气馁,而是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面对困难不退缩,也学会了在失败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这些足迹,如今看来都是那么的坚强。
如今,我已经步入大学,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和更加严峻的竞争。
但我知道,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勇敢地面对,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成长都离不开那些宝贵的足迹。
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留下更加深刻的足迹。
成长,就是一次次的蜕变,一次次的超越,一次次的成长。
每一步都是成长的
足迹,每一次都是成长的机会。
让我们珍惜每一步,留下宝贵的足迹,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范文浙江卷: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范文3《读懂人生三书,拥抱丰盈人生》人生如书,需用心品读。
正如那位作家所言,我们要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拥抱丰盈而有意义的人生。
“有字之书”,是知识的殿堂,是智慧的启蒙。
它是前辈们精心编撰的结晶,蕴含着无尽的真理和智慧。
从启蒙的拼音识字到深奥的学术专著,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窗户。
读《诗经》,我们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情感;读《几何原本》,我们感受到逻辑思维的严密之美;读《资本论》,我们洞察到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然而,生活中的“无字之书”同样精彩绝伦。
它不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是在人际交往中领悟的人情世故。
一次志愿活动,让我们懂得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一段创业经历,让我们明白团队合作的力量;一场旅行,让我们见识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无字之书让我们在亲身经历中成长,让我们的认知更加真实、立体。
而“心灵之书”,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倾听心灵的呼唤,不让灵魂迷失方向;在面对挫折与困境时,我们需要依靠心灵的力量,保持乐观与坚强。
读懂心灵之书,我们能更好地平衡欲望与现实,能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能在迷茫时找到前进的动力。
这三本大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补充。
有字之书为我们提供理论基础,无字之书让我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心灵之书则引导我们在知识与实践中找到内心的平衡。
比如,一位科学家在研读专业书籍的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积累经验,而在面对科研难题和压力时,依靠内心的信念和热爱坚持下去。
17年浙江高考作文
2017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是《成长的烦恼》,这个题目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烦恼。
成长是一段充满挑战和磨炼的过程,而烦恼也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等。
高考作文题目所提到的成长的烦恼,正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在学业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友情破裂、爱情困扰等问题;在未来规划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就业选择、生活定位等问题。
这些烦恼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但也是我们成长的动力和契机。
对于这些烦恼,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认清自己
所面临的问题,不要逃避或者回避,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对。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不要孤立自己,而是要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寻求帮助和支持。
最后,我们要学会从烦恼中汲取力量,不要被困扰所压倒,而是要从中找到成长的机会和动力。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正是这些烦恼让我们变得更加
坚强、成熟和有智慧。
成长的烦恼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
只有勇敢地迎接烦恼,积极地面对挑战,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坚强。
成长的烦恼,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也是我们成长的机会和
动力。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烦恼,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和进步。
这才是我们应对成长烦恼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愿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地面对烦恼,不断成长和进步。
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梦想与现实》,以下是参考网上下载最多的范文:梦想与现实。
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幻想。
它可以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可以是一个远大的目标。
而现实,却是我们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
梦想与现实之间,仿佛是两个世界,一个充满希望,一个充满挑战。
然而,正是梦想和现实的交织,才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精彩。
梦想,是我们心灵的向往。
小时候,我们梦想成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青少年时,我们梦想成为音乐家、画家、作家,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成年后,我们梦想成为成功的商人、科学家、政治家,改变世界。
梦想的种类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梦想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梦想的考验。
在现实面前,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我们的梦想因为现实的残酷而变得遥不可及。
有时,我们的梦想因为现实的压力而变得朦胧不清。
然而,正是这些现实的考验,让我们更加珍惜梦想,更加努力地去追求。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梦想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
”。
梦想与现实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梦想是我们生活的目标,现实是我们实现梦想的舞台。
没有现实,梦想只是一场空想;没有梦想,现实只是一种平庸。
梦想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实让我们脚踏实地。
梦想是我们生活的追求,现实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梦想与现实之间,正是这种相互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个充满梦想和现实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追求梦想,更需要做的是与现实和谐相处。
我们要有勇气去追求梦想,更要有智慧去面对现实。
我们要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梦想成为现实的动力,让现实成为梦想的根基。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梦想与现实,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
它们之间或许会有矛盾,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梦想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实让我们脚踏实地。
浙江高考语文2017作文原文:浙江高考语文2017作文题目,《平凡的奇迹》。
要求:以“平凡的奇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章要求如下:1. 请以“平凡的奇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2. 文章要点,写一篇记叙文,记叙一个平凡的人或事,引出平凡中的不平凡,表达对平凡生活的感悟。
3. 文章要求,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平凡的奇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是在平凡中却蕴藏着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许平凡,但却是生活中的奇迹。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平凡的农民,他平凡地耕种着自己的土地,平凡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然而,他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不仅仅是一名农民,更是一位科学家。
他研究土壤,研究作物,最终培育出了一种高产、抗病的新品种,这种新品种不仅仅改变了他自己的生活,更是改变了整个农村的命运。
他的平凡生活中,却创造了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还有一位普通的教师,她平凡地教书育人,平凡地度过每一天。
然而,她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她用爱心和耐心,教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成为了科学家,有的成为了艺术家,有的成为了企业家。
她的平凡生活中,却创造了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平凡地工作,平凡地照顾着家庭。
然而,他们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
他们用汗水和辛劳,养育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他们的平凡生活中,却创造了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平凡的奇迹,就在我们身边。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不要轻视平凡,因为平凡中蕴藏着奇迹。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事迹。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一种奇迹。
让我们珍惜平凡,因为平凡中有着不平凡的力量。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因为生活中有着无数的平凡奇迹。
平凡的奇迹,是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创造。
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奇迹,创造出更多的平凡奇迹。
让我们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感恩,用心去珍惜。
因为,平凡的奇迹,就在我们身边。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满分作文今年浙江高考的语文作文题是关于人生要读的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的思考。
下面就为大家收集了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满分作文,仅供参考!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要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读书的感悟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
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
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读书,可以使人饱览世间万种风情,细品百味人生,在体验审美愉悦的同时,情满意溢其乐不知返。
2017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报告(附标杆文、优秀文)【试题回放】作文(60分)有位作家说,人要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 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评分标准】对于阅卷评分标准,我们向来遵循的原则有两条,第一,尊重试题。
笫二,联系考生实际,打分标准要从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来看这道题的命题思路: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又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浙江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于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形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
但是从题目看,毕竟又和去年的写作要求不同。
去年是明确要求考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今年只是使用了两个关键词:思考、评说。
所以,今年在文体上就不能像去年那样一定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章,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又不能忽略试题上的提示,这两个关键词是指向论述类文体的,在阅卷时又必须有所体现。
这个作文题要求考生理解作家的话。
三本书的说法,第一本书是指平常我们部在阅读的书籍。
第二本书是指生活,也可以说是社会实践。
这样的理念其实我们古代就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
把社会实践说成是读‚无字之书‛,其实是一种文学性的比喻,这比较好理解。
但‚心灵之书‛却是题目材料中提到的作家——卢新华的‚创造‛。
作家写文章常常是无所顾忌的,所以,他这样说也无不可。
他那篇文章的说法,有这么一段: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三本大书。
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
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叫‚书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己的心灵‛。
而如果遇到有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我也会对他们说:‚一本是‘文字般若’,一本是‘实相般若’,一本是‘心灵般若’。
‛很明显,经过作家自己的解释,这三本书的说法就容易理解多了。
然而,题目中只出现了三本书的说法,而无进一步解释,就可能给一部分考生带来困感。
网上就有人质疑,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又冒出一个心灵之书来,让人感到逻辑混乱。
其次。
有字之书是指我们常看的纸质书(当然也可包括电子书等);无字之书就是一种比喻,读无字之书是指社会实践(也可包括接触大自然),这个还比较好理解;而心灵之书是更隐晦的一种比喻,这就增加了考生审题的难度。
命题和阅卷是辩证互补的关系,尤其是心灵之书这个概念,大致是说自我反省、精神层面的追求、精神修炼等等,如果有其他解释,能说得通的,都算对。
当然,也不能离本意太远。
总之,作文试题中的作家之说仅放在他的文章里是比较合理的,但单独拎出来做题目材料,则不够完善。
我们阅卷时应该适当放宽。
作文应该着重从这样四个方面评价:第一,审题;第二,文体;第三,思想深度;第四,语言。
第一,审题。
分档标准:第一档(55-60)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较深刻的思考与评说。
第二档(50~54)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一定的思考与评说。
第三档(45-49)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
第四档(40-44)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阐释。
第五档(36-39)对‚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不清晰。
今年还有一种情况,考生如果只讨论一本书,该打多少分?因为题目没有规定必须把三本书综合起来看,所以只写一本书也可以。
但是,这个作文题‚三本书‛之间是统一的,应该联系起来,才能来开思维的路径论辩的路径,才能准确理解。
从这个角度分析,作文必须先从理解‚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入题,再转到对其中一本书的讨论。
根据作文的质量,正常给分。
如果作文一开始就只讲其中一本书,应该适当扣分,一般在49分以下打分。
以上五档的区分是指审题,但是判断一篇作文的成绩,需要全面考虑,特别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文体。
除了审题之外,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也就是说,要求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
简单地讲就是说,一旦考生选择使用论述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要符合论述类文章的要求。
同样,如果考生选择文学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和语体也必须符合这种文章类型的规定。
一旦阅卷老师判定该生所写作文不符合文体要求,总分不能超过49分。
也就是说,第一、第二档的文章,按照等级评分标准,应符合文体要求。
第三,思想深度。
高中生的作文,思想深度永远是一项重要打分指标。
在思想深度上,50分以上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如果只是简单地阐释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就基本可以判断缺乏思想深度。
如果对作家的理念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辨析,表现出考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文。
对作家的观点,不要求只是顺从,对于不同于作家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我们应该鼓励,只要考生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好文章。
一定意义上,我们更应该鼓励考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证明观点,就是一篇好文章。
第四,语言。
语言的要求也一样,总体上看,除了语言本身的通顺、流畅等区别之外,还要考虑理性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
论述类作文在语言上要求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如果一篇作文的分数处于50分之上,这方面的要求就越严格。
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宽。
【标杆作文】【一类文中】我们都是读‚书‛人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
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
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
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的传承。
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
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
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因为这是一种记载,暂时无关人心。
无字之书,是文化的拓展的领悟。
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而人们确也从中学到了处世之法。
除社会之外,无字之书仍包举宇内。
诚如经历、经验与教训,带给我们学识、认知、涵养、想象、精神甚至万物法则。
它们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这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
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灵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的追求。
如不融人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
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
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
如果—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
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
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
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
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
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入。
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
张载的名旬可以作为训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意一读终生。
◇阅卷组意见:本文概念辨析十分清晰,概括明确,思路清楚。
开头以‚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总起全文,接着分三段论述:分别详细阐释概念内涵——人的自我反省、精神层面的追求修炼;提出如何读书的策略,最后以张栽的名言作为训诫,表明终生读此三书的意愿。
【一类文中】读人生三书,创美好未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又有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
‛有作家提出:人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我很赞同这位作家的看法,这三本书即人生之书。
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我。
在我看来,有字之书就是我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的阅读,无字之书则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心灵之书就是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净化自己心灵的一门学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进入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字之书。
从一开始的声母、韵母到词句再到文章,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
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纵观古今,吸收着文字中的精华。
成就更好的自己。
不论是课本、名著、小说还是网络阅读,文字都让我们有所收获。
人生的第一步,读好有字之书。
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
不论我们生性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
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讲文明懂礼貌的,彬彬有礼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
台湾作家简嫃学了无字之书后道出了人不可锋芒毕露的道理;蔡元培学了无字之书后抛开了与学生发生口角的不愉快,为该学生写了推荐信。
读好无字之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自己有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人生的第三本书。
也是最难读懂的书—一心灵之书。
有人说‚把心磨平,波澜不慷‛,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读懂了心灵之书你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退休教师韦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失学儿童提供读书机会,自己却游走在生活边缘;印度男子库玛虽生活困难,但他乐意为饥饿的陌生兄妹点餐;孔子、颜渊淡泊名利,将富贵看作浮云,一心倡导仁义。
他们都读懂了心灵之书,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他们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将大爱传递给他人。
读好心灵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时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在人生路上,多学习这三本人生之书,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阅卷组意见:本文赞同作家看法,观点明确,中心突出,符合论述类文章的一般要求;而且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概念阐释非常到位,只是作者未能彻底理解、说明‚心灵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该怎么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