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21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绪论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正确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2.校本课程开发3.教学内容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2.课程类型3.显性课程4.班级授课制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试题库(含答案)作者:董少华目录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3)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0)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5)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30)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38)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40)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课程(博比特观点)2.学术中心课程3.观念4.统觉5.经验课程6.作业(杜威)7.教学二、填空题1.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3.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
4. 被誉为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
5. 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6.在1924年的《》中,博比特进一步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10大领域。
7.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8.1934年,泰勒出版了《》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9.1949年,泰勒出版了《》一书,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10.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和。
11.施瓦布在《实践3:转换成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即实践性课程,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13.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1632年用捷克语出版了《》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
A.课程采用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计划【解析】B比较“课程改革”与“课程革新”而言,“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故选项B正确。
2.提出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的教育家是()。
A.华虚朋B.克伯屈C.古德莱德D.杰克逊【解析】C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及其助手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之研究》的专著,在本书中古德莱德提出了课程的五个层次,形成其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
故选项C正确。
3.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
A.量化研究B.质的研究C.实证研究D.理论研究【解析】A由于忠实取向探究的基本问题是测量课程实施对预定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的基本因素,所以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
故选项A正确。
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的观点属于()。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课程变革取向【解析】C在课程创生观看来,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故选项C正确。
5.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麦克劳林指出,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关键是()。
A.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B.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C.参与课程实施的学生对课程变革的需要D.参与课程计划编制的专家对课程变革的分析【解析】B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麦克劳林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指出,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才是关键。
故选项B正确。
6.“校长应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以及教育创新意识,并且能够与教师、学生一起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这符合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哪一种领导形象()。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选择题。
下列各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选出其中一个最适合的,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1.()认为,课程实施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课程方案的过程。
a.创生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忠实取向d.情境取向2.()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
a.校长b.教师c.学生d.教育当局3.课程实施的主体包括()。
a.校长、教师与学生b.校长、教师与家长c.校长、教师与社区d.校长、教师与教育官员4.兰德变迁模式,信奉课程实施的()取向。
a.创生b.相互调适c.忠实d.情境5.()假设,个体的改变先于组织的变迁。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6.()假设,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他们对特殊情境的知觉。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7.()把课程实施视为一种理性化和技术化的过程。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8.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在本质上受( )。
A.技术理性支配B.实践理性支配C.解放理性支配D.理论理性支配9. 美国课程专家()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A.塞勒 B. 布鲁姆 C. 泰勒 D. 古德莱德10.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矛盾是()。
a.认知矛盾b.情感矛盾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d.教师提出的认知任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11.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等阶段。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12.根据杜威的主张,教学过程可以分为()等环节。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13.领会书本上的知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的教学环节是()。
a.运用知识经验b.感知教学材料c.激发学习动机d.理解教学材料14.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的是()。