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

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2、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

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3、疏通课文。

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

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4、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5、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离骚》。

最新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采薇》(节选)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 语文上册《采薇》(节选)说课稿 朱王堡明德小学蔡子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采薇》(节选)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节选四句,历代传诵,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这堂课的学习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为设计理念。把教材作为一个赏析的范例,对《诗经》进行研究性学习。事先布置学生自学《采薇》(节选),课堂上找一个学生带领大家赏析。并搜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在课堂上以男女问难的方式进行展示。 2、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 3.积累《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3、重点难点 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而教学难点则是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说学情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

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通过代表性作品引领学生探索上古诗歌-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以及外国诗歌,力求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整体的印象并积累一些经典的作品。因此我设计了六个研究性专题:欣赏《采薇》,走进《诗经》;欣赏《春夜喜雨》,走进唐诗;欣赏《西江月》,走进宋词、欣赏《天净沙秋》,走进元曲、欣赏《太阳的话》走进现代诗、欣赏《白桦》了解外国诗。 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为设计理念。把教材作为一个赏析的范例,对《诗经》进行研究性学习,力求通过活动,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眼界,积累大量诗文。事先布置学生自学《采薇》(节选),课堂上找一个学生带领大家赏析。课外搜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在课堂上以男女问难的方式进行展示。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从背古诗走进单元主题,明确六个研究性专题:走进《诗经》、走进唐诗、走进宋词、走进元曲、走进现代诗、了解外国诗。 第二步,从《诗经》走近《采薇》(节选)。了解《诗经》,由学生带领欣赏《采薇》(节选)。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四言诗独有的韵律之美。体味诗情。想象“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情态之美。引入《采薇》全诗及诗意,略读,了解大意。 第三步,走进“杨柳”(节选),品味意象。

教学大赛一等奖《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课题:《诗经两首.采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士兵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方面堪称后世典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高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 3.熟记《诗经》文化常识; (2)能力目标 1.赏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 把握戍边士兵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艺术价值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2)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到我们刚刚学习了的《卫风.氓》,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清泉——《诗经》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如果说《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的则是一位戍边士兵包含忧伤的深情吟唱,让我们

必修2《采薇》说课稿

必修2《采薇》说课稿 必修2《采薇》说课稿 《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采薇课文说课稿

采薇课文说课稿 采薇课文说课稿 《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以下是采薇课文说课稿,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王美麟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的第二首诗。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乡之情。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使其掌握诗歌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 形式以及四言诗的韵律特点,培养独立思考、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设置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感。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取: 1、问题引导法: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思考,启发思维,步步引导,体会作者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逐步引导学生,逐步深 入,品味语言,赏析诗歌艺术特色。 三、说学法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从而达到意义的建构。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自主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提出问 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 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弄清文章层次,理解诗歌大意。 2、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求知欲,并创造共同研讨 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针对问题,思考交流,解决问 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成就感。 四、说教学过程 《采薇》依照教材、课标和学生认知共设一课时,为了完成

诗经《采薇》说课稿

诗经《采薇》说课稿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下面是分享的诗经《采薇》说课稿,更多内容(./wenxue)。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 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

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说课-采薇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说课 《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

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

诗经采薇评课稿

《诗经采薇》说课稿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语文06号,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篇二:《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说课稿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二)、全诗教学目标

诗经说课稿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稿 题目:《诗经》 1.说大纲 2. 说学情 3. 说目标 4. 说构思 5. 说学法 6. 说教法 7. 说媒体 一、说大纲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根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了解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准确、流畅地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说学情 1.授课对象为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8岁左右,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已经学习和接触过《诗经》中的某些篇目,对其基本知识也有浅显了解。本次课的教学着重在于深化认识,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迁移的能力,巩固并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普通民众对故乡的深刻思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 1.理清线索,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点: 1.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诗意在本文中既具体又抽象,阅读时细细品味的诗意。 四、说构思(以《采薇》一诗为例) (一)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

采薇说课稿实录

采薇说课稿实录 采薇说课稿实录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

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高一语文《采薇》

采薇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准确理解诗歌意思。 2、体会诗歌当中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最后一段。 2、体会诗歌最后一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创造的意象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一课时 1、释题: 采薇,薇,野豌豆苗,可食。采薇即采野菜。有的人认为课文一开始就是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图景。粮草不济,士兵以此充饥。 明确:《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所思所感。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2、听课文朗读。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归聘( pìn )孔疚( jiù) 靡盬( mǐ gǔ)象弭( mǐ)四牡( mǔ)骙骙( kuí) 订正后齐读。 3、结合注释仔细读课文,提出疑问。 亦:语气词,表示语气加强。(不亦:“亦”也是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岁亦莫止:莫,同暮,引申为“末”。 遑:闲暇。彼:那。维:语气词,放在句中表判断。室:房屋。 戍:防守边疆。戎车:兵车。牡:雄,与“牝”相对。牝鸡司晨。依依: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雨:动词,落下。莫知我哀:莫,没有谁。 总结几个语气词:亦、维、止、斯、思。通假字:莫(暮,引申为“晚”)、尔、棘 4、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分哪几个层次? 这首诗共六章,分三个层次: 一层:(1-3章),叙述军旅生活的劳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说明了难归的原因。 二层:(4-5章),直接写战争。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照应了上文的“王事靡盬”。 三层:(6章),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5、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见课后练习) 《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痛苦。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由于意识到是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狁满怀怨恨。这在第一章有所体现。他在对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主题:体现了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主要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其实在《渔家傲》和《凉州词》中,这种复杂的情感都能体现。“诗无达诂”,有的人认为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仇恨和不满,认为在第二部分透露出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对贵人有嘲讽之意,但我认为有点偏颇。 6、读前三章,看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

高一语文《采薇》说课稿

高一语文《采薇》说课稿 高一语文《采薇》说课稿精选 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

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采薇》课文说课稿(2)

《采薇》课文说课稿(2) 《采薇》课文说课稿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

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

《采薇》的说课稿

《采薇》的说课稿 《》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下面是说课稿,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诗经两首采薇y原文及注释翻译赏析等(可直接打印)说课材料

诗经两首二、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两首——采薇 原文释义 采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止:语助词)。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将要结束。莫:通“暮”。岁暮,一年将尽之时)。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 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不遑(没空。遑:闲暇。)启居(启:跪坐。居:安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载渴。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 采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来:回家)! 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之华。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四牡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岂不日戒(每日警备),玁狁孔棘(通“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音(yù),作动词,下雪)雪霏霏(雪花纷飞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的悲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一 设计理念 1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 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 现。 3 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 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 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 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 指生朗读。 4 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 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 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 学生交流。 说 1 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 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 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 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 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 造性地描述。 3 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 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 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 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采薇说课教案

《采薇》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