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艺术哲学》共41页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41
艺术哲学丹纳知识点总结艺术哲学丹纳(Danto)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知名哲学家,他对艺术哲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理论在当代艺术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丹纳的艺术哲学理论融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和当代艺术的实践,通过对艺术的本质、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见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丹纳的艺术哲学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的重要观点。
1. 艺术与哲学的互动关系丹纳认为,艺术和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它们都追求真理和美好。
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再现和表达,而哲学则是对现实的思考和探究。
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和哲学可以相互启迪、相互影响。
丹纳主张,艺术家和哲学家应该相互沟通、相互激励,以便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丹纳看来,艺术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艺术的本质与定义丹纳提出了“艺术的终结”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定义和意义,它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形式和规范。
艺术已经成为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创作作品,而无需受到传统艺术的束缚。
丹纳认为,艺术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技巧,它可以是任何一种对美和真理的追求和表达,只要它具有创造性和意义性。
因此,丹纳主张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艺术的定义和本质,以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3. 艺术与反艺术丹纳对反艺术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细化和探讨,他认为反艺术是一种批判和否定传统艺术的形式和规范。
反艺术是一种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实的反思和抗议,它呈现出一种对传统艺术的拒绝和否定。
在丹纳看来,反艺术是一种对传统艺术的颠覆和超越,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和意义。
丹纳主张我们应该正视反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艺术的意义与价值丹纳认为,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一种对美和真理的追求和表达。
艺术是一种对生活和世界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丹纳《艺术哲学》的三因素解析王欣博【摘要】《艺术哲学》是丹纳的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主要分析比较了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荷兰17世纪以及法国16世纪的一些艺术作品,并提出了对文学艺术有影响力的三因素——种族、环境以及所处的年代.【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丹纳;艺术哲学;种族;环境;时代【作者】王欣博【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丹纳(1828—1893)是法国19世纪历史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在哲学、文艺理论以及历史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
他最出名的著作就是《艺术哲学》(1865—1869),这本书为19世纪的文艺研究指明了方向。
丹纳博学多才,既有诗歌方面的著作问世,如《拉·封丹及寓言诗》(1854);游历丰富,著有《意大利游记》(1864—1866);同时,他还是一位研究文学史及艺术史的专家,代表作品有《英国文学史》(1864—1869)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哲学和历史的著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哲学》这本书。
《艺术哲学》里面主要是丹纳的一些精彩讲稿,将丹纳的文艺思想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该书的中文译本于1958—1959 年由著名学者傅雷编译,从而让中国的读者了解到了丹纳的思想。
他对历史的典型文学现象做出的深刻探讨,多半收录于《艺术哲学》一书,其中有关于法国16世纪艺术的概况,17世纪荷兰古文艺的发展,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意大利等国的不同作品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所创造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为我们揭示出种族、环境和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法丹纳一、《艺术哲学》的特点《艺术哲学》作为一部研究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的优秀作品,作者以其渊博精深的知识,来解读人类艺术发展的潮流与历史,有别于一般教科书,其本身也成了一件艺术品。
第四章产生作品的环境基本形势以上说的是作品,按照我们的方法,现在需要认识产生作品的环境。
先考察产生作品的种族。
他们所以在绘画方面采取这种途径,完全是由于民族的和永久的本能。
意大利人的想象力是古典的,就是说拉丁式的,属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一类。
这一点不但可以用文艺复兴期的作品,用那时的雕塑,建筑,绘画来证明,也可以用意大利中世纪的建筑和现代的音乐来证明。
--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遍及全欧,但很晚才流入意大利,并且还是不完全的模仿。
固然我们遇到两所纯粹哥特式的教堂,一所在米兰,一所在阿西士修院,但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作品。
即使在日耳曼族南侵的形势之下,对基督教的热情达到最高潮,意大利人的建筑还是用他的古代风格。
而他们改变风格的时候,也保存原来的趣味,采用坚固的形式,窗洞不多的墙壁,装饰简单,喜欢天然的明亮的光线。
他们的建筑物充满刚强,快乐,开朗,典雅自然的气息,正好和山北[阿尔卑斯以北]的大教堂象七宝楼台一样又繁琐又宏伟的结构,沉痛而庄严的境界,阴暗和变幻不定的光线,成为对比。
同样,就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们那种象歌唱一般的音乐,节奏清楚,便是表现壮烈的情绪也优美悦耳,正好和德国的器乐成为对比;前者的长处在于对称,圆润,抑扬顿挫,流畅,华丽,明净,界限分明,赋有戏剧天才;后者却那么博大,自由,有时又缥缥缈缈,最能表达幽微的梦境和深切的感情,抒写严肃的心灵在烦闷与孤独的摸索中间,窥测到宇宙的无穷与“他世界”时的说不出的意境。
--倘若研究一下意大利人和一般的拉丁民族如何理解爱情,道德,宗教,再观察他们的文学,风俗,人生观,就能发见无数凸出的征象都显出一种类似的想象力。
特色是喜欢和擅长“布局”,因此也喜欢正规,喜欢和谐与端整的形式;伸缩性与深度不及臼耳曼人;对内容不象对外表那么重视,爱好外部的装饰甚于内在的生命;偶像崇拜的意味多,宗教情绪少;重画意,轻哲理;更狭窄,但更美丽。
这种想象力了解人比了解自然多,了解文明人比了解野蛮人多。
丹纳《艺术哲学》种族自然环境:在气候方面,希腊的气候一年四季都非常的温和宜人,居民多习惯过露天生活。
因此,这个地区特别适合创造人体艺术。
在这样的气候中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得更快、更和谐。
这是因为,在希腊地区,没有酷热让人消沉和懒惰,因此人们也就少了做梦一般的萎靡,不会陷入神秘的默想。
同时也没有严寒让人僵硬而迟钝,因此不必为了生活而不断地劳动,也就不会陷入粗暴的蛮性。
另外,希腊的土地是丘陵地,几乎没有平原,土地贫瘠,出产的食物只有橄榄、葡萄、大麦和一些小麦。
但是自然景色很美。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希腊地区优美的景色供养着人的眼睛,给予人感官快乐,但是能吃饱肚子,满足肉体需要的东西却很少。
因此,他们苗条、活泼,生活简单,能呼吸新鲜空气。
希腊人这样的生活方式绝不会使头脑迟钝,因为减少肚子的需要只是为了增加智力的需要。
其次,希腊是滨海之区,适宜航海,使得希腊人几乎每个人都有水手的素质。
希腊人经常泛舟入海,商人、海盗或是冒险家,也搜刮着东方几个富庶的王国和西方的野蛮民族,带回物质和别人的思想观念和发明。
希腊人的这种生活方式特别能刺激人的聪明才智,锻炼智力。
在希腊人中,最成熟、最文明、最机智的,都是那些经常航海的人。
与此相反,那些住在内陆,不经常航海的人,则始终比较落后。
希腊人身上最主要体现出的是才气。
他们最使人钦佩的大事业是科学。
而他们从事科学还是出于同样的本能。
他们并不满足工商业上的运用,还要探究事物之所以如何的原因。
所以,希腊人有兴趣的只是纯粹的真理,他们擅长分析各种观念,为思想而思想,为思想而创造科学。
他们追求的是研究过程的本身,从中体会思辨的乐趣。
另外,古希腊人对神的观念淡薄。
在整个希腊境内,没有一样巨大的东西,外界的事物绝对没有比例不匀称、压倒一切的体积。
希腊人的眼睛在这儿能毫不费事地捕捉事物的外形,留下一个明确的形象,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大小适中,简单明了,容易为感官接受。
第七章次要形势次要形势(续)现在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个卓越的图画才能以人体为主要题村;由于什么经验,什么习惯,哪一种热情,人会对肌肉感到兴趣;为什么在广大的艺术园地中,他们的眼睛偏偏注意健康,强壮,活泼的形体,为后代的人再也找不到,或者只能根据传统抄袭的形体。
为了解这些问题,我已经叙述过当时人的精神状态,现在要给你们指出当时人的性格属于哪一类。
--所谓精神状态是指一个人的观念的种类,数量,性质。
观念仿佛家具;头脑中的家具象宫殿中的家具一样不难更换,我们毋须惊动建筑物,尽可放进别的帐幔,别的酒架,别的铜器,别的地毯,同样,用不着接触心灵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放进别的观念,只要换一个处境或者换一种教育就行。
人的观念各各不同,看他是无知识的人还是文人,是平民还是贵族而定。
--但人身上还有比观念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结构,也就是他的性格,换句话说是他天生的本能,基本的嗜好,感觉的辐度,精力的强弱,总之是他内部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为了使你们看到意大利人心灵的深刻的结构,我要把产生这结构的时势,习惯,需要,揭露出来;你们看了结构的过程,比单知道结构的定义可以了解得更清楚。
那时意大利的第一个特点是没有稳定而长久的太平,没有严正的司法,不象我们有警察保护。
那种极度恐慌的情绪,混乱与强暴的社会,我们不大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太久了。
我们有那么多的宪兵与警察,反而觉得他们给人麻烦多,好处少。
街上一只狗碰断了腿,十来个人围扰一看,就有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走过来叫道:“诸位先生,集合是禁止的,散开散开。
”我们觉得这种干涉未免过分,心里生气,可忘了就是这些留着小胡子的家伙,使最有钱的人和最弱小的人都能半夜里不带武器,太平无事的在僻静的街上单身行走。
假定没有他们,或是在一个警察没有力量或不管亭的地方,情形怎么样呢?例如澳洲和美洲的金矿区,大批淘金的人挤在那里;还不曾建立一个有组织的政府,只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倘若泊受攻击与侮辱,或者受到攻击与侮辱,唯一的办法是向对方一枪打去,对方也马上回敬,有时还有邻居参加。
丹纳《艺术哲学》导读丹纳《艺术哲学》导读2009-06-24 09:50:43| 分类: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订阅法国史学家兼文艺理论家丹纳的《艺术哲学》不仅是一部文艺理论著作,也是一部艺术史著作。
他以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法兰西的艺术为例,提出了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有位英国批评家说:“丹纳的作品好比一幅图画,历史就是镶嵌这幅图画的框子。
”一、《艺术哲学》的作者与译者丹纳(1828—1893),出身于律师家庭,自幼聪明好学,长于抽象思维,老师曾预言他是一个“为思想而生活”的人。
中学时代成绩卓越,文理各科都名列第一;1848年,丹纳以第一名进入巴黎国立高等师范攻读哲学。
1851年毕业后任中学教员。
不久,因与当局政见不合而辞职,以写作为业。
丹纳精通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等。
1857年之后的几年间曾漫游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意大利诸国。
1864年应巴黎美术学校之聘,主讲美术史讲座;1871年曾在牛津大学讲学一年。
1878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丹纳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他的《艺术哲学》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丹纳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封丹及寓言诗》(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评论集》(1858)、《评论续集》(1865)、《评论后集》(1894)、《意大利游记》(1864—1866)、《艺术哲学》(1865—1869)。
另外关于哲学和历史,丹纳也多有著述。
《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生于上海,幼年坎坷,父亲被土豪劣绅诬陷入狱,抑郁病故。
傅雷由寡母抚养长大,天资聪颖,19岁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与刘海粟成为知交,并开始发表译作。
《艺术哲学》丹纳摘录《艺术哲学》是由美国哲学家亚瑟·丹纳所著的一本关于艺术哲学的重要著作。
该书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对艺术哲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对《艺术哲学》中的一些摘录进行的整理和解读,希望能够启发我们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1.“艺术是唯一一个可以超越现实的领域,通过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感和情感。
”这句话表达了丹纳对艺术独特价值的理解。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再现,更是对内在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超越现实,进入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触动。
2.“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追求,更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
”这句话强调了艺术的思辨性和表达性。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可以对世界进行思考和观察,通过形式和符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更是一种对人类存在和生活的反思和呈现。
3.“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作品的外在价值,而在于其内在的意义和感受。
”这句话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艺术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或者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名利,而是追求真实和内心的表达。
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形式和技巧,更在于触及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感受,引发内在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4.“艺术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不断探索自我和世界。
”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家的个人探索和发现的重要性。
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和表达,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呈现,是艺术家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5.“艺术是一种对生活的赋予意义和解释的方式。
”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能够赋予生活以深刻的意义和解释。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更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和反思。
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人们对生活的启迪和思考。
《艺术哲学》读书报告阿丽米热·阿迪力201432960003014法学一班《艺术哲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法国)H·丹纳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HippolyteAdolphe Taine)(1828年4月21日- 1893年3月5日),简称丹纳(Taine),H.A.丹纳(H.A.Taine),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
他的艺术哲学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封丹及寓言诗》(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评论集》(1858)、《评论续集》(1865)、《评论后集》(1894)、《意大利游记》(1864—1866)、《艺术哲学》(1865—1869)。
另外关于哲学和历史,丹纳也多有著述。
《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
该书是由法国历史学家H•丹纳所著,作者用清晰﹑详实的笔墨,讲述贴近我们生活的艺术。
书中作者主要讲了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哲学。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
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
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
"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
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是世界艺术文明的典范,这三个国家的艺术造诣特点是世界艺术史艺术的缩影。
讲到意大利的艺术哲学,作者从画派的特征,艺术产生的各种条件,促进艺术表现人体的原因以及意大利人的生活和趣味介绍。
第四章艺术中的理想诸位先生,我这一回要和你们谈的题目似乎只能用诗歌咏叹。
一个人提到理想,必然充满感情;他会想到流露真心的那种缥缈美丽的梦境;他只能以不胜激动的心情,低声细语的诉说;倘若高声谈论,就得用几句诗或一支歌:一般只用指尖轻轻的接触,或者合着双手,象谈到幸福,天国和爱情的时候一样。
但我们按照我们的习惯,要以自然科学家的态度有条有理的研究,分析,我们想得到一条规律而不是一首颂歌。
首先需要弄清“理想”这个名词;按字面解释并不困难。
这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找到艺术品的定义。
我们说过,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所表现的更完全更清楚。
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
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
可见艺术家根据他的观念把事物加以改变而再现出来,事物就从现实的变为理想的;他体会到并区别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有系统的更动各个部分原有的关系,使特征更显著更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观念改变事物。
[原注]参看本书第一编[第一章]:《艺术品的本质》。
理想的种类与等级一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有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呢?能不能指出一个特征比别的特征更有价值呢?是不是每样东西有一个理想的形式,其余的形式都是歪曲的或错误的呢?能不能发见一个原则给不同的艺术品规定等级呢?初音之下,我们大概要说不可能;按照我们以前所求得的定义,似乎根本不可能研究这些问题;因为那个定义很容易使人认为所有的艺术品一律平等,艺术的天地绝对自由。
不错,假如事物只要符合于艺术家的观念就算理想的事物,那末观念本身并不重要,可以由艺术家任意选择,艺术家可以按照他的口味采取这一个或那一个观念:我们不能有何异议。
同一题材可以用某种方式处理,也可以用相反的方式处理,也可以用两者之间的一切中间方式处理。
--按照逻辑来说是如此,按照历史来说亦然如此。
理论似乎有事实为证。
你们不妨考察一下各个不同的时代,民族,派别。
第五章欣赏和制作的条件次要形势人要能欣赏和制作第一流的绘画,有三个必要条件。
--先要有教养,穷苦的乡下人浑浑噩噩,只会弯腰曲背替地主种田;战争的头目只知道打猎,贪吃,纵酒,终年忙着骑马,打仗;他们的生活都还跟动物差不多,不会了解形式的美与色彩的和谐。
一幅画是教堂或宫殿的装饰品;要看了有所领会,觉得愉快,必须在粗野生活中脱出一半,不完全转着吃喝和打架的念头,必须脱离原始的野蛮和桎梏,除了锻炼肌肉,发挥好斗的本能,满足肉体需要以外,希望有些高尚文雅的享受。
人本来野性十足,现在会静观默想了。
他本来只管消耗与破坏,现在会修饰与欣赏了。
他本来只是活着,现在知道点缀生活了。
这便是意大利在十五世纪所发生的变化。
人从封建时代的风俗习惯过渡到近代精神,而这个大转变在意大利比任何地方都发生得早。
原因有好几个。
第一,那个地方的人绝顶聪明,头脑特别敏捷。
他们好象生来就是文明的,至少接受文明很容易。
即使未受教育的粗人,头脑也很灵活。
把他们和法国北部,德国,英国同一阶级的人比较,差别格外显著。
在意大利,一个旅馆的当差,一个乡下人,路上随便碰到的一个挑夫,都能谈天,了解,发表者论;他们会下判断,懂得人性,会谈政治;他们运用思想象语言一样出于本能,有时很精彩,从来不用费力而差不多老是运用得很好。
尤其他们的审美感是天生的,热烈的。
只有在这个国家。
你能听到普通的老百姓对着一所教堂或一幅画嚷道:“噢!天哪!多美啊!”而表达这种兴奋的心情与感觉,意大利语言自有一种妙不可言的腔调,一种音响,一种加强的语气;同样的话用法文说出来就显得枯燥无味。
这个如此聪明的民族很幸运,不曾被日耳曼人同化,侵入的北方民族把他们压倒和改变的程度,不象欧洲别的地方那么厉害。
野蛮人在意大利没有久居,或者没有生根。
西哥特人,法兰克人,赫硫来人,东哥特人,不是自动离开意大利,便是很快被赶走。
伦巴人固然留下来了,但不久就被拉丁文化征服;一个老编年史家说,十二世纪时,胖特烈-巴勃罗斯皇帝手下的日耳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