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壳聚糖制备及产物的膜分离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28.49 KB
- 文档页数:5
低聚糖在生物提取和分离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低聚糖是由少量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和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低聚糖在生物提取和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介绍了低聚糖的来源和种类,然后讨论了低聚糖在生物提取和分离过程中的应用,包括低聚糖在分子生物学、药物开发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最后,对低聚糖在生物提取和分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引言低聚糖是由2-100个糖分子组成的多糖,与多糖相比,低聚糖更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和利用,并且具有更多的生物活性。
低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讨论低聚糖在生物提取和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2. 低聚糖的来源和种类低聚糖的来源主要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方式。
天然来源的低聚糖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低聚糖,如木聚糖、甘露聚糖和果聚糖等。
人工合成的低聚糖主要通过化学或酶催化反应合成,例如通过酶法从淀粉中提取低聚糖。
3. 低聚糖在生物提取中的应用低聚糖在生物提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低聚糖可以作为生物提取剂,通过生成复合物或加强物质的溶解度来提高目标物质的提取效率。
其次,低聚糖可以作为稳定剂,保护生物提取物质的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低聚糖还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延缓生物提取物质的氧化反应。
4. 低聚糖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低聚糖在生物分离过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低聚糖可以作为分离材料,通过与目标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分离。
例如,低聚糖可以通过亲和层析、凝胶过滤等方法从复杂的生物提取物质中分离目标物质。
另一方面,低聚糖也可以作为添加剂在分离过程中起到调节分离效果的作用。
例如,低聚糖可以通过调节溶剂引发的相互作用实现目标物质的选择性分离。
5. 低聚糖在生物提取和分离的应用案例低聚糖在分子生物学、药物开发和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低聚糖被用作基因提取和纯化的缓冲剂、载体和溶剂。
在药物开发领域,低聚糖被用作药物缓释剂和药物输送系统的原料。
食品中低聚糖的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低聚糖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益处的食品成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低聚糖不仅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还可以在医药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然而,食品中低聚糖的提取和分离工艺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此我将介绍一些目前常用的提取与分离工艺。
首先,酸解法是一种常见的低聚糖提取工艺。
通过加入适量酸性溶液,可以实现对食品中的低聚糖进行提取。
酸解法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简单且成本较低。
以果胶为例,果胶是一种常见的低聚糖,在果皮中含量较高。
采用酸解法,可以将果胶从果皮中提取出来。
然而,酸解法提取出的低聚糖可能含有一定程度的杂质,需要进一步的净化和精制。
其次,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常用的低聚糖分离工艺。
膜分离技术基于溶质在不同膜中的渗透性差异,通过膜的选择性分离达到对低聚糖的提取和分离。
常见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超滤、微滤和逆渗透等。
以逆渗透技术为例,逆渗透膜具有非常小的孔径,可以将低聚糖分离出来,而保留其他大分子物质和溶剂。
膜分离技术在提取和分离低聚糖中具有高效、环保和易于操作的特点,但也存在膜污染和膜通量降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此外,酶法是一种新兴的低聚糖分离工艺。
酶法通过添加适量的酶将多糖分解成低聚糖,再通过酵素的亲和性进行分离。
酶法相比传统的化学方法更加温和,对食品中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保持较好的保护作用。
以淀粉为例,淀粉是一种常见的多糖,在食品中含有较高的含量。
酶法可将淀粉酶解为低聚糖,然后通过吸附树脂等静态或动态方式进行进一步分离。
酶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分离效果好、产物纯度高且对食品中其他成分的伤害较小,但也存在催化时间长和酶成本较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食品中低聚糖的提取与分离工艺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问题。
酸解法、膜分离技术和酶法是目前常见的三种工艺,各有优势和不足。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改进现有工艺、寻找新的提取和分离工艺,以提高低聚糖的产量和纯度,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好的质量保证。
酶法制备柞蚕蛹低聚壳聚糖的方法我折腾了好久酶法制备柞蚕蛹低聚壳聚糖的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首先得说,我一开始真的是瞎摸索。
我知道要从柞蚕蛹入手,但是怎么把里面能用到的东西提取出来就难倒我了。
我试过直接把柞蚕蛹处理了,就像对待普通食材那样简单粉碎啊之类的,然后加酶进去,结果发现根本不行。
这就好比你想做一道复杂的菜,却没准备好食材就下锅,做出来的肯定是一塌糊涂。
后来我就想啊,得先把柞蚕蛹给清理干净,这就像是给菜先洗净泥巴啥的。
我花了好多时间在清理这一步上,得去除杂质、死蛹之类的,这样才能保证原料比较纯净。
接下来呢,我也不确定这一步对不对啊,我把清理好的柞蚕蛹干燥,然后再粉碎。
这个粉碎的程度也挺重要的,我最开始粉碎得不够细,就感觉跟酶反应的时候接触不够充分,就像两个人本来是合作关系,却老是碰不到一块儿,这事儿肯定办不好。
后来我就把粉碎弄得更细致了一些。
然后就是加酶这一步了。
这酶就像是一把特殊的钥匙,能打开特定的锁,把柞蚕蛹里的东西转化成我们想要的低聚壳聚糖。
我试过好几种酶呢,什么纤维素酶、几丁质酶之类的,有时候单独用一种效果不好,我就组合着来使用。
但是这个酶的用量到底多少合适,我也是尝试了很多次。
我一开始凭感觉加,结果不是反应不完全,就是反应过度了,就好像盐放多放少了,菜的味道都会不对。
我就一点一点调整酶的用量,记录每次的结果。
反应的温度和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这温度啊,我感觉就像孵小鸡,高了低了都不行。
我试过在不同温度下让酶和柞蚕蛹反应,有的温度下反应太慢了,等好久都没多少成果,而有的温度下酶好像太活跃了,一下就把东西弄乱了。
时间也是这样,时间短了反应不到位,时间长了可能又产生其他的东西了。
不过我得说,尽管我做了这么多尝试,我还是觉得可能有更好的方法。
比如说在反应过程中的搅拌方式,我目前的搅拌就比较普通,也许有更巧妙的搅拌能够让反应进行得更高效呢。
还有啊,反应结束后产物的提取和纯化工作我也觉得自己做得不是特别理想,有时候会损失不少产品,就像收获庄稼的时候不小心把颗粒饱满的粮食给掉了不少。
低聚壳聚糖类功能化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低聚壳聚糖类功能化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低聚壳聚糖是天然多糖物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已被广泛用于药物开发、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但在实际应用中,低聚壳聚糖在性质和结构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和功能化改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不同数量的低聚壳聚糖,进一步研究低聚壳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并探究其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拓宽低聚壳聚糖的应用范围。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当的壳聚糖酶或化学方法,合成9-20聚壳聚糖。
2、通过FTIR、NMR、GPC等技术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探究低聚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3、研究不同长度的低聚壳聚糖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氧化等。
4、探究低聚壳聚糖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如药物缓释、伤口敷贴、肉制品防腐等。
三、研究进展和预期结果目前已经进一步完善了9-20聚壳聚糖合成方法,并对产物进行了初步的表征和性质分析。
预计进一步研究不同长度的低聚壳聚糖的生物活性,并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进行应用前景的探究。
预期结果是合成出具有特定长度和较强生物活性的低聚壳聚糖,并发掘出其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计划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调研和材料准备(2个月)。
2、低聚壳聚糖的合成、表征以及性质分析(8个月)。
3、对低聚壳聚糖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6个月)。
4、探究低聚壳聚糖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4个月)。
五、参考文献1. W. Gao et al., Replacement of chitosan by eight-arm-polyethylene glycol grafted chitosan for nanoparticle delivery: Facile synthesis, complexation stability, prolonged release and enhanced in vitro anticancer activit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5 (2017)2692-2702.2. X. Liu et al., Advances in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itosan-based blends and composites.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86 (2018) 1-41.3. Y. Yang et al., Chitosan and its derivatives: Synthesis,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05 (2021) 47-58.。
2021年度新苗人才方案工程工程名称:壳寡糖的酶法制备和别离技术的研究一、立项背景及意义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又名甲壳低聚糖,是由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度约为2-20的低聚糖,其分子量低于5000,具有稳定的三维结构。
壳寡糖可运用壳聚糖经过生物酶技术降解制得。
壳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虾壳、蟹壳和真菌中,虽然有特殊的生物活性,但由于其分子量大、水溶性差,在人体内不易被吸收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作为一种生物技术产品,壳寡糖几乎包括了所有壳聚糖的所有优点,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亲水性、吸附性、生物学活性等多种理化特征以及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少、抗药性不显著、性能多样等特点。
科学研究明确,壳寡糖的功能作用和生物活性比起壳聚糖将提高数十倍、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人体吸收率近100%〔壳聚糖吸收率6.48%〕,而且增加了促进钙吸收的新的功能作用,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兴旺国家称其为“软黄金〞。
壳寡糖具有三调〔免疫调节、调节pH值、调节荷尔蒙〕、三降〔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三排〔排胆固醇、排重金属离子、排毒素〕、三抑〔抑制癌细胞、抑制癌细胞转移、抑制癌毒素〕等功能,同时,还具有抗自由基、防辐射、抗炎、止血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
壳寡糖及其衍生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日化、农业等领域。
在医药保健领域具有提高免疫、活化细胞、调节血糖血脂血压胆固醇、预防治疗癌症、强化肝功、促进钙吸收、增殖肠道有益菌等功能;在食品饮料领域是一种良好的健康食品添加剂,可增殖乳酸菌、双歧杆菌等人体有益菌100倍以上;在日化领域具有营养皮肤、抑菌、保湿等功能,性能优于传统的透明质酸等产品;在农业领域可激活植物免疫系统和酶系活性,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抗病力、增殖生物菌肥有益菌群等,具有药肥双效功能,被誉为“不是农药的农药,不是化肥的化肥〞,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纤维素酶降解结合膜法制备低聚壳聚糖摘要:研究纤维素酶降解结合膜法制备低聚壳聚糖。
采用正交设计优选酶降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分析超滤产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收率。
纤维素酶对壳聚糖降解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酶糖质量比为0.1,pH=4.6。
纤维素酶催化降解结合膜法制备低聚壳聚糖。
在5 h内即可获得收率超过75%,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5000左右的优质低聚壳聚糖产品。
该工艺简单可行,运行时间短,产品相对平均分子质量小而且分布窄,收率较高。
关键词:壳聚糖;低聚壳聚糖;降解;纤维素酶;超滤1试验材料、方法1.1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壳聚糖,济南海得贝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脱乙酰度>90%;纤维素酶,天津丽华制剂厂,酶活力≥40000μ/mg;冰醋酸,分析纯;T-系列葡聚糖标准品(生化试剂,Pharmacia公司生产,北京生物经科生物技术公司分装)。
中空纤维超滤器:天津膜天工程公司提供的实验室超滤装置;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 kDa;反渗透装置,上海亚东核级树脂有限公司提供;LC.10AD凝胶色谱仪(日本岛津),RID 10A示差检测器,工作站为CLASS-VP。
1.2试验方法纤维素酶催化降解试验:在搅拌的情况下,将壳聚糖按1:50(W/V)与去离子水混合,并加入适量冰醋酸使其完全溶解后,快速升温到所需的温度,加一定量的纤维素酶恒温反应一定时间后降温,卸料、板框压滤、喷雾干燥。
在降解过程中用凝胶色谱跟踪分析降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酶降解结合膜法制备低聚壳聚糖试验:在纤维素酶的最佳催化降解条件下降解反应一段时间后,每隔0.5 h超滤20 min取出一部分相对分子质量低的产品。
超滤截留的纤维素酶和相对分子质量大的产品返回系统继续降解。
将超滤取出的相对分子质量低的产物进行反渗透浓缩,干燥。
分析超滤截留液和透过液中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反渗透浓缩液干燥品的质量,计算产品收率。
壳聚糖膜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来源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再生性强、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境等领域。
其中,在水处理领域,壳聚糖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液浇铸法、电纺法、浸涂法等。
溶液浇铸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首先,在适当的有机溶剂中溶解壳聚糖,形成壳聚糖溶液;然后,将溶液倒入平板或模具中,待其干燥后形成壳聚糖膜。
电纺法是一种制备纳米级壳聚糖膜的方法。
通过高电压作用下,将壳聚糖溶液从尖端喷出,并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纤维状,最后堆积在集收器上形成壳聚糖膜。
浸涂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制备方法,即将壳聚糖溶液涂布在基材上,然后通过干燥或凝固处理形成薄膜。
壳聚糖膜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壳聚糖膜可以用于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壳聚糖膜具有许多阳离子官能团,可以与阴离子性重金属形成络合物。
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膜对铅、镉、铬等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
其次,壳聚糖膜可以用于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去除。
由于壳聚糖膜具有丰富的氢键和静电作用力,可以与有机物形成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污染物的目的。
研究表明,壳聚糖膜对苯、酚、染料等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此外,壳聚糖膜还可以用于水中微生物的去除。
壳聚糖膜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和抗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并防止二次污染。
除了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壳聚糖膜还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水质改善等方面。
在海水淡化中,壳聚糖膜可以通过渗透过程将盐分从海水中除去,从而得到淡水。
在废水处理中,壳聚糖膜可以作为过滤膜,将废水中的悬浮固体、胶体等污染物过滤掉,使废水得到净化。
在水质改善中,壳聚糖膜可以用于水中余氯的去除,改善水的口感和安全性。
尽管壳聚糖膜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09年8月 第19卷第3期 Aug.2009Vol.19No.3 低聚壳聚糖制备及产物的膜分离技术研究苏 丹1,丁 明2(1.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肥 230039;2.合肥学院粉体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22)摘 要:利用乙酸—过氧化氢体系,在均相和酸性条件下降解壳聚糖,考察了反应温度、乙酸浓度和过氧化氢浓度对氧化降解反应的影响.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反应温度70℃,乙酸浓度1%,过氧化氢浓度3%,反应时间10h.对降解产物利用超滤膜分离技术进行后处理,获得平均分子量在10000以上、5000~10000和5000以下3个不同分子量分布段的低聚壳聚糖产物.低聚壳聚糖5000~10000分子量分布段平均分子量为7300左右,最终产率为37%.关键词:壳聚糖;低聚壳聚糖;降解;超滤中图分类号:O6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2X(2009)03-0063-05每年自然界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亿t,是除纤维素外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甲壳素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序的大分子结构,它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和一般有机溶剂.壳聚糖是甲壳素的N-脱乙酰基的产物.一般而言,N-乙酰基脱去55%以上的甲壳素就可称之为壳聚糖,其分子量从数十万至数百万不等.由于壳聚糖分子中有游离氨基的存在,其溶解性大大优于甲壳素,同时仍具有甲壳素的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所以国内外学者对壳聚糖的研究十分活跃,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作为新型功能生物高分子在食品、药剂学、生物材料、医学和化妆品等诸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将壳聚糖转化为能直接溶于水的低聚壳聚糖是人们改性壳聚糖研究中比较重要的方向之一.近年来不断发现特定分子量分布段的低聚壳聚糖具有抗微生物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2,3],更加促使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低聚壳聚糖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壳聚糖的降解方法大致分为酸降解法、酶水解法、氧化降解法和物理降解法四大类[4],其中过氧化氢氧化降解因成本低、降解速度快、产物无残毒和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目前,影响低聚壳聚糖广泛应用和提高应用产品功能特性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高纯、窄分子量分布的低聚壳聚糖产品制备,突出的是大分子产物的高效、精细分离技术的实现.本文利用乙酸—过氧化氢体系降解工艺,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研究超滤膜分离技术在壳聚糖降解产物的分离纯化方面的应用,获得分离工艺最佳参数,同时得到多种不同分子量分布段的高品质低聚壳聚糖产品.1 试 验1.1 试验原料与仪器 原料:壳聚糖(浙江玉环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分子量1.38×106;脱乙酰度87%);过氧化氢(30%,分析纯);冰醋酸(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等.仪器:RE52CS旋转蒸发仪、SC M杯式超滤系统(合肥风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2 试验方法 降解试验:将4g壳聚糖置于三口烧瓶中,按1∶100(W/V)溶于适量乙酸溶液,置于所需温度的水浴锅中,搅拌至壳聚糖完全溶解,用酸式滴定管逐滴滴加一定量的30%过氧化氢,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后,逐滴加入0.01mol・L-1Na OH溶液,搅拌,调节溶液pH值为7.0,然后将三口烧瓶从水浴锅中取出,冷却.超滤膜分离试验:将中性的降解产物溶液移至超滤系统中,在0.2MPa压力下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膜M21进行超滤分离,得到截留液1和透过液1,然后将透过液用截留分子量为5000的超滤膜M22收稿日期:2009-05-04 修回日期:2009-06-18作者简介:苏 丹(1982—),男,湖南常德人,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天然生物大分子;丁 明(1963—),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粉体与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方向:粉体材料.再次超滤,得到截留液2和透过液2.将截留液1、2分别干燥至恒重,称量.使用后的超滤系统采用稀乙酸溶液进行清洗.工艺总流程图如图1所示.1.3 检测与表征图1 壳聚糖原料降解———超滤膜分离工艺流程图1.3.1 特性粘度的测定 在25℃水浴中用乌氏粘度计测定去离子水的流出时间t 0,然后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低聚壳聚糖样品1g (称量精度为0.0001g ),用去离子水配成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移入乌氏粘度计测定样品溶液流出时间t,将溶液浓度c 在图ηsp /c v -c 上外推至0,得到特性粘度[η].1.3.2 粘均分子量的计算 以Mark 2Hou wink 方程式[η]=K M αη来计算壳聚糖的粘均分子量.其中K =1.64×10-30・DD14.0,α=-1.02×10-2・DD +1.82,DD 是壳聚糖的脱乙酰度[5].2 讨 论2.1 降解工艺 过氧化氢降解可以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条件下进行.在碱性和中性介质中,由于本试验所用壳聚糖原料溶解性差,降解是非均相反应,反应慢且不均匀,而壳聚糖能溶解于酸性介质中,因而反应是均相反应,反应快且均匀性好,介质可以是乙酸和盐酸,在盐酸中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宽[6].为了使平均分子量在5000~10000分布段的低聚壳聚糖产率最高,本试验采用乙酸—过氧化氢体系,在均相和酸性条件下降解壳聚糖.在降解试验探索阶段,将反应时间设为6h,中和降解产物溶液,得到粘稠胶体,无法采用本试验中的超滤系统进行超滤,表明在此反应时间下,大分子壳聚糖未能充分降解.延长反应时间至8h,仍不理想.继续延长至10h,方能进行超滤试验.充分降解所需时间与其他人研究结果不同[7-9],这可能是由所用原料壳聚糖分子量和脱乙酰度的不同所造成的.为了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和探讨各因素对降解产物产率的影响,本试验固定反应时间为10h .2.2 膜分离工艺 降解产物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离[10,11].但这些分离方法都需要在混合溶液中加入大量有机溶剂,且时常只能得到絮状胶体而不能得到所需沉淀,因此该法不适于工业化.此外,色谱法[12]和毛细管电泳法[13]也可以用来分离低聚壳聚糖混合物.然而,色谱法通常存在洗脱时间长,对样品有损耗等不足;毛细管电泳也因为毛细管直径小,光路太短,造成检测时灵敏度较低,而且,这两种分离方法都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进样量少,难以实现大规模分离低聚壳聚糖.超滤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本试验首先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0的超滤膜将降解中和后的溶液分离成两部分:截留液1和透过液1.截留液1中主要是分子量大于10000的壳聚糖,透过液1中含有分子量小于10000的水溶性低聚壳聚糖以及无机盐分.为了进一步提纯低聚壳聚糖,需对透过液1脱盐.随后,用截留分子量为5000的膜对透过液1超滤,得到截留液2和透过液2.截留液2即为本试验的目标产物,含有分子量为5000~10000的低聚壳聚糖,透过液2中因含有大量无机盐分而难以准确称量其中所含低聚壳聚糖的质量,因此在本试验中不对其另作处理.超滤分离过程中,用氮气提供推动力.与前面所述分离方法相比,用超滤膜对降解中和产物进行分离具有明显优势: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高效快捷;其分离过程不涉及相变,无二次污染且能耗低,无需添加任何外来化学试剂,从而降低了分离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2.3 降解技术条件优化研究2.3.1 反应温度对降解产率的影响 固定过氧化氢浓度为1%,在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分子量为5000~10000分布段的低聚壳聚糖的产率如图2所示.46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同一乙酸浓度条件下,当反应温度为60℃时,降解产率在20%左右,这是因为壳聚糖在此温度下缓慢降解,降解得到的低聚壳聚糖相对于未降解的壳聚糖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的位置点较少,因此分子量为5000~10000低聚壳聚糖的产率较高.当反应温度升高至70℃和80℃时,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从而加快了壳聚糖的降解反应速率.在此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适中,壳聚糖不会完全降解为分子量很小的寡糖,同时也不会因为降解过于缓慢而造成大部分壳聚糖未降解,因此分子量为5000~10000低聚壳聚糖的降解产率相对于60℃时有所提高.进一步升高反应温度,降解反应更加剧烈,当反应温度达到90℃时,分子量为5000~10000低聚壳聚糖的产率很低,这是因为在此温度下壳聚糖剧烈降解为分子量更低的产物,透过截留分子量为5000的超滤膜,所以收集到的产物很少,降解产率很低.另外,在反应过程中还发现,升高反应温度使降解产物颜色有所加深,这可能是因为当温度较低时,由于反应活化能量不足而使副反应受到限制,随着温度的升高,在壳聚糖主链发生β2糖苷键断裂的同时,-NH 2脱落,形成了COOH [14].2.3.2 乙酸浓度对降解产率的影响 固定过氧化氢的浓度为4%,在不同乙酸浓度条件下,分子量为5000~10000分布段的低聚壳聚糖的产率如图3所示.在图3中发现,在同一反应温度条件下,分子量为5000~10000低聚壳聚糖的产率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大而呈下降的趋势.原料壳聚糖分子链上存在游离氨基,能与乙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不断地结合,形成-NH +3,当溶液中剩余的氢离子不多,亦即溶液中的离子强度较低时,壳聚糖分子链上的-NH +3因正电荷的同性排斥而使其分子链舒展,成为扩张型分子,溶解度增大,从而使活性氧化基团的进攻位点较多,有利于降解反应的发生.然而,当乙酸浓度过高时,壳聚糖分子链中的绝大部分-NH 2就会与H +结合形成R -NH +3缺电子体系,造成壳聚糖分子中自由氨基锐减,即主要存在的是乙酰氨基,过氧化氢进攻β-糖苷键受到乙酰氨基的位阻影响,这阻碍了氧化降解[6].图4 过氧化氢浓度对壳聚糖降解产率的影响2.3.3 过氧化氢浓度对降解产率的影响 固定乙酸浓度为1%,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条件下,分子量为5000~10000分布段的低聚壳聚糖的产率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到,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大,分子量为5000~10000分布段低聚壳聚糖的产率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在同一温度下,随着过氧化氢浓度增大,降解产物的分子量变得更低.在60℃时,降解产率随过氧化氢浓度增大而提高,这是因为在此反应温度下,壳聚糖分子量降低较慢,增加过氧化氢浓度,促使壳聚糖降解为目标产物.在70℃时,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大,降解产率首先提高,当过氧化氢浓度达到3%以后,进一步增大过氧化氢浓度,产率降低,这可能是因为过量的过氧化氢使目标产物进一步降解为分子量更低的产物.当温度上升到80℃时,降解产率的变化规律与70℃时类似,只是过氧化氢浓度大于2%时产率即开始降低,说明在高温下降解壳聚糖,主要56第3期苏 丹,等:低聚壳聚糖制备及产物的膜分离技术研究生成分子量在5000以下的低聚物.当温度达到90℃时,产率很小,生成的低聚合度糖和寡糖的含量增加.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逐渐增大,虽然降解时间缩短,所得降解产物的分子量更低,但得到的产物颜色也逐渐加深,且产率降低,甚至得不到所需产物.当过氧化氢浓度太低时,反应速度慢,降解不充分.2.3.4 最佳降解条件的确定 以上影响H 2O 2降解壳聚糖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反应温度、乙酸浓度和过氧化氢浓度等因素都对H 2O 2降解壳聚糖的产率有较大影响,为确定最佳降解条件,设计的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表及正交试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R 表示各水平四次降解产率之和的平均值的极差.分析极差数据,可知各降解条件中,降解产率受反应温度的影响最大,过氧化氢浓度对降解产率的影响次之,乙酸浓度对降解产率的影响最小.16次试验结果中以第12号试验的降解产率为最高,故最终的最佳降解工艺条件为A 2B 1C 3,即反应温度为70℃,乙酸浓度为1%,过氧化氢浓度为3%.表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实验因素实验水平1实验水平2实验水平3实验水平4反应温度/℃60708090乙酸浓度/(V /V )1234过氧化氢浓度/(V /V )1234表2 正交试验结果试验编号A (反应温度)B (乙酸浓度)C (过氧化氢浓度)降解产率/%11(60℃)1(1%)1(1%)2222(70℃)2(2%)2(2%)1033(80℃)3(3%)3(3%)3144(90℃)4(4%)4(4%)152(70℃)3(3%)4(4%)1861(60℃)4(4%)3(3%)2174(90℃)1(1%)2(2%)183(80℃)2(2%)1(1%)1293(80℃)4(4%)2(2%)21104(90℃)3(3%)1(1%)1111(60℃)2(2%)4(4%)21122(70℃)1(1%)3(3%)37134(90℃)2(2%)3(3%)1143(80℃)1(1%)4(4%)3152(70℃)4(4%)1(1%)20161(60℃)3(3%)2(2%)19R20.254.7511.75为了考察利用过氧化氢在均相条件下降解壳聚糖和超滤膜分离技术对降解产物进行后处理制备低聚壳聚糖是否可行,在最优反应条件下:乙酸浓度1%,过氧化氢浓度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0h,重复反应10次,得到如下表3的结果.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到,该技术的降解产率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944(以标准偏差表示),-0.0270~0.0540,平均分子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分别为24.0370(以标准偏差表示),-0.0041~0.0051.可见,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对降级产物进行后处理,不仅工艺简单易行,而且产率稳定.3 结束语通过考察壳聚糖在乙酸—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氧化降解行为,发现反应温度、乙酸和过氧化氢浓度对降解产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乙酸和过氧化氢浓度固定时,温度升高,产率随之而提高,但温度过高,产率反而降低,且产物颜色变深.在本试验考察的范围内,增大乙酸的浓度,产率先提高后降低.在低温下增大过氧化氢浓度,产率提高,但当温度升高到80℃后,产率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降解制备条件为:乙酸浓度1%,过氧化氢浓度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0h .在此反应条件下,氧化降解所得溶液经中和、超滤处理后,获得降解产率为37%,平均分子量在7300左右的低聚壳聚糖.采用超滤技术对降解产物进行分离,不仅工艺简单易行,而且产物分子量分布较窄,且产率稳定,有望实现工业化.表3 最佳降解反应条件下验证结果试验编号12345678910降解产率/%37363738393836373736平均分子量734073107300727072907320733072807280728066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参考文献:[1] M ajeti N V,Ravi Ku mar .A Revie w of Chitin and Chit osan App licati ons[J ].Reactive &Functi onal Poly mers,2000,46(1):1227.[2] L iu Nan,Chen Xiguang,Park Hyunjin,et al .Effect of MW and Concentrati on of Chit osan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Escherichia Coli[J ].Carbohydrate Poly mers,2006,64(1):60265.[3] Q in Caiqin,Zhou Bo,Zeng L intao,et al .The Physicochem ical Pr operties and Antitu mor Activity of Cellul ose 2treatedChit osan[J ].Food Che m istry,2004,84(1):1072115.[4] 金鑫荣,柴平海,张文清.低聚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1998(2):17221.[5] W angW ei,Bo Shuqin,L i Shuqing,et al .Deter m inati on of the Mark 2Hou wink Equati on f or Chit osans with D ifferent Degreesof Deacetylati on[J ].I 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B i ol ogicalMacr omolecules,1991,13(5):2812285.[6] 覃彩芹,肖玲,杜予民,等.过氧化氢氧化降解壳聚糖的可控性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6(2):1952198.[7] 陈江华,廖青.HAC /H 2O 2降解制高性能水溶性壳聚糖的工艺研究[J ].天津化工,2004,18(1):729.[8] 冯小强,郭峰,杨声,等.双氧水均相氧化降解制备水溶性壳聚糖的研究[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6,14(4):41246.[9] 杨建洲,苏秦岭,邱白玉.黏均分子质量为1万左右的壳聚糖制备的研究[J ].天津化工,2006,20(2):21224.[10] Hai Le,D iep Tran Bang,Nagasa wa Naotsugu,et al .Radiati on Depoly merizati on of Chit osan t o Prepare O ligomers[J ].Nuclear I nstru 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Bea m I nterracti ons with Materials and A t om s,2003,208:4662470.[11] Yue W u,Yao Pingjia,W ei Yuanan,et al .An I nnovative Method for Preparati on of Acid 2free 2water 2s oluble Low 2molecular 2W eight Chit osan (AF W S L MWC )[J ].Food Che m istry,2008,108(3):108221087.[12] Choi Won Seok,Ahn Kil J in,Lee Dong Wook,et al .Preparati on of Chit osan O ligomers by Irradiati on [J ].Poly merDegradati on and Stability,2002,78(3):5332538.[13] Beaudoin M arie Eve,Gauthier Julie,Boucher Isabelle,et al .Cap illary Electr ophoresis Separati on of A M ixture of Chitinand Chit osan O ligosaccharides Derivatized U sing A Modified Fluor ophore Conjugati on Pr ocedure [J ].Journal of Separati on Science,2005,28(12):139021398.[14] Q in Caiqin,Du Yu m ing,Xiao L ing .Effect of Hydr ogen Per oxide Treat m ent on the Molecular W eight and Structure ofChit osan[J ].Poly mer Degradati on and Stability,2002,76(2):2112218.[责任编校:李 军]Prepara ti on of O li goch itos an and Research onM e m brane Separa ti on Technology of ProductsS U Dan 1,D ING M ing2(1.School of Che m istry and Che m ical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2.Key Laborat ory of Powder and Ne w Energy Materials,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Chit osan was degraded by hydr ogen per oxide in H 2O 22HAc syste m.The effects of reacti onte mperature,concentrati on of HAc and hydr ogen per oxide on oxidati on degradati on reacti on were studied .The op ti m ized p reparati on conditi on was als o deter m ined by orthogonal test,which were 70℃of reacti on te mperature,2%of HAc concentrati on,3%of hydr ogen per oxide concentrati on,and 10h of reacti on ti m e .The ultrafiltrati on me mbrane separati on technol ogy was used t o separate the degradati on p r oducts .Three oligochit osan p r oducts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 ons were obtained,whos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 were above 10000,5000-10000and bel ow 5000,res pectively .The ulti m ate yield of oligochit osan with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7300is 37%.Key words:chit osan;oligochit osan;degradati on;ultrafiltrati on76第3期苏 丹,等:低聚壳聚糖制备及产物的膜分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