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法与正义 《法学导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50.50 KB
- 文档页数:12
《法学导论》⏹1、法学的定义法学又称为法律科学,(从字面上来看)是指研究法和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学科的总称。
⏹2、研究对象(1)法:是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表现为那些任何与法有关的社会现象。
比如法律规范以及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二)体系和分类1、法学体系的概念:是指法学是由它的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
2、分类 (1)《牛津法律大辞典》中的分类:法学理论、法哲学、法律史与法律制度史、国际法、超国家法(如欧共体法)、国内法、附属的学科(附属的法学及其他非法学相结合)中国人称之为边缘法,比如以医学和法学相结合,即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法医学,还有如法律心理学,就是法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2)从法律的类别分:⏹第一种国内法学,又称之为国内部门法学。
根据不同的部门法,可分为: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等。
⏹第二种就是国际法学,又可分为: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刑事法学等等。
⏹第三种为法律史学,是有关法律发展史的社会科学,又可分为中国法律制度史、外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律思想史、法学史等等。
⏹第四种比较法学,顾名思义,就是各种法学类别之间相互比较所形成的一门法学的分支。
(3)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法学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这种分类方法,类似于在《牛津法律大辞典》中的分法。
(4)从法的制定到实施到效果一系列过程来分⏹第一种是立法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是有关于立法的原则、规划、立法预测、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等等内容⏹第二种是法律解释学⏹第三种是法律社会学。
这个学科是指研究法律在实施之后,随之而出现的种种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二、法学的外部交叉⏹1.法学与哲学2.法学与社会学3.法学与经济学4.法学与伦理学第一章法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法的本质一、法的本质理论(一)神学论或神立论(神意论)法在人们的观念中其实就是一种神的意志。
第一讲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包括对法的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
第二节法学的历史一、西方法学历史1)起始——古希腊: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2)顶峰——古罗马:法学获得相对的地位,成为罗马法渊源之一。
3)最灰暗——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独立法学消失。
4)复兴——中世纪后期:出现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出现注释法学派。
5)世俗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法学派产生。
6)蓬勃——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法权世界观,表现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提出契约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原则。
7)流派——18世纪末: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标志法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8)社会化——20世纪初:社会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9)休眠——二战前后:政府限制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10)振兴——20世纪50年代:法学派新姿态,新兴法学派。
11)流派——70年代:经济分析法学派、批判法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
二、中国法学历史1)夏、商、西周:出现了以天命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明德慎刑”“以德配天”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发展的时期,法家“以法治国”,法学曾成为“显学”。
3)西汉至清中: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出现律学(唐律疏议),王安石变法,明末进步法律思想。
4)清末至民国:戊戌变法,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中山民主共和制,法学成为独立学科,法学教育正规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
第三节法学与相邻学科(略)第四节法学教育一、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1. 概念:定位为素质教育原因:(1)素质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